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村庄公共事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事务治理,原子化
村庄公共事务论文文献综述
刘启英[1](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原子化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市场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农村社会从传统封闭结构逐渐走向现代开放状态,乡村社会青年劳动力的外流造成了乡村社会人口结构的"空心化"和社会关系的"功利化",加剧了村民的"去组织化"状态与"合作化"困境,导致原子化村庄公共事务治理陷入政治权威的分散化、参与动员动力不足、资源争取能力弱化、公共精神逐步衰落等危急之中。因此,需要再造原子化村庄的体制性组织,重塑体制性组织的权威;建立村庄新型社会组织,培育现代农民之公共精神;推动原子化村庄的公共性建设,重塑乡村社会之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小峰[2](2018)在《“爱心有价”:村庄公共事务建设的行动逻辑——基于乌庄祖祠重建事件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基层权力的"悬浮"状态事实上为培育宗族文化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此时典型宗族农村地区的祖祠重建和维护向来是村庄社会的公共大事件。文章采用"过程—事件"的分析策略,通过对一个南方自然村落围绕祖祠重建事件中心而展开的田野访谈、文本观察,展示了村庄社会公共事件中人们的行动逻辑和社会分化及其背后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在重建祖祠复兴传统的村庄公共事件中,客观上促成了祖荫传统的市场转向。也就是说,当代乡村社会日趋功利性和理性化,"爱心有价"成为村庄公共事务中已经产生阶层分化的农人行动指南。它既包括明面上的爱心捐赠,也包含了隐性的假公济私以及以核心家庭为中心的利益考虑。"爱心有价"分析路径可以用来理解其他的村庄社会公共建设工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李青[3](2018)在《集体主义视阈下农村老年人的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建村庄美好生活是当前村庄治理和村庄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当前村庄常住人口显性老龄化、公共生活趋于利益化、公共价值相互挤压碰撞等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迭加的农村社会转型特殊时期,老年人作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结构和村庄权力结构的重要主体,保障其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培育和发展其集体主义精神等公共价值观念,是优化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建设参与型的村庄文化和集体主义的村庄氛围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村庄治理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农村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现状、当前迸发出的新的积极因素以及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发展背景、发展阻碍、群体性特征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农村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和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构成要素进行抽取,从而构建集体主义视阈下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影响的关系模型及其指标测量体系。选取样本村进行个案研究,采用典型案例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实地调查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在信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对集体主义视阈下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发展现状和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优化集体主义视阈下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1)农村老年人具有群体性特征。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农村老年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现实中的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在观念与行动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强观念弱行动的参与特征较为突出;从趋势上看,农村老年人的村庄公共事务参与能力有待挖掘,但与中青年相比依然处于弱势地位。(2)农村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和村庄公共事务参与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提升过程就是其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3)农村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对其村庄公共事务参与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群体融入、规范服从对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鉴于利益妥协和集体认同对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促进作用尚处于潜隐状态,因此亟待整体培育农村老年人的集体主义精神。(4)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绩效对其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参与内容形式、参与绩效对农村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鉴于参与条件和参与保障对农村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的促进作用尚处于潜隐状态,因此亟待整体推进农村老年人的村庄公共事务参与,优化村庄治理的民主化进程。据此提出优化集体主义视阈下农村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有效路径。一要坚持民生为本和人民中心,发展村庄经济,加大村庄公共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村庄文化建设,大力发展老年人组织,营造协同互助的村庄集体氛围。叁要培育老年人精英,坚持村庄协同共治,优化村庄公共事务参与主体和参与结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春梅,李青[4](2018)在《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湖北省严家村,老年人的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处于村庄常住人口显性老龄化与精英外流相互交织、村庄共同体衰落与家庭共同体相对稳固二元悖反、村庄治理资源精英控制与老年人参与空间拓展同时并存等现实观照之中。以广泛性参与、自主性参与、实质性参与、合作性参与为考量维度,严家村的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具有差异性、间接性、边缘性、无组织性等群体性特征。优化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既要培养老年人精英,挖掘老年人自身潜能,优化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结构;亦要大力培育老年人组织,厚实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底蕴。(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8年02期)
