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性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SiO_2-PNIPAM
功能性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孙凤春[1](2019)在《功能性Fe_3O_4磁纳米粒子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PNIP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先制备出来Fe_3O_4@SiO_2纳米颗粒,再与DMP (十二烷基叁硫代碳酸酯)链转移剂进行酯化反应,制备的产物作为新的链转移剂,在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的条件下,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活性聚合法制备温度响应性磁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谱图表明成功地合成出所需的产物。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分析,所得到的Fe_3O_4@SiO_2-PNIPAM聚合物纳米颗粒分布比较均匀。(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潘亚男[2](2019)在《聚焦新材料研发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北京化工研究院参加集团公司前瞻性新材料技术研讨会,着眼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推动基础前瞻研究形成新动能,为提升中国石化新技术长足发展献计献策。北化院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两个叁年、两个十年”打造世界一流战略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牵头一系列拥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9-08-12)
齐向辉,员君华,张国艳,袁娇,张宇飞[3](2019)在《功能性糖(醇)的微生物生物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Functional sugar alcohol, such as xylitol and D-arabitol, are important and widely used in food and therapeutics industries due to having sweetness similar to sucrose, low calorie content compared to sucrose, and capability to be absorbed slowly by the human(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宋艾杰[4](2019)在《功能性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叁种不同的荧光团结构,共设计合成了14个荧光探针,反应型荧光探针13个,配位型荧光探针1个。其中基于二氰基异氟尔酮的水合肼的近红外荧光探针8个,基于二氰基苯并吡喃酮的水合肼荧光探针1个,基于二氰基异氟尔酮的H_2S近红外荧光探针2个,基于二氰基异氟尔酮的F~-近红外荧光探针2个,基于菲并咪唑的叁价金属离子(Fe~(3+)、Al~(3+)、Cr~(3+))荧光探针1个。我们通过核磁、红外等检测手段分别对所有探针结构进行确证后,又对筛选出较优秀的探针1a、5a、6a、SL、SN的选择性,抗干扰能力,响应时间等进行研究,并对探针1a和5a进行细胞成像研究。近红外探针1a对水合肼具有选择专一性,识别过程不受其他离子或分子的干扰,响应迅速(30 s),检测pH范围较宽(6.0-8.0),斯托克斯位移大(116 nm),荧光强度变化29倍,对水合肼的检测限为2.21×10~(-8) mol·L~(-1),具有较好的细胞渗透性和细胞相容性,量子产率高,在生物传感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近红外探针5a对H_2S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抗干扰能力较强,响应时间为12 min,荧光强度变化45倍,在4.0-8.0的pH范围均能稳定存在和识别H_2S,利用荧光光谱检测H_2S,探针5a的检测限为1.44×10~(-7) mol·L~(-1),利用紫外光谱检测H_2S,探针5a的检测限为1.70×10~(-7) mol·L~(-1),同样,探针5a适用于体内、外H_2S的检测。近红外探针6a对F~-的响应时间为30 min,斯托克斯位移约为150nm,荧光强度变化21倍,利用紫外光谱检测F~-,探针6a的检测限为6.68×10~(-7) mol·L~(-1),可用于环境中F~-的检测。探针SL对叁价离子(Fe~(3+)、Al~(3+)、Cr~(3+))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连续法(Job’s Plots法)证明探针SL与Fe~(3+)、Al~(3+)的结合比均为1:1,与Cr~(3+)的结合比为2:3,通过紫外光谱检测,探针SL对Fe~(3+)、Cr~(3+)、Al~(3+)的检测限分别为3.09×10~(-8) mol·L~(-1)、4.82×10~(-8) mol·L~(-1)、2.89×10~(-8) mol·L~(-1),通过荧光光谱检测,对Cr~(3+)的检测限为2.81×10~(-7)mol·L~(-1),探针SL是潜在的Cr~(3+)荧光探针。探针SN的检测范围较宽,在水合肼含量0.1-1.7 mM区间内,SN能够对其实现定量检测,另外,探针SN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均能稳定识别水合肼,响应时间为10 min,检测限为1.06×10~(-5) mol·L~(-1),可用于环境中高浓度水合肼含量的精准测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4)
