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隐现论文-王佩

句法隐现论文-王佩

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隐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并列标志,隐现,句法位置

句法隐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佩[1](2019)在《并列标志隐现之制约因素:句法位置——莫言《檀香刑》的并列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莫言《檀香刑》中并列结构进行分类统计,旨在研究句法位置对并列标志隐现的影响,总结出并列标志隐现的一般规律,并解释不同句法位置上并列标志隐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成[2](2015)在《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现句是英汉语中使用频繁的一种句类,在英语中以there-be句型为代表,其下包括能产性相对较低的英语隐现句,而在汉语中存现句可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两个下位句式。英语隐现句的概念和定义相对模糊,且能产性较低,国外学者多将其归入there-be句型的变体。相对于英语隐现句,国内学者有关汉语存现句及存在句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隐现句的研究则长期依附于存现句,缺少专门的针对性研究。由此可见,英汉隐现句的独立深入性研究均不多见,而两者的对比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从句法—语义接口相关理论及词汇、构式压制角度出发,结合英汉语料库(COCA和CCL)实例研究,旨在考察和对比英汉隐现动词的语义和句法之间的压制和映射关系,揭示两者的各自特征及异同,以期完善英汉隐现句的对比研究。在理论上,句法—语义接口理论主要分为两类,即投射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前者认为谓词的语义属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其句法行为,主张语义决定句法;后者认为句法相关语义来源于构式,构式融合动词产生不同句式,主张句法决定语义。本文认为,这两个理论其实是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两个不同视角,都与语义和句法压制相关,投射理论强调词汇压制,构式语法理论强调构式压制。一个句子的意义应当是词汇义与构式义互动的结果,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的产物,词汇与构式两者的作用不可偏废,所以只有综合考察这两方面的压制情况,才能合理解释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问题。结构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阐明本研究的动机、问题、方法和整体框架;第二章简述英汉隐现句的相关研究,并分别讨论了两者的定义、分类和动词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言的隐现动词,就是指表示出现或消失,且能进入英汉隐现构式的一类动词,如英语中的“emerge,occur,develop,ensue”等,汉语中的“闪、冒、响、溢”等隐现动词。而隐现句就是指“某时或某地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一类句子;第叁章简介句法—语义接口相关理论并阐明本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基于英汉语料库,聚焦英汉隐现动词的叁个概念,即隐现义、能产性及语料比率,具体讨论两者在这叁个概念关系方面的差异,并引出下一章的研究内容。第五章详细分析英汉隐现构式不同的句法—语义接口情况及其原因,并提出研究结论。第六章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本研究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英汉隐现构式蕴含相同的构式义,即某时或某地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但两者句法表征不同,英语隐现构式标示为“There+V+NP+(PPlocation)”,而汉语隐现构式标示为“PPlocation+V+NP”。第二,英汉隐现动词的语义和句法之间都存在相互压制关系,但情况各异。一方面,英语隐现动词几乎都属于典型类,具有明显的隐现义,其与英语隐现构式的关系体现为语义互补型,即动词语义和构式语义的互补,从而加强了英语隐现句的隐现义。英语隐现构式的叁个成分(the expletive there,EFV和PPlocation)在句法和语义上都对隐现构式产生加强作用;同时,隐现构式对隐现动词也产生叁种语义压制,即不允许表消失的动词进入、不允许干扰隐现义的动词进入、不允许隐现动词与介词搭配使用。另一方面,汉语隐现动词可分为典型类、常规类和非典型类,典型汉语隐现动词对汉语隐现构式的句法形成往往起决定作用,该构式在不断发展和固化过程中又作用于常规类和非典型类隐现动词,尤其是非典型类隐现动词只有在进入汉语隐现构式后才被赋予隐现义。第叁,在能产性、隐现义和语料比率的叁个关系方面,英汉隐现动词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隐现动词的能产性与隐现义和语料比率无确定性关系,而汉语隐现动词的叁个概念间的关系呈正相关。这种差异进一步证明了英汉隐现句的动词组成不同,两者的句法—语义接口情况也各异。(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5-01-10)

