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片上系统论文-边育心

可重构片上系统论文-边育心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重构片上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构计算,FPGA,Open,CL,OpenRisc

可重构片上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边育心[1](2016)在《一种支持OpenCL的异构多核可重构片上系统硬件架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摩尔定律为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南,即通过减少CMOS电路的特征尺寸来提升其性能。现有CMOS数字集成电路工艺受物理条件制约,其特征尺寸不可能无限制的缩小;受动态功耗影响,CPU的工作频率不能无限制上升。因此,CPU的性能不可能无限制的通过减小特征尺寸、提升CPU主频来提升。CPU的性能与能量效率需要通过新的材料、新架构、新器件获得进一步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力于新架构的开发。目前常用于硬件加速的器件有GPGPU(通用图像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现有GPGPU其编程模型多与硬件绑定,通用性与可移植性差,并无法扩展到异构系统中去,且其功耗较高,能量效率低于FPGA。FPGA以其可重构特性有更高的性能与能量效率,但开发难度大,周期长,应用开发人员难以有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FPGA器件,结合FPGA的硬件可编程特点,融合Open CL异构计算标准的HOCR-MPSOC(异构Open CL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架构设计。HOCR-MPSOC使用Microblaze处理器作为主机,通过AXI4总线进行全局互联,连接Open CL从设备与外设驱动IP。每个Open CL从设备被称为计算单元。HOCR-MPSOC架构采用Open Risc1200作为运算元素,通过Wishbone总线进行计算单元内部互联,通过AXI4-Wishbone总线的桥接将整个计算单元挂载到主机及其全局总线的系统中。异构系统的优势是通过组织不同特点的核心来优化处理器内部结构,针对不同任务,通过主控制器调度各具特长的核心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处理器核心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达到最大的性能。HOCR-MPSOC的特色在于将支持Open CL异构标准的异构系统集成到一颗SOPC内,使该异构系统具备硬件可编程与可重构特性,可以大幅提升系统的能量效率与性能;通过设计支持高级编程语言的Open CL计算单元,可以降低该系统的应用开发难度,有利于软件应用的开发。整体架构预留硬件扩展接口,以便面向特殊应用的异构计算单元开发与接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与能效。在实验分析中,本文采用了I3-2330处理器,HOCR-MPSOC,定制IP叁种方式完成256点FFT算法,通过比较其执行时间、功耗、消耗能量叁个指标,衡量其运算性能、能量效率,并做出分析,其结果也符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预期。基于以上的设计与实验,规划出HOCR-MPSOC的后续硬件与软件发展路线。(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6-06-30)

