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伦理观论文-郭锐

国家伦理观论文-郭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伦理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制度伦理观,国家治理结构,现代转型,体系结构互动

国家伦理观论文文献综述

郭锐[1](2016)在《制度伦理观建构与国家治理结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当务之急则是实现国家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这其中,尤其不能忽视制度伦理观的建构在价值引导、理念转换、模式设计、结构优化、路径安排等多个方面的独特作用。制度伦理观的建构过程及其对"制度之善"的不懈追求和扬弃,对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价值、权威决策、行政执行、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政治互动这六大体系的现代转型而言,无疑提供了新的更多思路和更广路径。在改革背景和开放思维下,正确把握国家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方向,应汲取经验教训和规避风险隐患,由国家主导推进法治化建设,实现秩序的法治化而非程式化,扎根国情并孕育善的制度。(本文来源于《理论探索》期刊2016年05期)

姚遥[2](2014)在《人民、国家与世界:中国视角下的外交伦理观——建构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另一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西方国家已将外交伦理视作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有效工具。本文拟从"软实力"的视角出发,通过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总结中国外交实践对于人民、国家与世界的伦理阐释,认为中国与西方在制定外交政策时的伦理依据存在着显着差异,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更具代表性。本文提出,重视总结中国视角下的外交伦理观,能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话语权提供镜鉴,也是中国建构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来源于《国际论坛》期刊2014年02期)

黄艳红[3](2009)在《19世纪德国历史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和伦理观——兼评安托万·基扬《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主义是19世纪德国史学的主要思潮,它强调历史的个体特性,排斥规范化、普适性的自然法思想。在民族观念上,19世纪的德国历史主义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将德意志民族特性推向了极端;在政治观念上,它对国家权力抱有过分的乐观主义,拥护普鲁士威权国家,具有明显的反民主倾向;在伦理观念上,它陷入了道德判断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背离了启蒙时代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历史变成为强权政治辩护的工具。法国学者基扬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揭示出德国历史主义的这些消极因素。(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杨文明[4](2009)在《国家伦理观与道德优越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伦理观问题既是一个现实的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伦理问题。本文认为国家伦理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伦理的典型代表形式,因为“国家”这一独特政治形式还将占据人类政治发展的较长时间并处于决定性地位。政治伦理关注的是政治现象的善良与合理的种种道德蕴含。国家伦理观问题应当是政治伦理研究的核心,一个国家的国家伦理观的事实如何反映了该国家的政治所造成的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的事实和影响。国家伦理观依附于国家而生成,在人类社会的“民族国家”的国家存在形式成为普遍事实的今天,国家伦理观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等等都成为今天国家政治伦理思索中的关键性问题。本文认为国家伦理观与道德优越感构成了国家政治现实和政治理论的一个关键纠结点,外在表现为历史上与现实中的“异端模式”的理论、“西方中心论”、所谓的文明国家和野蛮国家的划分等等。这一纠结说明了国家伦理观从追求“道德优越性”的正途而进入了“道德优越感”的歧途,结果是我们这个世界国家之间的歧视、等级、冲突、侵袭。问题是这种“进入歧途”有着某种政治理论上和政治事实上的“必然性”。于是对这种必然性和造成后果的“观看”以及反对策略的提出正是本文的重点之所在。最后,本文认为目标的解决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希望超越简单的悲观和乐观主义。因为人、社会、政治、国家、世界的命运和希望最终要落实到复杂而深刻的现实中来。国家伦理观的道德优越感使得一个国家的政治伦理失去了普世性和向善性而沦为政治工具和某种宣传和统治策略,也使得国家伦理观的理论诉求变成虚幻的“乌托邦”。人类社会国家就是在这种反乌托邦命运的希望中不断的扩充真实、善良、美好的政治德性(virtue),而非道德优越感(moralsuperiority)。本文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抵抗”国家伦理观的道德优越感的方法论,但其更深刻的目的却是为引出更广阔的问题域。本文着重阐释的还是国家伦理观与道德优越感的独特同构性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一个长远的理论与现实的努力,它属于人类国家的历史发展而非我们的理论构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5-01)

朱宗震[5](2006)在《孙中山的伦理观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天下为公与无良心的资本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最常见的两个题词,一为"博爱",一为"天下为公"。已故刘望龄先生专门收集孙中山题词后统计说: "仅目前所辑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博爱’字幅,多达六十四件。‘天下为公’叁十九件。如果将字异义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本文来源于《“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1-01)

秦坤[6](2006)在《日本家族国家伦理观与近代军国主义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家族国家伦理观与近代军国主义是日本近代以复古为特征的两大意识形态。在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和西方资本主义给日本带来的压力前提下,在维护天皇制统治和扩大对外侵略的过程中,家族国家伦理观逐渐融合于近代军国主义中,从而导致了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并为日本的战争罪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国家伦理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西方国家已将外交伦理视作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有效工具。本文拟从"软实力"的视角出发,通过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总结中国外交实践对于人民、国家与世界的伦理阐释,认为中国与西方在制定外交政策时的伦理依据存在着显着差异,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更具代表性。本文提出,重视总结中国视角下的外交伦理观,能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话语权提供镜鉴,也是中国建构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伦理观论文参考文献

[1].郭锐.制度伦理观建构与国家治理结构转型[J].理论探索.2016

[2].姚遥.人民、国家与世界:中国视角下的外交伦理观——建构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另一维度[J].国际论坛.2014

[3].黄艳红.19世纪德国历史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和伦理观——兼评安托万·基扬《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J].史学理论研究.2009

[4].杨文明.国家伦理观与道德优越感[D].浙江大学.2009

[5].朱宗震.孙中山的伦理观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C].“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6].秦坤.日本家族国家伦理观与近代军国主义的融合[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标签:;  ;  ;  ;  

国家伦理观论文-郭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