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腺肌病,显微镜检查,电子,肥大细胞,肌细胞,平滑肌
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论文文献综述
魏凌云,李莉,李风艳,王赞宏[1](2008)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透射电镜下观察子宫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8例)和对照组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8例)的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组腺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密集,胞质内线粒体体积增大,功能活跃,未见细胞凋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正常带结构扭曲,胞质内细胞器减少,线粒体空泡化;肥大细胞增多,胞质内充满大量电子密度高的颗粒,周围胶原纤维增多,与平滑肌细胞紧密相邻。结论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的结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08年04期)
魏凌云[2](2008)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的超微结构研究及米非司酮对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关系,并观察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药物作用机理。方法手术切除子宫后,在子宫体近底部后壁取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组织,制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子宫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8例)、术前每日口服米非司酮5mg(米非司酮组),连续4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6例)和对照组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8例)的超微结构,从形态结构的变化来推测功能的变化,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统一起来。结果(1)子宫腺肌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组腺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可见桥粒连接,表面微绒毛密集,变长,变粗。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线粒体体积增大,扩张呈球形,大小不一,功能活跃,未见细胞凋亡现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宽,正常带结构扭曲。胞质内细胞器减少,线粒体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多,出现边聚现象;肥大细胞增多,形态各异,胞质内充满大量电子密度高的颗粒,周围胶原纤维增多,与平滑肌细胞紧密相邻。(2)米非司酮组与子宫腺肌病组相比,米非司酮组腺上皮细胞稀少,胞膜不完整,表面微绒毛大片脱落,未见细胞连接。胞质内细胞器减少,线粒体成堆空泡化。细胞核形态大小变异明显,可见细胞凋亡现象;平滑肌细胞间质内胶原纤维增生,超微结构没有显着性变化;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没有显着性变化。结论(1)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的结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的超微结构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5)
高桂琴[3](2001)在《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期刊2001年06期)
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关系,并观察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药物作用机理。方法手术切除子宫后,在子宫体近底部后壁取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组织,制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子宫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8例)、术前每日口服米非司酮5mg(米非司酮组),连续4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6例)和对照组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8例)的超微结构,从形态结构的变化来推测功能的变化,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统一起来。结果(1)子宫腺肌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组腺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可见桥粒连接,表面微绒毛密集,变长,变粗。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线粒体体积增大,扩张呈球形,大小不一,功能活跃,未见细胞凋亡现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宽,正常带结构扭曲。胞质内细胞器减少,线粒体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多,出现边聚现象;肥大细胞增多,形态各异,胞质内充满大量电子密度高的颗粒,周围胶原纤维增多,与平滑肌细胞紧密相邻。(2)米非司酮组与子宫腺肌病组相比,米非司酮组腺上皮细胞稀少,胞膜不完整,表面微绒毛大片脱落,未见细胞连接。胞质内细胞器减少,线粒体成堆空泡化。细胞核形态大小变异明显,可见细胞凋亡现象;平滑肌细胞间质内胶原纤维增生,超微结构没有显着性变化;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没有显着性变化。结论(1)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的结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的超微结构有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论文参考文献
[1].魏凌云,李莉,李风艳,王赞宏.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超微结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
[2].魏凌云.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的超微结构研究及米非司酮对其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8
[3].高桂琴.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