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转移灶论文-王惠,张素阁,董磊,张彦

肝内转移灶论文-王惠,张素阁,董磊,张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内转移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频超声,肝内转移癌,诊断

肝内转移灶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张素阁,董磊,张彦[1](2019)在《高频超声对非肝内原发肿瘤肝内转移灶的筛查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转移癌指非肝内的原发肿瘤可经血行或淋巴途径转移到了肝脏。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血流丰富,因此肝脏是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转移率为11.1%,4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肝转移~([1,2])。目前超声是肝脏检查的最常用影像学方法,多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前检查、术后观察随访等。肝脏超声检查常规使用低频凸阵探头,其优势是能较为全面地显示肝内全貌以及肝脏周围组织结构,但是对于肝脏表浅部位的转移癌病灶以及微小病灶易漏诊,笔者在此探讨高频超声在肝内转移灶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周娜,王蓓,徐秀梅,翟虹,赵献萍[2](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周边区域及肝内进行观察,重点观察原发肿瘤周边≤3c m区域有无转移灶,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转移灶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60例患者中,超声诊断有38例转移灶。转移灶共计48例,原发性肿瘤周边≤3cm区域转移灶42个;转移灶超声特征:转移灶平均直径1.1±0.2cm;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呈多成低回声为主39例(81%);48例转移灶中,彩色多普勒检查26(54%)例转移灶有血流信号,22例转移灶无血流信号;彩超诊断转移灶的特异性54.54%,灵敏性89.47%,准确性76.6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癌转移灶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作为术前判断肝内转移灶的筛选方法。(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01期)

K.Shimada,H.Isoda,Y.Hirokawa,S.Arizono,T.Shibata[3](2011)在《比较Gd-EOB-DTPA增强MRI与扩散加权成像对肝内小转移灶的检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Gd-EOB-DTPA增强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检出肝内小转移灶(2cm或更小)的准确性。方法 45例病人行腹部3TMRI检查,所用序列包括T1加权(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孙建伟,贾玲,杨昆宪,纳智明,陈居敏[4](2005)在《不同部位大肠癌与肝内转移灶分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为探讨不同部位大肠癌与肝内转移灶分布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自1994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600例大肠癌,其中135例伴有肝转移,占总病例数的22.5%。现将伴有肝转移的大(本文来源于《云南医药》期刊2005年03期)

蔡端[5](2004)在《大剂量左旋溶肉瘤素隔绝肝灌注以治疗局限于肝内的结肠直肠癌转移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半数结肠直肠癌最终发生肝转移。如转移灶局限于肝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中位值生存期为3 2~46个月,惜仅一小部分病例可行此治愈性切除,隔绝肝灌注(HIP)是指在肝动脉和门静脉内插管作为灌注液入口,在腔静脉内插管作为灌注液出口,连接体外循环泵,形成肝内(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期刊2004年03期)

陈进宏[6](2003)在《原位消除实验性肝转移灶可比肝切除后延迟和减少残留肝内肿瘤的生长和腹膜播散》一文中研究指出肝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惟一治愈性治疗 ,但术后 2年内约有 80 %发生肝内复发。实验提示在肝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转移灶生长可加速。采用冷冻、激光或射频等局部消除法可保留肝实质 ,又可反复使用 ,作者观察它对肝内残余灶和肝外转移灶生长的影响 ,并与肝切除(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期刊2003年03期)

田韧[7](1998)在《大肠癌肝内转移灶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门静脉内是否存在血液流线型分流以及这种分流是否影响大肠癌转移灶在肝内的分布,为防治方法及途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范围不同。以脾曲为界,将整个大肠分为左右两半,分别观察各半结肠癌在肝内左右两叶转移灶的分布情况。结果和结论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在汇入门静脉后,其血液并未完全混合,存在流线型血液分流,且对肝内转移灶的分布造成影响。右半结肠癌者的肝内转移灶多分布在肝右叶,左半结肠癌者肝内转移灶则呈随机分布。对右半结肠癌患者,位于肝右叶的转移灶有较强的手术指征。除经肝动脉化疗外,经门静脉系统化疗可能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杂志》期刊1998年02期)

