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T产业世界地图(论文文献综述)
林珊[1](2021)在《关于“创意阶层”:《新视线》封面图像的身份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詹德斌[2](2021)在《从周边看中国:韩国地理类教科书中的当代中国形象》文中研究说明做好周边外交工作,首先需要准确认识周边国家,特别是准确把握周边国家如何认识中国,这样才可能有的放矢。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中,韩国是相当重要和极具代表性的一员。研究发现,韩国中小学地理类教科书比较正面地构建了一个地域广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文化多元、工业发达、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形象,但也强调中国面临诸多内忧外患,突出中韩间存在历史认知分歧和渔业纠纷。最值得警惕的是,韩国地理类教科书几乎一贯地将台湾视为"主权国家"。这需要我方通过多种渠道要求韩方改正教科书中存在的谬误,并通过持续的公共外交推动韩国更加正面地认识中国。
张潇茹[3](2020)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程综合化成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潮流。核心素养背景下,更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学科界线逐渐被打破,现代中学地理教材也开始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处理和剖析。在分析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时,时空观念是地理分析的重要视角,传统中史地不分家、史地结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进行有效的结合,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以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史地知识结合点以及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为研究内容;从众多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中遴选出17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资料;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在为地理教师提供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思路的同时,也提供了能够直接使用的教学案例,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研究结论:第一,通过教材分析,确定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共有41个地理知识点可以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并选择了与之相对应的历史知识点61个,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如何应用到地理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历史知识与地理结合角度分析表。第二,设计了基于BOPPPS模式的6个教学案例,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进行了实施,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第三,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设计和案例实施反思,从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两个角度提出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包括: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唤醒认知需求、在新课教学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完善知能情结构、在课外探究环节运用历史知识促进迁移应用;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包括: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情境教学、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案例教学。
徐永洋[4](2019)在《OpenStreetMap城市建筑物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可靠的空间数据是基于空间数据决策与相关应用的重要前提。然而,众源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是由一些非专业贡献者提供,并不能保证数据生产的质量。开放街区地图(OpenStreetMap,OSM)是众源地理数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使用者。建筑物是OSM数据中常用的空间要素,而且表达形式复杂。因此,本文以OSM建筑物数据为研究对象。论文选择从定量OSM建筑物数据评价角度,开展基于官方矢量数据OSM建筑物数据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和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OSM建筑物数据完整性与位置精度评价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顾及空间分布和几何变换的多边形相似性度量模型建筑物在地图中通常被表示为各种形式的多边形,为了解决建筑物几何形状精度评价问题,根据建筑物在地图中表示为不同形式的几何多边形建立不同的相似性度量模型。首先,针对简单多边形,提出了最远点描述函数,利用傅里叶变换实现几何不变量描述子提取;然后,针对带洞多边形,在简单多边形相似性度量基础上,引入了方位图概念描述内洞子图的空间分布情况,并且定义了各种空间几何变换计算方法,从而实现其相似性度量;最后,针对复合多边形,通过复杂度、子图邻域支持度以及简单子图相似度定义了匹配控制子图,并且基于匹配控制子图构建匹配位置图,利用简单多边形描述方式结合基于凸包的局部矩变量实现多边形向量化描述,从而达到相似性度量目的。2.基于标准矢量参考数据,提出利用深度自编码神经网络OSM建筑物数据综合评价方法在研究区存在官方标准矢量参考数据的情况下,针对基于标准数据OSM数据质量评价存在评价因子不全面,评价因子权值主观性等问题,提出了包括形状精度(相似度),数据完整性、位置精度、方向一致性和语义精度五种评价因子,构建深度自编码网络,采用非监督学习方法进行数据质量评价,以模型编码-解码重构误差作为质量评价结果,弱化了评价因子人工权值。利用人工智能方法从深层次数据特征分析,实现数据质量客观、综合、定量化评估。模型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可推广在其他数据质量评估或异常数据分析领域中应用。3.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提出利用多任务特征学习提取参考数据实现OSM建筑物数据完整性与位置精度评价方法在一些地区官方标准矢量参考数据使用受限的情况下,提出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提取结果对OSM建筑物数据质量的评价模型。首先,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建筑物规模多样、尺度大小不同情况,设计了多任务特征学习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然后,引入引导滤波方法,优化了建筑物提取结果,去除了椒盐噪声。最后,结合掩膜方法提取建筑物轮廓作为评价OSM建筑物的参考数据。计算了OSM建筑物数据完整性和位置精度,从而实现OSM建筑物数据质量评价。本文可以为志愿者地理信息的发展提供事实依据,使得相关项目更好发展,指导数据的采集方式和区域。通过遥感提取建筑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充OSM数据缺少的不足。本文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与方法应用于OSM建筑物数据质量评价中,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结合,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吕艺,徐悦理[5](2015)在《“大数据新闻”的应用与误区》文中指出两年多前,英国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着《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出版了中译本1,此后,"大数据"便似乎突然渗透进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面临新技术冲击而亟待全面转型的传媒业似乎发现了"救命稻草",各种新锐或貌似新锐的新闻报道,动辄顶着"大数据"的名号问世。似乎大数据的概念和应用,天生就是新闻业的专宠。其实,凡是认真阅读过这部着作的人都知道,至少舍恩伯格原着中所谓的大数据以及总结的相关思维特点,来自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IT产业及其运
