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部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格化监测系统,混合部署
混合部署论文文献综述
刘心宇,黄俊,张丽丽,于滢芳,张昕宇[1](2019)在《混合部署型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及数据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采用"移动+固定"的混合部署方式,实现对目标监测区域的覆盖监测,充分发挥固定和移动部署各自的性能优势。在中新生态城的实施案例中,依托该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我们完成了污染态势的细粒度分析和区域内污染热点网格的统计,展现了此类系统在大气污染监测治理中数据分析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9年04期)
常海娇,李信,邢宁哲,李财云[2](2019)在《LTE-PON混合部署下的配电通信网数据接入点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配电通信数据接入节点(AP)的覆盖率,提出PON与无线LTE技术混合组网下的AP规划问题模型与有效求解算法。首先,按照AP重要性对其可靠性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其在混合配电网下的覆盖方式;其次,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网络部署成本的约束条件,以AP覆盖率最大化为目标,提出PON-LTE混合部署下的AP规划问题模型;然后,针对该NP-hard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种智能优化算法混合的求解方法;最后,对该规划方法所能实现的AP覆盖率以及规划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在LTE-PON混合组网下同单独部署LTE或者PON网络策略相比具有更好的AP覆盖率性能表现。(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刘志伟[3](2018)在《基于等离子体汤川势模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混合部署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当前学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涉及前沿的通信、传感和电子等相关的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技术逐步成熟,大规模的制造和使用传感器节点的方案变得更廉价更高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已由原来的军事领域扩展到其他各领域。在城市的交通控制管理、环境监测、安防系统、国防安全、空间探测和物联网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在无线传感网应用中,随机部署节点容易造成分布不均的问题,从而影响网络的连通性及覆盖率。针对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如何高效节能地实现传感器节点的动态部署,形成有效的蜂窝网络覆盖,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手段。其中,采用基于虚拟力或虚拟势能场的优化算法已成为无线传感网节点动态部署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首先以尘埃等离子体物理中汤川势的粒子结晶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等离子体汤川势模型的大规模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的虚拟力算法。为了进一步讨论该虚拟力算法的节点部署效果,我们将Delaunay叁角剖分算法应用至模型中,对计算规模进行优化改进和仔细研究,使得其能够进行自适应调节,以适应WSNs中的实际需要。通过模拟仿真,验证了算法中汤川势的有效性,对计算规模和屏蔽长度两个重要参数进行了针对性地分析讨论。仿真结果表明,在固定屏蔽长度时,随着计算规模的增加,网络的均匀性变好,网络拓扑结构更加接近于正六边形拓扑,但运行时间也相应增加。当保持计算规模不变,伴随着屏蔽长度值的增加,传感器网络有效覆盖面积增大,但整体网络均匀性变差,网络拓扑结构也逐渐趋于不理想。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针对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形成有效覆盖的(Hexagon)六边形蜂窝状结构,使用最少的节点覆盖最大的面积,并具有较快的网络收敛性。其次,基于上述等离子体汤川势虚拟力算法可以提供稳定的算法收敛性和有效的蜂窝状网络拓扑结构,我们将其作为混合优化算法的基础,与另一种基于粒子间交换力的虚拟力算法进行结合,初步实现了基于两种不同物理系统虚拟力算法的自适应融合,来进一步提高大规模传感器节点部署算法的仿真精确度、减少节点部署时间等。基于等离子体汤川势模型的虚拟力算法(VFA_YP)有更好覆盖率和较高网络均匀性,但达平衡状态时间长,系统能耗大等特点。基于粒子间交换力的算法(VFA_LJ)仅仅计算每个节点周围最近的邻居节点,可以快速部署节点,有效缩短部署时间,降低系统能耗,但存在容易形成覆盖空洞且最终网络均匀性较差等特点。结合上述两种算法的特点,我们考虑对先利用VFA_YP进行大尺度的节点结晶,再利用VFA_LJ算法对节点周围的邻居节点分布进行微调的混合部署策略,提供了更优化的网络节点分布。通过实验的模拟仿真,当选择合适的混合时间参数时,该混合部署策略有着更快的网络收敛速度,更好的网络均匀性,更高的覆盖率,稳态时网络拓扑更趋于正六边形。在实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中,使用本文优化的虚拟力算法及混合部署策略,能够缩短节点部署的时间,对监测区域有着更高的覆盖率,增强了网络的鲁棒性和容错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21)
苏培,蒋里强,李玉新,胡彦双[4](2010)在《区域自卫掩护导弹混合部署火力单元间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阵地配置时,应将不同性能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混编成不同的作战力量,并依据作战任务和需求对兵力、兵器进行编组配置。为此,本文分析了二重掩护情况下,防空武器对自身掩护能力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加强火力系统的自卫掩护,进行战斗队形配置。(本文来源于《四川兵工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李长军[5](2010)在《混合部署防空导弹距离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防空导弹混合部署对提高防空武器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有着重要意义,分析了重点防卫目标的选择原则,分析了防空火力单元与保卫目标的距离关系、以及火力单元间配置距离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导弹单元与保卫目标的配置距离计算模型,及其导弹单元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围绕保卫目标的配置距离计算模型,根据目标飞行特性以及上述计算模型,可有效进行防空导弹的布防。(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10年11期)
陆忠实,沈军,罗护[6](2009)在《弹炮混合部署抗击武装直升机效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服务概率和毁歼概率作为评估弹炮混合部署抗击武装直升机效率的指标,建立了弹炮混合部署抗击武装直升机效率的数学模型,用Matlab进行编程,对一种阵地部署情况下的抗击效率进行了仿真计算.(本文来源于《四川兵工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吴家明[7](2009)在《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混合部署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地面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高强度、高精度、多型一体化和全方位大纵深的饱和式空袭的挑战。单独类型的防空兵器很难完成作战任务,只有将不同性能、不同类型的防空武器系统综合使用,才能构成严密的防空体系网,使防空兵器的整体抗击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地面防空武器系统的混合部署是防空作战火力部署的主要研究课题。