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方式论文-赵佳欣,朱成科

知识生产方式论文-赵佳欣,朱成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生产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生产观,教育学知识,转型

知识生产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赵佳欣,朱成科[1](2019)在《当代教育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探索——以社会知识生产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从20世纪进入我国后,因其本身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知识的生产一直存在着困难。为了使教育学知识生产走向独立,需要借鉴与其相似的社会学知识生产来完善。从学科场域、学科结构与内在逻辑上看,教育学有其独立性,其知识转型具有可能性。教育学知识生产的转型要将思维方式立体化,要对教育学知识的"前反思性接受"进行"否思",要使知识生产体系走向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的"四重螺旋"创新,构建具有特色的学科知识。(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9年05期)

胡昌送,张俊平[2](2019)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看,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一种关注"应用价值"导向、多主体协同、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知识生产制度安排。在这一知识生产的制度设计下,以共同生产知识产品的产品型合作将取代以特定资源获取和依赖关系形成的资源型合作成为其主要合作模式,这需要产教融合各主体围绕应用价值知识生产能力提升的目标,从需求融合、组织融合、资源融合和文化融合等方面构建"四位一体"实践路径,致力于产教深度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蒋友梅,蒋友莲[3](2019)在《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动力机制——知识社会学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结构都受到挑战,对于"怎么生产知识""生产什么样的知识"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文章对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图景做历时性考察,认为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是由于中国特有的社会语境与知识生产者认知因素的联结。文章立足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秩序发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发现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9年04期)

凌美泉[4](2019)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知识生产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下,公共政策制定越来越追求科学与民主。公共政策制定可以视为一种生产和运用知识的认知活动,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充足完备的知识作为基础,不同的公共政策需要不同的知识类型。但是,政策制定主体知识的不完备、决策权与知识配置的不对称、不同知识差异带来的政策偏见以及政策知识生产的传播障碍等,使得公共政策制定成为了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知识生产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知识途径来分析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从知识生产的主体出发,笔者认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存在叁种知识生产方式:一是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的“自主搜寻”的知识生产方式;二是由群众触发,政府回应的自下而上的“压力回应”的知识生产方式;叁是由政府、专家、群众等多元主体上下互动的“共识协调”的知识生产方式。立体化的知识生产使得政府、专家、群众、媒体都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适应了政策制定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不仅有效减少了政策制定中知识不完备的情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共享,形成了政策共识。不仅保障了科学决策,而且也促进了民主决策。当然,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比如“自主搜寻”的知识生产方式成本过高和形式化、“压力回应”的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有限、“共识协调”的知识生产方式存在知识矛盾不可调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能够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学习型政府;要扩大公民参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协商民主,完善知识供给体系等。本文从知识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探讨不同知识生产方式的运作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意义等问题。这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利于我们认清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知识基础,厘清知识生产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在关系,对于政策制定科学化、民主化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关宇恒[5](2019)在《信息通信技术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通信的发展毫无疑问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知识生产方式也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将信息通信技术合理地运用到科学研究中,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让科研更顺利地进行,让科学发展地更快。(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9年05期)

李静瑞,肖峰[6](2019)在《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嬗变及其利弊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由传统知识生产到网络知识生产的嬗变。相比于传统的知识生产,网络知识生产引发了知识生产方式的全新变革:知识生产的工具和媒介由传统的人工固态物变换为计算机和虚拟网络;知识生产的主体由传统的知识精英下移至网民大众;知识生产机理由相对封闭趋向开放;知识生产主体由"虚拟在场"代替"物理在场"。这些变革既给人类的知识生产和创造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不可避免地附带相应不足。对这一变革及其利弊进行的探讨和辨析,对人类的知识生产具有诸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9年01期)

余志为[7](2018)在《论新媒体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电影教育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时代,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全球村"变为现实,新媒介渗透各个领域,并延伸了人类的感知方式。在电影领域,影像本身的魅力正在跨越学科、跨越社会领域、跨越过去的多种艺术门类,成为一种最为生动的艺术表达和日常表达形式。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迫使传统电影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积极应对新变化。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媒体为拓展电影教育理论提供了从观念到实践的绝佳机会;进一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新的影像观念带动教育的转型,并且提出电影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求探索一种新的电影教育形式,推动电影教育的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以培养新型艺术人才。(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8年10期)

黄文宇[8](2018)在《信息通信技术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现阶段,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呈现出了很多新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一项由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技术,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先介绍使科学体系不断进化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途径,进而对信息通信技术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8年07期)

王娜[9](2018)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有关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开展此类研究提供了恰当的分析视角。从唯物史观分析科学知识是否必要、是否可能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探讨科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知识的资本化问题、当代知识的新特征问题以及作为商品的科学知识产品的相关问题,旨在表明从唯物史观出发研究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对科学以及对唯物史观的双重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康之[10](2018)在《论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生产有两条路径:其一,是社会实践;其二,是科学研究。然而,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之中却包含着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思维方式。所以,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是思维方式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析性思维,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康德所建构起来的哲学认识论为分析性思维方式的定型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是相似性思维,它在农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工业社会,这种思维方式更多地反映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但所生产出来的知识在性质上和形式上都不同,而且,它们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路径也是不同的。在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分析性思维所生产出来的知识更能够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要求,而在社会呈现出了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候,则需要更多地求助于相似性思维所生产出来的知识。(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知识生产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看,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一种关注"应用价值"导向、多主体协同、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知识生产制度安排。在这一知识生产的制度设计下,以共同生产知识产品的产品型合作将取代以特定资源获取和依赖关系形成的资源型合作成为其主要合作模式,这需要产教融合各主体围绕应用价值知识生产能力提升的目标,从需求融合、组织融合、资源融合和文化融合等方面构建"四位一体"实践路径,致力于产教深度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生产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赵佳欣,朱成科.当代教育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探索——以社会知识生产观为例[J].教育导刊.2019

[2].胡昌送,张俊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9

[3].蒋友梅,蒋友莲.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动力机制——知识社会学的阐释[J].江苏高教.2019

[4].凌美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知识生产方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关宇恒.信息通信技术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

[6].李静瑞,肖峰.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嬗变及其利弊刍议[J].哲学分析.2019

[7].余志为.论新媒体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电影教育的转型[J].当代电影.2018

[8].黄文宇.信息通信技术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分析[J].信息通信.2018

[9].王娜.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8

[10].张康之.论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思维方式[J].东南学术.2018

标签:;  ;  ;  

知识生产方式论文-赵佳欣,朱成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