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丝素纳米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涤纶织物,碱减量处理,丝素,纳米银,正交实验
丝素纳米银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坤,桑彩霞[1](2019)在《涤纶织物的丝素/纳米银改性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氢氧化钠溶液(碱减量)处理后的涤纶织物进行丝素/纳米银改性研究,旨在改善碱减量涤纶织物的耐磨、透气与表面光洁等性能。通过丝素浓度、丝素银氨混合体积比以及浴比叁因素的正交试验和显微镜表面观察,并对改性涤纶织物的断裂强力、起毛起球、悬垂、透气等性能进行测试,探讨了改性工艺。结果表明:当丝素浓度为0.8g/L、丝素与银氨溶液混合体积比为7∶3、浴比为1∶50时,织物的悬垂系数提高了51.9%,透气率提高了6倍,抗起毛起球等级提高,但织物的断裂强力稍有下降。(本文来源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璟珑[2](2018)在《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制备及其对感染性创面的再生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不仅能够通过防止水分蒸发来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稳定,并且在防护诸如紫外线、化学物质、外界微生物和环境中其他有害因子入侵人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战争、灾难、事故等原因经常会导致皮肤组织受到首当其冲的损伤,皮肤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感染是皮肤损伤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愈合延迟的最首要原因。严重的创面感染会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的发生,甚至可能会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在感染创面的治疗中常规采用局部用药,然而,当这些外用药物用于治疗大面积皮肤创面时,往往需要加大用药剂量并且必须频繁的更换敷料,这样常常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发生,诸如耐药菌群的出现,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痛苦等。因此,改进创面敷料的性能对于有效治疗创面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想的创面敷料应该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维持电解质平衡、止血、镇痛、抗菌等特性,并能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敷料的两面应当具有不同的性能,内侧面(紧贴皮肤的一面)应当具有很好的亲水性,能够使敷料很好的贴附创面,使得抗菌剂能够充分作用于患处,并且有效发挥敷料促进皮肤组织再生的功能;敷料的外侧面(暴露在空气的一面)应当表现出疏水性,使敷料可以为伤口愈合提供相对湿润的环境,并同时作为一个外界屏障来抵抗细菌等风险因素。尽管目前已存在大量商品化的创面敷料,但是它们的治疗效果远不能令人满意。纳米银颗粒作为一种人工合成抗菌材料具有粒径小、表面体积比大的特点并且在发挥广谱抗菌效应的同时对细菌不产生耐药性。过去的几十年来,通过高分子聚合物和纳米银颗粒复合的方法来制备抗菌敷料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壳聚糖由于其细胞黏附性、氧气渗透性和生物相容性等重要特性已被证实是创面敷料研究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材料之一。然而,壳聚糖的结构特点使其单独制成敷料的脆性较大,并且对于纳米银颗粒的吸附性不强,导致抗菌剂容易从敷料中突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拟通过加入丝素蛋白纤维来调节纳米银颗粒的释放,并且赋予敷料更好的柔韧性。我们在研究中通过壳聚糖和丝素蛋白共混乳化,添加不同剂量的纳米银颗粒溶液,然后通过冷冻干燥技术最终制成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CTS-SF Ag),充分发挥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和壳聚糖、丝素蛋白良好的促进皮肤组织修复的功能。最后,通过将硬脂酸枝接到敷料的光滑面对敷料进行非对称润湿改性,合成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CTS-SFAg/SA)。本研究将综合报道敷料的表征特性、理化性能、细胞相容性及研究其在感染性创面再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系统评价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CTS-SF Ag/SA)在未来科学研究中的有用性及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第一部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制备及表征目的:探索合成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并进行表征,评估其作为创面敷料在皮肤损伤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通过丝素蛋白与壳聚糖共混发泡后冻干获得壳聚糖/丝素蛋白海绵,然后通过液相还原法合成纳米银颗粒并将其负载到多孔海绵的孔道中,采用硬脂酸对海绵进行非对称润湿改性,最终合成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观察纳米银颗粒的形貌并检测其粒径分布,观察海绵敷料的表面形貌并检测其银含量。结果:成功制备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透射电镜显示合成的纳米银颗粒较为均一,粒径分析显示纳米银颗粒分布的主峰均值为49nrn。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形状规整,表面形态均一。扫描电镜观察海绵敷料的非改性面显示: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明显,孔径较为均一,微孔壁薄且光滑,可见纳米银颗粒存在于海绵敷料的孔径内,并且随着纳米银颗粒含量的增加海绵敷料的孔径变得更为小并且更为均匀。扫描电镜观察海绵敷料的改性面显示:改性面平整,相互穿透的孔道结构消失。ICP-MS检测结果证实纳米银颗粒被有效的负载在海绵敷料中:CTS-SF/SA(0μg/g),CTS-SF Ag0.5/SA(9.7712±0.2266μg/g),CTS-SF Ag1.0/SA(22.3911±0.1807μg/g),CTS-SF Ag2.0/SA(47.96144±0.1687μg/g)。结论:1、成功制备粒径较为均一的纳米银颗粒,并将其有效的负载至海绵敷料的孔道中;2、成功制备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第二部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理化性能及抗菌性能测试目的:通过对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进行理化性能及抗菌性能测试,进一步验证其作为创面敷料的可行性。方法:对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孔隙率、溶胀度、保湿性能、拉伸强度、非对称润湿性能进行检测,并测试海绵敷料的抗菌性能、对纳米银颗粒的控释及缓释能力、海绵敷料持续抗菌能力,以及其微生物屏障性能。结果: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孔隙率高。