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雄宝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女寺,寺庙建筑,建筑艺术
大雄宝殿论文文献综述
莫佳颖,镐鑫沅,朱思秦,王喆,肖国增[1](2019)在《铁女寺大雄宝殿建筑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荆州铁女寺大雄宝殿实测的基础上,对大雄宝殿的位置、平面布置、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它处于铁女寺的中心位置,叁开间五进深十五檩建筑,左右不对称,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单檐悬山屋顶,合龙瓦屋面;建筑装饰丰富,荆楚地域特色鲜明。(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6期)
杨文宗,张晓彤,贾甲[2](2019)在《扬州重宁寺大雄宝殿彩画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州重宁寺大雄宝殿处于历史上重宁寺建筑群中的主角地位,其内部天花板、藻井所绘彩画是大雄宝殿价值的重要体现。针对彩画起翘、衬底脱落、空鼓、颜料剥落、积尘、水渍、褪色、粉化等病害,先就彩画制作工艺和材料展开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害成因,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取样、数据统计以及保护修复材料、方法筛选试验,形成重宁寺大雄宝殿彩画保护修复整体思路,为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9年04期)
莫亚男[3](2019)在《太原不二寺大雄宝殿药师佛壁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二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的城北0.5公里处,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不二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五代北汉乾佑九年(956年),现存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维修之后的面貌。殿内彩塑精美,佛台上有一尊塑像已损毁,其余9尊塑像(原有10尊)也有断臂或断指的情况,但是整体基本保存完整。殿内两侧山墙壁画墙体由于基础下沉而裂缝和透光,画面渗有雨迹甚至剥落,但整体保存较好。不二寺中大雄宝殿东壁的药师佛壁画,在图像的绘制上基本遵循了药师经变的传统配置,且基本上保留了药师经变传统的构图形式,但该壁画在内容、形象造型、以及空间上表现了自己的独特性。首先在内容上增添了舞狮图这一部分内容;其次在药师佛的造型上,壁画中药师佛的法器配置、背光装饰等方面与前期有所不同;再次在空间上,大雄宝殿内不仅壁画自身存在单体的空间性,而且大殿内的壁画、彩塑、建筑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表现。不二寺大雄宝殿的药师佛壁画与前期同等题材的壁画相比,更加表现出世俗化的特征,在整体上更趋向于生活化。本文一方面通过观察分析不二寺大殿东壁壁画,对其壁画内容进行考释和形象的识读,从微观到宏观对此壁画进行艺术风格特点的分析,进而总结不二寺大殿药师佛壁画的传统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将不二寺药师佛壁画与蓬溪宝梵寺药师说法图、河北隆兴寺摩尼殿壁画、大同云林寺北壁壁画相比较,以及相关的文献记载,对不二寺壁画的绘制年代进行考证。(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蒋浩[4](2019)在《会善寺大雄宝殿结构受力及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会善寺与少林寺、嵩岳寺、法王寺并列为河南嵩山四大名刹,初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寺庙之一。历朝历代虽不断扩充修缮,会善寺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形制仍保留着建造之初的特点,是研究我国古建筑风格演变的重要历史实物。2001年会善寺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雄宝殿是会善寺的主体建筑,初建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国内目前留存不多的元代大体量石木构架建筑,其平面布置采用了元时期流行的减柱造和特色显着的石木柱混合承重做法,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目前对会善寺大雄宝殿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形制、文化特色等方面,减柱造及石木柱混合承重对结构受力变形影响规律的研究鲜有涉及,特别是这一类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一直鲜有涉及。为了加强对会善寺大雄宝殿的保护和传承,郑州市世界遗产中心启动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现状、病害调查及数据库建设》(20160220A)课题,对会善寺大雄宝殿实施结构的安全动态监测。受课题组委托,本文开展了会善寺大雄宝殿结构性能和抗震性能的研究,研究成果将为下一步开展结构动态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会善寺大雄宝殿进行现场实测调研及查阅历史资料,获取了石木构架的构件尺寸、使用材料及大雄宝殿现存状况;重点分析了大雄宝殿减柱造、石木构架的构造特点和传力机制。