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救济论文-张欢

赈灾救济论文-张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赈灾救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救济赈灾

赈灾救济论文文献综述

张欢[1](2017)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救济赈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社会条件和战乱共同作用下,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灾害引发边区社会动荡,考验着边区政府执政能力,开展救济赈灾成为边区政府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灾害造成边区内出现大批灾民、移难民,制约抗战动员任务的完成,边区政府正确处理“救民私粮”和“救国公粮”的关系,是服务抗战的必然要求。边区政府结合抗战形势和边区实际,在与灾荒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救济赈灾制度。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救灾思想,“预防为主”的防灾思想和“人定胜天”的抗灾思想,为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贯彻救灾政策和指示,边区政府在边区一级设立领导机构,在地方设立了基层救济赈灾机关,组建临时救灾机构,并加强对民间救灾组织的指导。在经济落后,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边区政府通过争取外来援助、边府财政拨发、基层政府自筹、机关单位节约捐输、群众相互调剂等方式来多方筹集粮款,解决救灾经费问题。在总结救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即严密又灵活的救灾程序,大大提升了救灾效率。面对严重的灾荒,边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救灾措施,作者按照救灾内容,将救灾措施分为临灾救济措施,灾后生产自救措施和灾前防灾减灾措施。在临灾救济中,通过直接拨粮拨款和以工代赈,开展节约捐输运动,鼓励群众互济互助,严控粮食,平抑粮价,减轻灾民负担等措施帮助灾民渡过困难;在灾后生产自救中,通过安置移难民,发放农贷,鼓励开荒,抓住农时,组织群众抢种、补种、改种,开办难民工厂,发展副业等措施来改善灾民生活;在灾前防灾减灾中,通过生产节约,兴办义仓,加强防疫,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措施来预防灾荒。边区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通过救济赈灾,边区人力畜力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边区社会风气明显改善;边区军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普遍增强;边区群众受到妥善救济后,建设边区的自觉性和投身抗日的热情也大大提高了。不容否认,处于战时状态,在主客观条件制约下,边区救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边区财力薄弱,无法做到完全救助;二是灾民、移难民大面积的开荒扩种,造成了边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抗战时期边区政府救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坚持把以生产克服灾荒作为救灾工作的基本途径;坚持把依靠和发动群众作为战胜灾荒的制胜法宝;坚持把赈灾与防灾作为灾害救治的关键两环,对今天我国救灾事业,尤其是地域偏僻,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的救灾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文才[2](2015)在《1938年苏北惨灾与“苏北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慈善赈济活动——以扬州新发现之成静生赈灾新史料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38年苏北接连遭受兵灾水灾,形成史无前例的空前灾难。面对灾难,成静生等人联合西方慈善人士成立"苏北国际救济委员会"展开救助,由于史料囿限,苏北惨灾状况及救济会如何展开赈济活动等情况,学术界一直语焉不详。最近扬州发现一批由"青溪旧屋"后人所保存的一批新史料,如成静生等人执笔的《苏北惨灾简报》、成静生致青溪旧屋后人刘葆儒的书信及电报(抄件)等,从而为深入认识、研究苏北惨灾、"苏北国际救济委员会"的运作,以及当时的社会赈济动员等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张强,肖欢欢[3](2011)在《日式赈灾:政府不能动捐款一分一厘》一文中研究指出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遭受地震、海啸灾难,15373人遇难,8198人失踪,111044栋建筑全毁,71936栋半毁,灾民们痛失亲友、流离失所,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    灾难过后,灾民如何重启生活?在过去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得到了哪些救(本文来源于《广州日报》期刊2011-06-23)

杨涛[4](2011)在《清末北洋集团的赈灾救济政策——以直隶赈抚局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直隶赈抚局是清末直隶地区专门办理赈灾救济机关。袁世凯、杨士骧任直隶总督期间,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直隶赈抚局动员各方募集大批赈捐款,并将赈灾救济所需置于优先考虑位置。他们还通过赈抚局,积极办理工赈、水利、平粜、发放赈灾款项与物资等事宜,扶助福利事业,举办垦荒,对缓解清末直隶的各种灾害起到巨大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1年06期)

冯金牛[5](2008)在《近代上海的民间慈善组织在赈灾救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江南地区,殊称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在江南地区的商贾市民中,长期有着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19世纪中叶,上海一地出现为数众多的善会、善堂,多为上海的富商大贾创设和主持.中国传统善会、善堂的慈善救济理念主要来自儒家"与人为善"思想,这种崇尚"为善"的思想保存在许多中国民间的格言和成语中,朴实易懂,流传广远,深得人心,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的一部分,也是长期以来民众积极参与赈灾救济活动的精神动力.处于五方杂处、万商云集的国际化都市上海的绅商市民,在从事社会慈善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善"文化,一方面也在长期接触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基于人道主义思想的国际红十字会的影响。1910年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与上海长期以来民间慈善事业的发达,和上海作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心有着密切联系。"上海一隅,向所视为募捐巨埠"。中国近代历年的赈济救灾活动中,上海一地的民间慈善组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极大,是民间赈灾救济活动的主要力量。晚清时期,中国近代着名实业家盛宣怀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社会慈善活动家,上海图书馆保存的近18万件《盛宣怀档案》中,大约有2万多件档案与中国近代社会慈善事业有关,其中不少文献揭示了近代上海绅商各界积极参与赈灾救济活动的史实,本文史实部份主要引用《盛宣怀档案》中的未刊史料。(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6-01)

