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纸绝缘,糠醛,扩散作用,动力学模拟
水分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潘振,朱孟兆,叶文郁,王伟龙,马骁壮[1](2019)在《植物油中水分对糠醛扩散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糠醛含量是反映电力变压器油纸绝缘老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水分则是影响糠醛分子在油纸绝缘系统中扩散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糠醛分子在不同含水量的植物油变压器中的微观扩散机理规律尚未明确。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构建糠醛在无水、1%、3%、5%水分含量下的植物油模型并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分析糠醛的动力学轨迹、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能和自由体积等参数,并与矿物油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糠醛分子的动力学轨迹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松散性。植物油模型中,水分优先与植物油产生氢键,而糠醛与植物油之间氢键的含量较少。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油纸绝缘系统中糠醛的扩散行为逐渐加强。(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祁晓波[2](2019)在《不同水分含量煤样氧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水分对煤样氧化动力学研究的影响,对褐煤进行低温真空干燥,得到3种水分含量不同的煤样,分别对其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并对实验煤样的耗氧速率及其活化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论何种煤样,其耗氧速率均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基本呈指数型增长趋势,在某一特定的氧化温度下,耗氧速率随着煤样水分的降低而逐渐增大;随着煤体水分含量的增大,煤氧化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随之增大,煤的自燃特性会随着煤体中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弱;在工作面回采及封闭后保持煤体的湿润程度对预防煤炭自燃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丁杰[3](2019)在《基于卫星遥感ET驱动分布式动力学模型的土壤剖面水分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是连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重要枢纽,是水资源转化及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及精确模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学术问题,对农业节水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对于土壤墒情的研究为农业用水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对自然界水资源循环规律的掌握、优化农业灌溉制度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基于MODIS遥感数据,通过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实现蒸散发的分布式模拟并以此驱动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同时利用大兴土壤墒情监测点的实测土壤含水率数据做验证,从而对研究区域夏玉米生育期分布式土壤剖面水分进行了模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蒸散发遥感解译通过遥感方法获得蒸散发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同时获得的蒸散发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变化规律,因而适用于较大区域上的蒸散发估算。本研究通过MODIS数据在500m空间尺度上进行蒸散发模拟,并根据涡度相关系统的实测值进行验证,进而验证SEBS模型在区域上的适用性。该研究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对模型中下垫面参数进行了适当改进,以提高模型对于研究区域蒸散发的模拟效果。实验站涡度相关系统的能量闭合度在2014、2015两年的冬小麦生育期分别达到0.89和0.79,因而可以认为该站点能量闭合度相对较好,对于不闭合的部分通过假设显热通量准确,潜热通量偏低的直减法以及认为显热通量及潜热通量均较实际值偏低的波文比法进行能量闭合。经过实测值验证,结果表明:在2014、2015冬小麦生育期内潜热通量的模拟值分别为313w/m~2和277w/m~2,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2 w/m~2和100 w/m~2,确定性系数达到0.737和0.840。因而可以认为SEBS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域的蒸散发时空分布格局,也可以认为将该数据应用于驱动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具有一定可行性,因而基于SEBS遥感蒸散发数据驱动土壤水动力学方法的土壤墒情模型具有一定可行性。(2)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土壤相对湿度模拟该研究通过基于遥感数据的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域土壤相对湿度进行模拟研究,其中统计学模型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及表观热惯量模型(ATI)两种方法进行试验模拟。