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横韧带论文-冉永旺,石爱军,陈金叶

腕横韧带论文-冉永旺,石爱军,陈金叶

导读:本文包含了腕横韧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腕管综合征,腕横韧带,腕关节,磁共振成像

腕横韧带论文文献综述

冉永旺,石爱军,陈金叶[1](2019)在《特发性腕管综合征与腕部疾病患者腕关节MRI腕横韧带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特发性腕管综合征(CTS)与无腕管综合征和无腕横韧带病变的腕部疾病患者腕关节磁共振成像(MRI)腕横韧带形态分析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50例特发性CTS患者(51个腕关节)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检查的50例非腕管综合征的其他腕部疾病的患者(50个腕关节)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横轴面和矢状面腕关节MRI平扫,分析其腕横韧带形态,判断是否为马鞍形,并且计算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压缩率和腕横韧带凹曲率等。结果:观察组中有90.20%的患者出现马鞍形腕横韧带,且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84,P<0.05);观察组患者的腕横韧带掌凹曲率为8.38%,对照组的凹曲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38,P<0.05)。特发性CTS患者的腕横韧带掌凹曲率在其正中神经层面为(7.92±4.31)%,且正中神经压缩率为(39.22±19.28)%,两者为正相关(r=0.723,P<0.05)。结论:临床上特发性CTS患者的腕横韧带为马鞍形,其正中神经压缩率和腕横韧带的矢状面掌凹曲率可以作为特发性CTS患者的精确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周俏吟[2](2019)在《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腕管综合征一直是针刀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临床一般使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经典针刀术式进行治疗,由于针刀是闭合性手术,在非直视下操作仍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但缺少对其具体的安全性评估。近年来,超声可视化技术发展迅速,临床上已有医生将超声和针刀相结合治疗腕管综合征,但目前仍缺少一种方便超声引导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固定术式。目的:探讨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术式的安全性和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新术式的安全性及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标本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60~95岁,平均(82.54±6.94)岁,共52侧(其中有2侧无法实验),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5月。实验1:在人体标本上模拟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术式进针,桡侧近端和远端的两个进针点分别为进针点1和进针点3,尺侧近端和远端的两个进针点分别为进针点2和进针点4。测量四个进针点1、2、3、4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1、C-L2、C-L3、C-L4),进针点1、3离桡动脉掌浅支的最短横向距离(C-L13和C-L14),进针点2、4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C-L5和C-L6)、离尺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7和C-L8)、离尺动脉掌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9和C-L10)、离尺神经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11和C-L12);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计算神经血管损伤率。实验2:在人体标本上模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术式的操作,远端进针点为进针点1,近端进针点为进针点2。安全性测量:测量进针点1、2及其针刀切割痕迹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1和U-L2、U-11和U-12)、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3和U-L4、U-13和U-14),进针点1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L5),进针点2的针尖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15)。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准确性测量:测量针刀进针点1和进针点2的总推割痕迹的长度(L),并将L分为四个区间计算例数和百分比,第一个区间La是总松解长度L小于腕横韧带的宽度W的一半(La<W/2);第二个区间Lb是总松解长度L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的一半且小于腕横韧带宽度W减去4mm的数值(W/2≤Lb<(W-4));第叁个区间Lc是总松解长度L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减去4mm的数值且小于腕横韧带的宽度W((W-4)≤Lc<W);第四个区间Ld就是总松解长度L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L=W)。解剖学测量:测量腕横韧带的宽度(W);腕横韧带的远端边界的厚度(U-T1)和近端边界的厚度(U-T2);正中神经的尺侧缘到尺动脉的桡侧缘之间的最短横向距离(U-L6)。并测量超声图像上术式在进针点1和进针点2进针时针刀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U-D1、U-D2),以及进针点1和进针点2距离近端腕横纹之间的距离(U-L7、U-L8)。以及测量进针点1和进针点2针刀针尖抵达腕横韧带的垂直深度(U-H1、U-H2)、针身进入的长度(U-L9、U-L1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率,并对比两种术式对神经血管的损伤率。结果:实验1:针刀进针点1、2、3、4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分别是C-L1为4.48±1.92mm(1.98~11.06mm),C-L2 为 12.47±2.81mm(8.01~20.55mm),C-L3 为4.41±1.88mm(2.08~11.12mm),C-L4为12.08±2.73mm(7.58~19.65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1、3离桡动脉掌浅支的最短横向距离C-L13和C-L14分别为5.42±2.08mm(1.91~11.60mm)和2.43±1.38mm(0~6.46mm),进针点3处发现2例桡动脉掌浅支损伤。进针点2、4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C-L5和C-L6分别为2.37±1.15mm(0.76~6.12mm)和4.07±2.32mm(0.46~9.17mm),未发现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2、4离尺动脉掌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9和C-L10分别为9.08±3.67mm(0~17.50mm)和4.01±3.00mm(0~11.46mm),进针点2处发现1例尺动脉掌浅支损伤,进针点4处发现3例尺动脉掌浅支损伤,2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动脉掌浅支。进针点2、4离尺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7和C-L8分别为0.98±0.79mm(0~3.74mm)和1.70±1.45mm(0~6.39mm),进针点2处发现3例尺神经损伤,4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进针点4处发现2例尺神经损伤,4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进针点2、4离尺神经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11和C-L12分别为8.80±3.67mm(0~17.50mm)和 1.89±1.94mm(0~8.11mm),进针点2处发现1例尺神经浅支损伤,进针点4处发现3例尺神经浅支损伤,3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浅支。针刀四点进针法术式对神经直接损伤的有7例,对血管直接损伤的有6例,分别占百分比14%和12%。而术式中针刀离神经血管的最短距离小于2mm的例数分别是48例和41例,所占百分比为96%和82%。