单面改性使得材料的溶胀度有所下降,但是保湿性能延长4~7小时。材料的拉伸强度随负载纳米银颗粒的增加而降低,但是仍能作为创面敷料应用。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杀伤效果显着。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与负载相等剂量纳米银颗粒的纱布相比,表现出更好的纳米银缓释及控释能力。根据ICP-MS的检测结果可以发现,含有相同剂量纳米银颗粒的实验样本随着放置于琼脂培养基上时间的延长,琼脂中银元素的检测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在同一时间点负载不同浓度纳米银颗粒的海绵敷料样本银元素的释放量无统计学差异。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浸泡于生理盐水中72h后仍具有明显的抗菌能力。同时经过非对称润湿改性的海绵敷料样本显示出良好的微生物屏障性能。结论:1、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孔隙率高;有利于敷料上附着细胞进行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交换;2、非对称润湿改性使得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孔隙率略有降低,与此同时延长保湿时间4~7小时,有利于维持创面在湿润环境下愈合;3、纳米银颗粒含量的增加会降低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拉伸强度,但仍适用于伤口护理;4、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多种致病菌杀伤效果显着,并表现出良好的对纳米银颗粒的控释及缓释能力、持续抗菌能力以及微生物屏障性能,能够有效维持创面的无菌愈合环境,并抵抗微生物入侵。第叁部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目的:对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进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并探究其生物安全性,以期为接下来的体内实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L929细胞并分离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估,并通过豚鼠皮下致敏实验进一步评估海绵敷料的生物安全性。结果:成功提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或纤长的多边形,旋涡状生长,生长曲线呈S型,免疫荧光检测显示Vimentin在细胞中呈阳性表达。成功提取出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现出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的梭形或纤长多边形,旋涡状生长,生长曲线呈S型,细胞表面的分子表型检测显示细胞强阳性表达CD105(99.42%),CD44(99.69%),CD73(99.99%);阴性表达 CD31(0.31%)、CD45(0.70%)和 CD34(1.06%)。L929细胞、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各组实验样本的浸提液中均出现增值,但随着海绵敷料中纳米银颗粒含量的增加呈现出逐一下降趋势,与此同时,CTS-SFAg0.5/SA样本浸提液培养的叁种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增殖趋势未见显着差异。豚鼠皮下致敏实验显示:CTS-SFAgl.0/SA组和CTS-SFAg2.0/SA组出现轻微过敏反应,而CTS-SF/SA组和CTS-SF Ag0.5/SA组并见过敏反应。结论:1、成功提取了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CTS-SF Ag0.5/SA海绵敷料最宜作为感染性创面治疗敷料进行接下来的体内实验研究。第四部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感染性创面的再生修复实验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背部感染创面模型,在体内实验中进一步评估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感染创面的修复效果,以提供全面的实验结果和可行性证据。方法:建立小鼠背部感染创面模型,并采用CTS-SFAg0.5/SA,CTS-SF/SA,Gauze-Ag和Gauze四种敷料应用于感染创面治疗。分别通过创面愈合率、创面渗出物细菌培养、血液样本分析、组织学分析和ICP-MS检测脏器中的银含量,全面评估CTS-SF Ag0.5/SA海绵敷料作为创面敷料在感染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术后第14天的创面愈合率分析显示CTS-SF Ag0.5/SA组最佳(99.38±1.5%),CTS-SF/SA 组次之(89.22±.3%),Gauze-Ag 组(69.26±3.7%)和 Gauze组较差(70.23±1.3%)。术后第2天创面分泌物培养显示:CTS-SF Ag0.5/SA和Gauze-Ag组分泌物培养后没有菌落长出,而CTS-SF/SA和Gauze治疗组长出菌落。血液样本分析显示:CTS-SF/SA组和Gauze组小鼠全血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第4天呈现显着升高的趋势并在8天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淋巴细胞百分比持续下降;Gauze-Ag组在第4天时全血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但在第8天时暴增;然而CTS-SF Ag0.5/SA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经过14天观察,变化均不十分明显。第8天HE染色组织切片显示Gauze组和Gauze-Ag组真皮层成纤维细胞明显,纤维细胞相对匮乏,血管形成不丰富,伴有大量炎细胞的浸润。而CTS-SF Ag0.5/SA和CTS-SF/SA两组可见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细胞丰富,并且CTS-SF Ag0.5/SA组中仅存在非常少的急性炎细胞。第14天时的HE染色组织切片和Masson染色组织切片均提示:CTS-SF Ag0.5/SA和CTS-SF/SA两组表皮修复完全,已存在部分角化,真皮层血管丰富,其中CTS-SFAg0.5/SA组显示最密集的胶原蛋白表达,真皮层填充规则,结构接近正常皮肤组织;而Gauze组和Gauze-Ag组仍处于创面修复的进程中,其中Gauze-Ag组真皮层修复活跃的同时仍存在炎症和部分表皮的糜烂。ICP-MS检测小鼠脏器银含量检测显示,银元素主要沉积在小鼠肝部,其中CTS-SFAg0.5/SA组小鼠肝脏的银元素仅占Gauze-Ag组小鼠肝脏银元素的1/15。结论:1、成功建立小鼠创面感染模型;2、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生物安全性佳,用于感染性创面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创面感染、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并且对创面的修复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8-05-18)
