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杨树林论文-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李东方

人工杨树林论文-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李东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杨树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_2,凋落物,降雨,CH_4

人工杨树林论文文献综述

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李东方[1](2019)在《降雨和凋落物对人工杨树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人工杨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CH_4和N_2O进行了原位观测,探究降雨和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实验共设3个处理:"Ⅰ-去除凋落物"、"Ⅱ-维持原状"和"Ⅲ-加倍凋落物"。结果表明:土壤状态较干燥的5月23日及7月20日雨后CH_4吸收值在短时间内均有所增加,土壤温度较高的7月20日雨后CH_4吸收值增长率远大于土壤温度较低的5月23日,土壤状态较湿润的8月4日雨后CH_4吸收值呈明显降低趋势;降雨前后CH_4通量均表现为吸收,且其吸收强度表现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生长季N_2O排放与CH_4吸收之间呈现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Ⅰ、Ⅱ、Ⅲ处理后生长季CO_2通量平均值分别为243.47、357.14、406.36 mg·m~(-2)·h~(-1),去除凋落物使土壤CO_2通量显着降低30.81%,加倍凋落物则使CO_2通量显着提高13.78%,去除凋落物处理对土壤CO_2通量的降低幅度远大于加倍凋落物对土壤CO_2通量的提高幅度;生长季土壤CO_2的温度敏感性(Q10)表现为:处理Ⅰ(1.070)>处理Ⅱ(1.046)>处理Ⅲ(1.011),不同凋落物处理下林地土壤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响应的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国庆[2](2019)在《污泥生物炭输入暖温带人工杨树林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开展污泥生物炭(SSBC)林地利用探究了市政污泥生物炭输入温带杨树林的土壤环境效应,从土壤肥力、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和微生物与植物特性叁个方面,验证污泥以生物炭形式作为营养基质开展林地利用的处置方式可行性。田间试验SSBC用量分别为0 t·hm~(-2)(CK)、15 t·hm~(-2)(LS)、30 t·hm~(-2)(MS)、60 t·hm~(-2)(HS),每个用量设置五个重复。对不同用量的SSBC施加后两个不同季节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和养分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SSBC能够显着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土壤肥力。试验土壤属于典型的高pH低电导率(EC)类型土壤,不利于土壤营养元素吸收。施加SSBC后,pH(H_2O)随着SSBC用量增加而显着降低,最大从8.66降低至8.49,土壤EC值提高了3.23~25.64%。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提高了18.36~67.99%、6.96~46.44%和25.12~89.45%;SSBC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显着性改良效果,其中对硫、硼含量提高较为显着,分别为18.56~57.81%,16.73~36.75%。利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SSBC施用前后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F值在夏季和秋季分别从1.18上升到1.40和从1.10上升到1.31。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中土壤TP和有效磷的单因子肥力指数F_i值较高,SOM和TN的F_i值较低,分别是土壤综合肥力的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从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MBC、MBN)的角度探求SSBC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SSBC处理组β-葡糖苷酶(BG)、蛋白酶(LAP)和N-乙酰-葡糖苷酶(NAG)整体上分别提高了17.85~44.50%、24.99~70.46%和17.85~44.50%。相关性分析表明BG、LAP和NAG与大多数参数成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BG、LAP、NAG、SOM、TN、TP、硝态氮、有效磷,是SSBC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主导因素;碱性磷酸酶、MBC和氨态氮得分低,是主要限制因素。SSBC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也引入了以重金属为代表的污染物,添加生物炭后,7种金属元素最大增加幅度顺序为Cu>Zn>Ni>Cr>Pb>Hg>Cd,最大增加幅度依次为763.66%>141.35%>91.51%>81.12%>80.09%>68.15%>38.19%,但均符合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对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单一重金属污染风险和重金属综合污染风险增大随SSBC用量正相关,但未造成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HS组具有中等生态风险,主要由Hg和Cd造成。杨树胸径在MS组取得最大,比CK高出6.64~7.24%;而相对生长量在LS组取得最大值,相对5月份平均增加了32.36%。SSBC显着促进了杨树营养吸收,毛细根生物量相对于CK高出11.60~57.46%,N含量高出15.16~48.09%,且两者呈现线性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红霞[3](2019)在《人工杨树林病虫害防治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植物群落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其单一性导致稳定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出现病虫害的可能,尤其是人工杨树。为了保证我国人工杨树林的健康发展,应该重视对病虫害的防治,同时提升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手段。主要以杨树为对象,对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段利民,闫雪,刘廷玺,王冠丽,童新[4](2019)在《多重情景下半干旱地区人工杨树林光合生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刻剖析多重情景下主要防风固沙树种的光合生理特征,对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半干旱典型区科尔沁沙地人工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活体测量生长季不同月份、嫩叶与成熟叶、上午与下午以及不同CO2浓度和光强下杨树叶片的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进一步对比分析这些情景下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光强和CO2浓度下,生长旺盛期杨树叶片的Pn高于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嫩叶与成熟叶的Pn、Tr、WUE差异明显,嫩叶的蒸腾作用相对较强,成熟叶的光合作用相对较强。研究结果对开展半干旱地区人工杨树光合生理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葛向明[5](2018)在《大同市人工杨树林未成材原因及技术改造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雁门关外的大同市,是山西省的北大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恶劣。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多年来持续开展了以大地绿色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截止2015年底,全市造林面积达2 780 km2,其中有1 580 km2为人工杨树林区。这些杨树林大多成林不成材,成为"小老树",生态效益显着,但经济效益较差。据调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立地条件差、造林密度大。根据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新要求,应采取适当间伐、用杏树经济林更替、乔灌草立体混交等技术改造措施。(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刘玉兵,刘卫[6](2017)在《杨树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前羊肚菌被定义微营养补品,并且其疗效非常显着,大多数生长在杨树林环境下。经过相关专家人士研究,最适合羊肚菌生长的温度在20℃。本文主要针对羊肚菌制作过程与栽培技术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7年24期)