陈广斌,王广田,孙培春,庞志刚[8](1997)在《p53蛋白在人肝细胞癌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LSAB法检测了52例人肝细胞癌(HCC)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P53的表达水平,并对P53表达与HCC浸润转移和预后关系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发癌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P53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在分化较差和包膜浸润的HCCP53高表达;转移组原发癌癌栓较单发癌癌栓P53高表达;P53高表达的HCC术后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提示P53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HCC浸润播散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P53可用作HCC预后评估的判定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1997年03期)

陈广斌,王广田,王毅,梁丽丽,庞志刚[9](1997)在《nm23-H1蛋白在人肝细胞癌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nm23-H1蛋白在人肝细胞癌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的表达陈广斌1王广田2王毅2梁丽丽3庞志刚关键词肝肿瘤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抑制基因中图号R735.7nm23-H1基因是与人类肿瘤转移表型抑制相关的基因〔1~5〕。作者应用LSAB免疫组化技术,...(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1997年04期)

李玉清[10](1997)在《用动态MR成像和螺旋CT动脉相检查肝细胞癌肝内小转移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多层面动态MR成像和螺旋CT动脉相作为无创方法检查肝细胞癌肝内转移灶的敏感性,作者对49例肝癌病人(男39例,女10例,平均62岁)行自旋回波MR成像,多层面动态MR成像,螺旋CT动脉相和延迟相扫描检查。共查出直径小于3cm的转移结节242个。MR成像采用1.5T横断面T_1WI和T_2WI,层厚7~8mm间距2~3mm,120/25,(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期刊1997年01期)

肝内转移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周边区域及肝内进行观察,重点观察原发肿瘤周边≤3c m区域有无转移灶,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转移灶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60例患者中,超声诊断有38例转移灶。转移灶共计48例,原发性肿瘤周边≤3cm区域转移灶42个;转移灶超声特征:转移灶平均直径1.1±0.2cm;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呈多成低回声为主39例(81%);48例转移灶中,彩色多普勒检查26(54%)例转移灶有血流信号,22例转移灶无血流信号;彩超诊断转移灶的特异性54.54%,灵敏性89.47%,准确性76.6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癌转移灶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作为术前判断肝内转移灶的筛选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内转移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惠,张素阁,董磊,张彦.高频超声对非肝内原发肿瘤肝内转移灶的筛查作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9

[2].周娜,王蓓,徐秀梅,翟虹,赵献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3].K.Shimada,H.Isoda,Y.Hirokawa,S.Arizono,T.Shibata.比较Gd-EOB-DTPA增强MRI与扩散加权成像对肝内小转移灶的检出[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

[4].孙建伟,贾玲,杨昆宪,纳智明,陈居敏.不同部位大肠癌与肝内转移灶分布的关系[J].云南医药.2005

[5].蔡端.大剂量左旋溶肉瘤素隔绝肝灌注以治疗局限于肝内的结肠直肠癌转移灶[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

[6].陈进宏.原位消除实验性肝转移灶可比肝切除后延迟和减少残留肝内肿瘤的生长和腹膜播散[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

[7].田韧.大肠癌肝内转移灶分布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8

[8].陈广斌,王广田,孙培春,庞志刚.p53蛋白在人肝细胞癌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7

[9].陈广斌,王广田,王毅,梁丽丽,庞志刚.nm23-H1蛋白在人肝细胞癌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的表达[J].癌症.1997

[10].李玉清.用动态MR成像和螺旋CT动脉相检查肝细胞癌肝内小转移灶[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7

标签:;  ;  ;  

肝内转移灶论文-王惠,张素阁,董磊,张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