导读:本文包含了匙萼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匙萼木,蒽醌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构效关系
匙萼木论文文献综述
周启银[1](2009)在《匙萼木中蒽醌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蒽醌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生物学特性。匙萼木(Xanthophytum Attopvensis Pierre)为茜草科(Rubiaceae)匙萼木属(Paedicalyx)植物,产于广东、海南、云南等地,民间作药用,主要用于治疗黄疸肝炎,含有8种蒽醌化合物。本研究用SRB法检测了从匙萼木中分离得到的6种蒽醌化合物对4种人肿瘤细胞株(HepG2,SGC-7901,Glc-82,HL-60)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并且对它们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生长曲线法、彗星分析、流式细胞术及AO/EB双染法,分别检测了蒽醌化合物虎刺醛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生长抑制作用,DNA损伤能力,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检测了虎刺醛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细胞迁移能力及细胞骨架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未有糖基取代的1,3-二羟基-2-醛基蒽醌(化合物1)和1-甲氧基-2-醛基-3-羟基蒽醌(化合物2)对4种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活性,比具有糖基的蒽醌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高约4.7-12.7倍,这可能缘于糖基取代基较大的空间位阻使得化合物与细胞中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弱所致;仅有C-1位取代基不同的化合物1(-OH)和化合物2(-OCH3)具有相似的细胞毒活性,表明该取代位点的-OH和-OCH3对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贡献相似;与其它3种细胞株相比,HL-60细胞株比其余3种贴壁细胞对蒽醌化合物有更高的敏感性,前者的IC50值比后者低1.2-2.5倍。(2)虎刺醛对人早幼粒细胞HL-60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的生长抑制和诱导细胞DNA损伤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5-12.5μg·mL-1)均引起了极显着性(P<0.01)的彗星率。5,10,12.5及15μg mL-1虎刺醛在12-60小时时诱导HL-60细胞G1期周期阻滞,30μg mL-1虎刺醛在12-60小时时诱导HL-60细胞S期阻滞,40μg mL-1虎刺醛在12-60小时时诱导HL-60细胞G2/M期阻滞;药物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存在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关系,并2.5-12.5μg·mL-1的药物在72小时范围内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或极显着性水平(P<0.01)。(3)虎刺醛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虎刺醛对HepG2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也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处理组细胞应力纤维变短消失,细胞贴壁性减弱并变圆,并发生凋亡。4-20μg·mL-1虎刺醛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在24h,48h和72h与对照组比均为极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结论如下:(1)根据NCI指南,6种蒽醌化合物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另外,由于被试化合物3-6均为C-3糖基取代,至于是否所有糖基取代均产生细胞毒活性降低,还需进一步证实。(2)虎刺醛对HL-60细胞显示出了很强的抑制性及诱导凋亡作用,因此可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抗白血病的药物。(3)虎刺醛诱导的细胞骨架变化使HepG2贴壁性减弱、细胞变圆并抑制细胞迁移从而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但其具体作用机制需在后面进一步研究,为虎刺醛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肝癌药物提供更加可信的证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1)
周启银,汪涛,丁兰,张琼,侯茜[2](2008)在《匙萼木中六种蒽醌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匙萼木(Xanthophytum attopvensis Pierre)中分离提取了6种已知蒽醌化合物,用SRB法测试了它们对4种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未有糖基取代的1,3-二羟基-2-醛基蒽醌(1)和1-甲氧基-2-醛基-3-羟基蒽醌(2)对4种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它们比具有糖基取代基的化合物1-甲氧基-2-羟化甲基-3-O-β-D-吡喃葡萄糖蒽醌(3),1-羟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1-甲氧基-2-羟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及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的细胞毒活性高约4.7~12.7倍,这可能缘于糖基取代基较大的空间位阻使得化合物与细胞中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弱所致;仅有C-1位取代基不同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相似的细胞毒活性,表明蒽醌化合物C-1位为—OH或—OCH3取代时,它们对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贡献相似;与其它3种细胞株相比,HL-60细胞株对蒽醌化合物有更高的敏感性,其对每种蒽醌化合物的IC50值比其它3种细胞株所得IC50值低1.2~2.5倍;6种蒽醌化合物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匙萼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匙萼木(Xanthophytum attopvensis Pierre)中分离提取了6种已知蒽醌化合物,用SRB法测试了它们对4种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未有糖基取代的1,3-二羟基-2-醛基蒽醌(1)和1-甲氧基-2-醛基-3-羟基蒽醌(2)对4种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它们比具有糖基取代基的化合物1-甲氧基-2-羟化甲基-3-O-β-D-吡喃葡萄糖蒽醌(3),1-羟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1-甲氧基-2-羟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及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的细胞毒活性高约4.7~12.7倍,这可能缘于糖基取代基较大的空间位阻使得化合物与细胞中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弱所致;仅有C-1位取代基不同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相似的细胞毒活性,表明蒽醌化合物C-1位为—OH或—OCH3取代时,它们对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贡献相似;与其它3种细胞株相比,HL-60细胞株对蒽醌化合物有更高的敏感性,其对每种蒽醌化合物的IC50值比其它3种细胞株所得IC50值低1.2~2.5倍;6种蒽醌化合物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匙萼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启银.匙萼木中蒽醌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周启银,汪涛,丁兰,张琼,侯茜.匙萼木中六种蒽醌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