李九龙[5](2019)在《极端微生物耐辐射奇球菌合成功能性纳米金颗粒的机制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金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是金的任一维度介于 1 nm 至100 nm之间的微细颗粒,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传感、纳米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微生物合成纳米金的方法具有经济、安全、环保等优势,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然而,其合成机制和功能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而且,在极端环境下大部分微生物不能很好地存活及合成纳米金。极端微生物-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简称Dr)胞内抗逆成分资源丰富,对辐射、高氧化等极端环境具有显着抗性。因此,研究耐辐射奇球菌在高效合成纳米材料中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纳米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转录组学等方法,研究了耐辐射奇球菌吸附还原Au(Ⅲ)离子并生物合成功能性纳米金颗粒的能力、过程及形成的纳米材料的功能特性,揭示了耐辐射奇球菌生物合成功能性纳米金颗粒的分子机制及颗粒功能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发现耐辐射奇球菌具有较强的Au(Ⅲ)离子耐受能力,胞内外均可高效还原Au(Ⅲ)并合成纳米金颗粒(Dr-AuNPs);而且,菌体细胞合成AuNPs的速率也相对高于大肠杆菌等细菌。合成的Dr-AuNPs主要呈球形,Zeta电位为-20.01+0.17 mV,其分布在菌体的胞内、胞质及胞外。研究表明,Au(Ⅲ)是通过与菌体生物分子上的羧基、羟基、胺和含磷基团的结合,先后被还原至Au(Ⅰ)及Au(0),进而在上述基团的包被作用下形成稳定的Dr-AuNPs。Dr-AuNPs能够通过损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外被而表现出抑菌活性,但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正常大鼠肾细胞NRK均无明显毒性;Dr-AuNPs可以用作抑菌剂。2.鉴定了包被在Dr-AuNPs表面的蛋白质,发现菌体蛋白质参与形成功能性AuNPs。利用菌体蛋白质介导合成的纳米金(Drp-AuNPs)呈球形,粒径为51.72±7.38nm,其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Au(Ⅲ)与菌体蛋白质的羟基、羧基、胺、巯基和含磷基团发生相互作用后,其被还原至Au(Ⅰ)及Au(0),Au(0)再被进一步包被形成稳定的Drp-AuNPs。研究发现,菌体细胞抗氧化体系中的蛋白质CrtI和Dps2表现出不同的合成AuNPs的能力,这可能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及其本身的还原能力相关。与常用的柠檬酸钠-纳米金(SC-AuNPs)相比,Drp-AuNPs表面有蛋白质的包被,因而颗粒稳定性较好、无明显细胞毒性,在生物传感、药物载体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3.发现耐辐射奇球菌胞内的特种四萜类化合物-耐辐射奇球菌素(Deinoxanthin,DX)能够高效合成由DX氧化产物功能化的DX-AuNPs,并阐明了其合成机制。DX是通过其环和碳链上羟基的脱氢作用提供电子,迅速还原Au(Ⅲ)至Au(Ⅰ),然后进一步还原Au(Ⅰ)至Au(0)并在DX3(去质子化的2-ketodeinoxanthin)的包被作用下形成稳定的DX-AuNPs。合成的DX-AuNPs呈球形,电动电势为-24.95±0.38mV。与SC-AuNPs相比,DX-AuNPs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肾癌细胞ACHN有更为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正常细胞NRK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DX-AuNPs能够积累在MCF-7的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中,在细胞内诱导自噬、活性氧产生、DNA损伤等作用,进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转录组测序表明,DX-AuNPs显着影响(上调或下调)MCF-7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DX-AuNPs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功能可能主要归因于DX-AuNPs对细胞内生长代谢、氧化应激、自噬、细胞凋亡等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表明,极端微生物-耐辐射奇球菌菌体细胞、蛋白质、特种代谢产物(四萜)等都可以还原转化Au(Ⅲ)离子,形成具有不同活性基团包被的功能性纳米金。