朴正元[6](2014)在《韩中文化交流现状与展望——以出版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韩中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的20余年间,双方在经贸、教育、互访、国际婚姻、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交往日益深化。其中,出版业奠定了所有交流领域的文化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韩中双方的出版业交流主要以纸类书籍为主。如今,随着IT产业的发达,孕育了电子书产生的背景,引起了图书史上的一场革命。要想促进电子书更广泛的交流,必须要加强着作权的保护,提高读者交付阅读费用的认识,普及价格低廉的阅读器,统一电子书的标准发展平台等问题要率先得到考虑与完善。电子书便利的使用途径、互联网简单的传播方式、低廉的购买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量传播、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优点,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韩中两国的文化理解,增进友好关系。因此,电子书是两国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新型载体。
侯嘉媚[7](2013)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包容性发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市场规模从零发展到六百亿,这样的发展速度全球网络游戏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因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行业标准,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管理等方面依然落后于网络游戏产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韩国等。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仍然是不成熟的市场,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如行业投机行为过多;大型网络游戏公司垄断,中小企业环境趋于恶化;网络游戏的市场推广单一化;产品多而不精;网络游戏市场需求细分化,供需矛盾凸显,需求量过大而市场供力却不足;游戏人才不足;不法行为和“擦边球”增多等现象,都是阻碍其健康有序发展的罪魁祸首。而在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重新调整的重要时刻,世界经济形成了新的格局、新的秩序。。如何使得世界经济走出严重低迷期,是许多国家急需探讨的问题,包容性发展就在全球经济衰退这样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以期望包容性发展能指导经济受挫的国家早日恢复。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虽然没有欧洲一些国家那么严重,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也受到不小的冲击。网络游戏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与国家提出实行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国内网络游戏市场已经达到了“产业增长”的目标,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大环境、产业不良现象、产业进入调整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市场增长已经有所放慢。在此大环境下,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又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作为第三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今后的发展必须紧跟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走包容性发展的道路,将“产业增长”进化为“产业发展”。本文在总结出以上不良现象和阐述了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包容性发展的含义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指导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里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建议:1.实现产业内容包容性——加大跨界融合力度,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发展;培养网络游戏自主研发的核心力量;进一步调整产业内容结构,细分用户群体;发掘优秀文化,为网络游戏产业内容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开发技术的进步、实现三网合一。2.实现产业质量包容性——优化产业服务;提升产业形象;培养优秀人才。3.实现产业政策包容性——国家版权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加强网络游戏教育;效防止网络游戏沉迷。政府加强市场监管,防范网络游戏欺诈;大力推动网络游戏产业“走出去+引进来”;推进“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实施。包容性发展将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明灯。