雷鸣[3](2018)在《微流控技术制备丝素微球以及丝素纳米银/PVA共混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技术是通过微流控装置中的微通道对微量流体进行操纵、控制与处理的一种技术。通过微流控技术能够制备出有序可控的高单分散性与结构、组分复杂的乳液/颗粒新型功能材料。同时,微流控技术还可以利用流体来制备各种形貌可控的纤维,是一种无高压电流、节能、安全且操作简便的纤维制备技术,为生物医药等材料的生产加工提供了便利。本课题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探索了一种高效单分散丝素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了丝素浓度、外相中Span-80含量、搅拌速度、交联时间和内外相的流速对丝素微球乳液及颗粒的形貌、粒径大小的影响,并对制备的丝素微球乳液及颗粒进行了表征。通过工艺优化,得出较优的制备工艺:丝素浓度5wt%,外相中Span-80含量为4wt%,搅拌速度16rpm,交联时间为2h,所制备的丝素微球乳液球形度高、粒径分布均匀且单分散性好(CV=3.43%),丝素蛋白结构从无规则卷曲状态改变为b折迭状态。此外,本课题首次利用微流体纺丝技术制备了丝素纳米银/PVA共混纤维,考察了影响纺丝质量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丝素纳米银/PVA共混溶液的质量比为1:5,PVA甲酸溶液质量分数为25%,注射泵推进速率为0.5 mL/h,步进平移频率为30Hz,旋转电机速率为200 rpm时,制备出的纤维直径约为13~14μm,且整齐均一,粘连断丝现象较少,整体外观简洁美观。SEM和DLS测试表明纳米银粒径约为30~50 nm,且分散均匀,X射线衍射显示丝素纳米银/PVA共混纤维中确实存在纳米银的特征衍射峰,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证明PVA与丝素纳米银共混后产生了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雷鸣,张逸,焦晨璐,林红,陈宇岳[4](2018)在《微流体纺丝制备丝素纳米银/PVA共混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体纺丝技术被广泛用于制备微纳米纤维,能够很好地控制纤维的形状、尺寸、组成。文章首次利用微流体纺丝技术制备了丝素纳米银/PVA共混纤维,考察了影响纺丝质量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丝素纳米银/PVA共混溶液的质量比为1︰5,PVA甲酸溶液质量分数为25%,注射泵推进速率为0.5 m L/h,步进平移频率为30 Hz,旋转电机速率为200 r/min时,制备出的纤维直径约为13~14μm,且整齐均一,粘连断丝现象较少,整体外观简洁美观。SEM和DLS测试表明纳米银粒径约为30~50 nm,且分散均匀,X射线衍射显示丝素纳米银/PVA共混纤维中确实存在纳米银的特征衍射峰,红外光谱(FTIR)的测试结果证明PVA与丝素纳米银共混后产生了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8年02期)
黄梦霞[5](2017)在《纳米银/聚己内酯/丝素蛋白电纺膜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利用原位复合和后续复合两种方法在高压静电纺聚己内酯/丝素蛋白纤维膜上制备纳米银抗菌剂,并探讨紫外线光照的还原方法制备纳米银的效果。以期制备出抗菌性能优良的纳米银/聚己内酯/丝素蛋白电纺膜,从而拓展该膜在医学领域中的运用。所采用聚合物,均可以做稳定剂,阻止纳米银颗粒的进一步聚集。[材料和方法]首先通过将PCL/SF=7/3比例溶于六氟异丙醇中,再加入硝酸银固体,使其质量分数分别为Owt%、O.1wt%、0.5wt%、1.Owt%、2.0wt%充分溶解9h,进行高压静电纺丝。选取1.Owt%硝酸银PCL/SF电纺膜剪取大小厚度相等的4个膜,再分别用紫外线光照Omin、30min、60min、120min。固定硝酸银浓度为 1.Owt%,按PCL/SF=7/3,PCL/SF=5/5,PCL/SF=3/7 比例进行电纺,选择出最优的电纺比例。将PCL/SF=7/3的比例进行电纺,制得的电纺膜分成大小厚度相等的3个膜,泡在1.Owt%硝酸银水溶液中3h,取出分别用紫外线光照30min、60min、120min。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X)、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来表征所制得的膜,观察是否有纳米银形成及纳米银直径、浓度。数据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电纺原位复合方法可以制备出纳米银/聚己内酯/丝素蛋白电纺膜。但是制备的纳米银含量较少,说明丝素蛋白还原能力有限,辅助紫外线光照可以提高纳米银浓度。随着加入的硝酸银浓度从Owt%-2wt%,纤维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纤维直径从0.872±0.246um减小到0.647±0.274um,整体来说所纺纤维平均直径越细。紫外线光照不同时间所得纳米银粒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纳米银粒子直径从45±13nm增大到97±29nm,紫外线光照时间越长,纳米银粒子直径越大。(2)当硝酸银浓度一定时,在纺丝参数条件为:板间距离12-15cm,纺丝电压22kv,助推泵流速为2.0ml/h,PCL/SF=7/3配比下,所得纤维形态较好,且直径较均匀,纺丝中无明显液滴,纺丝过程顺利,可作为混纺的最佳配比参数。(3)电纺后续复合方法可以制备出纳米银/聚己内酯/丝素蛋白电纺膜,制备的纳米银浓度较高,SEM显示大量的纳米银颗粒附着在纤维表面。紫外线光照30min、60min、120min所得纳米银粒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银粒子直径从56±23nm增大到147±69nm。紫外线光照120min时,银粒子在纤维表面严重团聚,有的单质银粒子直径甚至达到微米级。[结论]本课题一方面利用电纺原位复合的方法成功制备AgNPs/PCL/SF电纺膜,随着硝酸银浓度增加,所纺的纤维越细,制得的纳米银浓度也越高。紫外线光照时间越长,所得纳米银粒子直径越大。通过固定硝酸银浓度1.Owt%,选出最佳电纺配比PCL/SF=7/3。另一方面用电纺后续复合方法也成功制备了AgNPs/PCL/SF电纺膜,紫外线光照时间越长,所得纳米银粒子直径越大,最后纳米银粒子发生团聚,形成微米级银颗粒。由此可以通过硝酸银浓度和紫外线光照时间来调控纳米银粒径大小。原位复合和后续复合两种方法制备的纳米银分布、粒子直径、浓度都有一定区别,可以为后续实验或临床需求选择做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周晗磊[6](2017)在《负载纳米银的胶原—丝素蛋白真皮支架的构建及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功能化组织工程真皮支架——负载纳米银的胶原-丝素蛋白真皮支架(collagen-fibroin scaffolds loaded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s,NAg-CFS),并对其微观结构及生物学性能进行初步评价,为纳米银在组织工程真皮中的应用寻找新的载体及可行的方式。方法通过胃蛋白酶消化与酸抽提相结合的方法,从牛跟腱中获取Ⅰ型胶原。通过脱胶、盐析、透析等步骤从桑蚕蚕茧中获取丝素蛋白。将5mg/mL的胶原蛋白和5mg/mL的丝素蛋白以1:1的体积比配制成混合溶液,随后将10mmg/mL的纳米银溶液与胶原-丝素蛋白溶液以1:1000的体积比混匀,通过冷冻-冻干法制备出负载纳米银的胶原-丝素蛋白真皮支架(NAg-CFS)和不负载纳米银的胶原-丝素蛋白真皮支架(CFS)。以NAg-CFS为实验组,CFS为对照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上述两种支架的微观结构。取18只雄性SD大鼠,在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中线两侧制作4个直径为2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在同一只大鼠背部创面交叉移植两种支架(NAg-CFS和CFS),行同体对照,缝合后加压包扎。在术后第7、14、28天,分别取6只SD大鼠,对创面进行观察、拍照,获取组织标本后过量麻醉处死。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和真皮再生情况,通过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创面的巨噬细胞,并用RT-PCR技术检测创面IL-6、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CFS和NAg-CFS的微观结构相似。