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骚乱论文-潘红涛

粮食骚乱论文-潘红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粮食骚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粮食骚乱,恐慌心理,愤怒情绪,合法意识

粮食骚乱论文文献综述

潘红涛[1](2013)在《18世纪英国粮食骚乱中的民众心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骚乱是18、19世纪英国最普通且范围最广的一种集体性大众行为,它有纪律并且有清晰的目标。民众为反抗过高的粮食及食品价格而集聚起来,强行占有农场主、磨坊主或粮食商人的粮食,并依照习惯传统以自己心中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购买这些粮食。英国粮食骚乱和道德经济思想密不可分。道德经济是寓于英国下层民众悠久传统习惯中的一种社会反抗文化,一直存在于民众心态观念中,这里的下层民众指的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代表的普通劳动阶层。道德经济最初由E.P.汤普森在解释英国粮食骚乱问题时推介出来,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和学科研究。道德经济渊源于英国民众古老的公平意识,具体的根源也难以确切追溯清楚,但汤普森是第一个用道德经济这一术语来解释粮食骚乱的学者。粮食骚乱既取决于粮食匮乏或粮价过高这些客观因素,更取决于民众的主观意识和心态。道德经济思想从非经济因素特别是心态史学层面,对粮食骚乱进行了探讨,为我们认识粮食骚乱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心态史学是借鉴和运用心理分析手段,对历史人物和群体进行心理研究、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心态史学”一词是从英文Psychohistory转译来的,也有学者把它译为“历史心理学”、“心理历史学”或“心理史学”。它注重对历史人物和群体的心理研究,重视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变化,重视它们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道德经济即为一种上升到道德层面的心态意识。但道德经济将粮食骚乱中的民众心态观念总而概括之,过于抽象,也遗漏了一些重要内容,因为恐慌心理、愤怒情绪和合法意识这些心态因素同样在骚乱中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它们也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相互交织、影响,共同体现于骚乱事件中。民众的恐慌是最直接的反应。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出于本能维护自身生存利益的目的,民众会首先产生恐慌感。紧接而来的是民众对于自身稳定生活被迫变动、受到波及影响的义愤与怨怒,愤怒便是民众更加直接、外化的心态表现。从民众更深层次心态分析,很重要的两点便是民众内心的合法意识和道德经济思想。他们以其为自己辩解,支持、维护自己的行为,更以自己的具体行为去印证、加深这些心态观念。两者相互激发,民众从以前的事例中寻求观念支持,再以做出的事实性行为巩固、强化这种观念,并使之愈加牢固、深入人心。同时,合法意识、道德经济思想与恐慌、愤怒这两种更加情绪化的心态观念也是相辅相成的。情绪心态上的波动,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思考,进而寻求观念上的帮助,从中提取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并努力使之正式化、扩大化。所以,出于合法性的考虑和道德正义感,民众情绪得到进一步激发与扩散。再者,道德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是对合法意识的支持和强化,两者相互扶助。因为道德,所以合法,因为合法,所以更具有道德层面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然而当这两者都不足以产生足够的约束力时,以切实的行动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便成了民众唯一的出路。但是,具体心态观念的产生、发展毕竟依赖于历史史实和具体事件,随着19世纪中后期粮食骚乱的衰微,民众的这些观念也渐渐淡出群体意识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4-20)

