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集约评价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主导型开发区,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
土地集约评价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彦,李富忠,路小仓[1](2019)在《不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将开发区分为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和产城融合型开发区。根据《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将山西省分为4个一级经济区,分别为晋北经济区、晋中经济区、晋东南经济区和晋南经济区。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来看,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晋东南经济区>晋北经济区>晋中经济区>晋南经济区;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晋东南经济区>晋中经济区>晋北经济区>晋南经济区。在指标层面,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存在一定的区位差异,但工业主导型开发区整体以工业用地率为核心障碍因子和工业用地地均税收为主要障碍因子;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分别以综合容积率为核心障碍因子和综合地均税收为主要障碍因子。在准则层面,各经济区工业主导型和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集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项锦雯,蔡俊,鲁帆[2](2019)在《产业转移与转出区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基于珠叁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向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增长极理论分析两者相互影响的机理;以珠叁角9个城市为例,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开展评价。结果:理论上,产业转移能显着地影响转出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时间上,18年内,产业转移的综合效应与土地集约利用度持续提升,验证了两者正相关;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协调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空间上,珠叁角9个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反映出广州与深圳发挥了极核作用;协调度、协调发展类型及组合地域差异显着。结论:转出低端制造业,重构土地利用结构;承接高端制造业转入,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强化产业错位发展,差别化土地管控;建立产业用地绩效评价制度,提高协调发展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5期)
白佳昆,贺彤[3](2019)在《基于SPSS分析的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SPSS22.0软件为平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陕西省11个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将各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分为高度、中度、低度集约利用区和粗放利用区4个类型,并指出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空间特征,即关中地区较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地区较低;最后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为提高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宋成舜,陶莉,翟文侠[4](2019)在《基于集对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研究思路,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较粗放—临界集约—较集约"的演变历程,201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等级为"较集约",但集约水平不高;经济水平、生态响应和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单位面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是制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改善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胡石元,高浩然,唐旭,耿红,李桃桃[5](2019)在《基于WSR框架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指标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剖析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中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在界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从要素特征(W维)、利用目标(R维)和评价过程(S维)等3个维度阐述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系统要求,构建关联分析矩阵,对《规程》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差异化、层次完整性和目标关联性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针对当前《规程》中存在的评价对象混杂、开发区类型需要细化、指标体系不完整、计算方法需修正等问题提出了相应修改建议。(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赵会顺,陈超,高素芳[6](2019)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新时期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天山北坡轴心城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市为研究区,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子综合法对研究区2010-2015年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分别对各城市驱动因子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4个城市在2010-2015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着上升;为了加强横向对比,分别求取了4个城市在研究时段内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河子市(0.546)、乌鲁木齐市(0.524)、克拉玛依市(0.503)、昌吉市(0.479);通过主成分降维分析分别对4个城市从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与强度、社会人文状态和生态持续性4个方面归纳出了影响城市集约利用水平的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兰泽英,李玮麒,陈德权[7](2019)在《基于CiteSpace中国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0—2017年中国知网中"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关于中国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688篇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分别绘制出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结果显示:目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处于稳定发展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作者和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共线网络需要巩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围绕"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城市土地"、"评价指标"等高中心性的节点展开,并由此辨识出各个阶段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分类,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地区等方面阐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状况;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需立足现有薄弱点,加强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我国未来土地集约利用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赵会顺,陈超,胡振琪,李路曼[8](2018)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因素评价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通过引入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系统协调性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城市土地集约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研究区4市土地集约度在2008-2016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集约度均值大小依次为克拉玛依市(0.562)>石河子市(0.532)>昌吉市(0.512)>乌鲁木齐市(0.476),均属于土地基本集约利用(Ⅲ级),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土地集约度和协调度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同增同减"现象明显,协调度均值大小依次为克拉玛依市(0.594)>昌吉市(0.591)>石河子市(0.502)>乌鲁木齐市(0.466);3)4市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情况各不相同,但整体表现为经济障碍>社会障碍>生态障碍,生态因素障碍度持续降低。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指标层障碍因子存在一定区位差异,但整体以GDP为核心的经济指标和以人口为基础的社会指标为主要障碍因子。基于全局标准化的最优组合赋权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既保证了对比统一性,又反映了区位差异性,准确、有效地实现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障碍度因素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姜慧[9](2018)在《基于GIS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区域经济增长与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目前对开发区土地的利用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利用效率低、开发方式不合理等。所以,我们需要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进行分析,本文将对这部分工作内容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8年02期)
詹海斌[10](2017)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襄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襄阳市建成区范围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襄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紧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城市人地关系相关指标构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2009—2014年襄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从36.07上升到76.07,并且是逐年上升,符合2009—2014年襄阳市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实际情况,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襄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SPSS统计分析总体上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33期)
土地集约评价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向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增长极理论分析两者相互影响的机理;以珠叁角9个城市为例,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开展评价。结果:理论上,产业转移能显着地影响转出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时间上,18年内,产业转移的综合效应与土地集约利用度持续提升,验证了两者正相关;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协调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空间上,珠叁角9个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反映出广州与深圳发挥了极核作用;协调度、协调发展类型及组合地域差异显着。结论:转出低端制造业,重构土地利用结构;承接高端制造业转入,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强化产业错位发展,差别化土地管控;建立产业用地绩效评价制度,提高协调发展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集约评价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杨鹏彦,李富忠,路小仓.不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项锦雯,蔡俊,鲁帆.产业转移与转出区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基于珠叁角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
[3].白佳昆,贺彤.基于SPSS分析的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4].宋成舜,陶莉,翟文侠.基于集对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9
[5].胡石元,高浩然,唐旭,耿红,李桃桃.基于WSR框架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指标体系分析[J].测绘地理信息.2019
[6].赵会顺,陈超,高素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兰泽英,李玮麒,陈德权.基于CiteSpace中国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9
[8].赵会顺,陈超,胡振琪,李路曼.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8
[9].姜慧.基于GIS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
[10].詹海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襄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