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罗布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普工作,罗布泊,阿尔金,基础科学领域,古气候变化,重要学术价值,院士专家,生物资源,人民政府,动植物种类
罗布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东[1](2019)在《加强罗布泊-阿尔金地区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若羌8月26日讯 ( 杨晓东) 8月22日,若羌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签订了《罗布泊与阿尔金山环境与古文明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将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罗布泊-阿尔金地区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工(本文来源于《巴音郭楞日报(汉)》期刊2019-08-27)
唐尚书,郑炳林[2](2019)在《近二十年来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期我国"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实施,生态类型丰富但自然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再度引发学界关注。历史上罗布泊地区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交通重要节点,在中外文明交往与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如今罗布泊干涸以及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促使学界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演变历史进行反思。为进一步了解当前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的整体概况、热点议题及学术前沿趋势,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方面对近二十年来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做出阶段性总结,以期为后续深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文明演进互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晴[3](2019)在《罗布泊地区1957~2017年气温和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布泊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脆弱的生境环境,使其对气候变化反应十分敏感。它的环境变化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生态环境,而且对全国乃至亚洲干旱区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研究罗布泊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干旱区气候与环境变化,且对于保护其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及科学气候预测有深远意义。本文以罗布泊地区6个气象站点1957~2017年的逐日气温及降水量资料为基础,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多项式拟合法、移动平均法、距平与累积距平法、独立样本t检验法及IDW空间差值法,分析了罗布泊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及突变性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罗布泊地区气温和降水均呈上升趋势,且平均线性增长率分别为为0.27℃/10a和2.04mm/10a;季节变化中,冬季升温现象最显着且表现出冬暖夏凉的变化趋势,春季降水量增加最显着。气温和降水年代际变化显着,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气温和降水处于高位震荡期,年代际变率较大。(2)罗布泊地区年均温及季均温年代际空间变化较显着。吐鲁番盆地为高值区,阿尔金山为低值区。年均温及季均温变化显着区域主要为车尔臣河及孔雀河流域。进入21世纪后,罗布泊地区年均温及季均温时空上表现为增温趋势,且空间差异性增大。(3)罗布泊年降水量及季降水量空间差异显着。年降水量存在一个高值中心——孔雀河及车尔臣河流域和一个低值中心——吐鲁番地区。年降水量及季降水量变化显着区域为孔雀河及车尔臣河流域。年降水量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时空变化最显着。季降水量时空显着变化集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4)极端最高温及最低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0.26℃/10a和0.49℃/10a,极端最低温变化对升温贡献大。吐鲁番、哈密、敦煌、冷湖等暖冬现象明显。若羌和铁干里克夏季极端高温出现频率加快且增多。罗布泊地区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极端降水周期缩短至2.3年,极端降水年出现频率加快。(5)罗布泊地区年均温及季均温呈“下降~上升”趋势,突变年份集中在1987年(±2a)及1996年(±1a)。与气温相比,降水量变化更复杂且内部差异显着。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突变年份内部差异大:哈密在1986年及1991年发生突变;若羌在1980年及2004年发生突变现象;铁干里克在1970年及2013年发生突变;敦煌在1968年发生突变。春季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突变年份集中出现在21世纪初;夏季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小,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及80年代初;秋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上升”趋势,突变年份集中在21世纪初;冬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上升”趋势,突变年份集中在60年代及21世纪初。(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1)