(2)大鼠创面大体观察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创面周围炎症反应较轻,且支架与组织结合更牢固;而对照组创面周围的炎症反应较强,支架更容易脱落。(3)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在术后观察的各个时相点,与对照组相比,均可见实验组支架及创面内部的炎症细胞较少、新生组织生长速度较快。(4)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阳性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在术后第14和第28天,实验组支架及创面内部的巨噬细胞浸润数量显着少于对照组。(5)RT-PCR结果显示,在术后第7、14、28天,在实验组创面上,促炎因子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均有显着性差异;而实验组创面抗炎因子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术后第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天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负载纳米银的胶原-丝素蛋白真皮支架,并初步探讨该支架在大鼠移植后的变化和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该真皮支架植入创面后,可以缓解支架本身及其周围创面组织的炎症反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耿磊[7](2016)在《载纳米银海藻酸钠、丝素蛋白新型泡沫联合VSD一体化敷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对战伤感染模型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战创伤伤员在火线救治和野战医院救治过程中,由于环境限制,无法采取彻底的治疗措施,战略后送的过程中医护资源有限,因此我军目前亟需一种高效、便捷的战创伤创口救护产品,能够兼具预防、治疗感染、促进创口愈合、护理成本低等多种功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和含银敷料为常用创口抗感染技术,目前国内没有将这两种技术联合应用于战创伤创口的报道,其疗效、护理成本有待进一步研究;传统用于VSD的聚氨酯泡沫合成过程需加入有毒溶剂,而海藻酸钠(SA)、丝素蛋白(SF)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制备VSD泡沫的优良原料。目的:自主研发一种用于VSD的泡沫材料,采用SA、SF、纳米银(AgNPs)作为原料,按照VSD泡沫要求优选出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体外抗菌性较好的配比和浓度,而后将该泡沫与VSD技术结合,评估其治疗感染创口的疗效和护理成本。方法:1、配制SA/SF质量分数比为1/0,1/0,5/1,2/1,1/1,1/2,1/5,0/1的溶液,制得混合泡沫,同法制备比例为5:1,混合液SA浓度分别为8%、6%和4%的3组泡沫,通过力学性能检测,进行优选,并对优选组进行孔隙率、吸水性、保湿性、细胞毒性进行测定;2、选择优选比例和浓度,将AgNPs按照SA和SF溶质总和的0.25%、0.5%、1%的质量混入泡沫,通过体外抗菌实验筛选出抗菌敏感组,对这组泡沫进行细胞毒性及体外药物缓释检测;3、建立兔软组织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对5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实验,a组为含AgNPs泡沫+VSD组,b组为含AgNP s泡沫组,c组为VSD组,d组为感染对照组,e组为非感染创口对照组,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创口细菌计数、1周内感染清除率和创口愈合时间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SA/SF质量分数在5:1-2:1之间、SA浓度在4%-8%之间混合泡沫的力学性能符合VSD泡沫要求,选择5:1比例、8%浓度,0.5%AgNPs混合泡沫体外抗菌敏感,含0.5%AgNPs的SA/SF共混泡沫无细胞毒性,体外可缓慢释放AgNPs;2、测定创口涂菌后24h菌落数均超过105CFU/g;a、b和c组一周内感染清除率为100%、37.5%和25%,愈合时间为13.6,16.5和17.3天,a与b、c两组有统计学差异,b与c无显着差异。结论:载纳米银海藻酸钠、丝素蛋白共混泡沫符合负压封闭引流用泡沫的要求,0.5%纳米银浓度时,属于无细胞毒性的生物材料,可以缓释纳米银至所在创口,体外抗菌效果确切,该泡沫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一体化敷料对战创伤创口感染模型疗效较好,护理成本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6-04-29)
陈思宇,李陈梅,林红,乔志,陈宇岳[8](2015)在《丝素纳米银对棉织物的整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丝素中酪氨酸残基来还原银氨络离子得到丝素纳米银水溶液,同时利用制得的丝素纳米银溶液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测试了整理前后棉织物的抗菌性能、耐洗性能以及织物的风格等。结果表明,丝素制得的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在10 nm左右,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分散性。整理后的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了99.72%和99.68%,且耐洗性能良好。同时,棉织物表面摩擦系数变小,织物手感变得光滑,获得了丝的质感。(本文来源于《纺织导报》期刊2015年02期)
贾明辉[9](2014)在《丝素蛋白—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相关性鼻窦炎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背景与目的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 BBF)是指细菌附着于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表面被覆由细菌自身产生的胞外多糖类聚合物并含有多种生物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DNA、RNA、肽聚糖、脂和磷脂等。与浮游菌相比,BBF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对机体免疫清除作用的抵抗力均显着增强。同时,BBF能不断释放游离菌,造成感染的反复急性发作。常规剂量的抗生素虽可控制BBF释放出的浮游菌引起的感染,但却无法杀灭生物膜内部的细菌和清除生物膜。因此,目前普遍认为BBF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和慢性炎症性疾病难以治愈的最常见原因。2004年,人们首次在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体内发现BBF,此后类似的发现越来越多。现在普遍认为BBF是一些CRS患者病情严重且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外科手术虽能有效清除BBF,但因肉眼无法辨别BBF累及黏膜的确切部位及范围,因此单靠手术常难以达到彻底清除BBF的目的。