,江海生通讯员,夏洪涛[6](2008)在《人行武汉分行认真做好赈灾救济款项支付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为保证春节期间赈灾救济款项的及时拨付支付,人行武汉分行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做到了救灾款随到随拨,保证湖北省救灾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春节前后,全省共收到救灾款6.06亿元,紧急下拨市州县雪灾应急资金1.95亿元;春节期间,湖北辖区内各级人民银行相关(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08-02-16)

韦子玲[7](2005)在《新桂系时期广西赈灾救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的广西多灾多难,除了遭受不断的战争、匪患之外,还遭受连绵不绝的的自然灾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两次入侵广西,长达两年之久,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所犯下的罪行,磬竹难书。在遭受日军的两次洗劫之后,正期待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的广西人民,不期然又连续遭遇水旱风虫各灾。民国时期,广西的自然灾害爆发频繁的原因,首先,广西由于地处亚热带,南临热带海洋,在季风的影响下,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具有气温高、降水多且在时空上分布又很不均匀等特点,容易造成旱灾水灾。其次近代以来人口的增长,尤其是清乾隆以后人口猛增,为扩大耕地面积,盲目毁林造田,结果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是水旱灾频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的原因。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广西的旱涝灾害连绵不断。频繁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业失收,甚至可以毁灭整个村庄、城镇。自然灾害还会衍生出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滋生大量土匪,高利贷剥削更加沉重,饥民为了活命,铤而走险去偷盗抢劫,引发社会不安定。民国时期的广西人民,除了遭受连年不断的天灾,还遭受连绵不绝的战祸,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两次入侵,给广西人民带来空前未有的大劫难。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自己的统治,新桂系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救济救助,设置相应的赈灾救济机构。抗战前对灾民的救济,主要是采用赈粮、赈款、工赈、借贷、平籴、蠲免等方式进行,并开展一些防灾的举措,如建立仓储、兴办农田水利等。抗战时期,广西成为最先沦陷省区民众避难的落脚点,大批难民涌入广西,新桂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救济难民,如设置难民临时收容所收容难民、开办难民工场、为难民介绍职业等,成立专门的儿童教养院等机构,战后又积极协助难民返乡。在战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桂系想方设法为难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救济是值得肯定的。战后广西陷入空前未有的窘境中,省库空虚,财源枯竭,灾民遍地,水旱虫风各灾又接连不断。为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新桂系对善后救济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除了成立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主管全省善后救济业务,负责分配行总拨给广西的救济物质款项外,还向国内外、海外华侨呼吁、发动救灾运动,多方筹借救济款物。在广西当局的努力下,国内外、海外华侨纷纷向广西伸出援助之手。新桂系政府在严重灾情降临时,为维持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采取措施,调剂社会上的一部分物质用于救灾,这对于部分灾民解决最(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陈钢[8](2003)在《农民怒斥“拿救济做人情”》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部分地区去年夏天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我们日前回访灾区时了解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救济和捐助,保证了广大灾民的吃、穿、住。但在个别地方,也有灾民反映一些乡村干部在赈灾救济中拿救济做人情,厚(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03/02/14)

陈钢[9](2003)在《赈灾救济呼唤“公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部分地区去年夏天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日前回访灾区时了解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救济和捐助,保证了广大灾民的吃、穿、住。但在个别地方,也有灾民反映一些乡村干部在赈灾救济中拿救济做人情,厚(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03/01/23)

孙海涛[10](2002)在《贵州: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贵阳12月21日电 孙海涛报道:贵州省各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严厉查处恶意拖欠、克扣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确保困难群众过好元旦、春节。  贵州省(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02-12-22)

赈灾救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38年苏北接连遭受兵灾水灾,形成史无前例的空前灾难。面对灾难,成静生等人联合西方慈善人士成立"苏北国际救济委员会"展开救助,由于史料囿限,苏北惨灾状况及救济会如何展开赈济活动等情况,学术界一直语焉不详。最近扬州发现一批由"青溪旧屋"后人所保存的一批新史料,如成静生等人执笔的《苏北惨灾简报》、成静生致青溪旧屋后人刘葆儒的书信及电报(抄件)等,从而为深入认识、研究苏北惨灾、"苏北国际救济委员会"的运作,以及当时的社会赈济动员等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赈灾救济论文参考文献

[1].张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救济赈灾研究[D].延安大学.2017

[2].李文才.1938年苏北惨灾与“苏北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慈善赈济活动——以扬州新发现之成静生赈灾新史料为中心的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5

[3].张强,肖欢欢.日式赈灾:政府不能动捐款一分一厘[N].广州日报.2011

[4].杨涛.清末北洋集团的赈灾救济政策——以直隶赈抚局为考察中心[J].兰州学刊.2011

[5].冯金牛.近代上海的民间慈善组织在赈灾救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C].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6].,江海生通讯员,夏洪涛.人行武汉分行认真做好赈灾救济款项支付工作[N].金融时报.2008

[7].韦子玲.新桂系时期广西赈灾救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8].陈钢.农民怒斥“拿救济做人情”[N].农民日报.2003

[9].陈钢.赈灾救济呼唤“公示制”[N].新华每日电讯.2003

[10].孙海涛.贵州: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N].人民日报.2002

标签:;  ;  ;  

赈灾救济论文-张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