邹伟[2](2014)在《基于可重构的语音识别片上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嵌入式系统的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移动终端等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语言交流是人们之间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基于语音识别的人机交互的嵌入式系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语音识别系统或具有很高的CPU使用率,不能完成其它任务;或具有很大的体积,难以在嵌入式系统使用;或网络依赖性太高,在无网络条件下仅能完成有限词汇量的识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嵌入式语音识别方面还需要对系统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提出基于可重构的片上语音识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上述矛盾。所作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研究了语音信号的信号处理。从信号处理的角度,讨论了在语音识别过程中用到关键技术的原理。这包括预加重、端点检测、特征提取等技术。其次,本文介绍了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高斯混合模型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叁个问题的论述,特别是高斯混合模型表示的隐马尔可夫模型的B参数的详细论述,解决了语音识别系统的训练及识别的原理问题。再次,本文以ZYNQ7000作为SOC设计平台,构建了嵌入式非特定人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在对ZYNQ7000的可重构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一方面在前有的PC端训练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识别模型改进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隐马尔可夫模型(GMM-HMM),形成系统验证平台,为识别系统提供识别模板和硬件测试数据。这包括对训练和识别算法的研究及实现。还包括将系统中间数据转换成易于硬件测试的格式。另一方面,将识别算法移植到ZYNQ7000平台,实现了片上语音识别系统的构建。这包括通过对识别流程的评估,完成对识别系统进行了软硬件划分,并且完成对语音识别的关键算法作了适合硬件特性的改进。这还包括对关键计算单元的硬件重构,通过硬件逻辑实现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常见算法。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了MFCC计算单元的重构。最后,通过对系统的识别率和实时性的测试,阐述了采用可重构片上语音识别系统优势以及对将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李春生[3](2013)在《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优化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技术综合通用和定制两类计算的优势,提供灵活高效的运算性能。多核片上系统在单芯片中集成多种功能单元,满足多样化应用需求。两者相结合的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兼顾计算灵活性与运行效率,发挥多核计算的资源优势,利用硬件可编程性,有效满足嵌入式领域不同的应用需求。上述系统在设计和应用中亦存在不少挑战。应用的灵活性和内核的多态性很难构建归一化的抽象模型;硬件加速的高效性会带来划分、调度及分配等一系列普遍认为或已被证明是NP完全或NP难的问题;资源的分时复用特性增加了管理、布局、碎片等多约束条件。因此,可重构及多核片上系统协同优化算法的研究在提升系统运算性能、增强应用可靠性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可重构及多核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应用,以优化计算性能为主要目标开展研究。首先抽象多核片上系统和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的基础框架,归纳影响系统性能提升的主要约束因素。其次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相应的软硬件协同算法。最后分析算法的时空复杂度及性能优化效果。本文主要工作和特色如下:(1)在分析国内外典型多核片上系统和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多态计算及下一代通用处理器特征,构建出一体的系统框架结构。同时结合输入任务类型、主要制约因素及性能提升目标,抽象一致的约束条件和优化模型。(2)针对多核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优化,在分析影响其运算性能的任务间依赖关系、通信代价及处理器分配等约束的基础上,提出贪心划分插入调度的GPISM算法。该算法借助于贪心划分策略,选取关键硬件路径和最长软件通路;依据系统的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将余下零散任务插入到对应的处理器核中调度执行。GPISM算法具有多项式时间的复杂度和较小的空间开销。(3)针对可重构技术硬件分时复用的特点,在分析影响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的布局管理、放置方式及碎片度量等约束的基础上,提出VHF硬件布局管理策略。该策略包括:节省存储开销的顶点位置树VPT数据结构;减少时间开销的高权重占角优先HWC布局方式及灵巧的跳步搜索方法;降低计算成本的碎片外形边FSE度量函数。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针对永久故障的FT-VHF容错管理策略。本文所提出的硬件布局管理及容错策略以较低的时空复杂度达到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和低成本的系统可靠性。(4)针对在线型和离线型任务特征,在分析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协同优化中受截止期限、任务依赖性等约束的基础上,提出VHF-Online和VHF-Offline两类任务调度算法,结合VHF硬件资源管理策略,实现软硬件的协同优化。其中,VHF-Online算法以贪心的队列调度和动态的时间管理,获得较高的任务接受率;VHF-Offline算法借助循环迭代消除任务间相关性,赋予任务不同的软硬件执行优先级,综合动态划分、布局判定、优先调度等协同策略实现较短的调度总长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10-01)

景一鸣[4](2013)在《不同约束的可重构片上系统软硬件划分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片上系统作为一种灵活、高效、高可靠的嵌入式系统,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开发人员的认可。可重构片上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对灵活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特别是对于系统功能需要动态变化的实际应用,这种灵活和可靠的要求更加强烈,因此在深海深空探测、国防安全、系统加密、嵌入式系统等各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嵌入式系统设计中,通常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而其中软硬件划分这一步骤尤为重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可重构片上系统对不同约束条件的软硬件划分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构建出可重构片上系统的硬件模型,针对两种不同约束的软硬件划分构建出不同的计算模型。采用有向无环图建立模型,但对具体问题考虑不同的粒度和影响因素。第二,提出一种带有面积约束的软硬件划分算法。该算法将贪婪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相混合,构造出考虑单位硬件面积加速比和通信时间开销的混合算法。利用单位硬件面积加速比作为贪婪算法的筛选标准,更加科学合理,而在细粒度的软硬件划分中,考虑通信时间开销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混合算法与单独使用贪婪算法或模拟退火算法相比,不增加算法复杂度,具有更高的性能。第叁,提出一种带有时间约束的软硬件划分算法。该算法采用粗粒度进行划分,对于非树型结构的有向无环图进行合并,使之转化为树型结构,并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得划分算法的最优解。在上述叁方面工作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验证算法的原型系统,并对算法的可行性和性能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5-27)

