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绪论文-柴亚星,罗小兰

道德情绪论文-柴亚星,罗小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情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情绪,内疚,道德行为,积极心理学

道德情绪论文文献综述

柴亚星,罗小兰[1](2019)在《道德情绪视角下内疚对道德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的道德心理模型认为道德情绪在道德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内疚是指个体产生了危害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并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内疚这一道德情绪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叁个实验对内疚对外显道德行为和内隐道德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一验证内疚情绪唤起材料的有效性,采用个人经历回忆法和任务情境诱发,使用邱林等人(2008)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用于对内疚情绪的测量,采用前后测的方式对被试进行施测。预期结果:个人经历回忆法和任务情境诱发法均可以对内疚情绪这一变量达到有效的操纵。实验二拟采用单因素两水平(内疚情绪,中性情绪)被试间实验设计,使用个人经历回忆法诱发两种情绪,外显道德行为的测量采用丛文君等人(2012)修订的亲社会倾向量表。预期结果:个人经历回忆法能有效诱发内疚情绪;内疚组、控制组的外显道德行为倾向差异显着,诱发内疚情绪的道德行为倾向高于控制组。实验叁拟采用单因素两水平(内疚情绪,中性情绪)被试间实验设计,使用任务情境诱发内疚情绪,内隐道德行为的测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预期结果:任务情境诱发法能有效诱发内疚情绪;内疚组、控制组的内隐道德行为差异显着,诱发内疚情绪的内隐道德行为高于控制组。(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志敏,刘文[2](2019)在《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干预研究:基于道德情绪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积极互惠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你对我好,我对你也好"的一种互动行为。众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互惠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及心理机能的成熟,幼儿互惠行为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留守幼儿由于家庭成员的长期缺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退缩行为较多,而亲社会行为较少的现象。以往研究表明,道德情绪的诱发能够较好的促进幼儿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而其对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影响仍有待考察。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实验法,随机选取河南省某市3所乡镇幼儿园的留守幼儿60名,探讨道德情绪诱发对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影响;实验二,选取留守幼儿60名,随机分为控制组与实验组,通过为期3个月,每周一次,每次20分钟的绘本阅读的干预方法,从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3个模块对留守幼儿的道德情绪进行培养,比较控制组与实验组幼儿的积极互惠行为,考察道德情绪培养对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道德情绪的诱发能够影响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2)道德情绪的培养对留守幼儿的积极互惠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给予广大家长与教育工作证重要启示:道德情绪对幼儿的积极互惠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其道德情绪的培养能够很好的促进留守幼儿的积极互惠行为,从而促进其亲社会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安瑞,马凤玲[3](2019)在《负性道德情绪对学龄前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谎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传递错误信息而使接受者形成错误信念的行为。幼儿从2、3岁就开始说谎,并且说谎的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岁时幼儿的说谎率达到高峰期。因此,如何降低学龄前幼儿的说谎率成为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现有的干预幼儿说谎行为的方法多是从影响其内部认知观念的角度入手,却忽略了情绪因素对幼儿说谎行为的作用。负性道德情绪包括了内疚和道德羞耻,其中内疚是个体认为自身的行为危害了他人,并且违反了道德规范,须对自身行为负责的一种负性情绪;道德羞耻是个体察觉到自己或重要他人的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时所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内疚和道德羞耻情绪均已被各种研究证明具有促使个体遵从社会规范以及约束不道德行为的作用。说谎行为是不道德行为的一种,由于4岁左右的幼儿已能较好地体验内疚和道德羞耻情绪,并可以依据自己的情绪状态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本研究拟从诱发学龄前幼儿的负性道德情绪的角度来考察对其说谎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中幼儿被告知不能在单独留在房间时去偷看玩具,然而大多数幼儿会忍受不了冲动而选择偷看。主试通过询问幼儿有无偷看行为的方式,以此考察幼儿的说谎率。具体的研究结果为:(1)在实验一中,主试设置无干预的基线条件作为对照,考察负性道德情绪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基线条件的幼儿说谎率不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绝大多数幼儿都会在偷看后选择说谎,而内疚情绪和道德羞耻情绪条件下的幼儿说谎率显着低于对照组。(2)在实验二中,为了排除两种情绪所共有的一般负性效价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主试以实验一的基线条件作为对照,考察一般情绪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难过情绪条件下的幼儿说谎率与基线条件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衣景,罗品超,郑希付[4](2019)在《群体道德情绪对种族共情偏见的影响:一个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情是个体通过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境而产生的与他人一致的情绪反应。它与自我状态、道德发展、人际关系息息相关,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力机制。影响共情的因素主要有叁个方面: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以往关于共情的客体影响因素——种族共情的研究发现,同外群体相比,人们对内群体表现出更强的共情,即产生了种族共情偏见Racial Ingroup Bias in Empathy(RIBE)的现象。近年来,国外研究己开始关注群体自豪感等积极的群体道德情绪对种族共情偏见的抑制效应,但多集中在行为研究层面,对群体道德情绪对种族共情偏见的影响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将种族共情偏见的减少作为和谐群际关系的重要指标,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通过阅读任务诱发被试的积极群体道德情绪,探讨积极群体道德情绪对种族共情偏见的影响。共邀请被试30名,两组被试分别阅读积极的群体道德事件和中性事件,然后对疼痛图片和非疼痛图片进行判断反应,并记录其脑电数据。实验结果为:情绪诱发组和控制组在早期阶段(N1)观看中性和疼痛图片时均无显着差异,在晚期成分LPP(500-600ms)成分上,Cz和CPz电极点上,观看疼痛图片时情绪诱发组被试的波幅显着高于控制组。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均出现了疼痛共情,但是被群体道德情绪影响了疼痛共情加工的晚期认知共情,对他人的疼痛进行了更好的加工,个体的早期情绪共情能力并没有被增强。根据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群体成员有维护群体正面形象的需要,积极群体道德情绪在激活群体身份的同时满足了个体群体身份认同的需要,继而影响了人们的种族共情。这些发现为人们的群体道德情绪对种族共情加工的影响提供了电生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宋萍萍[5](2019)在《道德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以300名中学生为被试,从情绪效价、情绪类型两个维度探讨消极道德情绪(内疚、羞耻)和积极道德情绪(美德钦佩、感戴)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而在非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则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的选择;(2)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道德情绪会促使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3)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与羞耻情绪相比,内疚情绪促使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4)在个人道德两难困境中,与感戴情绪相比,美德钦佩情绪会促使中学生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30)

