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克东县第二中学16480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兴趣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里,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分析如下。
一、导语激趣
俗语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导语都很重要,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那么,同学们知道哪儿的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用这样的导语来导入课文,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学生情绪高涨。
二、鼓励激趣
教师教学时要多用积极评价,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时,教师可以说:“这是你独特的想法,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或许对你有帮助。”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才能爱学,才能学好。
三、直观激趣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曾做过“人们的各种感官与信息获得的关系”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实物、录音、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教《观沧海》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雄浑苍凉的歌声和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很快将学生引入“群雄逐鹿,浪花淘尽英雄”的时代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讲授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四、活动激趣
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或手抄报,开展辩论会、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编课本剧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增长见识。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选出最好的一组在全班演出,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比较激趣
比较法,是把两个或更多有联系的事物相互对照,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春》和《背影》都是朱自清的名篇。在教《春》时可以和《背影》作比较。两文的共同点:
1.结构精巧。《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背影》开篇点题,难忘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结构严谨。
2.语言生动传神。《春》中无论写春草还是春花、春雨,都细致形象。《背影》中的动作描写栩栩如生。通过比较,还能发现两文的不同点:
(1)散文种类不同。《春》是抒情散文,《背影》是叙事散文。
(2)表达的情感不同。《春》抒发对春天的赞美,《背影》表现父子间怜爱的情感。在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激发学习的兴趣。
六、朗读激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个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教学中巧用朗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就找了几个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几位人物的语言,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
七、绘画激趣
用“画”来表现课文内容,能使学生对文中所刻画的形象、所描绘的景色有清晰的印象,激活思维,点燃学习语文的激情。
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如果在黑板上画出青山、绿水、红日、白帆等,学生会表现出极高的兴致,而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教师稍加指点,学生便能心领神会。
八、悬念激趣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设置了以下几处突出的悬念:父亲为什么“永不变更”地重复一句话?父亲急盼的于勒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看到一个长得酷似于勒的老水手时,父母的反映如何?态度的不断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这些悬念去深入分析,逐步地解开悬念,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反映了教师本身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探索,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