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额信贷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制度移植,社会基础,文化排异,社会整合
小额信贷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程士强[1](2018)在《制度移植何以失败?——以陆村小额信贷组织移植“格莱珉”模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移植是一种颇受争议的制度变迁类型。本文不争论"制度是否能够移植"、"制度是否应该移植"等应然层面的问题,而是在实然层面探究影响制度移植结果的社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格莱珉"模式在特定社区的移植案例,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观念—认知系统,总结出了"文化排异性"这一分析变量;其次考察了社区层面的社会基础,也就是当地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状况以及当地人的行为方式,提炼出了"社会整合度"这一分析变量。将这两个分析变量结合在一起,本文尝试建构一个关于制度移植成败的解释框架:文化排异性通过影响制度在地方社区中的"合法性"来发挥作用,社会整合度则影响制度在地方社区中的"可行性"。文化排异性高和社会整合度低都会增加制度移植失败的可能性,特定地方社区在这两个变量上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的制度移植结果。(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刘岩[2](2018)在《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格莱珉银行作为优秀的扶贫模式被引入中国后在进行实践、摸索,形成了适用于中国农村发展的公益性小额信贷。其以创新的金融理念开展贫困人群的贷款服务,积极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多年的曲折发展中逐渐成为我国传统金融服务的有力补充,也成为我国扶贫事业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力量。但由于历史原因及众多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大多数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观察法,在前人关于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沿革及国外可类比的优秀案例基础上,针对我国部分当前仍在农村提供金融和社会服务的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现状进行阐述,在对比国内外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经验后认为,我国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除需政策支持外,应在自身管理、风控管理、产品升级等方面进行加强,先谋生、再谋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倡导“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持续、稳定地对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将对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18-04-01)
王学斌[3](2016)在《基层组织介入小额信贷扶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背景下,本文以T县农商行小额信贷为例,通过对T县农商行小额信贷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基层组织的介入为T县农商行农村小额信贷项目落地与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农商行农村小额信贷项目短期内在T县获得了较大的推广与发展,农户获得贷款后大力发展生计项目,较大的改善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但是,基层组织介入后的农村小额信贷也出现了偏离低收入户和贫困户的扶贫困境。通过对政府和金融机构推动村级基层组织介入小额信贷流程中的目的与企图以及基层组织介入小额信贷的原因的分析发现,政府为了农村的发展与治理,金融机构为“利”也为“义”,农村基层组织既为提供服务也为增加管理抓手。农村基层组织介入小额信贷项目是在叁方利益主体复杂的博弈权衡之下的共同选择。正是这些复杂利益的博弈为农商行小额信贷逐渐偏离低收入户和贫困户,形成扶贫困境埋下了导火索。基层组织凭借其在农村社会中独有的优势与资源影响着农商行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具体而言,基层组织主要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源和文化倡导实现对小额信贷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社会的逐步分化,在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中,乡村利益共同体和分利格局逐步形成并产生影响。信贷资源逐步从村庄精英到中高收入户再到低收入户和贫困户逐级分配与流动的分配机制使得有限的信贷资源难以抵达本就具有弱质性的低收入户和贫困户手中,小额信贷贫困瞄准偏移困境形成。研究的基本结论:基层组织介入小额信贷使得小额信贷实现了资本下乡,但是在乡村社会分利格局的作用下,小额信贷并没有完成扶贫使命,而是出现了贫困瞄准上移困境。基于上述分析发现,如何通过制度、文化等手段引导基层组织更趋向于代表广大农户利益的保护型经纪组织,是小额信贷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张蔷[4](2016)在《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运营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开创了向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先河。小额信贷在孟加拉的成功,引起全球的效仿和普及。我国自从1993年正式引入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小额信贷便开始了正式探索之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农村扶贫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农村金融的有力补充。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小额信贷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机构,由最初的300多家到现在的50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目前这些机构是不是依然具有效率,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小额信贷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宏观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国内外的文献综述进行系统的归纳概括。第二部分对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定义、特点、分类进行了详尽论述,并就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于小额信贷发展的各种理论基础做了相应的说明。第叁部分是关于我国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整的效率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指标,选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各机构的效率进行完整的分析,并对结果做相应的解释说明。第四部分运用Tobit回归分析模型来寻找制约我国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效率发展的原因,并就其原因做综合阐述。第五部分是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束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效率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综合效率处于中低水平,并且导致各个机构效率低下的原因各不相同;综合动态效率进行分析,各小额信贷机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处于分化状态,大部分机构效率都在增长,但是增长率都比较低。制约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较慢,其次是规模管理。在对影响其效率高低的因素进行Tobit回归发现,一个地区经济越不发达,这些机构的作用会越明显,同时目前大部分这类机构处于向下发展阶段。因此,就目前这类机构的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大政府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第二,优化运营方式,改善管理技术:第叁,积极寻求转型,探索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6-01-01)