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呼吸道黏膜BBF相关性疾病(包括鼻窦炎)具有一定疗效,但是应用这类药物进行治疗存在周期长、副反应明显、费用昂贵和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BBF相关性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是目前鼻科学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借助于动物模型,可以更方便、深入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但是目前仅有的两种BBF相关性鼻窦炎动物模型均存在操作复杂、对动物鼻腔结构损伤较大等问题,限制了此类研究的深入开展。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 aureus)是人类常见致病菌,也是导致人类BBF相关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如何针对S. aureus及其生物膜进行有效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S. aureus也是形成CRS患者鼻黏膜上BBF的最常见致病菌,其BBF被认为与鼻窦炎的难治性密切相关。一些专家特别指出,对于BBF相关性鼻窦炎治疗措施的研究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应针对S. aureus形成的BBF。研究表明,纳米银对浮游菌及其生物膜均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近年来纳米银产品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纳米银产品的制备主要是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过程复杂且常需添加有毒试剂作为化学反应的还原剂和纳米银颗粒的稳定剂。对于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纳米银产品,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于产品制备过程中的无毒、无害,即“绿色化学”。研究表明,与生物材料聚合既能减少纳米银颗粒的氧化、聚沉,又能增加其生物相容性,特别是一些天然生物大分子物质不但对金属有一定亲和力而且在合适的溶剂中是可溶的。作为天然生物大分子,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和黏膜的修复,同时还能还原某些金属离子生成纳米金属颗粒而负载于丝素蛋白中。但是利用丝素蛋白制备纳米银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1.根据“绿色化学”的理念制备出丝素蛋白-纳米银(silkfibroin-nano silver, SF-NS)溶液。2.以S. aureus为目标菌种,观察SF-NS溶液的抗菌性能和抗BBF活性,探讨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3.以S. aureus为致病菌建立BBF相关性鼻窦炎动物模型,通过体内实验观察SF-NS溶液局部冲洗对S. aureus生物膜相关性鼻窦炎的作用以及对鼻黏膜炎症的影响。二、材料与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SF-NS溶液的制备和表征。利用丝素蛋白分子中酪氨酸的还原能力,在室温、光照条件下原位还原AgN03制备SF-NS溶液,并利用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 UV-vis)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等对反应过程和产物进行表征,明确丝素蛋白的还原能力、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指标以及所形成纳米银颗粒的形貌学特征。第二部分:SF-NS溶液对S. aureus及其生物膜的作用。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推荐的操作,采用肉汤稀释法对临床筛选的BBF阳性菌株和质控菌ATCC 29213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检测。然后,通过刚果红实验观察SF-NS溶液对S. aureus形成BBF的影响,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观察SF-NS对成熟BBF的影响,明确不同浓度SF-NS对S. aureus及其生物膜的作用。第叁部分:建立S. aureus生物膜相关性鼻窦炎动物模型。选取健康、体重2.5-3.5kg的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9组(其中4个模型组,4个阴性对照组,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模型组动物通过在右侧上颌窦前外侧壁钻孔并经此小孔向上颌窦内置入明胶海绵和BBF阳性菌菌悬液的方法造模;阴性对照组动物只进行右侧上颌窦前外侧壁钻孔并经此小孔向上颌窦内留置明胶海绵,但不植入菌悬液;空白对照组动物不进行任何处理。4个模型组和4个阴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4、8周时处死并采集上颌窦黏膜标本,空白对照组动物在整个实验结束时处死。通过HE染色和SEM观察造模后各时间点上颌窦黏膜的组织学特征和黏膜表面BBF的形成情况。第四部分:SF-NS溶液对S. aureus生物膜相关性鼻窦炎的作用。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5-3.5kg,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A组:空白对照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不进行任何处理。B组:单纯造模组,建立BBF相关性鼻窦炎动物模型,不进行任何治疗。C组:生理盐水冲洗组,建立BBF相关性鼻窦炎动物模型,通过上颌窦置管用生理盐水冲洗上颌窦,每天2次,每次2mL,连续冲洗1周。D组和E组:SF-NS溶液冲洗组,建立BBF相关性鼻窦炎动物模型,通过上颌窦置管分别用2xMBC和5×MBC浓度SF-NS溶液冲洗上颌窦,每天2次,每次2mL,连续冲洗1周。通过HE染色、SEM、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观察不同处理组动物上颌窦黏膜的组织学特点、BBF数量以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SF-NS溶液对S. aureus生物膜相关性鼻窦炎作用。所得实验数据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叁、结果:第一部分1 荧光光谱仪检测结果显示,在1%的丝素蛋白溶液中,当AgN03浓度在0-8mg/mL范围内时,反应体系中的丝素蛋白对Ag+具有充足的还原能力。2 UV-vis检测结果表明在1%的丝素蛋白溶液中,当AgNO3浓度为4mg/mL时,在室温、光照条件下反应20h时反应体系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出现了纳米银颗粒的特征峰,进一步延长反应时间对纳米银的形成几乎没有影响。3 TEM检测显示,在以上反应体系中形成了粒径为12±2.1nm的纳米颗粒,高分辨率TEM检测表明所得产物为纳米银颗粒。4 通过以上反应形成的SF-NS溶液在室温下静置30天后(无论避光与否),溶液的颜色、性状和UV-vis检测曲线均未发生任何变化。第二部分1 无论是对于BBF阳性菌Sa006,还是质控菌ATCC29213, SF-N S的MIC和MBC均分别为19.8 mg/L和79.4mg/L。2 刚果红实验结果表明,1/4×MIC浓度的SF-NS能使Sa006形成的BBF明显减少;1/2×MIC浓度的SF-NS能完全抑制BBF的形成,但对Sa006的增殖无明显影响;MIC浓度的SF-NS能完全抑制Sa006的增殖。3 CLSM和SEM检测表明,MIC浓度的SF-NS对成熟BBF的结构以及其内部细菌的活力均无明显影响;随着SF-NS浓度的进一步增加,BBF的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当SF-NS的浓度为5×MBC时,生物膜结构被彻底破坏。第叁部分1. 造模后模型组动物右侧前鼻孔均出现黄色脓涕,阴性对照组仅有8只出现少量清涕。