赵媛[2](2009)在《雍乾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及政府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自古以来就备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广东自明中叶以来就逐渐呈现短粮、缺粮的趋势,到清代,日渐严重,粮食骚乱多发。本文以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及政府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骚乱的类型、原因及政府对策的研究,更加深入认识雍正乾隆时期的粮食问题以及粮食对广东社会与民生的重要影响。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清代广东的地方史料、官方档案并且借鉴了一些今人前辈的研究成果,使用分析、图表等写作方法进行对观点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一、首先雍乾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简单介绍明末清初及顺治、康熙时期社会动乱对广东社会经济的破坏,到康熙中晚期广东的经济才逐步得以恢复但广东粮食问题逐渐显露,时至雍乾时期,广东发生粮食骚乱,主要是饥民骚乱、遏籴骚乱、借机起义及对骚乱的总结。二是阐述雍乾时期广东粮食骚乱发生的长期原因和直接原因,骚乱地区的人口压力、粮食作物的减少与经济作物的增加、各属粮食产量不均、大量米谷依赖于外省和外洋、广东混乱的治安,还有自然灾害、官员办理不善、贪污不法、粮食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及百姓面对米荒产生的心理浮动等等。叁是阐述清政府针对骚乱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对策和举措,如:平抑粮价,整治牙行、大力平粜,招商运粮减税、严查走私,严拿奸商、士绅与官府的配合与捐纳洋米的输入、谷粮积累的重新审量、鼓励垦荒种植、劝导百姓盖藏,禁止酿酒之风、鼓励粮食输入贸易、美洲作物种植及杂粮作物对粮食短缺的弥补等等。最后是对雍正乾隆时期政府粮食对策的评价。通过雍正乾隆时期广东粮食骚乱及政府对策的全面解析,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的处理当今广东仍面临的粮食问题并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李世众[3](2005)在《清中叶的宗族、政府与地方治理——透视温州粮食危机引发的骚乱及其消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策略,对清中叶温州因粮食危机引发的骚乱进行了透视,发现:政府“地主政权”的角色扮演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宗族组织不是由于其慈善功能,而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生存理性和安全理性起到了社会“减震器”的作用,从而恢复了社会秩序。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宗族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所具有的地方政治意义。(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05年06期)

袁锦林[4](2001)在《意政府心里犯难》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罗马8月5日电(袁锦林)意大利外交部5日发表的一项声明说,根据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01-08-07)

粮食骚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自古以来就备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广东自明中叶以来就逐渐呈现短粮、缺粮的趋势,到清代,日渐严重,粮食骚乱多发。本文以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及政府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骚乱的类型、原因及政府对策的研究,更加深入认识雍正乾隆时期的粮食问题以及粮食对广东社会与民生的重要影响。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清代广东的地方史料、官方档案并且借鉴了一些今人前辈的研究成果,使用分析、图表等写作方法进行对观点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一、首先雍乾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简单介绍明末清初及顺治、康熙时期社会动乱对广东社会经济的破坏,到康熙中晚期广东的经济才逐步得以恢复但广东粮食问题逐渐显露,时至雍乾时期,广东发生粮食骚乱,主要是饥民骚乱、遏籴骚乱、借机起义及对骚乱的总结。二是阐述雍乾时期广东粮食骚乱发生的长期原因和直接原因,骚乱地区的人口压力、粮食作物的减少与经济作物的增加、各属粮食产量不均、大量米谷依赖于外省和外洋、广东混乱的治安,还有自然灾害、官员办理不善、贪污不法、粮食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及百姓面对米荒产生的心理浮动等等。叁是阐述清政府针对骚乱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对策和举措,如:平抑粮价,整治牙行、大力平粜,招商运粮减税、严查走私,严拿奸商、士绅与官府的配合与捐纳洋米的输入、谷粮积累的重新审量、鼓励垦荒种植、劝导百姓盖藏,禁止酿酒之风、鼓励粮食输入贸易、美洲作物种植及杂粮作物对粮食短缺的弥补等等。最后是对雍正乾隆时期政府粮食对策的评价。通过雍正乾隆时期广东粮食骚乱及政府对策的全面解析,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的处理当今广东仍面临的粮食问题并提供一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粮食骚乱论文参考文献

[1].潘红涛.18世纪英国粮食骚乱中的民众心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赵媛.雍乾时期广东的粮食骚乱及政府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李世众.清中叶的宗族、政府与地方治理——透视温州粮食危机引发的骚乱及其消弭[J].历史教学问题.2005

[4].袁锦林.意政府心里犯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1

标签:;  ;  ;  ;  

粮食骚乱论文-潘红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