冯章献[8](2010)在《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中心地理论当前发展的新背景和新条件入手,梳理了中心地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其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创新框架和未来导向,探讨了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影响要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地区,阐明其发展历史和阶段性特征,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与GIS技术对其进行中心性测度、职能类型划分和扩散域空间界定。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中心地理论的相关基础理论尤其是区位论进行详细的阐述,指出当前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和城市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化转向等发展特点要求对中心地理论进行相应的改造和理论拓展。结合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的梳理和评判,认为中心地理论作为一个建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特殊时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其理论基础和理论背景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建立在古典区位论基础上的传统中心地理论已经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性,同时当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客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论下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修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从中心地系统组织形式的变化、中心地系统影响要素转变和中心地理论创新的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发展的模式和创新框架,对未来中心地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进行展望。(2)从系统论角度考量中心地系统,指出中心地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从严格假设条件下的古典中心地理论出发,探讨了假设条件缓和情况下系统特征及中心地系统的动态演变,包括对均衡市场腹地的探讨,人口分布不均时的情形、消费者行为异化、中心地区位固定、人口迁移(城市化)、等级替代等动态模式。阐述了影响中心地系统的普遍要素,包括降水与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地形地貌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心地系统的新生扩散和异化的边界效应。进一步分析了新时期新要素的影响机制,包括交通运输网络演进、信息化与全球化作用下的中心地结构。(3)以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表征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可达性指标、经济开放度指标、信息化和通讯能力指标、现代服务提供能力指标的31项具体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基尼系数和规模指数分别对所选城市1996,2001,2006三个时点的中心性强度进行测度,划分中心地等级,认为省会城市中心性最强且地位稳定;沈阳首位度降低,“2+2”格局显现;高等级中心地高度集聚,两翼边缘化明显;综合中心城市重振,门户和枢纽城市地位凸显;区域差异扩大,资源型城市高度分化。(4)界定扩散域概念和一般影响机制,利用GIS手段,通过时距圈和交通速度折减方法,对东北地区三级以上中心地的扩散域进行空间界定,形成扩散域嵌套图示,结果显示,扩散域具有相互的嵌套、轮空与重叠结构;六边形网络丧失,海港、矿业、铁路枢纽成为中心地区位主导;东北地区海港-腹地中心地系统在东北地区有所体现;圈层状的中心地等级系统不复存在,多核心的链式中心地系统格局显现。
陈彦梅[9](2009)在《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文中研究说明从数字鸿沟的定义、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跨越数字鸿沟的意义以及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陈竹[10](2009)在《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关系,它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政策一直在热情与冷漠中徘徊,冷热不定。美国出于全球争霸的目的,积极角逐南亚次大陆。印度与苏联签订了具有军事性的《印苏友好和平条约》,在南亚地区形成了美巴结盟对抗苏印友好的战略格局。由于四国各自的利益驱动,四国的关系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冷战结束后,在重新审视对方之后,美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直接对话。国家利益的交合和共同利益的增多使印美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印美关系得以改善并逐渐升温。进入21世纪,美国战略层重新定位了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将印度视为可以遏制亚洲其他大国崛起的重要国家而加以重视,印美关系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00年的《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联合声明中,印美关系被定位为“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效益”的新型伙伴关系。两国之间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不断加深,防务合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例。2003年8月,印美正式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国家利益和实力至上的外交政策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美印关系无论是呈上升趋势发展还是呈下降趋势发展,都是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指导下出现的变化和调整。毫无疑问,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外交因素的合力。印度作为一个正在驶入快速发展轨道的南亚大国,与我国西南边陲相邻,并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且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今,印度与美国关系的发展演变必定对我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归纳、演绎、定量分析及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章包括引言、主体及结论三大块。引言部分:对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国内外有关印美关系的文献资料做了梳理,同时,阐明了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并对“战略伙伴关系”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界定。论文主体包括四部分,如下:第一部分: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回顾了印度独立至九十年代初的印美关系,这段时期印美关系经历了冷谈、恢复、恶化和改善四个跌宕起伏的阶段。进入21世纪,美国战略层重新定位了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将印度视为可以遏制亚洲其他大国崛起的重要国家而加以重视。印度也积极开展大国均衡外交,与美国发展良好互动关系。印美关系明显升温,两国关系被定位为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效益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部分: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这一部分运用大量数据和事例,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归纳总结出了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政治互信;经济互利,包括双边贸易、投资、援助和高技术合作;军事互促,内容涉及防务安全、防恐合作、武器购买、联合军演等广泛领域;科技互动,涵盖民用核技术、空间技术等。