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相互作用论文-闫启方,刘林超,牛洁楠

纵向相互作用论文-闫启方,刘林超,牛洁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纵向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饱和土,群管桩,纵向振动,动力相互作用因子

纵向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闫启方,刘林超,牛洁楠[1](2017)在《基于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饱和土中群管桩的纵向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动力Winkler弹簧-阻尼器,模拟桩周饱和土和桩芯饱和土与管桩的动力相互作用.在忽略饱和土径向位移和环向位移的情况下,将桩周饱和土视为由无穷多带一圆孔的薄土层组成,而桩芯饱和土视为由无穷多有界的圆形薄土层组成,运用数学物理手段求得了动力Winkler弹簧-阻尼器模型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运用初始参数法和传递矩阵法,求得了饱和土中主动管桩和被动管桩的纵向位移,得到了饱和土中管桩-管桩纵向动力相互作用因子.基于管桩-管桩纵向动力相互作用因子和群桩迭加原理,得到了饱和土中群管桩的纵向动力阻抗.数值分析表明:桩间距越大,群管桩纵向动力阻抗随频率变化曲线波动越厉害;管桩内半径和管桩长径比越大,管桩纵向动力阻抗随频率变化曲线幅值越大,而桩土模量比越大则越小;桩间距对群管桩动刚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桩长径比,最小的是桩土模量比.(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王翼,李建中[2](2015)在《台后填土与主梁的相互作用对梁桥纵向地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台后填土对梁式桥纵向地震反应的影响,假设桥台背墙在地震作用下被破坏,以常见的刚构桥为背景,考虑台后填土对主梁的非线性约束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方法分析了桥台与主梁之间的间隙比、填土性质对桥梁纵向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仅考虑桥墩作用会高估桥梁的地震反应,桥梁的地震反应受间隙比的影响大。(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5年05期)

魏贤奎,周颖,刘浩,王平[3](2015)在《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相互作用理论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梁轨纵向相互作用机理,建立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计算模型,以一座铁路常用双塔钢桁斜拉桥为例,对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桥左右两端各铺设一组单向伸缩调节器,主桥上钢轨纵向力可得到有效的控制,现场试验测试的桥面纵向位移及钢轨伸缩力分布规律与理论计算基本相同,所建立模型可用于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相互作用分析;钢轨挠曲力计算时,可在斜拉桥主跨及其邻跨上布置荷载,且不必考虑列车入桥方向的变化;钢轨伸缩调节器可有效减弱列车制动荷载下的梁轨相互约束作用,减小线路受力变形。(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5年08期)

徐琛[4](2015)在《纵向剪切波作用下长型地下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当剪切波沿地下结构长型结构纵向传播时,惯性力对于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选用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分别分析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Pasternak地基模型、一种考虑非线性因素影响的非线性局部地基模型的强迫振动方程和静力平衡方程。对于线性情况,采取解析方法求解:采用振型迭加法并利用振型正交性将线性偏微分方程转化为线性常微分方程;采用微分算子法求解线性常微分方程。对于非线性情况,采取数值方法求解:以差分代替微分,用离散化的方法将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转化为非线性代数方程组,再利用编程手段将方程组输入Matlab数学软件进行求解。通过算例计算和分析对比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绝大多数情况下,轴向力N的大小对于动静力计算结果相对差值?影响不大。2)在文中讨论的地基模型下,土质越软,惯性力影响越明显。3)线性地基模型下,基于考虑弹簧间剪切变形影响的Pasternak地基模型的动静力相对差值?普遍偏大,当土质达到中硬土及其以上硬度时,可以认为惯性力影响不显着。4)引入“改进-地基结构刚度比R’”可以较好地评价基于线性地基模型计算时惯性力的影响,R’增大,惯性力影响减小,当R’大于2.5×10-7时,一般可以认为惯性力影响较小。5)局部地基模型下,基于考虑非线性因素影响的非线性地基模型的动静力相对差值?普遍偏大,当土质超过中硬土硬度时,可以认为惯性力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5-06-01)