通过TVDI模型和ATI模型的土壤相对湿度模拟均值分别为71.06%和92.5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12%和12.54%,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56和-0.11,而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0.2为阈值在植被指数较高的区域采用TVDI模型,反之采用ATI模型进行试验模拟时其模拟效果优于两种模型分别使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基于遥感数据的统计学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布规律。(3)基于SEBS模型驱动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的分布式土壤墒情模型本研究基于Hydrus模型的土壤水动力学原理对区域上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模拟研究,同时通过SEBS模型的蒸散发数据驱动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在GIS平台通过对各计算单元上土壤剖面含水率进行精确模拟,从而实现土壤墒情分布式模型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育期内40-60cm土壤含水量模拟效果较好,模拟均值为13.40m~3/m~3,均方根误差为2.1m~3/m~3,确定性系数0.734。由于统计学模型和土壤水力学模型的原理差异,前者需要使用前对特定研究区域率定,因而适用性较差;而后者采用机理性模型,在完成建模后仅依赖于气象数据及遥感数据即可方便准确的进行土壤墒情模拟。因此可以认为基于卫星遥感蒸散发数据驱动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的分布式土壤墒情模型能够更为高效便捷地获得土壤剖面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5)
贾玉婷,赵铁军,侯东帅,李海斌,李涛[4](2019)在《非饱和及饱和状态下水化硅酸钙孔道中水分和离子传输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子和离子在纳米孔道中的传输是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可以模拟水分子和离子在非饱和及饱和状态下的毛细传输过程,进而探究纳米孔道中水分和离子的传输规律以及与C-S-H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非饱和状态下,水分子和离子的传输主要受到毛细作用的驱使,以半月板形界面沿3.4 nm的水化硅酸钙孔道向上侵入;饱和状态下的水分子的传输主要是上下部水分子互相扩散而形成的交互传输过程,使得水分子沿孔道的扩散速度减慢。且饱和状态下,孔道界面处水化层更为紧密稳定,易形成离子簇,直接阻碍了后续水分子和离子的进入。因此,非饱和状态下水分子携带离子在纳米孔道中的传输速度远快于饱和状态。(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文妍[5](2019)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变压器油纸间水分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是影响油纸绝缘性能的重要因素,其在变压器内部的分布会受到温度和电场的共同作用,变温过程中会在油纸间迁移。由于饱和含水量的巨大差异,水分迁移过程中,可能会在油纸界面聚集,形成局部的高水分区,从而显着降低油纸绝缘的绝缘强度,进而导致沿面爬电等恶性变压器事故。受宏观取样和测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还无法精确测量油纸界面处水分的迁移与扩散过程。分子模拟技术的出现为研究水分子在油纸界面处的扩散行为提供了手段。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自主搭建了服务器集群,建立了电气工程领域最大的105原子量级的油纸复合介质的分子模型,模拟了20℃-80℃升温过程中水分子在油纸绝缘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提取了水分子的聚集状态、氢键数目、氢键作用力、运动轨迹、扩散系数和初始水分含量等特征量,从分子层面上揭示水分子迁移的微观机理;基于微观分子模型,模拟了电场和温度场共同作用下水分子的迁移过程,对比了有无电场条件下水分子迁移规律的异同;最后,通过粗粒化方法建立了油纸绝缘介质的介观尺度分子模型,验证了其与微观分子模型的等效性,为后续更大尺度的分子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无外加电场时,在升温的过程中,绝缘纸板中的水分子会向矿物油中扩散,当绝缘纸板中水分超过5%时,快速升温会导致水分子在油纸界面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聚集成水分子簇,形成局部液态水分区,当水分含量超过7%时,则会形成较大的液态水分区,严重危害变压器的运行安全。而在电场作用下,当绝缘纸板中水分含量超过4%时,快速升温会导致水分子在油纸界面处聚集成水分子簇,形成局部液态水,当水分含量超过5%时,则会形成较大的液态水分区。电场的极化作用加强了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增加了高水分区出现的概率,水分子的自由体积和扩散系数减少,并且扩散系数呈现各向异性。粗粒化方法建立的介观模型中水分子扩散系数与微观模型差异不超过10%,其空间尺度较微观模型扩大了 100倍,运行效率提升了近10倍。(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贾玉婷[6](2018)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水分和离子在水泥基材料中非饱和传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及离子的侵蚀几乎是所有混凝土劣化反应的根源。目前来说,宏观层面上关于水分和离子传输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在微观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从微观尺度来探究物质原子之间的反应及特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进而可以更好地指导混凝土的发展,因此,近几年关于混凝土微观机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研究水分和离子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非饱和传输。非饱和传输模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C-S-H作为水泥的主要水化产物被选取用于模型上部的纳米凝胶孔道的构建,再加上底部的侵蚀溶液,就构建成了更为贴合实际的非饱和传输模型。