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音画论文-孟向

台湾音画论文-孟向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音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鲍元恺,台湾音画,宏观结构,微观元素

台湾音画论文文献综述

孟向[1](2018)在《鲍元恺《台湾音画》创作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元恺是当代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致力于对传统音乐的探索,创作的作品不仅受国人的喜爱,还走出国门,受到国外专业人士与听众的欢迎。他作品中以西方形式诠释中国韵味的“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以《炎黄风情》为典型,是“中国风”系列创作的出发点。《台湾音画》作为鲍元恺“中国风”音乐创作系列的第二部力作,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色,但又不是《炎黄风情》的台湾版的“复制品”,而是在改编原型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原创作品占据整部组曲的一半,是作曲家在台湾时的所见、所感。所以《台湾音画》是原创与改编相结合、描绘与抒发相结合的一部组曲。鲍元恺在《台湾音画》中对民歌乐曲的改编,保持了《炎黄风情》中未动一音的旋律发展手法,而原创作品又以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了他曾提过的“人写,写人,为人写”的创作理念。鲍元恺独具魅力的创作手法对我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以传统音乐分析法为基础,结合两种现代音乐分析方法(音级集合与申克式图表)对其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笔者还采用了“结构学”的部分理论成果对作品的微观结构元素进行分析。本论文的主体内容由五章构成,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是对鲍元恺本人的艺术成就以及《台湾音画》创作背景的简要介绍;第二章是对作品的宏观结构以及乐曲所表现的人文背景的研究。其中,宏观结构一方面是指鲍元恺先生后期对《台湾音画》“起承转合”的结构划分,另一方面则是指各个乐章的曲式结构类型。笔者按照组曲中的乐章顺序对作品逐个进行曲式结构分析,与此同时,对乐曲中所使用的原型民歌的人文背景也作了简要说明;第叁章是对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弦结构、和弦序进以及声部对位的分析,从中总结出作品中表现的音乐创作技法特征;第四章采用了贾达群“结构学”理论中对音乐结构元素的认知,以音乐的四大性质为逻辑点,从作品的节奏、音高、音色、力度四种微观结构元素入手对作品的细节特征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民间性与时代交融性两种艺术特色的总结,以及笔者从中获得的创作启示。音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启发音乐创作。笔者通过从宏观结构框架到微观结构元素的分析,总结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这些艺术特色的总结,使笔者在思考传统音乐发展的同时获得了许多有关音乐创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赵易山[2](2015)在《读创作札记 赞《台湾音画》》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时空》先后发表了鲍元恺教授的《"炎黄风情"创作札记》和《"台湾音画"创作札记》。据说还将陆续发表鲍元恺全部交响乐作品的创作札记。这是《音乐时空》为音乐界办的一件功德无量,意义非凡的大事。音乐史,就是由作曲家及其作品组成的历史。作曲家本人叙述的艺术人生,创作历程和美学思想,历(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5年11期)

[3](2015)在《《台湾音画》创作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间,我先后应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和南华大学之邀,几乎每年都到台湾访问,或讲学授课,或参加会议,或发表作品,或出任评委。作为这一段生命新历程的心灵记录和回馈台湾朋友的礼物,我分叁个阶段潜心创作了8个乐章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它以管弦乐的绚丽色彩,描绘了台(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5年05期)

山路[4](2015)在《动人旋律中的台湾音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鲍元恺先生的大型交响组曲《台湾音画》创作二十周年之际,应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龙声华韵"音乐会邀请,这部被誉为"令听众透过放之四海皆准的西方交响乐载体,得以欣赏台湾民族崇高炎黄灵魂"的作品,于新年之际在北京音乐厅奏响。鲍元恺《台湾音画》的创作源于台湾指挥家陈澄雄的一句话。二十年前,陈澄雄指挥深圳交响乐团在深圳、香港演绎鲍元恺的《炎黄风情》后,不无遗(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画报》期刊2015年02期)