实验2:安全性:进针点1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1是2.40±1.44mm(0.77~7.13mm),其切割痕迹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11是2.51±1.35mm(0.58~6.54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1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3是3.50±1.65mm(0.91~7.01mm),其切割痕迹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13是3.51±1.94mm(0.57~8.73mm),未见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1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L5是3.01±2.01mm(0.79~7.98mm),未见明显掌浅弓损伤。进针点2距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2是2.27±1.30mm(0.67~6.98mm),其切割痕迹距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12是2.38±1.23mm(0.64~6.18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2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4是4.38±1.95mm(1.51~9.70mm),其切割痕迹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14是4.02±2.01mm(0.71~9.65mm),未见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2的针尖距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15是10.68±3.95mm(3.99~18.67mm),未见明显掌浅弓损伤。本实验中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的术式严重损伤正中神经鞘膜或屈肌总腱鞘的有4例,占百分比8%,轻微损伤5例,占百分比10%。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准确性:进针点1和进针点2的总切割痕迹长度L是17.52±4.69mm(7.36~24.39mm)。第一个区间La是有7例,占百分比14%;第二个区间Lb是有11例,占百分比22%;第叁个区间Lc是17例,占百分比34%;第四个区间Ld是15例,占百分比30%。其中切割痕迹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一半的有43例,占百分比86%。解剖学测量:进针点1离近端腕横纹U-L7为37.59±3.56mm(28.87~43.60mm),进针点2离近端腕横纹为3.45±2.64mm(0~8.80mm)。进针时进针点1的针刀与水平面的夹角U-D1为23.36±6.50°(12.41~39.56°),进针点2的针刀与水平面的夹角U-D2为23.66±4.94°(11.28~36.91°)。当针刀抵达腕横韧带可以进行松解时进针点1针身进入的长度U-L9为21.81±3.39mm(11.70~30.40mm),进针点2针身进入的长度U-L10为19.34±2.96mm(11.40~25.30mm)。此时,进针点1的针尖到皮肤的垂直深度U-H1为10.60±1.31mm(5.50~13.10mm),进针点2的针尖到皮肤的垂直深度U-H2为8.98±1.40mm(3.70~12.10mm)。对两种术式的神经损伤率和血管损伤率分别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PN<0.05,PA<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在对神经血管的安全性方面优于经典针刀术式。结论: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式安全性较低,不建议临床使用。相比之下,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式的操作安全性和准确性更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计忠伟,刘文龙,茹彬,万权,蔡文君[3](2018)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上肢最常见的神经卡压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或孕妇,对于存在客观感觉或运动障碍的患者,以及单纯主观感觉障碍但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1])。腕管松解术是治疗CTS的有效方法~([2]),针刀松解腕横韧带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本组在超声引导下使用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CTS,旨在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资料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丁华瑛[4](2018)在《超声检测腕管综合征腕横韧带厚度正中神经前后径与左右径的准确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指腕管中正中神经受压引起血流供应不足,神经组织水肿、变性等改变的疾病,属于最常见的卡压性神经疾病,占90%左右[1]。CTS严重程度与正中神经受压程度及其对损伤的敏感程度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随着疾病加重,手指肌力减退、拇对掌肌萎缩,最后大鱼际肌肉可能会萎缩,拇指与其他手指对捏力量下降[2]。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郭璇妍,陈琴,贺凡丁,陈凯,吴艳艳[5](2018)在《超声引导下腕管内药物注射联合针刺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腕管内药物注射联合针刺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和肌电图确诊的3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共38例手腕,采用超声引导下腕管内药物注射联合针刺松解腕横韧带的方法治疗,据Kelly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随访评估;超声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豆状骨横断面正中神经横截面积、钩状骨横断面正中神经前后径及腕横韧带厚度。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患腕优21(55%),良13(34%),一般3(8%),差1(3%),优良率为89%;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豆状骨横断面正中神经横截面积、钩状骨横断面正中神经前后径及腕横韧带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腕管内药物注射联合针刺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苏萱[6](2016)在《特发性腕管综合征:马鞍形腕横韧带磁共振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特发性腕管综合征患者腕横韧带MRI形态学特点,探索腕管综合征磁共振诊断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特发性CTS的21例患者(22个腕关节)作为特发性CTS组;无腕管综合征症状且无腕横韧带及其掌侧软组织病变的32例(33个腕关节)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矢状面、横轴面腕关节MRI平扫。观察腕横韧带形态,判断腕横韧带是否为马鞍形,并计算矢状位腕横韧带掌凹曲率、横轴位腕横韧带掌凸曲率和正中神经压缩率。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腕横韧带形态的差异,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矢状位腕横韧带掌凹曲率和横轴位腕横韧带掌凸曲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特发性CTS患者矢状位腕横韧带掌凹曲率与正中神经的压缩率的相关性。结果:特发性CTS患者矢状面像上,马鞍形腕横韧带向掌侧凹,最凹点常位于钩骨钩水平。以马鞍形腕横韧带下凹0.25 mm为标准,马鞍形腕横韧带31例(特发性CTS患者20例、对照组11例),非马鞍形腕横韧带24例(特发性CTS2例,对照组22例),2组患者腕横韧带形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91,P<0.01)。特发性CTS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矢状位腕横韧带掌凹曲率中位数分别为8.49%和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4.79,P<0.01)。特发性CTS组和对照组患者横轴位豌豆骨层面腕横韧带掌凸曲率分别为(29.21士4.52)%和(24.63±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2,P= 0.0063);特发性CTS组和对照组患者横轴位钩骨钩层面腕横韧带掌凸曲率平均值分别为(16.08±4.52)%和(9.30士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8,P=0.0002)。特发性CTS患者组矢状位正中神经层面,腕横韧带掌凹曲率(7.88士4.28)%与正中神经压缩率(39.36士19.43)%呈正相关(r=0.714,P<0.01);腕管正中层面,腕横韧带掌凹曲率(8.71 士4.49)%与正中神经压缩率(39.36±19.43)%呈正相关(r=0.5736,P=0.0053)。结论:马鞍形腕横韧带是特发性CTS患者的特征性表现,腕横韧带矢状面掌凹率和正中神经压缩百分比有助于精确诊断。(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10-01)