王志学[5](2014)在《普惠金融视角下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问题研究——以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主要为社会广大贫困群体提供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符合普惠金融发展需求。本文以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为例,分析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运行特点和模式,挖掘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北方金融》期刊2014年11期)
邓俊淼[6](2014)在《组织嵌入式农村小额信贷减贫》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减贫模式创新需要融合农村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平台,构建组织嵌入式减贫模式,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嵌入小额信贷机构与贫困农户之间,实现小额信贷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机融合,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结构、技术和业务的嵌入,增强贫困农户的生产和消费,实现小额信贷减贫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9期)
王志学[7](2014)在《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参与农村扶贫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指出要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伴随扶贫方式的多样化,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主要为社会广大贫困群体提供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并已成为一种新型扶贫形式。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为例,总结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运行情况以及扶贫特点和模式,分析其参与农村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北金融》期刊2014年08期)
邓伟平[8](2014)在《基于组织场域视角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功能异化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小额信贷组织置于包括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交易对手、竞争对手等关键构成要素在内的"组织场域"之中,运用组织制度分析方法从中观视角对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功能异化进行了动因挖掘。研究表明:制度缺陷、技术创新不足、信用体系缺失、竞争不足是小额信贷异化的原因。应通过营造具有激励约束效力的制度环境、利用村庄信任机制创新小额信贷技术、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在农村"熟人社会"基础上构建针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农村信用体系等手段构建小额信贷的"组织场域",以确保小额信贷组织真正下移服务重心,防止异化。(本文来源于《南方金融》期刊2014年04期)
李梦瑶[9](2013)在《公益性小额信贷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释了公益性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依托于非政府组织,在消除贫困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作为独立于政府机构外的非政府组织近年来在弥补公共政策落实上的不足以及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限制以及其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上的明确界限使公益性小额信贷的发展面临挑战。本文同时指出,只有克服这些挑战才能使公益性小额信贷更好地为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服务,推进普惠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3年23期)
孙同全,潘忠[10](2013)在《社会企业营利与保持社会使命的两难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一些社会企业专门从事诸如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等业务,一般采用非营利组织(NPO)的形式。近些年因没有合法经营金融业务的身份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其发展困难重重。为了摆脱困境,一些非营利组织开始转制为营利组织(PO)形式,即商业组织形式。那么,到底(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8-07)
小额信贷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格莱珉银行作为优秀的扶贫模式被引入中国后在进行实践、摸索,形成了适用于中国农村发展的公益性小额信贷。其以创新的金融理念开展贫困人群的贷款服务,积极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多年的曲折发展中逐渐成为我国传统金融服务的有力补充,也成为我国扶贫事业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力量。但由于历史原因及众多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大多数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观察法,在前人关于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沿革及国外可类比的优秀案例基础上,针对我国部分当前仍在农村提供金融和社会服务的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现状进行阐述,在对比国内外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经验后认为,我国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除需政策支持外,应在自身管理、风控管理、产品升级等方面进行加强,先谋生、再谋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倡导“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持续、稳定地对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将对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额信贷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程士强.制度移植何以失败?——以陆村小额信贷组织移植“格莱珉”模式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8
[2].刘岩.农村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
[3].王学斌.基层组织介入小额信贷扶贫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张蔷.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运营效率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
[5].王志学.普惠金融视角下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问题研究——以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为例[J].北方金融.2014
[6].邓俊淼.组织嵌入式农村小额信贷减贫[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7].王志学.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参与农村扶贫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为例[J].华北金融.2014
[8].邓伟平.基于组织场域视角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功能异化问题分析[J].南方金融.2014
[9].李梦瑶.公益性小额信贷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前景[J].时代金融.2013
[10].孙同全,潘忠.社会企业营利与保持社会使命的两难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