唐尚书[4](2019)在《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布泊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气象”的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能动性意义。然而罗布泊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环境变迁对该地社会文明发展影响巨大。本研究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如动植物群落、自然气候、河湖水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生业形态以及绿洲社会秩序等社会环境要素为主要考察对象,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分别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不同时期的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展开论述,并通过“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互动视角重新审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路径及特点。论文将环境史纳入到罗布泊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之中,强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整体性,不仅丰富了西北史地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为内陆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与现实观照意义。研究的材料来源除了传世文献中关于罗布泊及其相关地区的记录,还参考并借鉴了新疆等地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汉简、佉卢文、粟特古信札等文书以及墓葬、城市遗址等考古实体资料。研究中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并借助遥感以及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用以罗布泊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与总结。同时研究中还参考与借鉴了历史长时段理论、历史社会心理学、竺可桢气候变迁学说以及生态韧性等作为理论指导。研究结论认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主要通过罗布泊河湖水系、交通道路、城市聚落以及生业形态等景观内容的变化加以呈现。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社会文明的沉浮与生态环境的兴衰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性。当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并恶化时,当地社会文明处于衰弱甚至废弃的边缘状态;而一旦环境有所好转,此时社会又开始逐渐恢复并走向复兴。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生态韧性,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并进行自我修复。从整体来看,汉唐时期影响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本身的变化,而人类活动则只是对生态修复的时间与过程产生了促进或延缓的能动性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安令雨,王家琪,刘亚林,金正林,张荣鑫[5](2018)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石器遗存2014年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名为"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的科考工作,本文主要研究了调查发现的一处石器采集点发现的44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断块和工具,原料以燧石为主,石制品以小型、中型为主,工具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剥片技术上,既包括锤击法直接剥片,还有间接法剥片,属于细石叶工业类别,显示史前阶段在新疆及其附近区域可能存在着较以前认知更为复杂的中西文化双向交流道路。(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10)
王雨霏,杨子彦[6](2018)在《突出问题导向 高质高效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拉萨9月27日讯( 王雨霏 杨子彦)26日上午,全区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叁年行动部署会在拉萨召开。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长罗布顿珠出席并讲话,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江白主持。(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汉)》期刊2018-09-28)
李康康,秦小光,杨晓燕,许冰,张磊[7](2019)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人类活动新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布泊地区位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东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诸国之间东西交往、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南北来往的重要节点和枢纽.以往该地区人类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铜时期(小河-古墓沟)和汉晋时期(楼兰),而对于罗布泊地区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却少有报道.文章针对野外考察新发现的一处埋藏石制品,通过对剖面沉积环境、年代学和石制品功能分析,获得了该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沉积剖面粒度指标指示当时这里为水动力弱的湖心环境,表明该标本为原地埋藏、未经二次搬运,推测是当时古人在湖区活动的遗落物.根据石制品地层关系和沉积地层AMS~(14)C年代学结果以及石制品表面淀粉粒提取和微痕观测的结果,可以确认在晚更新世末期(约13cal ka BP)罗布泊地区存在古人采集小麦族(Tribe Triticeae)植物和根茎类植物等作为植物性食物并利用石制品进行简单加工的行为.晚更新世末期罗布泊西岸入湖叁角洲地区环境条件适宜,可能已是一处人类活动较频繁的绿洲湿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良志,路利春,姜鸿,李陇锋,王龙龙[8](2018)在《西藏罗布莎地区重磁场特征与地质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不同地层、不同岩(矿)石密度、磁性差异,结合地质、钻孔资料,分析了西藏罗布莎地区的重磁场分布特征;利用重磁场图件,结合物化探、地质钻孔、遥感解译等资料推断出48处隐伏岩体,并分别作了相应解释,预测其中19处隐伏岩体为成矿潜力区块。选取3个重点成矿区重磁异常剖面进行了2.5D反演拟合解释。总结了罗布莎地区重磁异常与隐伏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为成矿远景区划分提供依据,为深部地质找矿提供了地球物理资料。(本文来源于《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路利春,张冲,周明霞[9](2018)在《基于重磁异常特征对罗布莎地区隐伏岩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罗布莎地区重磁场特征的研究,分析该地区隐伏岩体的形成时代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解决矿产勘探中遇到的问题。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实测重力、磁测数据资料,结合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推断出罗布莎地区的隐伏岩体并作解释,预测多处隐伏岩体成矿远景区块。