杨煜星[5](2013)在《一种改进的动态可重构片上系统任务调度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计算技术兼备定制化芯片的高性能和通用CPU的灵活性而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的可重构器件已经可以支持部分动态可重构,可以满足现代高性能技术、专用加速计算和各种普通应用等更为灵活的应用场景对计算芯片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就为可重构硬件任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硬件任务调度作为可重构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关键。为了提高可重构器件的任务调度成功率和资源利用率,并进一步将现有调度算法相关研究工作推向实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可重构器件异构结构上的硬件放置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改进的任务调度算法。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为了能更好的描述和说明可重构器件资源的异构性,构建了新的可重构硬件系统调度框架和硬件任务抽象模型。在硬件任务模型中增加了任务配置时间、任务依赖关系和通信需求等因素,从而有助于后续调度算法的展开研究,也为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接近实用奠定基础;针对硬件任务的通信需求,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总线优先的任务放置策略。当具有通信需求的硬件任务到来时,放置器将优先将其放置在离可重构器件片上固定总线资源较近的地方,从而降低通信延迟和面积开销;针对任务间依赖关系和通信需求,提出了改进的PreSPSA算法。该算法根据可重构器件异构资源的分布和特点,首先对预留任务队列中的硬件任务进行分簇管理,将有依赖关系和通信需求的任务尽量放置在相同的可重构区域中并尽早开始。模拟实验表明,综合上述技术的改进的调度算法在不明显增加系统开销的情况下,提高了可重构计算系统的调度成功率。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可重构系统中的实时硬件任务调度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特别针对具有优先依赖和通信需求的硬件人在更为实际的异构可重构器件上的调度和管理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算法,并进行了模拟实验,搭建了部分可重构原型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3-18)