在术后各时间点,模型组动物右侧上颌窦内均有脓性分泌物积存,对照组动物上颌窦内均无积脓。2.CT扫描显示,在造模后各时间点,所有模型组动物的右侧上颌窦内均充满软组织密度影,而阴性对照组动物仅在术后第1、2周时存在右侧上颌窦软组织密度影。正常对照组动物CT检测均未发现上颌窦内病变。3.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上颌窦黏膜肿胀,黏膜层中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阴性对照组仅在术后1周和2周时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术后4周和8周时黏膜的组织学特征基本恢复正常。4.SEM检测发现,在造模术后2、4、8周时,所有模型组动物的上颌窦黏膜表面均有BBF存在和不同程度的黏膜上皮损伤,而阴性对照组动物在术后各时间点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始终存在且均未发现BBF形成。第四部分1 SEM检测结果显示,A组上皮结构完整,纤毛排列整齐。B组与C组黏膜表面存在大量BBF,上皮结构破坏、纤毛结构缺失;D组黏膜表面仍存在少量的BBF,但上皮结构基本完整,部分上皮细胞表面有纤毛生长;E组黏膜表面未发现BBF,上皮结构完整,多数上皮细胞表面已经有新生纤毛形成。2 HE染色结果显示,A组表现为典型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层中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B组与C组上皮层明显破坏或缺失,黏膜层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组上皮层虽然存在但细胞排列紊乱,黏膜层中仍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E组上皮层结构基本正常,但黏膜层中仍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3 在RNA表达水平,与A组相比,B组IL-1β、IL-8、IL-10、TNF-α的表达显著增多,而IL-4、IL-5的表达显着减少。与B组相比:C组各炎性因子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D组IL-1β的表达显著增多,而IL-4、IL-5、IL-8、IL-10、TNF-α的表达无明显变化;E组IL-4、IL-5、IL-10的表达显着增多,IL-8的表达显着减少,IL-1β、TNF-α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C相比:D组IL-1p的表达增加,IL-4、IL-5、IL-8、IL-10、TNF-α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E组IL-4、IL-5、IL-10的表达增加,IL-8的表达减少,IL-1β、TNF-α的表达无显著差异。4 在蛋白质表达水平,与A组相比,B组IL-1β、IL-8、IL-10、TNF-α的表达均显著增加。与B组相比:C组TNF-α的表达明显减少,IL-1β、IL-8、IL-10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D组IL-1β的表达显著增多,TNF-α的表达明显减少,而IL-8、IL-10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E组IL-8、TNF-α的表达显著减少,1L-1β、IL-10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C组相比:D组IL-1β表达增加,IL-8、IL-10、TNF-α的表达无显著差异;E组IL-1β、IL-10的表达显着增加,IL-8、TNF-α的表达显著减少。四、结论:1 丝素蛋白能够在室温、光照条件下原位还原AgN03形成SF-NS溶液,所形成的纳米银粒径较为均匀,且能在常温下长期保持稳定。丝素蛋白在这一反应体系中不但起到了还原剂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稳定剂的作用。2 SF-NS溶液对S. aureus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并且在较低浓度时能抑制S. aureus生物膜的形成,在较高浓度时能够破坏成熟的BBF,效应呈浓度依赖性。3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模型动物,通过上颌窦前壁钻孔,在上颌窦内留置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并注入BBF阳性S. aureus的方法建立起的BBF相关性鼻窦炎动物模型,方法简单易行且结果可靠。4 S. aureus形成的BBF导致鼻黏膜发生了Th1/Th2双向失衡的炎症反应(Thl类炎性因子表达增多、Th2类炎性因子表达减少)。SF-NS溶液不但能彻底清除鼻黏膜上的BBF,而且能促进病变黏膜的组织修复和炎性因子表达的良性转归。(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3-30)
李陈梅[10](2014)在《丝素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对棉织物的改性整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棉纤维制品具有穿着舒适、可再生和生物降解等优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纤维之一。通过改性研究提升棉纤维的附加值越来越被关注。本课题通过自制丝素蛋白纳米银溶液作为棉织物整理剂,可实现棉织物的长效抗菌性,并显着改善织物手感。课题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丝素纳米银,利用丝素作保护剂,葡萄糖作还原剂,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制备得到丝素纳米银溶液。利用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纳米银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法探讨了丝素分子量、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和pH值对纳米银制备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工艺是:丝素分子量为7000Da~8000Da,丝素浓度为0.8g/L,0.05mol/L银氨溶液取2mL,水浴锅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pH为10。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粒径在10nm左右,有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和抗菌性。采用浸渍法用丝素纳米银溶液分别对原棉织物和氧化棉织物进行了功能性整理,对比研究整理后二者的抗菌性和抗菌耐洗性,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分别对织物上纳米银形貌特征和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氧化棉织物经丝素纳米银溶液整理后,织物与丝素纳米银可产生化学键结合,其载银量、抗菌性和抗菌耐洗性均优于未氧化直接整理的棉织物,经30次洗涤后其抑菌率仍保持在95%以上。采用原位生成法用丝素纳米银溶液对原棉织物和氧化棉织物进行整理,与浸渍法整理后的织物进行对比研究,测试了织物的抗菌性、抗菌耐洗性、透气性、吸水性以及织物风格等。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生成法整理后的棉织物抗菌性和抗菌耐洗性均明显优于浸渍法,洗涤30次之后抑菌率依然保持在99.99%以上,织物的耐洗牢度明显提高;且因为丝素蛋白的存在,较整理前,棉织物吸水能力有较明显提高,表面摩擦系数减小,织物手感更光滑。(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3-01)