闫雪[7](2016)在《科尔沁沙丘—草甸过渡带人工杨树林耗水规律与尺度扩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科尔沁沙丘-草甸过渡带低缓沙地人工杨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和自动气象站长期连续监测杨树树干液流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并结合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了多重情景下杨树叶片的光响应过程和C02响应过程,以期为研究区防风固沙树种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处于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的叶片、嫩叶、下午的叶片以及处于低光强和低C02浓度环境的叶片光合潜力的发挥会受到抑制;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各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参数的拟合效果总体最佳。(2)不同胸径杨树典型晴天下,茎流速率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宽峰型曲线,日累计液流通量呈“S”型曲线,茎流速率与树木胸径没有显着关系,液流通量基本表现为大胸径植株高于小胸径植株。(3)不同时间尺度下杨树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均吻合较好,研究区人工杨树林所处立地条件不存在水分胁迫,影响杨树蒸腾的关键要素是气象条件;利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单木耗水模型可以预测树木耗水量。(4)2014年以胸径为纯量计算了林分耗水量,2015年分别以胸径、叶面积和综合指标为纯量进行计算,并与P-M修正式计算结果对比,发现P-M修正式计算结果高于尺度扩展;生长季林分蒸腾耗水量高于同期有效降雨量,人工杨树林需要消耗部分地下水维持生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增平[8](2015)在《人工杨树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自然树林相比,人工植物群落的单一性致使其本身的稳定性不好,也更加容易出现病虫害等病害,人工杨树林也不例外。为了确保我国人工杨树林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该类病虫害的分析及其防治方法研究的力度。本文以人工杨树林为研究对象,就其常用的几种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确保人工杨林可以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5年23期)

刘红民[9](2014)在《杨树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肚菌是高级营养补品,食疗显着。属低温、高湿型真菌,在自然条件下多生长在杨树林下。经研究,羊肚菌适宜的温度是菌丝为20~25℃,菌核为15~20℃,子实体为5~18℃,湿度一般保持在75%左右,郁闭度0.7左右。文章论述了羊肚菌菌种的制作过程和杨树林下栽培方法。(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4年11期)