徐林,陈方民,王蕾,张培训,姜晓锐[7](2016)在《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评价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测定腕横韧带厚度的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超声检测CTS患者腕横韧带于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的厚度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相关性。结果:在钩骨钩采用超声和术中测量CTS患者的腕横韧带,分别为(0.42±0.08)cm和(0.41±0.06)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05),表明超声可准确测量腕横韧带。钩状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与神经传导取最佳截点0.385 cm,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788。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的最佳截点为0.315 cm,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1.000。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处腕横韧带的厚度与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腕-中指SCV均呈负相关性。结论: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协助诊断腕管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勇,杨业静,卢敏[8](2016)在《腕横韧带不同重建方案在腕管综合征中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的腕横韧带重建方案以及传统的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在腕管综合征(CTS)中的治疗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CTS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腕横韧带、掌腱膜重建组,n=17)、B组(腕横韧带分层切开重建组,n=19)、C组(传统腕管切开减压组,n=22)。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治疗疗效以及术前术后的患肢握力值、DASH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以及电生理检查等指标。结果 3组手术指标、治疗疗效、术前术后的电生理检查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3组患者的握力值和DASH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相比,腕横韧带重建术(尤其是腕横韧带联合掌腱膜重建术)能够更好的维持腕管结构及屈肌腱功能,提高握力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6年02期)