首先通过与饱和模型进行对比,探究非饱和传输的特性及机理,然后针对非饱和模型,又构建了不同尺寸的凝胶孔道来探究孔径对水分和离子非饱和传输的影响,与此同时,还构建了不同的侵蚀离子溶液模型来探究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在非饱和状态下的耦合传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水分子和离子在非饱和及饱和状态下的毛细传输过程,进而探究纳米孔道中水分和离子的传输规律以及与C-S-H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发现非饱和状态下,水分子和离子的传输主要受到毛细作用的驱使,以半月板形界面沿3.5nm的水化硅酸钙孔道向上侵入,传输过程与经典LW毛细吸收理论模型吻合良好;饱和状态下的水分子的传输主要是上下部水分子互相扩散而形成的交互传输过程,使得水分子沿孔道的扩散速度减慢。且饱和状态下,孔道界面处水化层更为紧密稳定,易形成离子簇,阻碍后续水分子和离子的进入。因此,非饱和状态下水分子携带离子在纳米孔道中的传输速度远快于饱和状态。(2)针对非饱和模型,研究氯化钠溶液在孔径为在1nm,1.5nm,2.5nm,3.5nm的水化硅酸钙纳米孔道中的毛细传输特性。传输过程中溶液和C-S-H界面接触角的逐渐减小侧面反映了C-S-H界面的亲水特性。随着凝胶孔道孔径的减小,离子被小孔径的C-S-H孔道过滤,水分子沿孔道侵入到内部而氯离子和钠离子残留在孔道入口处。C-S-H表面的硅酸盐链提供非桥接氧连接位点形成Na-Os键与钠离子相连来,表面的钙离子可以捕获氯离子,形成Ca-Cl离子对。在孔道道入口处,由于两个孔道界面之间的耦合作用,形成了移动速度缓慢的过渡区域。过渡区的存在导致孔道入口处产生了颈缩现象,抑制了具有较大水化层的离子的进入。此外,在小于2nm的通道中,Ca-Cl和Na-Cl离子对聚集成簇,在凝胶孔的中心高度集中,阻断了水分子和离子的传输通道。(3)硫酸盐和氯盐的侵蚀会导致海洋环境中胶凝材料的腐坏。为了研究两种离子的耦合传输机理,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1mol/L的纯NaCl溶液、纯Na_2SO_4溶液和二者混合溶液在3.5nm水化硅酸钙纳米孔道中的毛细传输过程。在纯NaCl溶液中,水分子以半月板形凹液面沿孔道传输,侵入深度随时间呈抛物线型增长,钠离子和氯离子随之同步入侵。不同种类溶液中水分子和离子的毛细传输速度依次为:NaCl溶液>混合溶液>Na_2SO_4溶液。不同于水分子和离子在NaCl溶液中的同步入侵,在Na_2SO_4溶液和混合溶液中,离子的迁移速度明显慢于水分子,说明在NaCl溶液中加入硫酸根离子可以显着减少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传输速率。由于Na-SO_4键之间较强的连接作用,Na-SO_4离子对可以进一步吸引附近的离子,逐渐积累成长为直径约2nm的离子团簇,与游离的硫酸根离子相比,形成团簇的离子的迁移率明显降低。形成的较大团簇体可以直接阻断纳米孔道,阻碍水分子在凝胶孔中的传输,进而延缓了侵蚀离子的侵入。(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魏琛琛,廖人宽,王瑜,魏榕,杨凤茹[7](2019)在《保水剂吸释水分与养分动力学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保水剂吸收、释放水分和养分的性质,通过室内试验深入分析了3种粒径规格(0.8~1.6 mm、1.6~3.5 mm、3.5~5.0 mm)的保水剂在不同浓度(0.02、0.04、0.08 mol/L)NH_4H_2PO_4养分溶液中反复吸释水分及养分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保水剂吸水初始,吸水速率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并趋于溶胀平衡,吸水倍率与溶液浓度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0.02、0.04、0.08 mol/L,与粒径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1.6~3.5 mm、3.5~5.0 mm、0.8~1.6 mm,随吸水次数增多而减小。保水剂吸持水分的能力和每小时释水量随转速(土壤吸力)的增大不断减小,释水时保水率与溶液浓度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0.02、0.04、0.08 mol/L,与粒径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0.8~1.6 mm、3.5~5.0 mm、1.6~3.5 mm,离心次数对其影响不显着。保水剂释水时滤液中NH_4~+-N、PO_4~(3-)-P浓度随转速(土壤吸力)增大整体呈减小趋势,累积释放量与溶液浓度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0.08、0.04、0.02 mol/L,与粒径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1.6~3.5 mm、3.5~5.0 mm、0.8~1.6 mm,随离心次数增多而减少。相较其他粒径保水剂,1.6~3.5 mm粒径保水剂在同样条件下吸收、释放较多水的同时,还能释放出更多养分离子。(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萌,朱方龙[8](2018)在《热辐射下织物内水分干燥实验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低热流辐射环境下织物内的水分传递特征,借助红外成像仪及干燥理论方法分析了织物内部水分蒸发过程以及水分蒸发对织物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在加热阶段,织物干燥速率和温度快速提高,水分含量缓慢降低;在中间阶段,织物干燥速率保持稳定,温度缓慢升高,水分含量快速下降;在最后阶段,织物干燥速率降低,水分含量缓慢减少。含水率较高的织物其隔热性能较好,但含水率低于20%时,其隔热性能快速下降,致使织物表面温度快速上升。通过拟合水分干燥速率等数据,采用Page、Newton及Henderson3种经典干燥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织物水分扩散机制。结果显示,Page模型比较适合于描述低辐射热下织物内水分的动态干燥过程。(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周博圆[9](2018)在《几种沙生植物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测定乌柳(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沙柳(Salix cheilophil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蛇葡萄(Ampelopsis sinic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羊柴(Hedysarum mongdicum Turcz Var)、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等7种植物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体积)条件下的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最大原初转换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淬灭(NPQ)4个荧光参数。