研究结果揭示了耐辐射奇球菌中参与AuNPs合成的生物活性分子及其功能基团,阐释了耐辐射奇球菌生物合成功能化AuNPs的机制及其功能特性,为生物合成功能性纳米材料提供了基础和原料,同时为深入阐述生物合成金属纳米材料的机制和功能化修饰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参考。此外,研究结果也将为耐辐射奇球菌合成的功能性AuNPs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苏亚林[6](2019)在《功能性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叁代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因其优异的性能:掺量低、减水率高、对水泥的高分散性以及环保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高速公路、高铁以及商品房建筑等工程项目中。尽管聚羧酸减水剂有着这些性能上的优点,在混凝土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量越来越大,但在减水剂的生产和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坍落度损失大、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钢筋混凝土的腐蚀问题等等。本文针对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可设计的特点,从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合成出几种功能性聚羧酸减水剂,并对其性能和作用机理进行探究,主要工作如下:1.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和主要功能,聚羧酸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现阶段聚羧酸减水剂应用和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2.针对钢筋混凝土腐蚀问题,通过在聚羧酸减水剂分子上引入季铵基团,以ATMC为功能性单体,与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TPEG-2400)、丙烯酸(AA)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出一种阻锈缓蚀型聚羧酸减水剂。性能测试发现,新型阻锈聚羧酸减水剂在净浆流动度、减水率和抗压强度方面都和市售减水剂相当,功能性单体并没有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和保持性能造成太大影响,符合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规范》所规定的高性能减水剂相关标准。而阻锈性能测试及分析表明,新型阻锈聚羧酸减水剂在钢筋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能大幅度提高钢筋的抗腐蚀性能,能同时抑制阳极和阴极的腐蚀反应,是一种主要抑制阳极腐蚀反应的混合型阻锈剂。最后探究了最佳反应条件,发现当单体摩尔比TPEG:AA:ATMC为1:3:1.2,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4%,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70℃时,合成出的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的分散和保持性能最佳。3.针对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对水泥的分散和保持性能不佳的问题,以麦芽糖醇为原料,在冰水浴、N_2保护氛围下,通过麦芽糖醇与丙烯酰氯的酰氯化反应合成出麦芽糖醇丙烯酸酯(AME),然后以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TPEG-2400)、丙烯酸(AA)和麦芽糖醇丙烯酸酯为单体,通过在水溶液中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出麦芽糖醇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然后考察反应条件对改性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EG、丙烯酸和AME的摩尔比为1:3:0.8,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3.5 h,引发剂用量为1.6%时,合成出的改性减水剂具有最佳的分散保持性能。减水剂掺量为0.4%时,净浆流动度最高可以达到290 mm,而且在1 h内流动度基本可以保持不变。通过混凝土坍落度测试发现,相比于未改性减水剂,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的坍落度保持性能更佳,而且能提高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结合扫描电镜(SEM)分析发现,麦芽糖醇改性聚羧酸减水剂能促进针状Ca(OH)_2的生长,显着增强了其抗压强度,改善了混凝土后期强度不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艺蒙[7](2019)在《多功能性聚多巴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时间以来,癌症一直是临床治疗和医学研究领域难以治愈的重要疾病之一。