从而总结出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具有战略性、规范性、全面性、不对称性、不平衡性等五大特点。第三部分: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因。该部分从国家利益理论为出发点深刻探讨了印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动因。包括地缘政治的需要;战略利益的诉求,其中有印度希望借助美国提升大国地位、美国力图平衡亚洲的力量;经济利益的驱动,其中有美国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民主政体的认同。第四部分:印美战略伙伴关系评析。基于上述三部分的分析和总结,从双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阐述了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同时,深入挖掘制约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因素,包括地缘战略利益的矛盾、战略目标的迥异、三角关系的桎梏、核不扩散问题的冲突等。从而预测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结论部分:该部分是对本文的一个总结性的陈述,同时辅以阐述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的相关措施:加强与印美的沟通和对话,建立制度化的战略交流机制;广泛参与国际机制,利用多边渠道解决三边摩擦;继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IT产业世界地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产业世界地图(论文提纲范文)
(2)从周边看中国:韩国地理类教科书中的当代中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国地理类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及其构成 |
(一)韩国中小学教科书是观察对中国认知的可靠依据 |
(二)国内有关韩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研究不足 |
(三)地理知识在韩国中小学教材中的分布 |
二、韩国地理类教科书中的涉华叙事 |
(一)一个多样性的国家 |
(二)一个蓬勃发展的工业大国 |
(三)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 |
(四)一个外患较多的国家 |
(五)中国是对朝鲜半岛影响巨大的国家 |
1.自古以来中国就对朝鲜半岛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
2.对今日朝鲜半岛国家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
(六)中国国内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
1.重男轻女思想导致性别比失衡。 |
2.沙漠化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
三、对韩国地理类教科书涉华叙述的评价 |
(一)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大国形象基本上被呈现出来 |
(二)教科书试图以平衡的手法构建中国形象 |
(三)教科书以韩国为中心的视角流露出对华警惕心理 |
(四)教科书也存在一些负面或错误的对华认知 |
1.一以贯之地将台湾视为“主权国家”。 |
2.主张苏岩礁属于韩国管辖。 |
3.主张中国的沙尘影响了韩国。 |
4.主张长白山是韩国的。 |
(五)地理类教科书涉华内容比重不太高 |
四、结语 |
(3)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四)概念界定 |
1.历史知识 |
2.教学策略 |
一、理论基础 |
(一)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 |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2.建构主义观点 |
(二)地理学理论 |
二、适用于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历史知识分析 |
(一)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的分类 |
(二)适合运用历史知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分析 |
1.基于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分析 |
2.基于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分析 |
(三)七年级地理教学中适合运用的历史知识分析 |
三、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来源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分析 |
1.视频案例分析 |
2.文本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教学设计的思路 |
2.历史知识的选择 |
3.历史知识运用策略 |
四、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 |
(一)案例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 |
(二)案例设计呈现——《人口与人种》 |
(三)案例设计分析 |
五、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实施 |
(一)案例实施过程 |
(二)案例实施反思 |
六、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
(一)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注意事项 |
1.适度性 |
2.科学性 |
3.主体性 |
4.目的性 |
5.多样性 |
6.系统性 |
(二)不同教学环节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
1.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唤醒认知需求 |
2.在新课教学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完善知能情结构 |
3.在课外探究环节运用历史知识促进迁移应用 |
(三)不同教学模式下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
1.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情境教学 |
2.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 |
3.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案例教学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分析得出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史地知识结合点 |
2.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 |
3.提出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七年级地理教学: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角度分析表 |
附录2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17个案例信息汇总表 |
附录3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表 |
附录4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附录5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
附录6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日本》 |
附录7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澳大利亚》 |
