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化适应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融合路径
跨文化适应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卫玲[1](2018)在《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的途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着增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全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也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大学生来华留学,对中外交往、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也要看到,由于我国是汉文化圈,与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在文化、风俗、价值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少来华留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要面临跨文化交际和适应压力。这就给我们的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千百年的历史当中,不仅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东、西亚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更是在大航海时代里远赴欧洲和北美大陆。尽管中西茶文化有较大差异,但是其在文化内涵和精神本质上有很多关联。因此,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来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就是当前我国高校在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上的一个很好尝试。(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11期)
熊丽娜,贾淑品[2](2018)在《高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内涵、意义及提升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文化适应力,是一种对校园文化的适应能力,包括对校园物质文化的熟悉、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适应。在实际中,新生的校园文化适应力明显欠缺,存在文化自觉意识不足、文化习惯太强、文化融入自信缺乏。提升高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是高校入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应然选择,是高校践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强化文化自觉意识,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搭建文化融入平台是提升高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的基本路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陈海丽[3](2017)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留学越南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日益普遍,学生出国留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提前让学生了解合作院校的教学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心理因素和文化导入;引导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等措施多管齐下可以有效培养其跨文化适应力。(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89期)
卢梦,黎阳阳[4](2016)在《在桂泰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力情况调查研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自2013年起,由"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发展日益紧密。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华南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一带一路"的影响,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融合。因此,来华留学的东南亚学生日益增多。由于优良的地理位置,每年到广西区留学的东南亚学生数量庞大,而广西区内开设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语、印尼语等东南亚语种的高校也日益增多。由此可见,广西区内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日趋频繁深入。(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16年06期)
安洁[5](2016)在《新疆双语教师的文化适应力初探——基于CFS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动态建构主义取向的文化框架转换(cultural frame switch CFS)模型,结合新疆双语教师的现状明晰其文化角色定位,分析了多元文化经验对双语教师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新疆双语教师的文化适应力的新思路:加强语言训练;强调多元文化经验的价值;增强双语教师多元文化学习意向。(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6年09期)
王娟娟,惠盛隆[6](2015)在《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关于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和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借助聚类分析界定出藏区文化承载力和文化适应力的协同区间。立足协同理论,客观分析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定居牧民文化适应力发展状况,构建测算藏区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模型。针对阻碍二者协同的问题,进行相宜的建议思考,旨在推进藏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5年12期)
戴正[7](2014)在《民族地区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分析——以甘南牧区定居点牧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居点牧民的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就是指牧民进入定居点后,对新的生态环境、经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政府政策、法律意识、民族传统等各方面的调适能力,其决定了牧民在定居点的持续生存能力。以往并未考虑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差异的划一定居方案往往致使部分牧民复归游牧生活。此外,民族地区定居点牧民受"贫困文化"影响,其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也深刻影响着其在定居点环境下的社会经济文化适应能力。为此,搭建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差异化定居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智勤[8](2014)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适应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以及高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目标,分析了高中英语文化适应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学生英语(高中版)》期刊2014年09期)
朱敏兰[9](2012)在《少数民族青年文化习性与跨文化适应力的调查研究——以青海蒙古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青海蒙古族大、中学生为例,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习性和跨文化适应力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与跨文化适应力的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文化习性和跨文化适应力状况既受教育程度影响也受年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朱敏兰[10](2012)在《青海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海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藏族、蒙古族青年的跨文化适应力总体上存在特别显着差异。其中,中学生在各维度上差异特别显着,大学生有差异但不显着;男性有差异但不显着,女性在各维度上有特别显着差异。研究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差异,为探索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力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构建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机制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柴达木开发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跨文化适应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校园文化适应力,是一种对校园文化的适应能力,包括对校园物质文化的熟悉、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适应。在实际中,新生的校园文化适应力明显欠缺,存在文化自觉意识不足、文化习惯太强、文化融入自信缺乏。提升高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是高校入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应然选择,是高校践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强化文化自觉意识,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搭建文化融入平台是提升高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的基本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化适应力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卫玲.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的途径探析[J].福建茶叶.2018
[2].熊丽娜,贾淑品.高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内涵、意义及提升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
[3].陈海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留学越南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
[4].卢梦,黎阳阳.在桂泰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力情况调查研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6
[5].安洁.新疆双语教师的文化适应力初探——基于CFS模型[J].新西部(理论版).2016
[6].王娟娟,惠盛隆.藏区牧民定居点文化承载力与文化适应力协同度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5
[7].戴正.民族地区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分析——以甘南牧区定居点牧民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刘智勤.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适应力培养[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
[9].朱敏兰.少数民族青年文化习性与跨文化适应力的调查研究——以青海蒙古族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2
[10].朱敏兰.青海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对比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