对于癌症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和化疗,但这些方法常常很难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治疗效果。其中的放疗和化疗还会对正常的组织产生较严重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地发展,将其用于化学-光热协同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可用于光热治疗(PTT)的纳米粒子可有效地将光转换成热,局部升温杀死肿瘤细胞,还具有非侵入性、精确性、低副作用和高效等优势。同时,在化学治疗中纳米粒子又能够作为抗癌药物的运输载体并通过控制条件释放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可作为化学-光热剂的纳米材料中,聚多巴胺(PDA)纳米粒子因具有较强的近红外(NIR)吸收,光声(PA)成像的性质等备受关注。然而,可用于化学和光热协同治疗的PDA纳米粒子,提高纳米粒子对于药物的负载量和加强其降解性能仍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种PDA多功能纳米粒子,在成像诊断和化学-光热协同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以一种简便、可重复的方法合成了多功能单孔PDA-PEG纳米粒子。我们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因其特殊的形貌而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并且还拥有较高的由于单孔PDA-PEG纳米粒子具备较强的PA成像能力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其可作为有潜力的癌症诊疗剂。在进一步的工作中,为提高PDA纳米粒子的可降解能力,我们合成了多功能的bowl PDA@可降解的荧光有机二氧化硅(degradable fluorescent organosilica,bowl PDA@dfOS)复合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基于PDA部分可以用于光热治疗,而且在PDA/聚丙烯酸(PAA)-钙纳米粒子表面生长有机二氧化硅且修饰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而形成具有荧光的有机二氧化硅外壳,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荧光强度及良好的降解性。同时,该纳米粒子也可在pH/NIR条件下进行药物释放。另外,bowl PDA@dfOS纳米粒子在谷胱甘肽(GSH)在作用下降解,进一步进行药物释放。因此,我们所合成的bowl PDA@dfOS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化学-光热诊疗剂。(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饶子昆[8](2019)在《功能性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结构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脂肪族聚酯是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与传统的聚酯(如PLA,PLGA,PCL等)相比,其物理-化学性质灵活可调的特点使它们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递送、组织工程支架等。目前,以各种传统化学方法通过功能性单体均聚或共聚可得到功能性脂肪族聚酯,但往往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大多120℃以上),这可能引发大量副反应,造成产物变色。其中使用的催化剂化学、空间和区域选择性较弱,使聚合过程复杂,可控性较低。此外,有机金属催化剂引入所带来的残留可能对生物体造成潜在的毒副作用。酶催化聚合具有条件温和,化学、区域、空间选择性强,副产物少的优点,在获取结构明确的功能性聚酯方面,比传统的化学催化更具优势。然而,迄今为止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反应条件的研究上;包括酶种类、反应溶剂、反应单体的选择,反应温度、时间、真空度的调控,在分子结构设计、合成和性能调控的研究上仍相对匮乏。随着生物医学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多功能性、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要求的日益严格,对生物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控制就显得愈发重要。本文旨在通过酶催化聚合的方式,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单体为原料,合成结构和性能可控的新型多功能生物可降解聚酯。首先,传统低聚乙二醇(OEG)接枝的聚碳酸酯材料主链受到密集“C=O”的影响而刚性过强,在水溶液中难以形成纳米球体,而多以棒状或无规线团形式存在。通过脂肪酶N435催化PEG400,2-[2-{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甲基]-2-甲基丙二醇(diol-3mEG)和丁二酸二乙酯等单体共聚,我们首次得到了主链侧链同时含有聚乙二醇链段的叁组分聚酯。主链上引入柔性聚乙二醇链段完美解决了纯聚酯主链刚性过强的弱点,所得叁组份聚酯分子在低温下都能通过分子链的缠绕能在水溶液中形成纳米球体,并于18℃附近明显收缩,粒径显着降低。温度继续升高到最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附近时,整个纳米球体会急剧收缩将内部的水分排出,并相互团聚成微米级大颗粒。