刘鹏飞[5](2015)在《纵向冲动作用下重载列车与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车编组的加长和轴重的增大对重载列车的开行带来了严峻挑战,列车纵向冲动问题、轮轨动态相互作用问题及列车运行安全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列车纵向冲动作用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更加明显。探明列车纵向冲动对重载列车和轨道系统的作用方式及影响规律是亟需开展的研究之一。鉴于此,本论文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针对长大编组的重载列车,开展了列车发生纵向冲动时重载列车与轨道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论文首先从长大编组重载列车的运营条件及力学关系出发,分析了列车车间相互作用及列车与轨道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进而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重载列车—轨道叁维耦合动力学模型,具体包括:重载机车模型、重载货车模型、轮轨动态相互作用模型、轨道系统模型、钩缓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其中,针对常用的电机轴悬式机车,机车模型考虑了电机参振、牵引拉杆作用力、驱动力、制动力、车钩力等因素,货车模型考虑了闸瓦压力及空气制动力等;轮轨动态相互作用模型考虑了轮轨间可能发生的大蠕滑现象,给出了蠕滑率和蠕滑力的计算方法;钩缓系统建模中,综合考虑车钩纵向力及其引起的横向和垂向分力。其次,编制了HTTSISIM仿真分析软件,用于研究重载列车与轨道的动态相互作用。针对大系统软件的求解,提出了一种求解方法,确定了列车进行叁维建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采用与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和同商业软件计算结果对比的方法,从组合列车的纵向冲动、S形平面曲线上车钩的运动姿态、电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的动力学特性、曲线上重载货车的轮轨作用力及重载轨道的动态响应等几个方面对仿真分析软件进行了验证,表明编制软件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能够较好吻合,可用于重载列车与轨道动力学的研究。以我国较常见的单编万t列车和2万t组合列车为例,分析了列车纵向冲动的产生过程,比较了列车纵向动力学一维模型与重载列车叁维分析模型在牵引工况、电制动工况及空气制动工况下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列车空气制动时,一维模型和叁维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当,而在起动牵引和动力制动时两者略有差别,最大车钩力相差不超过16%。同时,对轨道不平顺引起的列车纵向冲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轨道不平顺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较小。结合列车牵引及制动工况下机车车辆的受力特点,对纵向冲动引起的机车车辆轮轨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列车纵向冲动对轮轨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通过车钩力和作用于轮对上的牵引或制动力矩实现。其中,在车辆纵垂平面内,起动牵引和动力制动时机车的轴重转移较为明显,轴重变化率可达到10%,而空气制动时,机车与货车的轴重变化基本在3%以内;在车辆纵横平面内,车钩力和车钩摆角的变化对轮轨力影响显着,牵引和制动力矩对轮轨力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重载线路纵断面坡度及坡度代数差的实际情况,在直线线路上设置了不同类型纵断面的计算条件,以列车的空气制动和缓解操纵为研究重点,采用HTTSISIM软件分析比较了各纵断面条件下单编万t列车和2万t组合列车的纵向冲动作用、机车车辆的轮轨动力作用及轨道系统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列车进行空气制动时,对于不同编组列车,最大车钩力均出现在货车车钩部位,但由于货车自身具有较强的稳钩能力,车钩不会发生大幅度的单向性偏转,轮轨动力作用水平也较低。对于2万t组合列车,中部机车承受了较大压钩力,机车自身的稳钩能力有限,车钩极易发生单向性偏转,引起较大的轮轨作用力,并会对与其相邻的货车也产生影响。其中,凹型竖曲线上中部机车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缓解时,机车与货车部位的车钩基本在对中位置波动,轮轨动态相互作用也处于较低水平。最后,针对重载铁路曲线线路,探讨了重载车辆通过曲线轨道的基本特点。研究表明,车辆通过曲线时,前、后转向架悬挂系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承载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曲线上轮对、构架和车体所处位置的超高角差不同。以不同形式平纵断面组合的线路区段为例,分析了制动和缓解条件下万t列车和2万t组合列车通过区间线路时产生的纵向冲动作用、车间横向相互作用及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对列车运行安全性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在小半径平面曲线上停车制动时,货车两端车钩的偏转幅度主要受曲线走向的影响,车钩纵向力量值对其影响不大,但车钩纵向力会因车钩摆角的存在转换为轮轨作用力,导致更为剧烈的轮轨动力作用。对于机车,车钩极易摆动到极限位置,其车钩摆角由两部分构成,包括曲线引起车钩摆动和机车稳钩能力不足导致的车钩附加偏转。其中,在凹形竖曲线上,压钩力达到最大,相对于惰行工况机车的轮轴横向力增大了约45%,同时轨道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形,不利于列车安全运行。列车在曲线轨道上制动缓解时,巨大的拉钩力促使车钩趋于对中位置,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曲线走向引起的车钩偏转。(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徐琛,戚承志,陈昊祥,李博宁[6](2015)在《纵向剪切波作用下长型地下结构与Pasternak地基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剪切波沿地下长型结构纵向传播情况下,惯性力对于结构与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Pasternak地基模型,分别建立长型地下结构静力平衡方程、自由振动方程和强迫振动方程.通过振型迭加法将偏微分方程简化为常微分方程,利用微分算子法分别求得静力平衡方程、自由振动方程和强迫振动方程的解析解.通过算例计算,考虑地基土硬度对于地基基床系数k0、剪切波速vs、泊松比υ、地基土剪切模量G0的影响,比较并分析静力平衡方程解与强迫振动方程解的差别,得出当地基土硬度较大的情况下惯性力影响较小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徐琛,戚承志,叶飞,刘旭,孙健[7](2015)在《纵向剪切波作用下长型地下结构与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剪切波沿地下长型结构纵向传播情况下,惯性力对地下结构与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和Euler-Bernoulli梁模型,分别建立了长型地下结构的静力平衡方程、自由振动方程和强迫振动方程。通过振型迭加法将偏微分方程简化为常微分方程;利用微分算子法分别求得静力平衡方程;自由振动方程和强迫振动方程的解析解。通过算例计算,比较并分析了静力平衡方程解与强迫振动方程解的差别。结果表明在算例取值情况下,惯性力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较小;而在地基基床系数k很小或轴向力N很大时,惯性力的影响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魏贤奎[8](2014)在《铁路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梁轨相互作用与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桥上铺设无缝线路提高了线路运营平顺性、减少了养护维修工作量,但存在的桥梁与轨道相互作用(简称“梁轨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是铁路设计中的重要课题,需对线路中所用到的各种桥型上无缝线路铺设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主要对铁路拱桥上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铁路叁类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计算简化平面模型的建立基于梁轨相互作用原理,分析了铁路拱桥上铺设无缝线路后桥梁结构与线路轨道相互作用特点,分别建立了上承式、中承式及下承式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计算的简化平面模型,给出模型中拱肋、立柱墩等关键构件参数取值计算方法;采用了一种新的钢轨挠曲力计算方法并进行了验证。2.铁路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计算程序编制及验证叁类拱桥线桥墩一体化模型的建立采用统一流程,采用FORTRAN语言和ANSY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铁路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计算通用程序(ABCWR),该程序可完成拱桥和普通桥上无缝线路伸缩、挠曲、制动及断轨工况分析计算;分别以铁路叁跨简支梁和上承式拱桥为例,通过与成熟计算程序BCWR和建立线路-桥梁空间耦合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编制ABCWR计算程序的通用性和计算结果的可信性。3.叁类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梁轨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研究利用ABCWR计算程序,解决了叁类拱桥上无缝线路钢轨伸缩力、挠曲力、制动力及断缝的计算问题。研究了拱肋、立柱墩或吊杆的温差及截面刚度对叁类拱桥钢轨伸缩力的影响,给出了中承式和下承式拱桥钢轨伸缩力计算简化方法;对叁类拱桥钢轨挠曲力和制动力计算最不利工况进行了总结,建议重视上承式拱桥挠曲工况的分析;对比了公式法和梁轨相互作用法计算钢轨断缝值的差异,对叁类拱桥均建议采用梁轨相互作用法分析断轨工况;分析了桥跨及支座布置形式对上承式拱桥上无缝线路受力变形的影响,建议拱桥上宜设置叁联连续梁,将外侧两联连续梁的固定支座设置在交界墩上,并需考虑设置一定数量的速度锁定器来分配制动工况下的墩台受力。4.铁路拱桥上无缝线路动力计算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轨道约束对动力特性影响研究建立拱桥上无缝线路动力计算线路-桥梁空间耦合有限元模型,模型中线路纵向阻力采用理想弹塑性形式,以上承式拱桥为例,研究了二期恒载、钢轨约束作用对拱桥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可知,二期恒载降低了结构整体自振频率;由于线路纵向阻力约束作用限制了拱肋变形,立柱墩纵向刚度及弯曲自振频率比不考虑轨道约束作用的要大。5.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建立的线路-桥梁动力计算空间耦合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逐步积分分析方法,对二期恒载、地震波频谱特性、结构阻尼比、竖向地震作用、小阻力扣件铺设、拱肋温差作用以及拱上桥跨布置形式等因素对上承式拱桥上无缝线路地震反应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上承式拱桥上采用叁跨连续梁的方案并未增大地震作用下的无缝线路受力,结合伸缩、挠曲等常规分析工况的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此方案要优于拱上采用简支梁方案。6.室内有砟轨道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地震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实施了室内有砟轨道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地震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理论计算中线路纵向阻力采用理想弹塑性本构形式的合理性。由试验结果可知,模型试验钢轨的纵向约束作用提高了试验梁体的低阶纵向自振频率,这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采用理想弹塑性阻力形式计算得到的钢轨应力比试验结果要大,但会低估实际中梁体的位移;基于测试结果对理论模型线路阻力参数修正后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建议理论分析中可采用理想弹塑性阻力形式的假定,钢轨地震力计算结果偏安全,能为工程所接受。(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3-01)