观察参数在不同土壤水分下的变化,最终本文运用水分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分析通过最终结果比较分析植物的耐旱性。1.7种样本植物的Yield值日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曲线均呈现出凹型。从8:00开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Yield值逐渐降低,基本在12:00至2:00达到最低值,之后随着光照强度减小开始回升,待到下午18:00左右又回到与初始值接近的状态。2.7种样本植物ETR值呈现有一定较规律的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ETR值也随之增大,具体呈现为单峰凸型或双峰凸型曲线变化。3.7种样本植物自上午8点开始随光照强度增加NPQ值也随之增大,曲线变化基本呈现凸型的曲线变化,数据显示7种植物在叁种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在中午12点或下午2点或下午4点都达到过最大值,并且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7种样本植物NPQ值在不同的土壤水份含量下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加。4.7种沙生植物间的Yield、ETR、最大原初转换效率和NPQ值均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随止壤含水量的降低,Yield和ETR值减小,NPQ值增大,可用于耐旱性的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桥,虞浩,陈东风,丁功瀛[10](2018)在《水分在泡沫温拌沥青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水分对泡沫温拌沥青的微观作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沥青四组分分子结构,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含水率分别为0、1%、2%、3%的基质沥青和泡沫温拌沥青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自由体积分数、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同时,也模拟分析了水分子与沥青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研究表明,与基质沥青相比,水分的添加使得泡沫温拌沥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不同含水率的泡沫温拌沥青体系自由体积分数差距较小.同时,在泡沫温拌沥青中,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水分子在泡沫温拌沥青中的扩散系数不断增大,当含水率为3%时,水分子在泡沫温拌沥青中的扩散系数上升得较为明显.水分子与沥青分子进行相互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与沥青之间存在着排斥作用,泡沫温拌沥青体系不稳定.此外,通过对泡沫温拌沥青体系的非键相互作用能分析得出,水分子与沥青分子之间静电力起主导作用,且随着体系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水分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水分对煤样氧化动力学研究的影响,对褐煤进行低温真空干燥,得到3种水分含量不同的煤样,分别对其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并对实验煤样的耗氧速率及其活化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论何种煤样,其耗氧速率均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基本呈指数型增长趋势,在某一特定的氧化温度下,耗氧速率随着煤样水分的降低而逐渐增大;随着煤体水分含量的增大,煤氧化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随之增大,煤的自燃特性会随着煤体中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弱;在工作面回采及封闭后保持煤体的湿润程度对预防煤炭自燃有着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潘振,朱孟兆,叶文郁,王伟龙,马骁壮.植物油中水分对糠醛扩散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绝缘材料.2019
[2].祁晓波.不同水分含量煤样氧化动力学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9
[3].丁杰.基于卫星遥感ET驱动分布式动力学模型的土壤剖面水分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贾玉婷,赵铁军,侯东帅,李海斌,李涛.非饱和及饱和状态下水化硅酸钙孔道中水分和离子传输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9
[5].董文妍.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变压器油纸间水分迁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6].贾玉婷.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水分和离子在水泥基材料中非饱和传输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7].魏琛琛,廖人宽,王瑜,魏榕,杨凤茹.保水剂吸释水分与养分动力学规律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9
[8].陈萌,朱方龙.热辐射下织物内水分干燥实验及其动力学研究[J].纺织学报.2018
[9].周博圆.几种沙生植物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10].陈桥,虞浩,陈东风,丁功瀛.水分在泡沫温拌沥青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河南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