孙文统[3](2013)在《隐现结构的最简句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现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为独特的结构,用来表示某处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其基本的句法结构是:时间/处所名词+非宾格动词+无定名词。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运用移位的复制理论(Copy Theory of Movement)和探针—目标匹配(Probe-Goal Matching)的句法操作,能够充分解释现代汉语隐现结构的动态生成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王远杰[4](2013)在《句法组合松紧和“的”的隐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他爸爸战友儿子(的杯子)"和"新大瓷杯子"里"的"的隐现表现出镜像关系,"本周周一上午九点"和"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西南大学"里的"的"可自由隐现,"我的碗"不能省去"的"而"我的碗里"能省,所有这些"的"的隐现情况都可以从句法组合松紧得到统一解释:句法组合越松越易带"的",句法组合越紧越不易带"的"。(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3年04期)

杨新星,张玉上,杨小珍[5](2012)在《浅析隐现句句法结构及谓语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现句作为英语存现句的一类,多年来,语法学界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无论是隐现句的范围、分类还是它的结构特点都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试从隐现句的句法结构和谓语动词的选取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隐现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沈阳,魏航[6](2011)在《动结式中动作V1和结果V2隐现的句法和语义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结式作为汉语双动词(CAUSE系统)结构的基础VP结构,必须在语义上包含两个事件(致使+结果),在句法上包含两个动词(动作V1+结果V2),而且都可以添加"给、把"等双动词结构的句法结构标记。本文试图证明,有些单动词结构实际上是隐含了一个动词的动结式的变体结构,而且这种动词隐含只能发生于结果V2,不会发生于动作V1。本文还对有关动结式中可能省略动作V1的一些解释提出了质疑和分析,并认为只有在汉语史上曾有使动用法和表达使动意义的动词,才有可能在现代汉语中构成看似省略动作V1的单动词动结式。本文的研究不但有利于对汉语双动词系统结构的认识和分析,对作格结构(动结式)、中动结构("给"字句)、致使结构("把"字句)等汉语的双动词系统结构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对外汉语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李宗宏[7](2011)在《汉语介词框架“P+X+名词”的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隐现规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词框架是指由介词和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动词、介词、准助词等词语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汉语语法学界过去未进行过系统研究。文章以"在/当X时/时候"这样的介词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的隐现规律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张玉洁[8](2010)在《双音节形容词状语后“地”字隐现的句法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状中结构中"地"字的隐现研究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两级词汇中的192个常用形容词在充当状语时de字的隐现情况进行了细致考察。对特征标注过的250万字的本族人语料中的统计结果显示,73.9%的状中结构不带de,26.1%的带de。考察结果表明,双音节形容词充当状语时de字的隐现和句法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状中结构在句中的句法位置对de的隐现的影响;谓语中心词的构成;形容词的词频对de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0年08期)

刘楚群[9](2009)在《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参照物”与“目的物”之间的顺序无所谓谁优先,而是两种语序的表述重心或者说关注焦点不一样。“参照物一目的物”模式是一种聚焦式观察,即先观察到背景,然后慢慢地把注意点聚集在某一图像上,这一图像就是注意的焦点,这种模式最关心的是作为焦点的图像是否出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09-11-10)

傅运春[10](2009)在《英语隐现句的理论构建与句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隐现句,作为英语存现句的一类,是一种介绍现场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性结构。本文描述了隐现句的本质、格式和基本特征,并从句法角度深刻剖析了该类句型的内部结构,其中涉及虚主语there、Burzio定律以及标志语一中心语一致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09年08期)

