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书写论文-高强

身份书写论文-高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份书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沈从文,服饰,城乡,身份纠葛

身份书写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1](2019)在《“原乡”实是他乡,他乡却为“梦乡”——以服饰书写为中心考察沈从文隐秘的身份渴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沈从文笔下,乡下人的着装总是朴素淡雅的,作者对这种服饰和穿着这种服饰的人满怀热爱。与乡下人的简朴着装不同,城里人总是一副时髦洋化的装扮,而这与他们的猥琐、庸碌、不真实又是互为一体的。城乡的不同服饰样貌实乃表征着沈从文隐秘的身份观念,由此出发,通过对沈从文进行某种"知识考古学"的梳理,可以窥见被深情讴歌的"原乡"是沈从文努力想逃离的社会,那个被他极力贬斥的城市却是他竭力想进入的场域。结果,对沈从文而言,"原乡"实是他乡,他乡却为"梦乡"。(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11期)

江依娜[2](2019)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空间叙事”中的文化身份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文化身份是个体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继承。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空间叙事"结构上,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视觉特征。通过梳理,我们不难从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中找到这些视觉特征的理论依据。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者,正是通过对自身审美传统的回溯,完成了审美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演绎与再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作品中独特个体文化身份的书写,表现出作品浓郁的民族个性化审美建构。(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10期)

高强[3](2019)在《交汇时空下的多维身份意识——论现代旅外游记中的博物馆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是现代中国文人的旅外游记中一个极为常见且意味丰富的存在。博物馆自身存在着民族国家等级对照和中性技术知识展示的两副面孔,而现代文人主体基于不同的处境遭遇,又总是选择从不同视角看待异域博物馆。两相作用之下,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域外博物馆形象。这些面貌各异的异域博物馆,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文人的民族国家身份观念,表现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帝国身份维护、民族怨愤抒发以及自我主体反思等多维身份意识。(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郭浩源[4](2019)在《身份认同与李贺诗中的汉朝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份认同通常以期望、义务、责任等形式影响作家对社会的"前理解",进而规约其创作。李贺诗中喜用汉朝典故,这与其身份认同不无关系。司马相如、主父偃、班婕妤等失意文人典故与李贺"失意文人"的自致身份密切相关。而其讽刺诗多用汉武故事,则是其皇族后裔的先赋身份与其奉礼郎的自致身份共同影响下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路晨[5](2019)在《身份的命名:论奥康纳《海洋之星》中的饥荒叙事与跨大西洋流散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饥荒(1845—1849)是爱尔兰民族历史上的一场浩劫,伊格尔顿称其为"爱尔兰的奥斯维辛",它所留下的精神创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爱尔兰人。奥康纳的《海洋之星》拒绝民族主义/修正主义的传统划分,解构同质化爱尔兰历史版本,打破了围绕饥荒周围的沉默。他通过报刊、书信和日记等多种文体的交织混合,在跨大西洋流散书写中展现"棺材船"上触目惊心的饥饿与死亡场景的同时,探寻了席卷爱尔兰大地的大饥荒:饥荒中死者的残骸不仅是身体上的灭亡,更是身份、命名与意义上的黑洞。小说中的饥荒叙事既涉及维多利亚时期爱尔兰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又是当代作家对爱尔兰民族特性构成的一次诗性思考。(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玉虹[6](2019)在《身份认同,书写美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自己的班主任职业生涯,我曾出现过叁次明显的职业倦怠期。第一次是初任班主任两年多,每日纠缠于没完没了的班级琐事,如同消防队员般四处灭火,身心疲惫、烦闷无力,不禁心生困惑:这是我想要的班主任工作的样子吗?第二次是工作八年后,上级部门要求日益繁多,各种检查更是应接不暇,周周都有校园活动或教育任务,还有需要时时签名与汇报的安全排查和家校记录等,让我感觉自己陷入困局,不由得产生(本文来源于《班主任》期刊2019年10期)

罗玉钗[7](2019)在《客寓身份与地方书写——以《岭南杂事诗钞》中的涉潮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诗人陈坤的《岭南杂事诗钞》有较多涉及潮州(今潮汕地区)的诗作,一诗一证,对地方民风民俗进行描述。因长期在潮州任职,谙熟潮州风土人情,他的诗歌创作多涉及地方岁时节俗、服饰习俗、民间信仰及地方陋风陋习等。客寓身份决定了他没法以本土情怀介入到地方书写中,但"先结构"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态度加上深厚的地方情感,让他能更敏锐地捕捉地方风物,相对真实地展现潮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其地方书写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与地理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洪,杨婧[8](2019)在《当代西方音乐表演研究的书写身份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西方音乐表演研究文献,总体上逐步体现出消解学科壁垒、疏通专业边界及多元化的特征,这与书写身份的转变有着深刻联系。本文拟以施韦泽、洛克伍德以及施罗德叁位作者为例,从写作身份的角度,分析其与文本背后的写作目标、修辞特质以及理论创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多重书写身份意识的塑造和树立,是当代中国音乐表演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姚冬梅,赵立伟,盖晓杭[9](2019)在《《砖巷》的离散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族群的文化身份建构是全球化背景下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在《砖巷》中,离散作家莫妮卡·阿里从第叁世界移民视角出发,书写了孟加拉裔移民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跨越种族、国家、语言和文化等界限,经历了身份认同危机、文化疏离和精神挫伤后,重新建构新的文化身份。文本体现出作家对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批判,对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开拓了建构以文化杂糅为特征的新型文化身份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2期)

肖魁伟[10](2019)在《清代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书写与族群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大批文人从大陆来到台湾或宦或游,留下了丰富的与台湾原住民相关的记录文本。宦游文人在文本记录中所建构的台湾原住民形象在不同治理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台湾回归之初,在强烈的反差之下,来自大陆的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的书写带有夸张的"他者"想象色彩。到了治理中后期,随着与台湾原住民的接触日渐深入,宦游文人开始接纳台湾原住民,眼中台湾原住民的形象也开始从"他者"向"自我"过渡。到了治理后期,大批台湾原住民因汉人强占土地而面临生存问题,引起不少宦游文人的关注与同情,对原住民的书写已不再将其视为"他者"。(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身份书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文化身份是个体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继承。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空间叙事"结构上,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视觉特征。通过梳理,我们不难从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中找到这些视觉特征的理论依据。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者,正是通过对自身审美传统的回溯,完成了审美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演绎与再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作品中独特个体文化身份的书写,表现出作品浓郁的民族个性化审美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份书写论文参考文献

[1].高强.“原乡”实是他乡,他乡却为“梦乡”——以服饰书写为中心考察沈从文隐秘的身份渴求[J].学术探索.2019

[2].江依娜.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空间叙事”中的文化身份书写[J].四川戏剧.2019

[3].高强.交汇时空下的多维身份意识——论现代旅外游记中的博物馆书写[J].文化研究.2019

[4].郭浩源.身份认同与李贺诗中的汉朝书写[J].文山学院学报.2019

[5].王路晨.身份的命名:论奥康纳《海洋之星》中的饥荒叙事与跨大西洋流散书写[J].外国文学研究.2019

[6].王玉虹.身份认同,书写美好[J].班主任.2019

[7].罗玉钗.客寓身份与地方书写——以《岭南杂事诗钞》中的涉潮诗歌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8].刘洪,杨婧.当代西方音乐表演研究的书写身份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

[9].姚冬梅,赵立伟,盖晓杭.《砖巷》的离散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J].大众文艺.2019

[10].肖魁伟.清代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书写与族群身份认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身份书写论文-高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