杨龙龙[9](2014)在《桥上无缝道岔纵向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代表了世界铁路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提高列车速度是铁路赖以生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高速铁路以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但由于环保要求和地形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桥上车站。在桥上铺设无缝道岔甚至是无缝道岔群,是无缝线路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桥上无缝道岔的结构特点,基于无缝道岔、无砟轨道和桥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岔—桥—墩一体化模型。分别分析计算了桥上无缝道岔和无缝单渡线道岔在温度荷载、轨温变化幅度、扣件阻力折减程度不同和相邻线路与道岔存在锁定轨温差的情况下桥上无缝道岔各钢轨的受力与变形情况以及主要传力部件处的受力与伸缩位移。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几点结论:(1)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由于限位器和间隔铁的传力作用,基本轨的附加温度力在限位器处最大,且基本轨的受力较其他钢轨更为复杂。(2)轨温变化幅度无论是单开道岔还是单渡线道岔影响都很大,但一般不会引起结构的破坏。单渡线道岔中限位器子母块贴靠时的轨温变化幅度较单开道岔低。(3)随着扣件纵向阻力的折减,无缝道岔中各钢轨伸缩位移增大,传力部件(限位器、间隔铁)的作用力也随之增大。(4)无缝道岔与相邻线路(或无缝道岔)存在铺设轨温差时,无缝线路会有更大的温度力传递到无缝道岔上;两组道岔之间也有温度力进行传递。本文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可为桥上无缝道岔的理论研究、方案设计和现场施工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4-01-01)