丝素纳米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不仅能够通过防止水分蒸发来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稳定,并且在防护诸如紫外线、化学物质、外界微生物和环境中其他有害因子入侵人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战争、灾难、事故等原因经常会导致皮肤组织受到首当其冲的损伤,皮肤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感染是皮肤损伤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愈合延迟的最首要原因。严重的创面感染会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的发生,甚至可能会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在感染创面的治疗中常规采用局部用药,然而,当这些外用药物用于治疗大面积皮肤创面时,往往需要加大用药剂量并且必须频繁的更换敷料,这样常常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发生,诸如耐药菌群的出现,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痛苦等。因此,改进创面敷料的性能对于有效治疗创面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想的创面敷料应该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维持电解质平衡、止血、镇痛、抗菌等特性,并能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敷料的两面应当具有不同的性能,内侧面(紧贴皮肤的一面)应当具有很好的亲水性,能够使敷料很好的贴附创面,使得抗菌剂能够充分作用于患处,并且有效发挥敷料促进皮肤组织再生的功能;敷料的外侧面(暴露在空气的一面)应当表现出疏水性,使敷料可以为伤口愈合提供相对湿润的环境,并同时作为一个外界屏障来抵抗细菌等风险因素。尽管目前已存在大量商品化的创面敷料,但是它们的治疗效果远不能令人满意。纳米银颗粒作为一种人工合成抗菌材料具有粒径小、表面体积比大的特点并且在发挥广谱抗菌效应的同时对细菌不产生耐药性。过去的几十年来,通过高分子聚合物和纳米银颗粒复合的方法来制备抗菌敷料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壳聚糖由于其细胞黏附性、氧气渗透性和生物相容性等重要特性已被证实是创面敷料研究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材料之一。然而,壳聚糖的结构特点使其单独制成敷料的脆性较大,并且对于纳米银颗粒的吸附性不强,导致抗菌剂容易从敷料中突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拟通过加入丝素蛋白纤维来调节纳米银颗粒的释放,并且赋予敷料更好的柔韧性。我们在研究中通过壳聚糖和丝素蛋白共混乳化,添加不同剂量的纳米银颗粒溶液,然后通过冷冻干燥技术最终制成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CTS-SF Ag),充分发挥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和壳聚糖、丝素蛋白良好的促进皮肤组织修复的功能。最后,通过将硬脂酸枝接到敷料的光滑面对敷料进行非对称润湿改性,合成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CTS-SFAg/SA)。本研究将综合报道敷料的表征特性、理化性能、细胞相容性及研究其在感染性创面再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系统评价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CTS-SF Ag/SA)在未来科学研究中的有用性及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第一部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制备及表征目的:探索合成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并进行表征,评估其作为创面敷料在皮肤损伤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通过丝素蛋白与壳聚糖共混发泡后冻干获得壳聚糖/丝素蛋白海绵,然后通过液相还原法合成纳米银颗粒并将其负载到多孔海绵的孔道中,采用硬脂酸对海绵进行非对称润湿改性,最终合成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观察纳米银颗粒的形貌并检测其粒径分布,观察海绵敷料的表面形貌并检测其银含量。结果:成功制备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透射电镜显示合成的纳米银颗粒较为均一,粒径分析显示纳米银颗粒分布的主峰均值为49nrn。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形状规整,表面形态均一。扫描电镜观察海绵敷料的非改性面显示: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明显,孔径较为均一,微孔壁薄且光滑,可见纳米银颗粒存在于海绵敷料的孔径内,并且随着纳米银颗粒含量的增加海绵敷料的孔径变得更为小并且更为均匀。扫描电镜观察海绵敷料的改性面显示:改性面平整,相互穿透的孔道结构消失。ICP-MS检测结果证实纳米银颗粒被有效的负载在海绵敷料中:CTS-SF/SA(0μg/g),CTS-SF Ag0.5/SA(9.7712±0.2266μg/g),CTS-SF Ag1.0/SA(22.3911±0.1807μg/g),CTS-SF Ag2.0/SA(47.96144±0.1687μg/g)。结论:1、成功制备粒径较为均一的纳米银颗粒,并将其有效的负载至海绵敷料的孔道中;2、成功制备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第二部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理化性能及抗菌性能测试目的:通过对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进行理化性能及抗菌性能测试,进一步验证其作为创面敷料的可行性。方法:对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孔隙率、溶胀度、保湿性能、拉伸强度、非对称润湿性能进行检测,并测试海绵敷料的抗菌性能、对纳米银颗粒的控释及缓释能力、海绵敷料持续抗菌能力,以及其微生物屏障性能。结果: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孔隙率高。单面改性使得材料的溶胀度有所下降,但是保湿性能延长4~7小时。材料的拉伸强度随负载纳米银颗粒的增加而降低,但是仍能作为创面敷料应用。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杀伤效果显着。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与负载相等剂量纳米银颗粒的纱布相比,表现出更好的纳米银缓释及控释能力。根据ICP-MS的检测结果可以发现,含有相同剂量纳米银颗粒的实验样本随着放置于琼脂培养基上时间的延长,琼脂中银元素的检测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在同一时间点负载不同浓度纳米银颗粒的海绵敷料样本银元素的释放量无统计学差异。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浸泡于生理盐水中72h后仍具有明显的抗菌能力。同时经过非对称润湿改性的海绵敷料样本显示出良好的微生物屏障性能。