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61)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200-02
【摘要】目的本文收集2008年住院结核病人928例中治疗后发热病人89例,对其发热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热病人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4.05%,药物热占22.47%,其他,占13.48%。结论对结核病人治疗中出现的发热,首先要考虑呼吸道感染,其次,注意药物热的可能。
【关键词】结核发热探讨
结核病人治疗中,有许多人常常出现发热,其发热的原因直接影响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收集我院2008年住院结核病人共928例,其中,治疗中出现发热病人89例。现将病人的发热情况做一分析,以探讨其发热的主要原因。
1临床资料
928例结核病人均符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诊断要点。治疗均采用正规化疗方案HRZE。发热病人符合以下条件,①正规化疗后体温正常一周以上又出现发热。②化疗前无发热,化疗中出现发热。根据以上条件,928例结核病人,发热者89例,其中,男,61例,女,28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8岁。按1999年我国制定新的结核病分类标准[1],其中,继发性肺结核68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2例,结核性胸膜炎10例,其他肺外结核9例。
2结果
本组89例发热病人中,上呼吸道感染27例,占30.34%,合并肺部其他细菌感染25例,占28.09%,合并肺部真菌感染5例,占5.62%,药物热20例,占22.47%,结核性脓胸5例,结核恶化5例,各占5.62%,类赫氏反应2例,占2.25%。
3讨论
发热是结核病的常见症状,在活动性结核病人中大多数都有发热,但一般认为[2],合理化疗后,50—60%病人的体温在2周内退热,20—30%的病人10周内退热。但是,其他原因的发热,在结核病的治疗中也会经常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呼吸道的细菌感染,包括上、下呼吸道,常见于老年结核病人及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肺结核本身所致免疫功能损害,可能是继发感染的易感因素[3],在治疗过程中的感染,多为院内获得性肺炎,以G-菌感染为主,常见感染菌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鲍氏不动杆菌等,与张氏报道一致[4]。病人表现为,咳嗽加重,痰量增多或咯脓痰,高热伴或不伴寒战,肺部出现湿罗音或原有罗音增多,实验室检查,末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查到致病菌,抗生素治疗有效。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可能仅有咽腔充血。
3.2肺部真菌感染,主要原因有,①病人原有艾滋病或糖尿病,②合并其他风湿性疾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③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表现为,治疗过程中发热,咯白色泡沫痰或无痰,CT显示肺部病灶增多,痰涂片及痰培养可查到真菌,抗真菌治疗后,一般在一周左右体温可降至正常。
3.3药物热,常发生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短一周,有的可在2个月以后发生,最常见于抗结核治疗2—4周后,原体温正常的病人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但病人自觉症状轻,无寒战,用退热药后,体温很快下降,部分病人伴有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停用抗结核药后1—2天体温降至正常。常见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钠,吡嗪酰胺,利福平。药物热的发生可能与机体过敏有关。
3.4结核恶化,在结核治疗中,有的病人出现肺部病灶扩大,发热。这种情况,常发生在病变范围较广或为耐药菌感染的结核病人,其原因可能为,结核病控制不满意或机体处于超敏反应,或由于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未被及时发现而作相应处理,引起病变进展[3]。调整有效的治疗药物可控制。
3.5类赫氏反应,结核病人化疗期间有些会出现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胸膜炎等,关于类赫氏反应的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不少作者推测[3]含HR的化疗方案强化期可导致大量结核菌被杀伤,菌体的游离成分,如磷脂质以及蛋白质大量释放,导致局部的变态反应。所以,类赫氏反应发生后,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综上所述,结核病人在治疗中出现发热,要首先考虑存在感染的可能,其次,要注意是否有药物热,结核恶化,类赫氏反应等因素,根据病人情况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2月第6版.
[2]谢惠安,阳国太等主编.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马玙,朱莉贞等主编.结核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张庆团.肺结核合并感染532例临床分析.广西医学.20069.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