李青,吴春梅[5](2018)在《村庄公共事务参与视阈下的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老年人在村庄公共事务参与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一度呈现弱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村庄老龄化与人口外流相互交织造成公共事务开展受阻、经济理性渐成主流引发公共生活趋于利益化、家庭利益至上导致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为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基础,农民公共意识觉醒与乡村公共精神初现生机,农民组织化艰难起步与集体主义意识开始觉醒,村庄权力结构趋于稳定与村民集体信任值得期待。培育老年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要做到人民中心和民生为本,做到不忘本来,做到不忘集体。(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8年02期)
饶北[6](2017)在《制造共识:村庄公共事务的利益分配与决策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探讨旧村改造形式下的农民建房问题。农民建房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既包括乡镇基层的治理逻辑,也包括村民自治的具体落实,还包括村庄治理的基本规则。本文研究的对象,具体是Z省W市R镇F村的旧村改造项目。这个项目现在还没有启动,处于前期准备的阶段。R镇旧村改造工作组把现在这个阶段称为“前奏”,即是一个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阶段,真正的旧村改造还没有开始。笔者研究的重点就是这个“不是开始的前奏”。本文把这个阶段称为制造共识阶段,从形成这个想法为开始,以入户签协议书为结束,重点研究这个共识如何形成。旧村改造项目并不是突如其来,在这个项目之前,村内尝试过其他形式的农民建房,但是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功。本文就从这个“停滞”出发,分析阻碍在旧村改造前的种种原因,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国有土地指标、沿路位置、50米线等都是造成项目共识难以形成的原因,继续思考发现,村基层组织和镇政府在公共事务上的不同行动逻辑、土地指标问题和村两委不和谐才是最主要原因。乡镇政府、村两委、村民小组和村民等利益主体在旧村改造共识形成阶段,有着各自的权利和利益表达,同时各方也在互相博弈。但是本文对各利益主体的互动博弈不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在描述各自的利益之后,寻找他们之间的相同点,认为可以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中间利益”来协调整合多元多维利益,这样既能打破队界、又能平衡镇政府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利益调整是旧村改造形成共识的首要价值目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让各方多能达成统一的思想,就必须有一定的决策层。那么在旧村改造中,就需要一个决策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有一个决定性的领导机构。这个决策机构的产生区别于以往的村组织主导,镇政府通过组建工作组的形式进入村庄,与村两委成为共同的决策层,通过会议、个别谈话、调研等方式,与村民小组、村民在旧村改造大方向、关键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利益调整再加上决策结构的转变,就为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因而,本文以制造共识为主线,第一部分阐述共识何难,这部分是在总结先前R镇F村农民建房停滞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如何达成共识,主要探讨在旧村改造过程中的工具和方式,第叁部分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以利益调整和决策结构来分析如何在村庄公共事务中“制造共识”。最后是本文的总结,分析了共识的全过程,包括共识的逻辑、共识的主体和共识的时间空间框架。(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吕英喆[7](2015)在《理性选择视域下农民的公共价值观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公共事务治理的目的之一在于发现和创造公共价值,而农民理性对于农民公共价值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转型期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引致了农民理性选择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其对公共价值的作用亟待深入挖掘。本文以国家-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视角,从农民理性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历史趋势中,总结出转型期农民理性的多元综合特点。以理性选择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和国家-社会互动学说为基础,依据核心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农民理性对公共价值观念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核心变量操作化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量表。通过判断抽样法选取湖北省五个典型村庄作为样本村,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数据,运用归纳法分析访谈资料,运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数据,全面了解村庄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农民理性与公共价值观念状况,分析农民理性与公共价值观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农民理性构成要素对公共价值观念的影响,得出实证研究结论。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村庄公共事务治理中优化农民理性选择以提升公共价值观念的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1)农民理性与公共价值观念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农民理性选择的优化有助于提升公共价值。