结论:1、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孔隙率高;有利于敷料上附着细胞进行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交换;2、非对称润湿改性使得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孔隙率略有降低,与此同时延长保湿时间4~7小时,有利于维持创面在湿润环境下愈合;3、纳米银颗粒含量的增加会降低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拉伸强度,但仍适用于伤口护理;4、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多种致病菌杀伤效果显着,并表现出良好的对纳米银颗粒的控释及缓释能力、持续抗菌能力以及微生物屏障性能,能够有效维持创面的无菌愈合环境,并抵抗微生物入侵。第叁部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目的:对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进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并探究其生物安全性,以期为接下来的体内实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L929细胞并分离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估,并通过豚鼠皮下致敏实验进一步评估海绵敷料的生物安全性。结果:成功提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或纤长的多边形,旋涡状生长,生长曲线呈S型,免疫荧光检测显示Vimentin在细胞中呈阳性表达。成功提取出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现出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的梭形或纤长多边形,旋涡状生长,生长曲线呈S型,细胞表面的分子表型检测显示细胞强阳性表达CD105(99.42%),CD44(99.69%),CD73(99.99%);阴性表达 CD31(0.31%)、CD45(0.70%)和 CD34(1.06%)。L929细胞、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各组实验样本的浸提液中均出现增值,但随着海绵敷料中纳米银颗粒含量的增加呈现出逐一下降趋势,与此同时,CTS-SFAg0.5/SA样本浸提液培养的叁种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增殖趋势未见显着差异。豚鼠皮下致敏实验显示:CTS-SFAgl.0/SA组和CTS-SFAg2.0/SA组出现轻微过敏反应,而CTS-SF/SA组和CTS-SF Ag0.5/SA组并见过敏反应。结论:1、成功提取了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CTS-SF Ag0.5/SA海绵敷料最宜作为感染性创面治疗敷料进行接下来的体内实验研究。第四部分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感染性创面的再生修复实验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背部感染创面模型,在体内实验中进一步评估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对感染创面的修复效果,以提供全面的实验结果和可行性证据。方法:建立小鼠背部感染创面模型,并采用CTS-SFAg0.5/SA,CTS-SF/SA,Gauze-Ag和Gauze四种敷料应用于感染创面治疗。分别通过创面愈合率、创面渗出物细菌培养、血液样本分析、组织学分析和ICP-MS检测脏器中的银含量,全面评估CTS-SF Ag0.5/SA海绵敷料作为创面敷料在感染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术后第14天的创面愈合率分析显示CTS-SF Ag0.5/SA组最佳(99.38±1.5%),CTS-SF/SA 组次之(89.22±.3%),Gauze-Ag 组(69.26±3.7%)和 Gauze组较差(70.23±1.3%)。术后第2天创面分泌物培养显示:CTS-SF Ag0.5/SA和Gauze-Ag组分泌物培养后没有菌落长出,而CTS-SF/SA和Gauze治疗组长出菌落。血液样本分析显示:CTS-SF/SA组和Gauze组小鼠全血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第4天呈现显着升高的趋势并在8天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淋巴细胞百分比持续下降;Gauze-Ag组在第4天时全血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但在第8天时暴增;然而CTS-SF Ag0.5/SA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经过14天观察,变化均不十分明显。第8天HE染色组织切片显示Gauze组和Gauze-Ag组真皮层成纤维细胞明显,纤维细胞相对匮乏,血管形成不丰富,伴有大量炎细胞的浸润。而CTS-SF Ag0.5/SA和CTS-SF/SA两组可见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细胞丰富,并且CTS-SF Ag0.5/SA组中仅存在非常少的急性炎细胞。第14天时的HE染色组织切片和Masson染色组织切片均提示:CTS-SF Ag0.5/SA和CTS-SF/SA两组表皮修复完全,已存在部分角化,真皮层血管丰富,其中CTS-SFAg0.5/SA组显示最密集的胶原蛋白表达,真皮层填充规则,结构接近正常皮肤组织;而Gauze组和Gauze-Ag组仍处于创面修复的进程中,其中Gauze-Ag组真皮层修复活跃的同时仍存在炎症和部分表皮的糜烂。ICP-MS检测小鼠脏器银含量检测显示,银元素主要沉积在小鼠肝部,其中CTS-SFAg0.5/SA组小鼠肝脏的银元素仅占Gauze-Ag组小鼠肝脏银元素的1/15。结论:1、成功建立小鼠创面感染模型;2、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生物安全性佳,用于感染性创面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创面感染、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并且对创面的修复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丝素纳米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坤,桑彩霞.涤纶织物的丝素/纳米银改性及其性能研究[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刘璟珑.非对称润湿改性壳聚糖/丝素蛋白负载纳米银海绵敷料的制备及其对感染性创面的再生修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
[3].雷鸣.微流控技术制备丝素微球以及丝素纳米银/PVA共混纤维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
[4].雷鸣,张逸,焦晨璐,林红,陈宇岳.微流体纺丝制备丝素纳米银/PVA共混纤维的研究[J].丝绸.2018
[5].黄梦霞.纳米银/聚己内酯/丝素蛋白电纺膜的制备[D].昆明医科大学.2017
[6].周晗磊.负载纳米银的胶原—丝素蛋白真皮支架的构建及初步评价[D].浙江大学.2017
[7].耿磊.载纳米银海藻酸钠、丝素蛋白新型泡沫联合VSD一体化敷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对战伤感染模型的疗效[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8].陈思宇,李陈梅,林红,乔志,陈宇岳.丝素纳米银对棉织物的整理研究[J].纺织导报.2015
[9].贾明辉.丝素蛋白—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相关性鼻窦炎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4
[10].李陈梅.丝素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对棉织物的改性整理[D].苏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