陆振林[6](2013)在《基于可重构平台的片上多处理器系统相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单核处理器受到功耗及制造工艺的限制,已无法通过提升主频来满足高性能嵌入式应用的需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片上多处理器系统的研究方向。与多处理器系统相比,片上多处理器系统将处理单元集成在单颗芯片中,减少了通信代价,降低了功耗,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片上多处理器系统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应用被映射到片上多处理器系统中,然而此过程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冲击了现有的系统架构,此类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保证和提高系统的并行效率。为此,本文从通信机制、设计模型、路由算法、拓扑结构等关键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一种双模式融合的通信机制。处理器间的通信机制是影响片上多处理器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针对已有通信机制存在通信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模式融合通信机制。该机制根据处理器间交互数据的特征,将其划分为控制类消息和数据类消息,分别采用独立的通道完成传输。基于双模式融合通信机制,提出了复制-分治的任务并行化模型,通过预先对任务复制,减少运行时处理器问的调度开销。基于可重构平台,对双模式融合通信机制进行了实现,并以粒子滤波跟踪算法为例,进行了任务并行化设计。测试结果表明,双模式融合通信机制能够显着提升处理器间的数据交互能力,降低并行开销,提高系统整体的并行效率。(2)提出了一种多层次并行的设计模型。根据应用需求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及任务调度方式,是提高异构片上多处理器系统性能的关键。已有的设计模型虽然可以提高系统的并行性,但仍然没有摆脱宏观串行、局部并行的模式。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层次并行的设计模型。将异构系统的设计分解为系统级、事务级和语句级叁个层次,通过逐层深入、逐步分解的方式挖掘任务的并行性,提高系统整体性能。以多层次并行模型为基础,基于可重构平台,设计并实现了AVI视频编码及存储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多层次并行模型有效的解决了异构片上多处理器系统的设计问题,提高了系统并行效率。(3)提出了一种基于阻塞感知的局部自适应路由算法。已有路由算法对拓扑网络利用率低,数据包路由过程容易产生局部阻塞,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阻塞感知的局部白适应路由算法。该路由算法采取全局维序、局部自适应的规则,在路由节点间增加阻塞反馈信号,对邻近区域的网络状态进行监控,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路由路径。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数据吞吐率和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基于可重构平台,对本文提出的算法和XY路由算法进行了实现。对比测试表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进行路由时,有多条最短路径可以选择,降低了单一链路的负载。同时,当网络出现阻塞时,可有效的绕过阻塞区域,提高系统的并行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折半思想的拓扑结构。NoC型片上多处理器系统中,主节点与其它节点的数据交互频率要远高于普通节点间的交互频率,而目前的拓扑结构研究并没有面向这一特征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拓扑结构Half-Mesh。该拓扑通过增加行、列头节点与普通节点间横向、纵向长连线,缩短了头节点与同维的中心节点间距离,继而减小了整个NoC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针对Half-Mesh拓扑结构,提出了HTF-XY路由算法,采取分区路由策略,既缩短了不同区域内节点间的路径长度,又提升路由的自适应性。基于可重构平台,实现了网络规模为7×7的Half-Mesh拓扑结构及HTF-XY路由算法。测试结果表明,Half-Mesh拓扑结构提升了头节点与其它节点的交互能力,降低了整个片上网络的路由延迟,提高系统的并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3-03-07)

唐柳,黄樟钦,侯义斌,方凤才[7](2012)在《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体系结构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片上多核系统利用不同粒度、不同耦合度的可重构资源,充分开发资源的并行性,兼顾硬件计算的高性能及软件实现的灵活性,且复用特性使其具备开发设计成本降低、产品面市时间缩短的优势。介绍可重构计算系统概念及其分类,从系统级层面回顾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进展,讨论未来的研究趋势及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2年20期)

张芷英[8](2012)在《基于片上网络的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系统设计经常面临计算效率与通用性的矛盾,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被提出以解决该问题。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持续发展,单芯片晶体管数目己增长到数十亿,传统总线作为系统的互联结构已无法满足应用的通信效率与可扩展性需求。近年来,片上网络被提出用于取代总线结构,作为高效率、可扩展的通信介质。然而,已有的片上网络在应用到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时,忽略了重配置位流传输效率问题,配置位流传输一般是通过FPGA提供的配置接口完成。由于该方式的配置电路连接到整个芯片所有编程点,过长互联线将导致配置位流传输速度不足及可扩展性差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片上网络的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片上网络的优点,具有较高的配置位流传输效率及可扩展性。本文工作如下:第一,提出了基于片上网络的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芯片结构。该结构使用片上网络作为互联介质,并包含处理器节点、SRAM控制节点和FPGA IP核等节点。其将每个FPGA IP核作为一个重构区域,使用片上网络的资源网络接口作为动态逻辑与静态逻辑的接口,代替了对软件流程依赖性较高的总线宏或分区引脚,因此简化了设计。第二,提出并设计了适用于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的片上网络结构。该结构将传输数据分为普通数据与配置位流数据,并将资源网络接口分为数据接口和配置接口。在进行动态部分重配置时,配置位流使用片上网络传输,并通过配置接口下载到FPGA IP核。这样,位流传输效率得以提高。另外,由于为每个IP核设置了独立的配置接口,使得配置电路局部化,避免了配置电路的过长互联线,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第叁,提出并设计了基于DMA模式的片上SRAM控制节点,用于控制重构系统中位流数据的存储与传输。相对于CPU控制传输模式,其传输效率高出约81倍。通过对片上网络进行仿真实验,得出片上网络能正确完成普通数据传输,配置位流传输及下载的功能;综合数据得出片上网络最高工作时钟频率为600MHz,配置接口工作频率为150MHz,高于Xilinx FPGA芯片配置接口的最高工作频率,说明其具有较高的配置位流传输效率。另外,通过使用Xilinx Virtex4开发板设计了原型系统,对本文提出的基于片上网络的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进行了FPGA板级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原型系统正确完成了将可重构节点从加法重构为减法、乘法、或操作与移位操作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5-26)