(2)结合本课题组足尺斗栱力学性能的试验结果,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大雄宝殿石木构架整体有限元模型,得到了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静力状态下,屋檐老角梁变形最大;明间前侧最大位移是明间后侧的4倍,次间后侧最大位移是次间前侧的3倍;前上平槫、四椽栿与乳栿、叁椽栿与其上蜀柱均是关键受力构件;木柱的变形远大于石柱,金柱上童柱侧倾角度较大,明间上部结构有后倾的风险,次间上部结构有前倾的风险,造成结构有较大的水平横向位移;减柱造的不对称性导致了结构整体的扭转趋势。(3)对大雄宝殿石木构架进行了模态分析,大雄宝殿自振周期为1.8s,体现了木结构长周期的柔性特征;前3阶振型依次为纵向振动并伴随较大扭转、横向振动、扭转振动;从模态分析整体来看,石木构架体系在平动过程中存在较大扭转,反映了减柱造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4)沿大雄宝殿石木构架纵向输入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在纵向多遇地震作用下,前檐木柱纵向位移大于后檐石柱,结构除平动外还存在扭转;木屋架在减柱部位前后侧位移不一致,在地震荷载反复作用下,减柱处蜀柱柱顶振幅较大。在纵向罕遇地震作用下,石木构架位移幅值较大;蜀柱等短柱扭转较大,构件连接部位产生较大塑性变形,对于木屋架,在较大的扭矩作用下,极易发生倾覆破坏。(5)沿大雄宝殿石木构架横向输入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可知:横向多遇地震作用下,六架层、四架层整体性强,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但平梁两端柱顶位移差别明显,平梁前端下蜀柱柱顶横向位移大于后端;明间两侧木屋架比次间两侧木屋架最大横向位移大10.7 mm,连接明间与次间木屋架的檩条、枋等纵向构件易产生较大滑移,可能导致屋盖错位;横向罕遇地震作用下引起的纵向位移远小于纵向地震作用引起的横向位移,说明对于减柱造类古建筑,结构的横向地震作用下更易产生扭转效应。(6)沿大雄宝殿石木构架垂直双向输入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可知:双向地震下的纵向、横向最大位移均比单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值大,其中纵向最大位移双向是单向的1.2倍,横向最大位移双向是单向的1.1倍;双向多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呈明显双向运动,扭转效应比均单向地震作用下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鲁珊珊,戴旭斌[5](2019)在《四川蒲江县河沙寺大雄宝殿明代壁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蒲江县河沙寺大雄宝殿《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叁参壁画是四川地区明代有明确纪年,并每参存有题记的明代中期佛教艺术遗存。壁画主要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叁参,另有二十四诸天,并混有天官等儒教形象,是研究明代早期四川地区宗教在蜀献王时期仍受方孝孺"正学"影响的见证。壁画运用工笔重彩、线条勾勒流畅柔和、造型生动传神和与明代同时期的蓬溪宝梵寺、新津观音寺等壁画的工细金碧、沥粉贴金的风格迥异,相比同邛崃盘陀寺、新繁龙藏寺、广汉龙居寺壁画风格相近又有区别,为明蜀王四川地区不同艺术风格的壁画提供了又一不同类型。(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9年02期)
张任晨[6](2019)在《元代广济寺大雄宝殿彩塑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济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最初修建于元代,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寺内的彩塑属于存世量比较少的元代佛教造像艺术。五台县广济寺的大雄宝殿是五开间的悬山样式,整个建筑仅仅用了两根柱子就支撑起了硕大的宝殿,里面的塑像也是千奇百怪,如佛、菩萨、金刚等,左右两盘各自有麒麟、狮子、大象等坐骑,正中方向的佛坛是一佛二菩萨的形式,扇面墙背的雕塑有叁大士坐骑兽、十八罗汉,这些都是元代彩塑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作。本文力求在元代这一多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以广济寺大雄宝殿彩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彩塑艺术进行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广济寺大雄宝殿彩塑艺术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特色。文章由绪论、正文四章和最后结语叁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剖析;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我国彩塑的历史发展沿革,对我国各个时期彩塑艺术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出我国各个时期的彩塑艺术特点及其价值。其次对广济寺大雄宝殿的背景、建筑以及彩塑进行了概述,彰显出广济寺的存在价值和研究意义。广济寺大雄宝殿作为我国元代不可多得的实物,对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叁章主要对广济寺彩塑的技法特征、造型特点等角度全方位剖析,总结出广济寺彩塑的艺术特点。第四章对其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分析。