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性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文化性,文化关系性,跨文化互动认知
文化性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强[1](2016)在《跨文化性作为跨文化关系建构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文化性是跨文化关系建构过程。基于这一跨文化认知假设,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问题由本我和他我的认知互动关系所致,并出现于他我和本我的互动过程和互动对比、互动感知之中。文化关系性和文化互动认知性构成了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基础。基于这一跨文化关系观假设,本论文以跨文化关系性作为研究对象,在跨文化认知层面奠定跨文化关系建构路径、跨文化关系类型、跨文化关系所致的跨文化理解问题,并对之提出一些跨文化问题应对思考。(本文来源于《跨文化管理》期刊2016年01期)
耿孝臣[2](2015)在《福州大学校园雕塑建构的文化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地域性文化前提下,以福州大学校园雕塑建构的文化性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性文化、历史、地域物质文化、特定环境及审美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入手,阐释地域性文化对校园雕塑设计的影响,从而解决如何将福建地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雕塑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15年06期)
王易萍[3](2014)在《交互建构:共同体视角下广西农村水利的文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地区水利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在于乡土社会的文化变迁。从水利共同体研究理论的视角来看,农村地区的用水困境能够通过水利共同体的建构得到消解,而传统社会中宗教、宗族等村落传统文化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体意识往往是构建农村水利社区的必要条件,并且水利、宗族、宗教等多重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建构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崔崒[4](2014)在《探析Mall的文化性建构——全球文化Mall的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简称Mall)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并产生了一股Mall研究热。据统计,中国零售业已经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并且年增长率都要高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同期增长速度。因此,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吸引了国内外无数商(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4年05期)
晋彪[5](2013)在《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诗意建构——评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另类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奚密的学术研究关注着文学性与文化性,在《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另类传统》一书中,他阐释了独特的"边缘"视角、现代汉诗的"诗原质"、当代中国的"诗歌崇拜"等现象,其研究不仅有着精细入微的文学文本分析,同时又有着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理素养,在方法和实践上都极具启发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李克[6](2010)在《在“文化性”与“感受性”中建构“视觉公共性”——广告视觉意象的建构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国目前的广告功利性太强而人文性、文化性太弱,使广告在形式上出现同质化、媚俗化、浅薄化等诸多问题,其所建构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拟像",而不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意象"。这种形而下的拟像的普遍存在,对于中国广告文化的长远发展是危险的,它导致中国广告"文化性"与"感受性"缺失。所以,我们应从"拟像"到"意象",来建构广告符号体系的文化性;从"有意味的形式"出发,来表现视觉元素的可接受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焦雨佳[7](2010)在《建构舞蹈课程的文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需要大量的文艺工作者去传授、继承、发扬。这就为我们的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舞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新时期舞蹈课程的文化性研究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18期)
崔爱红[8](2009)在《探析东北Mall的文化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国内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简称Mall)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单一性的买与卖式商业文化模式,出现了集购物、休闲、娱乐、生活于一体的体验式商业文化模式,可谓是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并产生了一股Mall研究热,很多学者已从经济学、管理学、建筑设计等角度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和探讨。然而,从人类学角度对Mall进行研究的成果目前尚不多见,为此,本文将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结合文化人类学和组织社会学的视野,对东北Mall的文化性建构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本文选择长春欧亚卖场为个案,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细致的文献梳理,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组织发展变迁的实践逻辑,以文化与企业组织的关系为视角进行切入,以对东北Mall的文化缘起、文化影响、文化隐忧及其出路的文化性思考为主体框架,探析社会转型期东北Mall文化建构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应注意的事项。