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腔肠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包虫病,情感态度,腔肠动物,牛羊肉
腔肠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启胜[1](2018)在《“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节的教学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生物学教材在各地具体使用时,如果不结合实际,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就很难落实到位。笔者在使用现行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教材时,结合巴楚县实际,对教材中"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节具体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在此与同行交流,以期能抛砖引玉。(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8年16期)
齐欢[2](2013)在《浅论初中生物“腔肠动物”章节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腔肠动物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极其生疏,教师对本节内容的把握度也不易掌握,下面结合对该节内容的上课情况浅谈一些想法,以期共勉。(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3年01期)
温小娟,陆佳,柳国艳,张黎明[3](2012)在《腔肠动物Rho-GDI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海葵、珊瑚、水螅的Rho-GDI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推测其他腔肠动物Rho-GDI的结构与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方法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珊瑚(Acro-pora millepora)、水螅(Hydra magnipapillata)的Rho-GDI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理化性质、结构、功能和相似性等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Rho-GDI蛋白为一类定位于细胞质的可溶性蛋白,其氨基酸残基组成和理化性质相似,不含信号肽或跨膜结构域,但含有多个磷酸化和糖基化位点;其N-端疏水区富含α-螺旋和卷曲螺旋,β-折迭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推测这些结构可能与GDI蛋白具有的转录调节、应激反应等功能相关。多重比对表明,来源不同的Rho-GDI相似性较高,结构上具有高度保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2年01期)
王妍,王相人,张志飞[4](2010)在《腔肠动物起源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生双胚层动物绝大多数为海生生物,极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然而,双胚层动物化石类型无一例外的发现于海洋沉积物中。尽管寒武纪以后地层中保存的双胚层动物化石多数为骨骼建造,但前寒武纪—寒武纪界限附近缺乏骨骼构造的腔肠动物也一样能保存为化石。在生物演化历史的长河中,多孔动物仅仅是一个侧枝,腔肠动物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因此探索以腔肠动物为代表的双胚层动物的起源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拟对这几年来对双胚层动物起源的研究状况及进展做一全面总结。(本文来源于《甘肃地质》期刊2010年01期)
,田雪莲,特约,曹菲,司徒瑜[5](2008)在《最早螺旋辐射动物实体化石现身贵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田雪莲 特约曹菲 司徒瑜)一只大约5.8亿年的伊迪卡拉(震旦)纪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现身贵州江口县翁会村的一个小山坡上。这是迄今最早的螺旋辐射动物实体化石,标志着我国在伊迪卡拉纪多细(本文来源于《地质勘查导报》期刊2008-02-14)
吕晓扬[6](2007)在《我市发现“桃花水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吕晓扬)昨天从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获悉,日前我市发现了淡水水母,经初步鉴别,系世界保护级别最高的“极危生物”、被称为“活化石”的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是在市淡浮院发现的,分(本文来源于《潮州日报》期刊2007-10-21)
李兆英,吕倩,辛蕾,王海峰[7](2006)在《腔肠动物的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后生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中种数较多的一个重要类群。其触手等部位分布有大量的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攻击及防卫性细胞——刺细胞,其中的毒液会引起动物的蜇伤中毒。腔肠动物毒素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肽类、酶类和介质毒素,而肽类毒素是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腔肠动物在药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腔肠动物等海洋生物的药用研究日渐深入。(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06年06期)
朱葆华[8](2005)在《几种腔肠动物共生藻的离体培养及其相关的生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无脊椎动物与甲藻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这些甲藻称之为虫黄藻,属于共生甲藻属(Symbiodinium)。共生藻吸收无脊椎动物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磷酸盐、硝酸盐等,并转化为共生体所需要的营养。因此,共生藻的存在是共生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以几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共生藻的共生体为研究对象,从细胞水平、个体水平以及分子水平对共生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得到如下一些结果。 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组织切片观察了共生藻在 3 种海葵触手组织中的分布,通过透射电镜研究了共生藻在宿主细胞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共生藻主要存在于触手组织的内胚层,被宿主细胞的空泡包围。本研究至少可以对共生藻在宿主体内的生活史进行一定的补充,即共生藻在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形成新的周质膜把新分裂形成的细胞包围起来,然后再逐渐被宿主细胞的空泡分开,最后一个空泡只包含一个共生藻细胞。有关共生藻的研究,离体培养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本实验以 3 种海葵的共生藻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共生藻的体外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共生藻在体外较难培养,培养 10 小时后,共生藻的表面就会出现小的空洞,随着时间的延长,表面的空洞逐渐增大,并出现细胞内容物外溢的现象。以不同饥饿时间的地毯海葵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饥饿时间对共生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葵共生体饥饿时间的延长,共生藻的细胞数目显着降低,叶绿素(叶绿素 a 与叶绿素 c)含量也随之降低,最大量子产率有升高的趋势,而细胞的大小没有受到影响。共生藻的超微结构也有一些变化,饥饿 3 天的海葵含有正在分裂的细胞,其共生藻含有较多数目的线粒体,而饥饿 45 天与饥饿 280 天海葵体内的共生藻出现了较多的脂肪颗粒。克隆了巨型辐花海葵(Radianthus macrodactylus)与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藻的 ITS 序列,并对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 2 种共生藻的 ITS1 均为 223 bp,5.8 S 均为 159 bp,ITS2 均为 191 bp,ITS 序列全长(包括 5.8 S)为 573 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 种共生藻带有 5.8 S 的 ITS 片段仅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5-05-01)
洪惠馨,李福振,林利民,应敏[9](2004)在《我国常见的有毒海洋腔肠动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35种我国常见的有毒海洋腔肠动物,着重对这些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布予以阐述,以便人们对这些种类的识别和采集.同时综述这类动物的刺细胞结构及功能,以及刺细胞毒素成分、毒性和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10](2000)在《本刊发表的有关“腔肠动物门”教学参考文献索引(1981~1999)》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螅的采集和培养方法王金梅等 1981 0 6 6 0水螅神经网永久标本制片法北京师院生物系 1981 0 3 6 0水螅的培养摘自《动物杂志》 1982 0 5 6 3“腔肠动物门”一章的教学陈正宜 1982 0 5 4 2海蜇(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00年07期)
腔肠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腔肠动物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极其生疏,教师对本节内容的把握度也不易掌握,下面结合对该节内容的上课情况浅谈一些想法,以期共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腔肠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启胜.“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节的教学体会[J].中学生物教学.2018
[2].齐欢.浅论初中生物“腔肠动物”章节教学设计[J].新课程(中学).2013
[3].温小娟,陆佳,柳国艳,张黎明.腔肠动物Rho-GDI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海洋药物.2012
[4].王妍,王相人,张志飞.腔肠动物起源及其研究进展[J].甘肃地质.2010
[5].,田雪莲,特约,曹菲,司徒瑜.最早螺旋辐射动物实体化石现身贵州[N].地质勘查导报.2008
[6].吕晓扬.我市发现“桃花水母”[N].潮州日报.2007
[7].李兆英,吕倩,辛蕾,王海峰.腔肠动物的毒素[J].生物学通报.2006
[8].朱葆华.几种腔肠动物共生藻的离体培养及其相关的生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9].洪惠馨,李福振,林利民,应敏.我国常见的有毒海洋腔肠动物[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10]..本刊发表的有关“腔肠动物门”教学参考文献索引(1981~1999)[J].生物学通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