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论建构与局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时空修复,视域开启,系统构建,视野局限
理论建构与局限论文文献综述
赫曦滢[1](2012)在《“时空修复”理论的系统建构与视野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卫.哈维是当代英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实证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解读对"时空修复"理论进行了研究,阐释了时间推移与空间扩张、地理重组是当代资本主义处理过度积累和经济危机的重要方式。"时空修复"理论有着深刻的当代价值,为我们分析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张启威,左广兵[2](2012)在《国家建构:理论始源与中国研究的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视角的国家建构概念自其产生起就一直遭遇其内涵不明晰之嫌。查尔斯·蒂利和弗朗西斯·福山两位代表性人物的研究为国家建构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有关国家性质、国家制度能力、国家职能范围等较为确定的核心内容。后续的国际组织对国家建构的认知又有了更具灵活性的拓展。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国家建构论者在使用这一明晰化的分析性概念时所呈现出的单薄、泛化认知状态。这一状态无益于中国国家建构的学术增进与实践反思。(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2年20期)
王苏春,叶方兴[3](2011)在《国际气候合作何以可能——民族国家理论的局限与天下理论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正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但人类寻求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却如履薄冰。当下国际气候合作之所以出现困境,源自于民族国家关注视域局限于特定的民族或国家利益,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相冲突;民族国家倾向于采取冲突或战争而不是合作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不能充分保足国际气候合作的成功性。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以人类利益作为价值关怀,秉持"和为贵"的理念,因而成为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天下理论通过对传统"天下"观念进行"创造型转化",超越现有的民族国家理论,构建出规约国际气候合作的天下理论框架:以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前提、以人类普遍利益作为思考尺度以及寻求"和为贵"的政治思维方式。(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1年06期)
黎斌[4](2008)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育博客的应用与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和媒体传播形式。文章从博客的特点出发,在建构主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教育博客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文章同时指出目前教育博客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局限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张毅[5](2007)在《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政策分析理论建构及其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持续地对极限增长与绿色发展表现出了积极的关切。追其缘起,乃是生态伦理的理念下沉进而逆次中层化、制度化的过程使然。此过程的结果引发了公共政策研究的环境转向和理论建构,其中包括非人类生态存在的主体资格、成本收益的计量工具和基于价值优先性的比较方法等等。不过,尽管政策分析为实现生态伦理在政策层面的转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生态伦理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复旦公共行政评论》期刊2007年00期)
徐正京[6](2006)在《国际制度理论的新趋势——论理性主义的局限和建构主义的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制度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关系理论中不同流派对国际制度的看法各异。本文对理性主义的国际制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国际制度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理性主义的国际制度理论的局限性,指出建构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克服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理论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国际论坛》期刊2006年06期)
黄文祥[7](2005)在《“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及其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概括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内涵,结合它产生的时代背景观照其主要内容,探寻“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存在的局限。(本文来源于《固原师专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姜川[8](2004)在《试论建构主义理论的观念结构及其理论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新兴理论流派,以其观念结构对国际政治作出新的解释,提供了全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视角。观念结构贯穿建构主义理论始终,无论是在其结构观中还是在从理论上对无政府性的重新定义中,观念结构始终扮演了主要角色,可以说,观念结构在整个建构主义理论中具有主导地位。但作为一种年轻的理论,建构主义及其观念结构在诸方面仍存在不足和一定的理论局限。(本文来源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张红霞[9](2003)在《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主义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在教育思想上进一步强调了认知主体的主动性 ,在科学教育上指出了科学知识学习的困难性。但激进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根本上有悖于科学理性 ,将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和科学学习的困难性夸大为科学知识不可传授 ,这给教育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混乱。在我国进行科学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 ,在应用建构主义原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 ,应注意防止激进的建构主义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03年07期)
河度亨[10](2003)在《中国市民社会理论模式的建构及其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市民社会理论模式的建构对中国市民社会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就是它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特征。然而 ,有关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两个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 ,主要有叁个方面 :在理论层次上不够严密 ;实证性研究远远不够 ;良性互动关系的理论根据比较薄弱(本文来源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理论建构与局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比较视角的国家建构概念自其产生起就一直遭遇其内涵不明晰之嫌。查尔斯·蒂利和弗朗西斯·福山两位代表性人物的研究为国家建构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有关国家性质、国家制度能力、国家职能范围等较为确定的核心内容。后续的国际组织对国家建构的认知又有了更具灵活性的拓展。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国家建构论者在使用这一明晰化的分析性概念时所呈现出的单薄、泛化认知状态。这一状态无益于中国国家建构的学术增进与实践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论建构与局限论文参考文献
[1].赫曦滢.“时空修复”理论的系统建构与视野局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张启威,左广兵.国家建构:理论始源与中国研究的局限[J].领导科学.2012
[3].王苏春,叶方兴.国际气候合作何以可能——民族国家理论的局限与天下理论的建构[J].阅江学刊.2011
[4].黎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育博客的应用与局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
[5].张毅.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政策分析理论建构及其局限[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07
[6].徐正京.国际制度理论的新趋势——论理性主义的局限和建构主义的优势[J].国际论坛.2006
[7].黄文祥.“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及其局限[J].固原师专学报.2005
[8].姜川.试论建构主义理论的观念结构及其理论局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
[9].张红霞.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2003
[10].河度亨.中国市民社会理论模式的建构及其局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