附录8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美国》 |
致谢 |
(4)OpenStreetMap城市建筑物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VGI数据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2.2 OSM建筑物数据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组织结构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结构组织 |
第二章 OSM数据质量评价相关理论 |
2.1 空间数据质量概述 |
2.2 OSM数据质量问题描述 |
2.3 空间相似性与OSM数据质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顾及空间分布和几何变换的多边形相似性度量模型 |
3.0 引言 |
3.1 基于最远点描述的简单多边形相似性度量模型 |
3.2 基于方位图的带洞多边形相似性度量模型 |
3.2.1 利用方位图内洞空间分布描述 |
3.2.2 相关几何变换描述子定义与相似度计算方法 |
3.3 基于匹配控制子图的复合多边形相似性度量模型 |
3.3.1 复合多边形的匹配控制子图 |
3.3.2 复合多边形子图空间分布描述与比较 |
3.3.3 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矢量参考数据OSM建筑物数据综合评价 |
4.1 引言 |
4.2 基于数据匹配的训练样本集构建 |
4.3 基于深度自编码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
4.3.1 OSM建筑物评价因子 |
4.3.2 深度自编码网络 |
4.3.3 OSM建筑物数据质量综合评价 |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OSM建筑物数据质量评价 |
5.1 引言 |
5.2 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训练集构建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构建建筑物提取训练数据集 |
5.3 基于多任务特征学习参考建筑物数据提取 |
5.3.1 多任务特征学习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构建 |
5.3.2 基于指导滤波优化建筑物像素级提取结果 |
5.3.3 参考矢量建筑物数据生成 |
5.4 OSM建筑物数据完整性与位置精度评估 |
5.5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大数据新闻”的应用与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大数据新闻” |
什么样的新闻适用大数据技术 |
(一)现实技术的局限 |
1. 一般的新闻机构获取数据资源困难 |
2.基于大数据的新闻推送导致信息窄化 |
3.大数据运用让隐私权更难保证 |
(二)根本性质上的矛盾 |
1. 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对立 |
2. 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取舍 |
3.技术决定论与人文精神的冲突 |
哪些因素限制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的新闻运用 |
阅读点 |
(6)韩中文化交流现状与展望——以出版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序论:韩中交流 |
二韩中出版业的交流现状 |
1. 韩国国内中国文学的出版 |
2. 中国国内韩国文学的出版 |
三韩中电子出版的现状和问题 |
四结论:促进韩中出版交流的方案 |
(7)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包容性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网络游戏产业的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网络游戏产业和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网络游戏产业的界定 |
一、 网络游戏概述 |
二、 网络游戏产业概述 |
第二节 网络游戏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地位 |
第三节 包容性发展概述 |
一、 包容性增长概述 |
二、 包容性发展概述 |
第三章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 萌芽期(1992 年—2001 年) |
二、 培育期(2002 年—2004 年) |
三、 成长期(2005 年—2006 年) |
四、 高速发展期(2007 年—2011 年) |
五、 调整期(2012 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成就 |
一、 网络游戏产业市场增长较快 |
二、 初步完善网络游戏产业政策法规 |
三、 形成了独立的网络游戏产业园区 |
四、 培育了大批网络游戏客户群体 |
五、 涌现网络游戏企业领头羊 |
第三节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中非包容现象分析 |
一、 产业内容非包容 |
二、 产业质量非包容 |
三、 产业政策法规非包容 |
第四章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包容性发展的必要性 |
第一节 网络游戏产业包容性发展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包容性发展的必要性 |
一、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
二、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
三、 打造网络游戏产业品牌的必然 |
第五章 实现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包容性发展的构想 |
第一节 实现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内容包容性 |
一、 加大跨界融合力度,实现互利共赢 |
二、 培养网络游戏自主研发的核心力量 |
三、 用户群体细分化,进一步调整产业内容结构 |
四、 发掘优秀文化,为网络游戏产业内容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
五、 提升产业科技 |
第二节 实现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质量包容性 |
一、 优化产业服务 |
二、 提升产业形象 |
三、 培养优秀人才 |
第三节 实现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政策扶持包容性 |
一、 政府监控 |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背景 |
二、新时期中心地系统组织与影响要素演变 |
三、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创新的条件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区域选择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
四、技术路线 |
五、关于文中模型的说明 |
第二章 中心地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未来导向 |
第一节 相关基础理论 |
一、区位论 |
二、其它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 |
三、传统中心地理论的缺陷与实践错位 |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创新框架与未来研究重点导向 |
一、理论创新框架 |
二、中心地理论未来研究重点 |
三、中心地理论未来实践展望 |
第三章 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作用要素 |
第一节 基础理论思考 |
一、系统论角度考量中心地系统 |
二、中心地系统的高度开放性 |
三、新时期中心地概念演进 |
第二节 基于严格假设的中心地理论一般原理 |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