选取重点岩体成矿区重磁异常剖面进行2.5D反演拟合解释,总结了罗布莎地区重磁异常与隐伏岩体特征的相关关系,为综合地球物理找矿在该地区的应用提供具有超价值意义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矿产与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方婧雯[10](2018)在《内蒙古地区罗布麻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的耐盐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引种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农场的巴彦淖尔、包头、通辽、鄂尔多斯4个地区罗布麻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浓度的NaCl单盐胁迫(0(CK)、100、200、300、400mmol/L)。采用培养皿法和盆栽法分别对罗布麻萌发期和苗期的生长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评价其耐盐的差异性,从而为内蒙古盐渍化区域罗布麻的引种、栽培及盐渍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盐浓度在0-400mmol/L阶段内,巴彦淖尔、包头、通辽、鄂尔多斯4个地区罗布麻种子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胚芽长度呈现下降趋势;盐害指数、盐害级别也逐渐增加,不同地区增加幅度不同,4个地区罗布麻种子均具有一定的抗盐性,且不同地区种子耐盐强弱不同。2.随NaCl浓度增加,巴彦淖尔、包头、通辽、鄂尔多斯4个地区罗布麻种子的MDA含量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4个地区罗布麻种子的SOD、POD、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地区变化不同,鄂尔多斯地区种子在200mmol/LNaCl处理时达到峰值,其余3个地区在300mmol/LNaCl处理时达到峰值。3.巴彦淖尔、包头、通辽、鄂尔多斯4个地区罗布麻苗期株高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同时,4个地区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呈降低趋势,不同地区变化存在差异,包头、巴彦淖尔地区的叶片相对含水量高于鄂尔多斯、通辽地区。4个地区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呈现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差异显着。并且随Na Cl浓度增加,4个地区罗布麻苗期叶片的SOD、POD、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降”的变化,均在300mmol/LNaCl处理时达到峰值。4.NaCl胁迫对巴彦淖尔、包头、通辽、鄂尔多斯4个地区罗布麻叶片光合作用具有显着影响,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Pn、Ci、Gs、Tr均呈下降趋势,且4个地区的罗布麻叶片Pn下降均由气孔限制引起。随NaCl浓度增加,4个地区罗布麻叶片的超微弱发光(UWL)整体呈降低趋势。UWL与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呈现一致性,这说明4个地区罗布麻叶片的UWL与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5.巴彦淖尔、包头、通辽、鄂尔多斯4个地区罗布麻叶片ABA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不断上升,可考虑为,蒸腾速率的降低和株高生长受制是ABA调控气孔关闭和发挥自身抑制作用的结果。其中,鄂尔多斯地区的ABA含量增加最多,巴彦淖尔地区的ABA含量增加最少,这也应该是鄂尔多斯地区罗布麻幼苗株高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的原因之一。6.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巴彦淖尔、包头、通辽、鄂尔多斯4个地区罗布麻萌发期和幼苗期进行耐盐评估,得出在2个不同生长期中,4个地区罗布麻的抗盐大小呈现一致性,耐盐顺序强弱为巴彦淖尔>包头>通辽>鄂尔多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罗布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近期我国"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实施,生态类型丰富但自然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再度引发学界关注。历史上罗布泊地区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交通重要节点,在中外文明交往与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如今罗布泊干涸以及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促使学界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演变历史进行反思。为进一步了解当前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的整体概况、热点议题及学术前沿趋势,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方面对近二十年来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做出阶段性总结,以期为后续深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文明演进互动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布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晓东.加强罗布泊-阿尔金地区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9
[2].唐尚书,郑炳林.近二十年来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9
[3].李晴.罗布泊地区1957~2017年气温和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唐尚书.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安令雨,王家琪,刘亚林,金正林,张荣鑫.新疆罗布泊地区石器遗存2014年调查报告[C].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王雨霏,杨子彦.突出问题导向高质高效打赢脱贫攻坚战[N].西藏日报(汉).2018
[7].李康康,秦小光,杨晓燕,许冰,张磊.新疆罗布泊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人类活动新证据[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8].刘良志,路利春,姜鸿,李陇锋,王龙龙.西藏罗布莎地区重磁场特征与地质解释[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8
[9].路利春,张冲,周明霞.基于重磁异常特征对罗布莎地区隐伏岩体研究[J].矿产与地质.2018
[10].方婧雯.内蒙古地区罗布麻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的耐盐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标签:科普工作; 罗布泊; 阿尔金; 基础科学领域; 古气候变化; 重要学术价值; 院士专家; 生物资源; 人民政府; 动植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