王江涛,刘玉杰,齐伟,曲峰,申学振[9](2015)在《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的长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1月-2008年8月,对31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27例;年龄24~71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42个月。滨田法分级为Ⅰ级20侧,Ⅱ级16侧,Ⅲ级5侧。桡侧3个半指感觉S2+7例,S3 19例,S3+5例;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2级5例,3级14例,4级7例。手术前后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分(MHQ)评定手部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粘连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1.8年,平均9.6年。术后手指麻木及感觉异常均恢复正常(S4);8例肌力恢复至4级,23例至5级。术后6个月根据MHQ评分标准,功能、日常生活、工作、疼痛、外观、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复发患者。结论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能够有效解除腕管对正中神经的压迫,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长期疗效肯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邢进峰,陈欢欢,丁伟航,童良春,童培建[10](2014)在《腕关节镜下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初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分析腕关节内镜下采用双入路施行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患者女性,50岁,临床诊断双侧腕管综合征,双侧均在臂丛麻醉下采用双入路术式施行腕关节镜下腕横韧带松解术。术中、术后进行评估。结果据滨田分类法分级:患者右腕为1级,左腕为2级。经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并经术后麻醉后、术后1周、术后2周、4周的随访。腕关节镜下手术操作时间10-15min(平均12.5 min);术中气囊止血带使用下无明显出血。术后双侧患手疼痛、麻木状况明显改善,仅左侧示指、中指指尖留有轻微麻木刺痛。患者捏、握力、拇对掌功能接近正常。按Klelly分级进行术后疗效评估:优1侧,良1侧。结论腕关节内镜下双入路法治疗腕管综合征,作为微创技术具有保护正常的解剖结构、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骨伤科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9-19)