二、廖士的中心地理论体系 |
第三节 条件缓和及系统动态演化 |
一、对均衡市场腹地不同形态的探讨 |
二、人口分布不均匀时的情形 |
三、对消费者行为异化的讨论 |
四、中心地区位固定条件下的情形 |
五、中心地系统动态变化模式探讨 |
第四节 影响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演变的普遍要素 |
一、降水与水资源分布造成的密度差异与形变 |
二、地形地貌对于中心地系统的畸变效应 |
三、中心地系统的新生扩散 |
四、异化的边界效应 |
第五节 新时期各要素影响下的中心地系统结构演变 |
一、交通方式演进对中心地系统影响机制 |
二、全球化和信息化空间下的中心地系统空间重构 |
三、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空间组织重构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心地系统演进 |
第四章 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扩散域演化 |
第一节 城市中心性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
一、中心性概念 |
二、城市中心性特殊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测度 |
一、中心性测度中的尺度选择 |
二、测度方法比选 |
三、中心性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四、测度与评价过程 |
五、主要城市中心性强度格局与演化特征 |
六、中心性强度与城市规模共轭演变机制 |
七、中心性传导效应及邻接地区作用机制 |
八、城市中心性外向性关联机制 |
第三节 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职能分类与优化 |
一、城市职能研究进展 |
二、本研究区域界定 |
三、研究数据的获取与选择 |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
五、对于聚类结果的分析与修正 |
六、各城市专业化水平分析与职能分类结果 |
七、东北地区中心地职能类型特征及未来优化导向 |
第四节 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扩散域特征与演变机制 |
一、扩散域区域内涵解析 |
二、扩散域空间特征与一般演变机制 |
三、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扩散域界定 |
四、扩散域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
五、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的海港-腹地格局特征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如何跨越数字鸿沟(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鸿沟的定义 |
2 跨越数字鸿沟的意义 |
2.1 提高国家竞争力 |
2.2 保持国家和平稳定 |
3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
3.1 政府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
3.2 尽管中国GDP增长速度已经很快, 但使用先进设备与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根本是两回事。 |
3.3 信息化建设不尽如人意 |
3.4 企业上网离预定目标相距甚远 |
4 如何填平数字鸿沟 |
4.1 在观念上要重视数字鸿沟, 消除盲目乐观的误区, 树立危机意识 |
4.2 抓住机遇, 积极扎实推进信息化进程 |
4.3 以实际行动缩小中西部数字鸿沟 |
4.4 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
4.5 发展网络教育普及计算机和网路知识 |
(10)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
(一) 印度独立至九十年代初印美关系回顾 |
1.1947-1955年印美关系冷淡 |
2.1956-1964年印美关系恢复 |
3.1965-1971年印美关系恶化 |
4.1972-1991年印美关系改善 |
(二) 新世纪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
1.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初步形成(1991—2000年) |
2.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正式建立(2001—2003年) |
二、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一) 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 |
1.政治互信 |
2.经济互利 |
3.军事互动 |
4.科技互促 |
(二) 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特点 |
1.战略性 |
2.规范性 |
3.全面性 |
4.不对称性 |
5.不平衡性 |
三、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因 |
(一) 地缘政治的需要 |
(二) 战略利益的诉求 |
1.印度希望借助美国提升大国地位 |
2.美国力图平衡亚洲力量 |
(三) 经济利益的驱动 |
1.印度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
2.美国发展经济的需要 |
(四) 民主政体的认同 |
四、印美战略伙伴关系评析 |
(一) 新世纪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 |
1.双边层面上,对印美关系的全面提升 |
2.地区层面上,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 |
3.全球层面上,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
(二) 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制约因素 |
1.地缘战略利益的矛盾 |
2.战略目标的迥异 |
3.三角关系的桎梏 |
4.核不扩散问题的冲突 |
(三) 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景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IT产业世界地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创意阶层”:《新视线》封面图像的身份表征[D]. 林珊. 四川美术学院, 2021
- [2]从周边看中国:韩国地理类教科书中的当代中国形象[J]. 詹德斌.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D]. 张潇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OpenStreetMap城市建筑物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徐永洋.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5]“大数据新闻”的应用与误区[J]. 吕艺,徐悦理. 新闻战线, 2015(21)
- [6]韩中文化交流现状与展望——以出版业为例[J]. 朴正元. 当代韩国, 2014(01)
- [7]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包容性发展探析[D]. 侯嘉媚. 广西艺术学院, 2013(07)
- [8]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D]. 冯章献.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9]如何跨越数字鸿沟[J]. 陈彦梅.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9)
- [10]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 陈竹.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