通过调控PEG400在二元醇单体中的比例,聚合物的LCST可以被精确调控到体温附近。随着主链PEG400含量增加,聚合物溶液随温度升高的相转变速率将会加快。为克服浓度对线性聚酯分子自组装行为影响较大的问题,通过酶催化设计合成了树枝型、窄分布、结构规则的两亲性多元醇聚酯——聚(叁羟甲基乙烷-辛二酸)。将糖类等多元醇与二元酸共聚形成的多元醇聚酯表面拥有丰富的羟基官能团,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智能材料。但目前尚无任何窄分布、结构规则的树枝型多元醇聚酯以酶催化聚合的方式得到。本文不仅以简单的酶催化的方式得到以叁羟甲基乙烷(TME)为单体的窄分布树枝状聚酯,还与以丙叁醇为单体的聚酯的酶催化合成进行对比,深入挖掘了叁元醇聚酯的酶催化聚合链增长机理。TME聚酯通过长时间的“dendritic growth”形成了结构规则的树枝状结构,而丙叁醇由于脂肪酶对伯羟基的选择性催化,通过长时间的“grafted growth”形成了无规则树枝状结构,PDI高达3.5。此外,反应温度,单体投料比等关键因素对聚合物结构的影响也在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明确二元酸碳链长度对聚合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了TME与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的酶催化聚合反应。因为高代数树枝状分子往往展现出与低代数树枝状分子不同的物理性质,如结晶性能,并且代数高的分子往往拥有更多的装载空间,因此通过调控反应时间和单体用量,以期待得到高代数的树枝状TME聚酯。结果显示,增加常压反应时间和单体投入量可显着提高TME聚酯分子的代数并保持较小的分子量分布。但本文的反应体系中,由于癸二酸碳链较长,能使“dendritic growth”位阻显着降低,反应位点被随机化,从而使得聚合物规则的树枝状结构被破坏,分子量分布提高。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数据显示,所有组分中分子量较大的产物都显示出较弱的冷结晶性能,这是由树枝状结构代数增加而造成的。最后,本文系统研究了所有树枝状聚酯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所有树枝状聚合物在稀浓度的水溶液中(0.001 mg/ml)都能形成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单分子胶束及其聚集体。TME-己二酸更容易在稀溶液中形成规则的球形胶束。当溶液浓度在临界大规模团聚浓度(约为0.01 mg/ml)以上时,所有胶束平均粒径都会增加到400-500nm,但是只有TME-己二酸的DLS曲线随浓度升高(0.02-0.5 mg/ml)保持基本不变。这说明TME-己二酸酯聚集体结构最稳定。综上所述,通过酶催化聚合及条件控制本文首次聚合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线型和树枝状功能性聚酯,并研究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通过对聚合机理的探讨,首次建立了叁元醇聚酯在酶催化合成中的结构设计与结构控制方法,且本文首次以酶催化的方法合成了结构规整、可控的树枝状TME聚酯,并以其获得单分子胶束。与文献中报道的树枝状丙叁醇类聚酯相比,其分子量分布更窄,所形成的结构规整的树枝状单分子胶束,在作为药物载体或催化剂载体或纳米反应器中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作为纳米材料的生长模板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4)
王建敏[9](2019)在《功能性氮氧自由基配合物的合成、磁性及DFT-BS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用2-苄氧基苯取代的氮氧自由基(NITPh-2-OCH_2Ph)与稀土离子合成了五种新型氮氧自由基-稀土配合物:[Ln(hfac)_3(NITPh-2-OCH_2Ph)(IMHPh-2-OCH_2Ph)](Ln=Tb(1),Dy(2))和[Ln(hfac)_3(NITPh-2-OCH_2Ph)_2](Ln=Ho(3),Er(4),Yb(5)),用红外光谱进行了初步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2中的氮氧自由基被部分还原,自由基由NITR型转换为IMHR型。配合物1-5的中心金属离子与自由基之间均为弱反铁磁性相互作用,其中1和2的交流磁化率虚部在低温下表现出频率相关性,说明二者具有单分子磁体的行为。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对称性破损(DFT-BS)方法,以配合物的单晶结构数据为基础,分别计算了Ni(II)-氮氧自由基、抗磁金属Zn(II)或Cd(II)-氮氧自由基、双核Mn(II)配合物叁个系列共六种配合物的磁偶合常数,并通过自旋密度和磁轨道探究了这些配合物中的磁交换途径。对于配合物[Ni(NIT4-py)_2(ip)(H_2O)_n](7),主要是通过自旋极化(SP)作用机制导致Ni(II)与自由基间的反铁磁性相互作用。配合物[Ni(IM2-py)_2Au_2(CN)_4]_n(8)中,Ni(II)的dσ_(Ni(II))轨道与氮氧自由基π~*轨道正交导致强的铁磁相互作用。配合物[Zn(NIT4-py)_2(ia)](9)和[Cd(NIT4-py)_2(ia)(H_2O)](10)体系中,以分子间自由基NO…ON的近距离接触传递的反铁磁性相互作用为主。由抗磁配体IMHR桥连的双核Mn(II)配合物Mn_2(hfac)_4(IMHPh-2,4-(OCH_3)_2)_2(11)和[Mn_2(hfac)_4(IMHPh-2-F-5-Br)_2](NITPh-2-F-5-Br)(12)体系中,分子内两个Mn(II)离子之间表现为弱的反铁磁超交换作用,Mn-O键长是影响Mn(II)离子之间磁交换作用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本论文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过渡金属-氮氧自由基配合物的磁交换机制和磁构关系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更深层次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2)