句法隐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存现句是英汉语中使用频繁的一种句类,在英语中以there-be句型为代表,其下包括能产性相对较低的英语隐现句,而在汉语中存现句可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两个下位句式。英语隐现句的概念和定义相对模糊,且能产性较低,国外学者多将其归入there-be句型的变体。相对于英语隐现句,国内学者有关汉语存现句及存在句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隐现句的研究则长期依附于存现句,缺少专门的针对性研究。由此可见,英汉隐现句的独立深入性研究均不多见,而两者的对比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从句法—语义接口相关理论及词汇、构式压制角度出发,结合英汉语料库(COCA和CCL)实例研究,旨在考察和对比英汉隐现动词的语义和句法之间的压制和映射关系,揭示两者的各自特征及异同,以期完善英汉隐现句的对比研究。在理论上,句法—语义接口理论主要分为两类,即投射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前者认为谓词的语义属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其句法行为,主张语义决定句法;后者认为句法相关语义来源于构式,构式融合动词产生不同句式,主张句法决定语义。本文认为,这两个理论其实是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两个不同视角,都与语义和句法压制相关,投射理论强调词汇压制,构式语法理论强调构式压制。一个句子的意义应当是词汇义与构式义互动的结果,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的产物,词汇与构式两者的作用不可偏废,所以只有综合考察这两方面的压制情况,才能合理解释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问题。结构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阐明本研究的动机、问题、方法和整体框架;第二章简述英汉隐现句的相关研究,并分别讨论了两者的定义、分类和动词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言的隐现动词,就是指表示出现或消失,且能进入英汉隐现构式的一类动词,如英语中的“emerge,occur,develop,ensue”等,汉语中的“闪、冒、响、溢”等隐现动词。而隐现句就是指“某时或某地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一类句子;第叁章简介句法—语义接口相关理论并阐明本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基于英汉语料库,聚焦英汉隐现动词的叁个概念,即隐现义、能产性及语料比率,具体讨论两者在这叁个概念关系方面的差异,并引出下一章的研究内容。第五章详细分析英汉隐现构式不同的句法—语义接口情况及其原因,并提出研究结论。第六章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本研究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英汉隐现构式蕴含相同的构式义,即某时或某地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但两者句法表征不同,英语隐现构式标示为“There+V+NP+(PPlocation)”,而汉语隐现构式标示为“PPlocation+V+NP”。第二,英汉隐现动词的语义和句法之间都存在相互压制关系,但情况各异。一方面,英语隐现动词几乎都属于典型类,具有明显的隐现义,其与英语隐现构式的关系体现为语义互补型,即动词语义和构式语义的互补,从而加强了英语隐现句的隐现义。英语隐现构式的叁个成分(the expletive there,EFV和PPlocation)在句法和语义上都对隐现构式产生加强作用;同时,隐现构式对隐现动词也产生叁种语义压制,即不允许表消失的动词进入、不允许干扰隐现义的动词进入、不允许隐现动词与介词搭配使用。另一方面,汉语隐现动词可分为典型类、常规类和非典型类,典型汉语隐现动词对汉语隐现构式的句法形成往往起决定作用,该构式在不断发展和固化过程中又作用于常规类和非典型类隐现动词,尤其是非典型类隐现动词只有在进入汉语隐现构式后才被赋予隐现义。第叁,在能产性、隐现义和语料比率的叁个关系方面,英汉隐现动词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隐现动词的能产性与隐现义和语料比率无确定性关系,而汉语隐现动词的叁个概念间的关系呈正相关。这种差异进一步证明了英汉隐现句的动词组成不同,两者的句法—语义接口情况也各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隐现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佩.并列标志隐现之制约因素:句法位置——莫言《檀香刑》的并列结构研究[J].北方文学.2019

[2].李成.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宁波大学.2015

[3].孙文统.隐现结构的最简句法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王远杰.句法组合松紧和“的”的隐现[J].汉语学习.2013

[5].杨新星,张玉上,杨小珍.浅析隐现句句法结构及谓语动词[J].鸡西大学学报.2012

[6].沈阳,魏航.动结式中动作V1和结果V2隐现的句法和语义条件[J].对外汉语研究.2011

[7].李宗宏.汉语介词框架“P+X+名词”的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隐现规律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8].张玉洁.双音节形容词状语后“地”字隐现的句法制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

[9].刘楚群.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10].傅运春.英语隐现句的理论构建与句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

标签:;  ;  ;  

句法隐现论文-王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