王飞[10](2013)在《软土中管土纵向相互作用摩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管将纵向伸长,管伸长过程中将受到地基土的轴向约束力作用,当轴向约束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管将发生侧向屈曲。管的纵向移动和侧向屈曲将使管线无法正常工作,因此研究管土纵向相互作用的摩擦特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设计了适用于模型试验的试验箱,并利用真空堆载预压法制备了模型试验所需的试验土层。在土层制备过程中,改进并探索了改善土层均匀性的方法。其次通过模型试验,获得了管所受轴向摩阻力与管轴向位移之间的关系曲线。通过分析管土纵向相互作用的荷载位移曲线,研究了加荷速率、土层强度和土层上覆有效压力对管土纵向相互作用摩擦特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接触面剪切试验所得管表面材料与土之间和土层内部的相关参数,利用“α”法、“β”法和有限元分析对模型试验结果进了预测,比较并分析了预测值和试验值,并给出了造成试验误差的可能性原因。(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11-01)

纵向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台后填土对梁式桥纵向地震反应的影响,假设桥台背墙在地震作用下被破坏,以常见的刚构桥为背景,考虑台后填土对主梁的非线性约束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方法分析了桥台与主梁之间的间隙比、填土性质对桥梁纵向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仅考虑桥墩作用会高估桥梁的地震反应,桥梁的地震反应受间隙比的影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向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闫启方,刘林超,牛洁楠.基于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饱和土中群管桩的纵向振动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王翼,李建中.台后填土与主梁的相互作用对梁桥纵向地震反应的影响[J].结构工程师.2015

[3].魏贤奎,周颖,刘浩,王平.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相互作用理论及试验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5

[4].徐琛.纵向剪切波作用下长型地下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5].刘鹏飞.纵向冲动作用下重载列车与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6].徐琛,戚承志,陈昊祥,李博宁.纵向剪切波作用下长型地下结构与Pasternak地基相互作用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5

[7].徐琛,戚承志,叶飞,刘旭,孙健.纵向剪切波作用下长型地下结构与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5

[8].魏贤奎.铁路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梁轨相互作用与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9].杨龙龙.桥上无缝道岔纵向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

[10].王飞.软土中管土纵向相互作用摩擦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3

标签:;  ;  ;  ;  

纵向相互作用论文-闫启方,刘林超,牛洁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