从中发掘出广济寺彩塑独特的艺术语言,更深层次的研究它在彩塑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广济寺的彩塑塑造得生动形象,充分呈现出彩塑发展走向世俗化的特点;第五章对我国各个时期的彩塑艺术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我国彩塑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我国的彩塑整理,对比分析,印证出广济寺大雄宝殿彩塑在整个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界中的独一无二,从分体现广济寺大雄宝殿彩塑的价值;结语部分是对广济寺大雄宝殿的彩塑价值进行总结以及广济寺的研究展望,力求使得广济寺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关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童丽萍,蒋浩,刘应扬,王文华[7](2019)在《会善寺大雄宝殿结构动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保护会善寺大雄宝殿,对会善寺大雄宝殿进行了现场调研,结合点云技术建立并验证其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大雄宝殿的动力特性及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1.82s,体现石木结构长周期特性;在纵向多遇地震作用下,前檐木柱变形大于后檐石柱,结构除平动外还存在扭转;在横向多遇地震作用下,明间与次间木屋架有较大横向位移差,连接明间与次间木屋架的檩条和枋等纵向构件可能出现较大滑移并导致屋盖错位;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纵向和横向最大位移是单向地震作用下的1.1~1.2倍,扭转效应比单向地震作用下大。研究结果可为会善寺大雄宝殿及同类建筑的维修加固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江涛[8](2019)在《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的数字化采集》一文中研究指出崛围山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承载着历史、艺术、科学等诸多信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将这些信息保护、传承及利用,除传统的记录方法外,必须采用当前高科技数字化手段,将其信息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下来。这样既完整保存了文物现状信息,有利于其传承发展,又可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张枫[9](2019)在《会善寺大雄宝殿柱间斗栱足尺模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会善寺是河南省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代表建筑之一,它于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在2010年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会善寺大雄宝殿是会善寺的主体建筑,是我国现存少有的元代实物建筑例证之一,在建筑史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会善寺大雄宝殿檐下斗栱位于屋盖和梁柱之间,总计26朵,具有承接屋顶荷载、出挑屋檐、耗散能量等结构作用,是大雄宝殿的重要部位之一。由于自然气候多变、地震作用、木材老化等原因,大雄宝殿檐下斗栱部分构件出现了腐朽、劈裂、脱榫等破坏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大雄宝殿的安全使用和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目前国内外对斗栱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特定建筑,对会善寺大雄宝殿檐下斗栱的结构力学性能的科学研究处于空白,甚至对元代时期的斗栱研究也鲜有涉及。为了保证大殿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能,郑州市世界遗产中心启动《“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现状、病害调查及数据库建设》(20160220A)项目,对会善寺大殿的现状和病害状况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结构安全动态监测。受项目委托,课题组以会善寺大殿檐下柱间斗栱为研究对象,对其足尺模型开展了竖向静力加载和水平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其成果可为后期大殿结构的安全动态监测和数据库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具体完成如下相关工作:1通过对会善寺大雄宝殿现场调研和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统计了檐下斗栱的现状,探讨了大雄宝殿檐下斗栱内部构件分类,剖析了檐下不同斗栱的构造特点及传力机制,为后期试验研究指奠定了基础;实测了大殿檐下斗栱的构件尺寸,拟定试件制作方案,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制作足尺模型6朵,为后期的试验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2对会善寺大雄宝殿2朵柱间斗栱的足尺模型进行了单调竖向静力加载试验。