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医家医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越南传统医学,东医,中医,医家
医家医着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民,胡冬裴[1](2013)在《中医学对越南传统医学的影响——兼论越南传统医学的医家医着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越中两国的文化交流及经济往来渊源已久,早在古代就有中国医生到越南行医并将中医药传入越南,故越中两国的传统医药学互相交融,使越南的传统医学更加丰富。以时间为序,综述越南传统医学医家医着及现状,其对促进越中两国间的中医药交流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医药文化》期刊2013年02期)
沈劼[2](2010)在《晋以前江苏医家医着溯流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多部医史文献资料入手,整理出晋以前见于记载的江苏医家共10人,医籍20部。这些医家多集中于汉末叁国时期,兼通道术,居于吴地;所着医籍大多散佚,其中方书偏多,专科医籍尚未出现,反映了江苏医学早期发展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0年09期)
郑日新,周宿迪,宋若会,郑铎,郑园[3](2009)在《新安医学耳鼻咽喉口齿科医家医着述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安医学耳鼻咽喉口齿科名医辈出,医着医案宏丰,具有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为中医五官科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兹就新安医学五官科医家与医着简要介绍如次。一、新安医家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9-03-19)
陈虹[4](2008)在《晋唐时期岭南医家医着及医药文献整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目的及方法晋唐时期是岭南地区中医药开发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晋朝南渡,岭南得到第一次开发,中原内地学者及医家也随之进入,改变了岭南地区晋以前无专门医学着作局面,岭南地区开始出现一批有影响的医学人物与医学着作及医学文献资料,对于其后宋元时期岭南第二次的开发及医学发展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目前研究现状,对岭南地区医学断代史的研究如晋唐时期医学专门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处于文献阙如零散,未经系统整理状态。本论文从医史文献研究的角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中医学术研究、理论评述及实地调研考察等方法,通过对晋唐时期岭南医家医着及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探讨晋唐时期岭南医学的成就、学术地位及其影响,探讨岭南地区历史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及其防治规律,为下一步更深入开展岭南医学史研究打下基础,为《岭南中医药文库》的建设提供参考素材,同时对医学地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也是一个有力的推进。二、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晋唐时期岭南医家医着资料的收集及整理;(二)从晋唐时期的医学名着如《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新修本草》、《备急千金要方》等,辑录和整理与岭南医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外台秘要》与现行本《肘后备急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论文分为五个章节来撰写:第一章,晋唐以前岭南地区医药概况(远古~两汉公元265年)第二章,晋唐时期岭南医家医着(晋~五代公元265年~960年)第叁章,岭南医学史着名人物葛洪第四章,晋唐医籍有关岭南医药资料辑录整理与分析第五章,晋唐以后宋元岭南医药进步(宋~元公元960年~1368年)叁、研究结果(一)晋唐时期岭南地区医家着作及医学文献整理研究晋唐时期岭南医学,接续先秦两汉,可溯源至13万年前广东曲江马坝智人原始的卫生保健。秦朝方士安期生等在罗浮山采药炼丹学道的传说,以及西汉南越王墓葬出土医药卫生文物等证明,岭南地区医药学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之久。但文献可资徵引者寡。晋朝南渡与唐朝大庾岭古道开通使南北联系更加密切,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愈加明显,医家医着开始出现。有史载的医家7人,医学文献29种,其中有影响者为葛洪、支法存、仰道人、鲍姑、轩辕述等。现存岭南医着两部:《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现存岭南本草专着一部:《南方草木状》。论文对上述五位岭南医家生平传记进行研究。西晋广州刺史嵇含《南方草木状》,书中介绍的80种岭南植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文献之一,向来被视为岭南中草药的重要着作。论文重点对其中50多种药用植物进行分析,并在附篇中全文收载《南方草木状》,以供学者们研读。(二)晋唐时期岭南地区医家着作中主要防治的病种晋唐时期岭南出现了一批医家,初显岭南医学简约、实用的特点,医学资料详于方而略于论,对一些岭南特发病和多发病,包括瘴疟、脚气病、各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如恙虫病、结核、狂犬病、麻风、天花等疾病的认识及防治,具有一定科学性,不但反映岭南地区、同时也反映了晋代以前的我国医学成就和民间疗法,其以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代表。在现存的古代医着中,此书首次明确地将“疠气”作为温病的病因提出来:“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又如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而不予煎煮,这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书中还描述了中沙虱毒(恙虫病)的症状:“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叁日之后,令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书中对“虏疮”(天花)也有记载:“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这是世界上对天花最早的症状描述。在“猘犬所咬毒”(狂犬病)中创造性地提出主动免疫治法,用狂犬脑敷创口“后不复发”,可谓是中医学中“以毒攻毒”之人工免疫思想的先驱,对后世有效用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的产生不无影响。脚气病在晋代日渐流行,此书载述“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末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肘后备急方》所列疾病,有传染病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和虫毒伤等,均详论病证,略述病源,因证取方,具有便、廉、验的特点。