鲍元恺[5](2013)在《《台湾音画》创作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音画》由《玉山日出》《安平怀古》《宜兰童谣》《恒春乡愁》《泰雅情歌》《鹿港庙会》《龙山晚钟》和《达邦节日》八个乐章组成,是一部原创同改编相结合,抒情同状景相结合,本土化同国际化相结合的交响乐作品。它描绘了台湾的民风民情,展现了台湾的乡土乡音,表达了我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本文以《台湾音画》的创作过程为线索,以《台湾音画》的人文历史为背景,回味那永远忘不掉的温暖瞬间,展现那永远割不断的两岸情缘。愿这部作品带着宝岛特有的湿润与温暖,走出台湾文化固有的的悲情意识,以乐观的胸怀为这个正在迅速逝去的时代留下美好壮丽的画影,用温馨的旋律为经过岁月沉淀的未来留下语言无法表达的刻骨记忆与深切眷恋。(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丁永钢[6](2010)在《从炎黄之“风”到世界之“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管弦乐配器法的视角,对鲍元恺先生以我国民歌素材改编的两部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和《台湾音画》进行技术性的探索和剖析,通过对音响的整体和局部布局、音色调和、音响平衡、音量控制等技术手段和乐队民族气质的体现几个方面的细部分析,来证明鲍元恺先生“洋为中用”、“中西结合”、“雅俗共赏”创作理念的实施和最终实现“中为洋用”的美好愿望。希望此研究对发展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音乐的交响化改编,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0-06-01)

李晶[7](2009)在《流年碎影 音画台湾》一文中研究指出踏上台湾的土地,实在有太多的惊喜。这里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俗,纯朴的小镇,原汁原昧的当地人生活,让我恍然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只有36000平方公里大的小小岛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陌生。如果你真的很快有机会踏上这座小岛,你想要了解的,绝不仅仅只有阿里山、日月潭,或许还有那些散落在美丽音符和斑驳光影中,曾经令你怦然心动的一角风景。(本文来源于《影像视觉》期刊2009年02期)

曾立毅[8](2008)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典》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元恺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独特的和声语言、强烈多变的节奏、色彩斑斓的管弦乐音响,自2002年首演后,在两岸音乐界均引起巨大反响。本文从《台湾音画》的创作思想入手、着重对其第二乐章《安平怀古》、第叁乐章《宜兰童谣》、第五乐章《泰雅情歌》、第六乐章《鹿港庙会》的作曲技法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力的论证该组曲实为中西文化融合的成功之作。这部作品是鲍元恺继《炎黄风情》之后再次把中国音乐推向世界的一部经典力作,也是中国民族音乐交响化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10-01)

廖美群[9](2008)在《连接海峡两岸文化的纽带——鲍元恺《台湾音画》的艺术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台湾音画》产生背景、创作过程及影响1991年20月,鲍元恺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首演后,受到广泛关注。1994年受台湾省交响乐团陈澄雄团长的邀请参加由台湾省交响乐团主办的作曲家研讨会,并发表音乐宣言《我的跨世纪工程——中国风》后,陈澄雄当即建议:(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08年06期)

廖美群[10](2008)在《鲍元恺《台湾音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音画》是作曲家鲍元恺教授多次访问台湾,了解台湾人民风土人情后,以台湾本土音乐为基础,以管弦乐组曲的形式展现台湾美丽风光和人民生活图景的一部音乐画卷。它从展现台湾的八个地区或部族(玉山、安平、宜兰、恒春、泰雅、鹿港、龙山、达邦)的外部环境和生活状态出发,以交响组曲的形式,深刻揭示了台湾人民的精神世界。《台湾音画》在台湾首演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台湾听众的喜爱。此后,这部作品又通过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对外演出以及媒体宣传,得到全球华人听众的高度评价和热切关注。它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丰厚结果,也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艺术结晶。本文阐述了《台湾音画》产生的背景及创作过程,论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技巧,并对《台湾音画》的各个乐章的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结构和管弦乐配器技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4-01)

台湾音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音乐时空》先后发表了鲍元恺教授的《"炎黄风情"创作札记》和《"台湾音画"创作札记》。据说还将陆续发表鲍元恺全部交响乐作品的创作札记。这是《音乐时空》为音乐界办的一件功德无量,意义非凡的大事。音乐史,就是由作曲家及其作品组成的历史。作曲家本人叙述的艺术人生,创作历程和美学思想,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音画论文参考文献

[1].孟向.鲍元恺《台湾音画》创作技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赵易山.读创作札记赞《台湾音画》[J].音乐时空.2015

[3]..《台湾音画》创作札记[J].音乐时空.2015

[4].山路.动人旋律中的台湾音画[J].中华文化画报.2015

[5].鲍元恺.《台湾音画》创作札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

[6].丁永钢.从炎黄之“风”到世界之“乐”[D].武汉音乐学院.2010

[7].李晶.流年碎影音画台湾[J].影像视觉.2009

[8].曾立毅.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典[D].厦门大学.2008

[9].廖美群.连接海峡两岸文化的纽带——鲍元恺《台湾音画》的艺术技巧[J].人民音乐.2008

[10].廖美群.鲍元恺《台湾音画》研究[D].厦门大学.2008

标签:;  ;  ;  ;  

台湾音画论文-孟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