(2)农民理性的构成要素是公共理性、交易理性、个体理性和关系理性,它们均对公共价值观念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作用力依次递减,证实了公共理性、交易理性、关系理性对公共价值观念正相关的现有结论,但与个体理性与公共价值观念负相关的现有结论相反。(3)在村庄公共事务治理场域,农民的多元理性之间存在整合优化以提升公共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具体路径包括:倡导公共理性以提升农民的公共价值观念、规范交易理性以确保农民公共价值选择的可持续性、引导个体理性以整合农民个体价值与公共价值和利用关系理性以激发农民公共价值选择。(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吴春梅,吕英喆[8](2015)在《农民理性与民主:现实面相、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基于湖北5个村庄公共事务治理实践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是民主的一大前提。依据湖北5个村庄1 152份有效问卷数据和半结构访谈资料,归纳了农民多元理性迭加和民主不均衡生长的现实面相,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探寻了农民理性对民主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显示,农民理性的构成要素是交易理性、个体理性、公共理性和关系理性,其中前叁者对民主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说明农民的经济理性和政治理性同时对其政治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农民的理性化和对多元理性的包容有助于民主质量的提升。其现实价值在于如何强化农民理性对民主的影响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新文,杜春林[9](2014)在《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结构的探讨——基于皖西X村“村村通”工程的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利益主体互动是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村庄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包括村干部、家族、普通村民以及村民组长,作为理性的个体行动者,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措施试图影响村庄公共事务决策,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文章基于对皖西X村"村村通"工程的考察,构建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结构。在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决策结构分析的同时,梳理当前村庄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利益互动者的行为结构,并通过分析当前公共事务决策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认为,培育内生型的公共产品不失为弥补"行政嵌入型"公共产品不足的创新对策。(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张新文,杜春林[10](2014)在《家族传统下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结构探讨——基于皖西X村“村村通”工程的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的互动。作为理性的个体行动者,决策互动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措施试图影响决策,并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于对皖西X村"村村通"工程的考察,分析了家族传统框架下的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结构。在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决策分析的同时,梳理当前家族传统下村庄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利益互动者的行为结构,通过分析当前公共事务决策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本文认为,培育内生型的公共产品不失为弥补"行政嵌入型"公共产品不足的创新对策。(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村庄公共事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基层权力的"悬浮"状态事实上为培育宗族文化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此时典型宗族农村地区的祖祠重建和维护向来是村庄社会的公共大事件。文章采用"过程—事件"的分析策略,通过对一个南方自然村落围绕祖祠重建事件中心而展开的田野访谈、文本观察,展示了村庄社会公共事件中人们的行动逻辑和社会分化及其背后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在重建祖祠复兴传统的村庄公共事件中,客观上促成了祖荫传统的市场转向。也就是说,当代乡村社会日趋功利性和理性化,"爱心有价"成为村庄公共事务中已经产生阶层分化的农人行动指南。它既包括明面上的爱心捐赠,也包含了隐性的假公济私以及以核心家庭为中心的利益考虑。"爱心有价"分析路径可以用来理解其他的村庄社会公共建设工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庄公共事务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启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原子化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J].云南社会科学.2019
[2].刘小峰.“爱心有价”:村庄公共事务建设的行动逻辑——基于乌庄祖祠重建事件的调查[J].中国农村研究.2018
[3].李青.集体主义视阈下农村老年人的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4].吴春梅,李青.老年人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个案分析[J].理论探讨.2018
[5].李青,吴春梅.村庄公共事务参与视阈下的老年人集体主义精神[J].理论观察.2018
[6].饶北.制造共识:村庄公共事务的利益分配与决策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吕英喆.理性选择视域下农民的公共价值观念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
[8].吴春梅,吕英喆.农民理性与民主:现实面相、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基于湖北5个村庄公共事务治理实践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张新文,杜春林.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结构的探讨——基于皖西X村“村村通”工程的个案[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
[10].张新文,杜春林.家族传统下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结构探讨——基于皖西X村“村村通”工程的个案[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