书中对常见传染病疟疾、恙虫病、狂犬病、麻风、天花等疾病的认识及防治,具有岭南地方特色并有一定先进性与科学性,是葛洪将中原医学理论与所收集的岭南医药相结合之作,反映了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民间疗法。是书兼之以灸,创用了隔物灸,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故虽不精易者,习之亦能了其所用。(叁)形成晋唐时期医学着作中关于岭南医学资料汇编数据库晋唐时期医学着作记述大量岭南医学资料,如《诸病源候论》:“夫岭南青草、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南地暖,故太阴之时,草木不落黄,伏蜇不闭藏,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芒瘴。量其用药体性,岭南伤寒,但节气多温,冷药小寒于岭北。”笔者对上述着作岭南内容进行资料长编分类辑录,研究发现:①《诸病源候论》与岭南有关的记载不少于九处,有价值者为“叁瘴气候”、“山瘴疟候”、“脚气病诸候”等疾病的论述。②《新修本草》说明唐代收集药物地域范围已经包括岭南,与岭南有关条目达49条。③《外台秘要》,辑录了直接引用岭南医着《肘后备急方》的条文共193处,与现行本《肘后方》的内容进行比较,发现有相同、不相同、不见这叁种情况。内容相同的共62条,药方131首;内容不相同的共59条,药方105首;在今本《肘后备急方》中找不到的有133条,药方370首,是对当代研究葛洪学术经验重要补充。④《备急千金要方》,有关资料包括“岭南”4处、“岭表”4处、“支法存”2处、“抱朴子”2处、“葛氏”6处、“《肘后方》”112处。笔者对以上文献进行辑录,汇编成为近10万字结构化数据库,可资岭南医学研究者参考。此项工作为前人所未做,可以认为是论文创新点之一。(四)晋唐时期岭南医学对宋元发展之影响晋唐以后,宋代中原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岭南得到二次开发。宋元时期岭南医药学发展也体现了学术的传承性,例如对瘴疟论述。南海名医陈昭遇被荐为翰林院医官,参编《太平圣惠方》,对岭南验方与药材多所着录,卷第五十二治山瘴疟诸方曰:“夫山瘴疟,生于岭南带山水之处。其状发而寒热。休作有时。皆因游溪源。中于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也。”元·释继洪纂修《岭南卫生方》叁卷,是现存最早的研究岭南流行性疾病瘴疟的专着,是研究岭南地区宋元以前流行病瘴疟的重要文献。宋元时期岭南地区逐渐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本土医家,如刘昉编《幼幼新书》四十卷,共分547门,载论1207条,广集宋代以前有关儿科资料而成,取材广博,并保存了宋以前大量儿科佚书和古佚医籍,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四、结论晋唐时期是岭南地区中医药开发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它改变了晋以前岭南地区无医家医着资料历史现状,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晋唐以后的宋元时期,岭南医学有较大发展,及至明清岭南医学逐渐形成各种学术流派,都不能忽视晋唐时期医学的影响,尤其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打下的坚实基础。晋唐时期的许多重要的医学名着都收录有岭南医学资料,足以证明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医学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岭南医学就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它是祖国医学的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医疗卫生保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地方特性。晋唐时期岭南医学发展虽然不及中原黄河江浙长江流域,但也卓有学术成就,为岭南人民卫生保健作出巨大贡献。岭南医学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这就逐渐形成了以研究岭南地区医疗保健药物资源为主要对象的岭南医学。因此,继承和发扬岭南医学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表现岭南地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正是岭南医学史研究的学术魅力所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胡蓉,张如青,严世芸[5](2007)在《论魏晋南北朝医家医着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医学特点是许多医家着书立说,尤其是方书大量涌现,学术上能突破传统框架、重视临床实效、注重师承家传。体现魏晋南北朝中医学术的发展脉络。(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6](1998)在《《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新安医家医、着条目补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等专家编着的《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以下简称《分册》)问世以来,迄今历十六载,给予临床和医史文献研究者颇多借鉴,无疑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权威性工具书。唯部分新安医家、医着条目,存在某些疏漏之处。笔者据有关文献进行了一番考订,现将部分条目补正如下,供《分册》再版时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医文献杂志》期刊1998年04期)
刘小斌,杨权生[7](1987)在《广东草药学医家医着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位于五岭以南,故又名岭南。越城、都庞、荫渚、骑田、大庾五条山脉,把广东与中原内地阻隔,形成了她独特的地理环境。岭南医家在运用本地生草药防治疾病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公从历史角度加以叙述。一、明清以前岭南草药学南方草木蕃盛,可为药用者不少,早在秦代,广东罗浮山就有人采药治病。据《广州府志》卷二十九(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1987年10期)
医家医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多部医史文献资料入手,整理出晋以前见于记载的江苏医家共10人,医籍20部。这些医家多集中于汉末叁国时期,兼通道术,居于吴地;所着医籍大多散佚,其中方书偏多,专科医籍尚未出现,反映了江苏医学早期发展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家医着论文参考文献
[1].周伟民,胡冬裴.中医学对越南传统医学的影响——兼论越南传统医学的医家医着现状[J].中医药文化.2013
[2].沈劼.晋以前江苏医家医着溯流浅探[J].江苏中医药.2010
[3].郑日新,周宿迪,宋若会,郑铎,郑园.新安医学耳鼻咽喉口齿科医家医着述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
[4].陈虹.晋唐时期岭南医家医着及医药文献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5].胡蓉,张如青,严世芸.论魏晋南北朝医家医着特点[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6].黄兆强,刘家华,黄孝周.《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新安医家医、着条目补正[J].中医文献杂志.1998
[7].刘小斌,杨权生.广东草药学医家医着简介[J].新中医.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