斯日古楞,于大力,于明,凌红波,陈良[10](2014)在《人工杨树林下栽培青贮玉米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杨树林过高对青贮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显着影响,树林高度5m以上时不适合栽培青贮玉米,树林高度5m以下时种植金岭10、金岭14、金岭17、金岭27、金岭37、金岭71、中北410、瑞德1号、瑞德2号、华农1号、京科516、科多8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4年16期)

人工杨树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通过开展污泥生物炭(SSBC)林地利用探究了市政污泥生物炭输入温带杨树林的土壤环境效应,从土壤肥力、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和微生物与植物特性叁个方面,验证污泥以生物炭形式作为营养基质开展林地利用的处置方式可行性。田间试验SSBC用量分别为0 t·hm~(-2)(CK)、15 t·hm~(-2)(LS)、30 t·hm~(-2)(MS)、60 t·hm~(-2)(HS),每个用量设置五个重复。对不同用量的SSBC施加后两个不同季节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和养分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SSBC能够显着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土壤肥力。试验土壤属于典型的高pH低电导率(EC)类型土壤,不利于土壤营养元素吸收。施加SSBC后,pH(H_2O)随着SSBC用量增加而显着降低,最大从8.66降低至8.49,土壤EC值提高了3.23~25.64%。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提高了18.36~67.99%、6.96~46.44%和25.12~89.45%;SSBC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显着性改良效果,其中对硫、硼含量提高较为显着,分别为18.56~57.81%,16.73~36.75%。利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SSBC施用前后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F值在夏季和秋季分别从1.18上升到1.40和从1.10上升到1.31。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中土壤TP和有效磷的单因子肥力指数F_i值较高,SOM和TN的F_i值较低,分别是土壤综合肥力的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从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MBC、MBN)的角度探求SSBC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SSBC处理组β-葡糖苷酶(BG)、蛋白酶(LAP)和N-乙酰-葡糖苷酶(NAG)整体上分别提高了17.85~44.50%、24.99~70.46%和17.85~44.50%。相关性分析表明BG、LAP和NAG与大多数参数成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BG、LAP、NAG、SOM、TN、TP、硝态氮、有效磷,是SSBC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主导因素;碱性磷酸酶、MBC和氨态氮得分低,是主要限制因素。SSBC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也引入了以重金属为代表的污染物,添加生物炭后,7种金属元素最大增加幅度顺序为Cu>Zn>Ni>Cr>Pb>Hg>Cd,最大增加幅度依次为763.66%>141.35%>91.51%>81.12%>80.09%>68.15%>38.19%,但均符合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对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单一重金属污染风险和重金属综合污染风险增大随SSBC用量正相关,但未造成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HS组具有中等生态风险,主要由Hg和Cd造成。杨树胸径在MS组取得最大,比CK高出6.64~7.24%;而相对生长量在LS组取得最大值,相对5月份平均增加了32.36%。SSBC显着促进了杨树营养吸收,毛细根生物量相对于CK高出11.60~57.46%,N含量高出15.16~48.09%,且两者呈现线性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杨树林论文参考文献

[1].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李东方.降雨和凋落物对人工杨树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徐国庆.污泥生物炭输入暖温带人工杨树林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3].李红霞.人工杨树林病虫害防治方法探索[J].种子科技.2019

[4].段利民,闫雪,刘廷玺,王冠丽,童新.多重情景下半干旱地区人工杨树林光合生理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葛向明.大同市人工杨树林未成材原因及技术改造措施[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8

[6].刘玉兵,刘卫.杨树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7

[7].闫雪.科尔沁沙丘—草甸过渡带人工杨树林耗水规律与尺度扩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8].王增平.人工杨树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5

[9].刘红民.杨树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4

[10].斯日古楞,于大力,于明,凌红波,陈良.人工杨树林下栽培青贮玉米试验[J].中国农业信息.2014

标签:;  ;  ;  ;  

人工杨树林论文-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李东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