笔者研究认为,东北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因素对东北Mall的产生起着发生学意义上的缘起性作用,并且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推力,包括制度文化、消费文化、组织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因此,在全球化商潮背景下,东北Mall要想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重视Mall的文化性建构,在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质的同时,紧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文化的发展而变革,对内实行“人本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强其发展的效率性机制;对外坚持“以顾客为本”,且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确立其存在的合法性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只有充分地重视并不断加强其文化性建构,实现“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的有效融合,东北Mall才可以在当地得以长远发展,从而推动东北商业模式的改进和升级,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而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徐利芳[9](2007)在《论《转换的天空》之动态文化建构与跨文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众多关于流散和世界性移民经历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中,按主题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独立于主流社会中心之外的边缘化移民社群,反映移民社群的心声的小说,强调其作为流散团体自身的内部关系,又称街道小说。第二类作品推崇文化的杂交性,提倡跨文化理解移民身份,属于跨文化小说,这类作品在数量上远少于第一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麦考里大学的移民小说家,亚斯米内·古内拉特纳教授,对政治立场的对错、族裔流散的典型表征、种族和民族的纯洁性等不甚关注,而是着重于族裔流散群体的集体体验和文化构建。少数族裔对于在宿主国遇到的新挑战,持两种不同态度:固守祖国的传统和信念或者努力适应宿主国新的生活方式,分别对应为“流散态度”和“跨文化态度”。古内拉特纳在其小说《转换的天空》中,根据人物在宿主国家面对挑战所做出的反应,塑造了对应的两类人物。第一类人物包括男主人公巴勒特和柯亚科夫妇,他们沉迷于流散社群的狭小圈子,内心深处固守斯里兰卡的传统与文化。第二类形象的代表娜娃兰吉妮和祖父爱德华则积极适应澳大利亚的新生活。古内拉特纳认为,作为移民在转换生活空间之后心理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与一个全新的国家更加复杂的契约使得曾经继承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变得值得商榷。作者对偏执守旧、以近乎滑稽的方式来坚守斯里兰卡传统文化的柯亚科夫妇和事业无成、落寞寡欢的巴勒特予以强烈讽刺,与之相对应的是娜娃兰吉妮的跨文化意识和行为得到充分彰显。她与澳大利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进而利用澳大利亚人的固有成见,将自身的异国情调族裔化。她在新的环境中调整自我并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与生俱来的种族身份并不能牵绊她重塑自我的脚步。总之,巴勒特和柯亚科夫妇“未改变的心灵”使他们的流散生活贴上失败的标签,而女主人公则在一系列的压力与冲突中,学会如何应对复杂的流散生活从而成长起来。一直持续并将继续持续下去的动态变化是跨文化性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男女主人公自身对澳大利亚的态度,叁代人对澳大利亚的态度,西方社会对澳大利亚的态度都处在动态之中。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澳大利亚空间的刻板概念,在接触了不同经历和意象的错综复杂之后,主人公了解到澳大利亚是一个在不断转换的空间,从而使得原先的强烈刻板的印象终于得以化解和解构。这种观点的转变是跨文化性发展的体现,因为这些刻板印象在不断转变与发展中已不足以概念化。娜娃兰吉妮的成功与巴勒特以及柯亚科夫妇之间的对比,人们从抱有陈见到更灵活动态得去看待澳大利亚的态度转变,都是跨文化性的体现,这种跨文化性强调了动态与变化的重要性,从而大大有助于没有等级概念之分的文化建构。(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07-05-01)
李凯[10](2006)在《音乐课程的文化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次音乐课程改革,就课程目标的设定上看,与传统的音乐教学大纲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提出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要鼓励音乐创造,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的课程标准,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课程意(本文来源于《儿童音乐》期刊2006年04期)
文化性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地域性文化前提下,以福州大学校园雕塑建构的文化性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性文化、历史、地域物质文化、特定环境及审美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入手,阐释地域性文化对校园雕塑设计的影响,从而解决如何将福建地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雕塑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性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强.跨文化性作为跨文化关系建构方式[J].跨文化管理.2016
[2].耿孝臣.福州大学校园雕塑建构的文化性探究[J].雕塑.2015
[3].王易萍.交互建构:共同体视角下广西农村水利的文化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
[4].崔崒.探析Mall的文化性建构——全球文化Mall的发展趋势[J].建筑与文化.2014
[5].晋彪.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诗意建构——评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另类传统》[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李克.在“文化性”与“感受性”中建构“视觉公共性”——广告视觉意象的建构与传播[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7].焦雨佳.建构舞蹈课程的文化性[J].科技信息.2010
[8].崔爱红.探析东北Mall的文化性建构[D].吉林大学.2009
[9].徐利芳.论《转换的天空》之动态文化建构与跨文化性[D].安徽大学.2007
[10].李凯.音乐课程的文化性建构[J].儿童音乐.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