裴璐晗,钱咏薇,牛春娟[6](2019)在《道德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探究不同效价的道德情绪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的即时影响和移情因素在诱发道德情绪与人际信任间是否起中介作用为目的。选取华北理工大学6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视频短片的形式诱发其正性和负性的道德情绪,从而观察诱发道德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被试的移情能力进行监测,得出移情能力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诱发后正性道德情绪和负性道德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别因素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不明显;移情水平的高低对人际信任水平有影响;诱发道德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际信任;移情水平同样影响人际信任。(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8期)

杨慧娟,田春燕,李丹[7](2019)在《不同道德情境中大学生的道德情绪与干预倾向:人际身份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特定情境诱发的道德情绪与后续的道德干预行为关系密切;而面对不同人际身份的违规者,当事人的道德情绪感受可能差异较大。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不同道德情境中道德情绪和道德干预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违规者人际身份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不道德程度低的情境,在不道德程度高的情境中被试感受到更多内疚、羞耻和愤怒等道德情绪。(2)人际身份不同,被试体验到的情绪水平不同。当违规者是家人而非生疏的人时,被试体验到更多的内疚、羞耻和愤怒情绪。(3)人际身份调节高低不道德情境下羞耻和道德干预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低不道德情境下内疚和道德干预倾向之间的关系。羞耻和内疚正向预测道德违规者为家人时个体的道德干预倾向,羞耻、内疚程度越高,道德干预倾向越强。结论:不同道德情境和人际身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情绪体验,人际身份在道德情绪与道德干预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通讯》期刊2019年02期)