探讨了斗栱试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及受力机理,归纳得出了竖向刚度理论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作用下,栌斗与头昂、泥道栱交互处易发生剪切压裂破坏,属于斗栱试件的薄弱部位;斗栱的恢复变形能力较差,卸载结束存在残余变形(Z01:23.4mm,Z02:19.3mm);试验中斗栱具有较为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Z01:384kN,47.7mm,Z02:382kN,42.2mm);斗栱的分层变形峰值均为:头昂最大,二昂次之,蚂蚱头最小;试件竖向的延性系数较好,说明斗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试验加载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同构件的应变大小排序为:泥道栱最大,瓜子栱次之,令栱最小,竖向荷载作用下,栌斗、头昂、泥道栱构件分担的内力最大,上部构件所受内力越小;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斗栱的竖向刚度计算模型可简化为叁折线段模型。3对会善寺大雄宝殿2朵柱间斗栱的足尺模型开展X向水平拟静力加载试验。分析了斗栱X向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抗震性能。重点讨论了斗栱的承载力、刚度退化、延性系数、强度退化、耗能能力等参数。结果表明:破坏的主要形式是裂缝、脱榫,垆斗是整朵斗栱中最薄弱的部位,容易发生折耳、压裂破坏;斗栱在X向受力产生侧向变形过程中,构件之间存在一定摩擦滑移及剪切作用,斗栱在控制位移较小时的运动以挤压变形为主,随着控制位移增大,构件间的相对摩擦滑移比例增加;滞回环饱和,反映斗栱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初期加载过程中,斗栱各构件之间咬合挤紧,斗栱产生侧移的时,需要较大的外力,刚度值较大。加载后期,斗栱的各层构件处于较为稳定的滑移摩擦状态,刚度值较小;斗栱的耗能能力以摩擦滑移为主;斗栱的自身强度在加载初期时快速增加,中期强度有所降低,后期基本维持稳定;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X向水平刚度计算模型可简化为叁折线段形式。4对会善寺大雄宝殿2朵柱间斗栱的足尺模型开展了Y向水平拟静力加载试验。分析了斗栱Y向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刚度退化、延性系数、强度退化、耗能能力等参数。结果表明:破坏形式主要为栌斗的折耳破坏,蚂蚱头与令栱之间的脱榫,泥道栱、头昂、慢栱产生水平裂缝;斗栱加载初期,所需要的力较大,整体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刚度值较大;加载后期,由于斗栱各部件在控制位移较大的情况下发生挤压破坏,导致斗栱试件摩擦滑移明显,刚度值降低;控制位移较小时,斗栱的耗能主要是以构件之间的挤压和咬合为主,控制位移较大时,斗栱的耗能主要以摩擦滑移为主;X向的单次耗能值大于Y向的耗能值,同一控制位移下,X加载的所需要的力小于Y向;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斗栱Y向水平刚度计算模型可简化为叁折线段形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10](2019)在《百年古刹移步不换形:玉佛禅寺大雄宝殿整体移位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玉佛禅寺,沪上首刹,因供奉玉佛而得名,坐落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70号,南临安远路,东靠江宁路。禅寺建于1918~1928年间,寺院多为仿宋殿宇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1994年,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被列为上海市二类优秀历史建筑。后于2011年6月被上海市普陀区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变迁,砖木结构出现老化、倾斜的问题,加之香客数量日益增多,香火鼎盛空间愈发狭小。百年古刹难堪重负,寺院环境日显局促,服务功能远超负荷。(本文来源于《建筑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大雄宝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扬州重宁寺大雄宝殿处于历史上重宁寺建筑群中的主角地位,其内部天花板、藻井所绘彩画是大雄宝殿价值的重要体现。针对彩画起翘、衬底脱落、空鼓、颜料剥落、积尘、水渍、褪色、粉化等病害,先就彩画制作工艺和材料展开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害成因,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取样、数据统计以及保护修复材料、方法筛选试验,形成重宁寺大雄宝殿彩画保护修复整体思路,为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雄宝殿论文参考文献
[1].莫佳颖,镐鑫沅,朱思秦,王喆,肖国增.铁女寺大雄宝殿建筑特点研究[J].山西建筑.2019
[2].杨文宗,张晓彤,贾甲.扬州重宁寺大雄宝殿彩画保护研究[J].文博.2019
[3].莫亚男.太原不二寺大雄宝殿药师佛壁画探析[D].山西大学.2019
[4].蒋浩.会善寺大雄宝殿结构受力及抗震性能分析[D].郑州大学.2019
[5].鲁珊珊,戴旭斌.四川蒲江县河沙寺大雄宝殿明代壁画初探[J].四川文物.2019
[6].张任晨.元代广济寺大雄宝殿彩塑探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童丽萍,蒋浩,刘应扬,王文华.会善寺大雄宝殿结构动力性能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9
[8].江涛.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的数字化采集[J].文物世界.2019
[9].张枫.会善寺大雄宝殿柱间斗栱足尺模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
[10]..百年古刹移步不换形:玉佛禅寺大雄宝殿整体移位项目[J].建筑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