腕横韧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腕管综合征一直是针刀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临床一般使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经典针刀术式进行治疗,由于针刀是闭合性手术,在非直视下操作仍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但缺少对其具体的安全性评估。近年来,超声可视化技术发展迅速,临床上已有医生将超声和针刀相结合治疗腕管综合征,但目前仍缺少一种方便超声引导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固定术式。目的:探讨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术式的安全性和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新术式的安全性及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标本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60~95岁,平均(82.54±6.94)岁,共52侧(其中有2侧无法实验),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5月。实验1:在人体标本上模拟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术式进针,桡侧近端和远端的两个进针点分别为进针点1和进针点3,尺侧近端和远端的两个进针点分别为进针点2和进针点4。测量四个进针点1、2、3、4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1、C-L2、C-L3、C-L4),进针点1、3离桡动脉掌浅支的最短横向距离(C-L13和C-L14),进针点2、4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C-L5和C-L6)、离尺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7和C-L8)、离尺动脉掌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9和C-L10)、离尺神经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11和C-L12);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计算神经血管损伤率。实验2:在人体标本上模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术式的操作,远端进针点为进针点1,近端进针点为进针点2。安全性测量:测量进针点1、2及其针刀切割痕迹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1和U-L2、U-11和U-12)、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3和U-L4、U-13和U-14),进针点1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L5),进针点2的针尖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15)。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准确性测量:测量针刀进针点1和进针点2的总推割痕迹的长度(L),并将L分为四个区间计算例数和百分比,第一个区间La是总松解长度L小于腕横韧带的宽度W的一半(La<W/2);第二个区间Lb是总松解长度L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的一半且小于腕横韧带宽度W减去4mm的数值(W/2≤Lb<(W-4));第叁个区间Lc是总松解长度L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减去4mm的数值且小于腕横韧带的宽度W((W-4)≤Lc<W);第四个区间Ld就是总松解长度L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L=W)。解剖学测量:测量腕横韧带的宽度(W);腕横韧带的远端边界的厚度(U-T1)和近端边界的厚度(U-T2);正中神经的尺侧缘到尺动脉的桡侧缘之间的最短横向距离(U-L6)。并测量超声图像上术式在进针点1和进针点2进针时针刀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U-D1、U-D2),以及进针点1和进针点2距离近端腕横纹之间的距离(U-L7、U-L8)。以及测量进针点1和进针点2针刀针尖抵达腕横韧带的垂直深度(U-H1、U-H2)、针身进入的长度(U-L9、U-L1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率,并对比两种术式对神经血管的损伤率。结果:实验1:针刀进针点1、2、3、4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分别是C-L1为4.48±1.92mm(1.98~11.06mm),C-L2 为 12.47±2.81mm(8.01~20.55mm),C-L3 为4.41±1.88mm(2.08~11.12mm),C-L4为12.08±2.73mm(7.58~19.65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1、3离桡动脉掌浅支的最短横向距离C-L13和C-L14分别为5.42±2.08mm(1.91~11.60mm)和2.43±1.38mm(0~6.46mm),进针点3处发现2例桡动脉掌浅支损伤。进针点2、4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C-L5和C-L6分别为2.37±1.15mm(0.76~6.12mm)和4.07±2.32mm(0.46~9.17mm),未发现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2、4离尺动脉掌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9和C-L10分别为9.08±3.67mm(0~17.50mm)和4.01±3.00mm(0~11.46mm),进针点2处发现1例尺动脉掌浅支损伤,进针点4处发现3例尺动脉掌浅支损伤,2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动脉掌浅支。进针点2、4离尺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7和C-L8分别为0.98±0.79mm(0~3.74mm)和1.70±1.45mm(0~6.39mm),进针点2处发现3例尺神经损伤,4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进针点4处发现2例尺神经损伤,4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进针点2、4离尺神经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11和C-L12分别为8.80±3.67mm(0~17.50mm)和 1.89±1.94mm(0~8.11mm),进针点2处发现1例尺神经浅支损伤,进针点4处发现3例尺神经浅支损伤,3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浅支。针刀四点进针法术式对神经直接损伤的有7例,对血管直接损伤的有6例,分别占百分比14%和12%。而术式中针刀离神经血管的最短距离小于2mm的例数分别是48例和41例,所占百分比为96%和82%。实验2:安全性:进针点1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1是2.40±1.44mm(0.77~7.13mm),其切割痕迹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11是2.51±1.35mm(0.58~6.54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1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3是3.50±1.65mm(0.91~7.01mm),其切割痕迹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13是3.51±1.94mm(0.57~8.73mm),未见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1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L5是3.01±2.01mm(0.79~7.98mm),未见明显掌浅弓损伤。进针点2距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2是2.27±1.30mm(0.67~6.98mm),其切割痕迹距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12是2.38±1.23mm(0.64~6.18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2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4是4.38±1.95mm(1.51~9.70mm),其切割痕迹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14是4.02±2.01mm(0.71~9.65mm),未见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2的针尖距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15是10.68±3.95mm(3.99~18.67mm),未见明显掌浅弓损伤。本实验中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的术式严重损伤正中神经鞘膜或屈肌总腱鞘的有4例,占百分比8%,轻微损伤5例,占百分比10%。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准确性:进针点1和进针点2的总切割痕迹长度L是17.52±4.69mm(7.36~24.39mm)。第一个区间La是有7例,占百分比14%;第二个区间Lb是有11例,占百分比22%;第叁个区间Lc是17例,占百分比34%;第四个区间Ld是15例,占百分比30%。其中切割痕迹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一半的有43例,占百分比86%。解剖学测量:进针点1离近端腕横纹U-L7为37.59±3.56mm(28.87~43.60mm),进针点2离近端腕横纹为3.45±2.64mm(0~8.80mm)。进针时进针点1的针刀与水平面的夹角U-D1为23.36±6.50°(12.41~39.56°),进针点2的针刀与水平面的夹角U-D2为23.66±4.94°(11.28~36.91°)。当针刀抵达腕横韧带可以进行松解时进针点1针身进入的长度U-L9为21.81±3.39mm(11.70~30.40mm),进针点2针身进入的长度U-L10为19.34±2.96mm(11.40~25.30mm)。此时,进针点1的针尖到皮肤的垂直深度U-H1为10.60±1.31mm(5.50~13.10mm),进针点2的针尖到皮肤的垂直深度U-H2为8.98±1.40mm(3.70~12.10mm)。对两种术式的神经损伤率和血管损伤率分别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PN<0.05,PA<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在对神经血管的安全性方面优于经典针刀术式。结论: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式安全性较低,不建议临床使用。相比之下,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式的操作安全性和准确性更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腕横韧带论文参考文献

[1].冉永旺,石爱军,陈金叶.特发性腕管综合征与腕部疾病患者腕关节MRI腕横韧带形态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周俏吟.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计忠伟,刘文龙,茹彬,万权,蔡文君.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8

[4].丁华瑛.超声检测腕管综合征腕横韧带厚度正中神经前后径与左右径的准确程度[J].山西医药杂志.2018

[5].郭璇妍,陈琴,贺凡丁,陈凯,吴艳艳.超声引导下腕管内药物注射联合针刺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8

[6].苏萱.特发性腕管综合征:马鞍形腕横韧带磁共振观察研究[D].浙江大学.2016

[7].徐林,陈方民,王蕾,张培训,姜晓锐.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8].王勇,杨业静,卢敏.腕横韧带不同重建方案在腕管综合征中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药.2016

[9].王江涛,刘玉杰,齐伟,曲峰,申学振.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

[10].邢进峰,陈欢欢,丁伟航,童良春,童培建.腕关节镜下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初步报告[C].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骨伤科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2014

标签:;  ;  ;  ;  

腕横韧带论文-冉永旺,石爱军,陈金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