陈宇[9](2012)在《可重构片上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片上系统(Reconfigurable System-on-Chip, RSoC)包含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多种模块,形成一个异构多处理单元的系统结构,因而兼具了功能灵活和运算快速的特点。RSoC的系统功能既可以采用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完成,具体方案需根据系统的性能、功耗、成本等因素决定,这使得其设计过程必然是软硬件协同进行的,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软硬件功能描述、软硬件划分、软硬件综合、软硬件模拟及验证等。另外,近年来,动态部分重构技术由于可实现对硬件资源的分时复用,在提高灵活性的同时降低系统成本,同样成为RSoC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当前面向RSoC的设计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低、编程不透明、可重构资源难以有效利用等问题,并结合可编程器件能够根据应用需求动态配置芯片结构的特点,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套新的RSoC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及工具,其中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级编程模型的RSoC软硬件协同设计自动化方法:首先,通过构造RSoC的软硬件统一编程模型,确立了一种以软硬件协同函数(过程级)为基础的动态划分流程,并为系统设计人员搭建了易用的、图形化的集成开发环境。在编程模型的框架内,系统设计人员通过调用已根据应用特性进行优化的软硬件协同函数,即可利用高级语言完成系统功能描述。此后,动态软硬件划分算法在程序运行时对其进行划分,选择、调度需要转换到软件或硬件实现的协同函数,并通过动态链接器实时切换函数的运行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功能描述到系统实现的自动化流程。实验表明,该方法易于使用,且能够有效利用动态可重构资源对应用程序进行加速。2.提出了一种搜索空间平滑技术结合离散粒子群算法的软硬件划分方法:通过使待划分任务(软硬件协同函数)的各参数值趋向平均值的策略,实现了对软硬件划分任务搜索空间的平滑操作。同时,将局部搜索与平滑力度相结合,在对原搜索空间渐进还原的过程中,离散粒子群算法将每次局部搜索到的最优解作为下一次搜索的起始解进行软硬件划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显着提高原局部搜索算法的求解质量,且在节点数较多的问题求解中速度优势明显,但时间复杂度与原局部搜索算法相同,因此,是一种解决软硬件划分中约束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3.提出了一种RSoC上动态部分重构技术的实现方法:通过将基于EAPR (Early-Access Partial Reconfiguration)的设计方法与PlanAhead工具相结合,完成了一套动态部分重构技术的实现流程。为验证其可行性及易用性,运用该方法分别对DES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加解密及音频滤波器系统两个应用实例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EAPR的设计方法能够避免其他现有设计方法中的诸多限制,使系统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在与PlanAhead工具相结合后,更简化了系统设计流程,提高了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的设计效率。同时,在系统中有效利用动态部分重构的技术优势,按实际应用的计算需求分时复用可重构资源,可明显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节省重构时间,因此,是解决系统性能、成本,以及功耗等问题的可靠选择。4.提出了一种可重构硬件辅助的流数据管理系统(Data Stream Management System, DSMS):利用上述RSoC的设计方法及工具,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硬件加速的流数据管理系统—Symbiote。首先,通过FPGA实现用于流数据处理的通用硬件加速器(Data Filter Unit, DFU)。 DFU可根据应用需求被设计成不同的数据查询处理器,然后被封装成硬件函数并置于针对DSMS应用开发的软硬件协同函数库中,供系统设计人员使用。在此基础上,依据查询网络的实时状态,软硬件划分算法将对系统功能描述中各查询操作的实现方式进行动态划分,从而配置不同的查询执行引擎组合。实验表明,使用软硬件协同作业的Symbiote系统在高速路收费查询应用中性能优越,其处理单个元组的平均时间仅为纯软件方式实现的1/4。由于硬件处理器能够对多个元组并行处理,该系统在应对高传输率的复杂流数据应用时性能优势将更为明显。同时,良好的系统性能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RSoC设计方法、软硬件划分算法,以及动态部分重构技术的实现方法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03-20)