论文主要围绕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混合部署方法及多目标约束下的防空武器系统部署优化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论文分析了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混合部署的基本方式及影响防空武器系统部署的各种要素,详细介绍了地面防空武器系统的杀伤区形状及主要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杀伤区的特征值计算模型。(2)论文基于前馈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空袭兵器主攻方向判断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样本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3)论文在环形、扇形和线形叁种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基本布局的前提下,建立了基于典型防御方式下的多型号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混合部署模型,并利用防空武器混合部署辅助工具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可以为防空战斗火力部署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4)论文针对地面防空武器系统部署的特点,根据Markov状态转移链建立了防空武器系统的防御效能模型,并在考虑防空武器系统平均防御总成本的基础上结合防御效能模型建立了多目标约束下的地面防空武器系统部署优化模型,进而设计了求解地面防空武器系统部署优化模型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并通过仿真得到Pareto最优解集,从中选取相对最优解作为地面防空武器系统部署优化的最终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利用NSGA-Ⅱ可以有效解决多目标约束下的地面防空武器系统的部署优化问题。(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11-01)
王曦[8](2008)在《802.16网络可靠组播重传机制及mesh模式下单双射频混合部署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通信领域,随着无线通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也有着厂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IEEE 802.16技术是一种定位于无线城域网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用来解决“最后一千米”的通信要求。它可以为用户提供范围更广,速率更高的宽带无线接入,在一些没有基础设施可用的地方这种无线接入的方式就更灵活。起初的802.16标准主要是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的标准,应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现在,802.16e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移动性的支持,这使得802.16标准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由于IEEE802.16在技术上有很多优势因而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宽带无线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而无线通信环境下的组播技术因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越到越受到关注。论文介绍了802.16协议,阐述了802.16的组播实现机制和mesh网络模式下的调度机制。针对802.16组播业务没有ARQ的情况,论文提出了一种802.16OFDMA系统中的可靠组播重传机制,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保证组播业务的完整性,保证业务传输的QoS要求。论文还提出了一种802.16 mesh网络中采用无干扰调度算法的灵活的单双射频混合部署多信道传输机制。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案相对单射频网络提高了总体的吞吐量,减小了网络延迟;而相对全双射频网络,具有几乎相同的性能,而成本更低。(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8-03-02)
宁伟华,李海龙,席吉虎[9](2006)在《防空武器多层混合部署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排队论为基础,建立了不同类型防空武器多层防御射击效能的计算模型。通过实例仿真计算,推测出毁伤概率对混合部署射击效能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出防空武器多层混合部署的优化依据,并加以证明。(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06年05期)
王洁,娄寿春,王颖龙,吴法文[10](2006)在《防空导弹混合部署火力单元间配置距离的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防空导弹混合部署是防空导弹混编作战的前提,它对于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防御火力配系,充分发挥各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优长,提高防空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整体作战效能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了影响防空火力单元距被掩护对象的距离和火力单元间配置距离的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防空导弹火力单元与被掩护对象的距离的计算模型。以满足火力杀伤纵深要求为前提,对火力单元间的配置距离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了计算模型。(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06年02期)
混合部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升配电通信数据接入节点(AP)的覆盖率,提出PON与无线LTE技术混合组网下的AP规划问题模型与有效求解算法。首先,按照AP重要性对其可靠性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其在混合配电网下的覆盖方式;其次,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网络部署成本的约束条件,以AP覆盖率最大化为目标,提出PON-LTE混合部署下的AP规划问题模型;然后,针对该NP-hard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种智能优化算法混合的求解方法;最后,对该规划方法所能实现的AP覆盖率以及规划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在LTE-PON混合组网下同单独部署LTE或者PON网络策略相比具有更好的AP覆盖率性能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部署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心宇,黄俊,张丽丽,于滢芳,张昕宇.混合部署型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及数据分析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
[2].常海娇,李信,邢宁哲,李财云.LTE-PON混合部署下的配电通信网数据接入点规划[J].控制工程.2019
[3].刘志伟.基于等离子体汤川势模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混合部署优化[D].南昌大学.2018
[4].苏培,蒋里强,李玉新,胡彦双.区域自卫掩护导弹混合部署火力单元间隔模型[J].四川兵工学报.2010
[5].李长军.混合部署防空导弹距离量化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
[6].陆忠实,沈军,罗护.弹炮混合部署抗击武装直升机效率模型[J].四川兵工学报.2009
[7].吴家明.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混合部署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8].王曦.802.16网络可靠组播重传机制及mesh模式下单双射频混合部署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9].宁伟华,李海龙,席吉虎.防空武器多层混合部署优化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6
[10].王洁,娄寿春,王颖龙,吴法文.防空导弹混合部署火力单元间配置距离的量化[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