解惠本,孟维杰[8](2019)在《内疚情绪:道德情绪的新进展及其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疚情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自身的道德准则,或对他人造成了损害,继而产生的带有悔恨、愧疚、焦虑不安等的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因为内疚情绪是一种负性情绪,所以以往研究者更多关注内疚情绪给人们带来的消极的一面,而内疚情绪作为一种复杂的道德情绪,具有亲社会性积极的一面,近些年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贾媛丽[9](2019)在《道德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社会责任心和想象接触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伪善是一种普遍的道德现象,自提出以来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它包括两个层面,其中,个人伪善表现为“言行不一”,人际伪善是对不同行为主体的双重标准,即对自己持有宽松的道德标准,却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人。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违规行为,道德伪善不利于信任感的建立与普遍道德观的树立。道德情绪普遍存在,是对个体行为的即时反馈,并对个体的后续行为有指导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道德情绪对道德伪善有影响,内疚可以负向预测道德伪善、自豪增加道德伪善。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其中的作用机制,即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心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减少个体的欺骗行为。想象接触可以增加个体的群际信任、拉近个体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距离,影响道德判断。但在道德伪善领域,对社会责任心和想象接触研究尚缺乏。因此,二者在道德情绪和道德伪善的关系中是否扮演某种重要的角色,有待探究。本研究共进行了叁个研究六个实验,使用修改后的任务分配范式和道德情境判定范式,通过对内疚(自我意识)和同情(关注他人)两种道德情绪的启动,探究了道德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探究想象接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其中,研究一包括两个实验,分别探究道德情绪(内疚与同情)对个人伪善和人际伪善的影响。研究二包括两个实验,基于以往研究,引入社会责任心作为潜在的中介变量,分别探究社会责任心在道德情绪与个人伪善和人际伪善之间是否有中介作用。研究叁包括两个实验,分别探究道德情绪、想象接触与个人伪善和人际伪善的关系,验证想象接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道德情绪影响道德伪善。相比于控制组,内疚组和同情组的被试表现出了更少的道德伪善。内疚和同情负向预测道德伪善。(2)社会责任心在道德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社会责任心在道德情绪与个人伪善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在道德情绪与人际伪善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内疚和同情提高个体社会责任心,进而负向预测道德伪善。(3)想象接触调节道德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在低想象接触下,内疚和同情的启动会降低个体的道德伪善水平。但在高想象接触下,道德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有所抵消,具体表现在无论处于何种道德情绪下,都有更多被试做出一致性选择,并且对他人的道德标准更严格。(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李莹,张灿,王悦[10](2019)在《道德情绪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隐喻的加工,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感知经验与情绪体验、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道德隐喻映射的维度和方向,在社会交互环境中丰富和完善研究范式,提高生态效度和跨文化效度。(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道德情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积极互惠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你对我好,我对你也好"的一种互动行为。众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互惠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及心理机能的成熟,幼儿互惠行为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留守幼儿由于家庭成员的长期缺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退缩行为较多,而亲社会行为较少的现象。以往研究表明,道德情绪的诱发能够较好的促进幼儿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而其对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影响仍有待考察。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实验法,随机选取河南省某市3所乡镇幼儿园的留守幼儿60名,探讨道德情绪诱发对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影响;实验二,选取留守幼儿60名,随机分为控制组与实验组,通过为期3个月,每周一次,每次20分钟的绘本阅读的干预方法,从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3个模块对留守幼儿的道德情绪进行培养,比较控制组与实验组幼儿的积极互惠行为,考察道德情绪培养对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道德情绪的诱发能够影响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2)道德情绪的培养对留守幼儿的积极互惠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给予广大家长与教育工作证重要启示:道德情绪对幼儿的积极互惠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其道德情绪的培养能够很好的促进留守幼儿的积极互惠行为,从而促进其亲社会性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情绪论文参考文献

[1].柴亚星,罗小兰.道德情绪视角下内疚对道德行为的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李志敏,刘文.留守幼儿积极互惠行为的干预研究:基于道德情绪培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安瑞,马凤玲.负性道德情绪对学龄前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王衣景,罗品超,郑希付.群体道德情绪对种族共情偏见的影响:一个ERP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宋萍萍.道德情绪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C].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6].裴璐晗,钱咏薇,牛春娟.道德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J].时代报告.2019

[7].杨慧娟,田春燕,李丹.不同道德情境中大学生的道德情绪与干预倾向:人际身份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通讯.2019

[8].解惠本,孟维杰.内疚情绪:道德情绪的新进展及其未来[J].阴山学刊.2019

[9].贾媛丽.道德情绪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社会责任心和想象接触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李莹,张灿,王悦.道德情绪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9

标签:;  ;  ;  ;  

道德情绪论文-柴亚星,罗小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