李江涛[10](2019)在《功能性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多孔聚合物(Porous Organic Polymers,POPs)主要以轻质元素构成,与金属有机框架(MOFs)、硅基材料、碳材料等相比,POPs具有制备的多样性,结构的可设计性,POPs可以通过功能化后修饰,抑或是采用不同的合成方式来调节其功能。POPs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密度小、易于功能化和性质稳定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异相催化,气体吸附分离,传感等各个方面。因此功能性多孔有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有着重要意义。Ⅰ.利用巯基-烯Click反应将负载Pd NPs的COF-AO与PSI-SH光聚合成膜,作为高效催化膜微反应器,以连续流动操作,在室温下催化CBs在水中的脱氯反应。此研究实现COFs晶态有机多孔材料的器件化,以及COFs与高分子材料的优势互补和功能集成,在膜反应器催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Ⅱ.以双咪唑官能团单体与1,3,5-叁(溴甲基)苯在不同溶剂中发生季胺化反应,得到咪唑盐多孔有机聚合物POP-IL-DMF,该POP对CO_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在作为CO_2固定相的同时可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对CO_2和环氧化物的环加成,该材料兼具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与POP的多孔特性,作为双功能性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Ⅲ.我们分别以后修饰和前合成方式设计合成了叁种不同的离子型COF,综合考虑选择了COF-IL-3作为交换硅钨酸的理想载体,并取得了很好的吸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前合成或者后修饰将特征官能团引入到POP中,合成出的功能性有机多孔聚合物都会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此研究拓展了POP的应用范畴,为POP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5)
功能性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北京化工研究院参加集团公司前瞻性新材料技术研讨会,着眼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推动基础前瞻研究形成新动能,为提升中国石化新技术长足发展献计献策。北化院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两个叁年、两个十年”打造世界一流战略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牵头一系列拥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性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孙凤春.功能性Fe_3O_4磁纳米粒子的合成[J].吉林地质.2019
[2].潘亚男.聚焦新材料研发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N].中国石化报.2019
[3].齐向辉,员君华,张国艳,袁娇,张宇飞.功能性糖(醇)的微生物生物合成(英文)[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宋艾杰.功能性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湖南工业大学.2019
[5].李九龙.极端微生物耐辐射奇球菌合成功能性纳米金颗粒的机制及其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6].苏亚林.功能性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7].王艺蒙.多功能性聚多巴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8].饶子昆.功能性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结构性能调控[D].电子科技大学.2019
[9].王建敏.功能性氮氧自由基配合物的合成、磁性及DFT-BS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10].李江涛.功能性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标签: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 磁性纳米颗粒; Fe_3O_4@SiO_2-PNIP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