陈宇,李仁发,朱海,袁虎[10](2012)在《可重构片上系统设计流程中的动态重构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可重构片上系统已成为科学研究及嵌入式应用领域中应对复杂计算需求的有效技术解决方案.针对目前缺少一个从系统级设计到应用实现,统一、综合规划动态重构问题的系统设计流程,以及动态重构过程对系统设计人员不透明等问题,在系统设计层给出了一种过程级软硬件统一编程模型.在此框架内,设计人员通过调用已根据应用特性进行优化的软硬件协同函数,即可利用高级语言完成系统功能描述;在细节设计层提出了基于单位面积加速比的软硬件任务调度算法,实时管理动态可重构资源;在应用实现层,以可重构专用图形加速卡为原型系统,论述动态可重构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实验及测试结果验证了通过将动态重构问题置于整个系统设计流程中予以考虑,能够达到提升系统开发效率之目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12年03期)

可重构片上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嵌入式系统的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移动终端等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语言交流是人们之间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基于语音识别的人机交互的嵌入式系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语音识别系统或具有很高的CPU使用率,不能完成其它任务;或具有很大的体积,难以在嵌入式系统使用;或网络依赖性太高,在无网络条件下仅能完成有限词汇量的识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嵌入式语音识别方面还需要对系统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提出基于可重构的片上语音识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上述矛盾。所作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研究了语音信号的信号处理。从信号处理的角度,讨论了在语音识别过程中用到关键技术的原理。这包括预加重、端点检测、特征提取等技术。其次,本文介绍了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高斯混合模型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叁个问题的论述,特别是高斯混合模型表示的隐马尔可夫模型的B参数的详细论述,解决了语音识别系统的训练及识别的原理问题。再次,本文以ZYNQ7000作为SOC设计平台,构建了嵌入式非特定人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在对ZYNQ7000的可重构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一方面在前有的PC端训练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识别模型改进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隐马尔可夫模型(GMM-HMM),形成系统验证平台,为识别系统提供识别模板和硬件测试数据。这包括对训练和识别算法的研究及实现。还包括将系统中间数据转换成易于硬件测试的格式。另一方面,将识别算法移植到ZYNQ7000平台,实现了片上语音识别系统的构建。这包括通过对识别流程的评估,完成对识别系统进行了软硬件划分,并且完成对语音识别的关键算法作了适合硬件特性的改进。这还包括对关键计算单元的硬件重构,通过硬件逻辑实现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常见算法。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了MFCC计算单元的重构。最后,通过对系统的识别率和实时性的测试,阐述了采用可重构片上语音识别系统优势以及对将来工作的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重构片上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边育心.一种支持OpenCL的异构多核可重构片上系统硬件架构研究与设计[D].深圳大学.2016

[2].邹伟.基于可重构的语音识别片上系统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李春生.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优化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4].景一鸣.不同约束的可重构片上系统软硬件划分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杨煜星.一种改进的动态可重构片上系统任务调度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

[6].陆振林.基于可重构平台的片上多处理器系统相关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

[7].唐柳,黄樟钦,侯义斌,方凤才.可重构多核片上系统体系结构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8].张芷英.基于片上网络的动态部分可重构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2

[9].陈宇.可重构片上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

[10].陈宇,李仁发,朱海,袁虎.可重构片上系统设计流程中的动态重构问题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

标签:;  ;  ;  ;  ;  

可重构片上系统论文-边育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