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通阳解毒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节囊肿型,痤疮,阳郁寒凝证,温通
通阳解毒汤论文文献综述
丁旭,刘瓦利[1](2011)在《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44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结节囊肿型痤疮中医辨证为阳郁寒凝证型患者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口服通阳解毒汤,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口服大黄虫丸,每次3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时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对照组总有效率65.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积分从治疗后2周起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后8周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治疗后4周起治疗组总积分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从治疗后2周起比较总积分下降率、中医证候评分下降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在皮损评分下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阳解毒汤治疗阳郁寒凝型结节囊肿型痤疮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1年24期)
丁旭[2](2009)在《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其特征,常伴皮脂溢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痤疮的发病率和就诊率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由于本病影响患者容貌,极易给患者心理造成压力,损害身心健康,在部分患者还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结节囊肿型痤疮更因其治疗困难、容易遗留疤痕,长期以来是中西医临床医生共同的难题。结节囊肿型痤疮的西医治疗目前仍以口服异维A酸最为有效,但存在着禁忌症以及副作用等诸多问题,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临床中,结节囊肿型痤疮中医辨证多见阳郁寒凝证,而常用的痤疮辨证分型很少提及阴证、寒证,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治疗方药。一、文献综述1.综述了中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概况。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疮的证候特点,所以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痤疮的病机进行探索。较具代表性的有: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肾阴虚、冲任不调。但从辨病的角度来看,以上几种病机都不能概括痤疮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找到更能揭示痤疮发病本质和规律的核心病机。通过复习《内经》原文及各家注解发现“阳郁”是痤疮发病的关键以及贯穿各个证型的核心。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互结证是痤疮患者比较常见的证型,较早被广泛认识与接受,在遣方用药方面也有很多成熟的经验。近年有医家提出新的证型,如冲任不调证、肝肾阴虚证等,说明痤疮的辨证分型系统仍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根据中医外科学理论及文献研究发现,痤疮的辨证分型还应包括阴证、寒证、虚证。结合临床所见认为痤疮(尤其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中存在“阳郁寒凝证”,属半阴半阳、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证,但整体以阴寒为主。温通法是中医外科学常用内治法之一,指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为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细辛、羌活、独活等。代表方剂为阳和汤。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有类似功效。“刚郁寒凝证”兼具“郁”和“寒”两方面特征,治疗法则应以温通为主。2.综述了结节囊肿武型痤疮的内服药治疗概况。目前针对结节囊肿型痤疮的内服药物治疗,中两药可选择种类均较少。两药方面,首选异维A酸口服,对于病情严重者,也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但均存在多种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中药内服方面,针对结节囊肿型痤疮的研究报道较少,治法仍以活血化瘀为},缺少新的突破。二、痤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调查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说明“阳郁寒凝证”的客观存在,并分析探讨其分布规律及棚关因素。方法: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寻常痤疮患者。主要以询问、答卷和体检方式获取患者信息资料。内容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皮疹形态、病情分级、皮肤类型、自觉症状、皮损表现、舌象、脉象、辨证分型以及生活习惯等。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可单选或多选,由调查者综合病例资料后进行判断。中医辨证分型共5型,分别为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血瘀痰凝证、冲任失调证及阳郁寒凝证,前4型诊断标准参照本科室珍疗常规制订,阳郁寒凝证诊断标准为自拟。计数资料的描述使用频数、频率和构成比;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l3.0软件包。结果:共收集255例寻常痤疮患者,男性66例,女性l89例,男女性别比l:2.86。就诊年龄最小l0岁,最大40岁,平均24.62岁。其中lo-12岁的患儿1例;13-18岁的青少年14例;19-35岁的青年235例;36-40岁的壮年5例。病程1周-16年。粉刺型65例,匠疹脓疱型128例,结节囊肿型60例,聚合型2例。皮肤干燥型7例,油型153例,中间型22例,混合型73例。各型皮肤发病率依次为油型>混合型>中间型>干燥型,油型最高,干型最低。255例患者中5种中医证型共出现324次,其中湿热蕴结证出现次数最多(104次),其次为阳郁寒凝证(82次)。男性患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证型为湿热蕴结证,女性患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证型为阳郁寒凝证,差异有显着性(p<0.01)。同时饮食结构与健身爿惯在男女两性患者的差异有显着性(p<0.01)。男性患者中“肉食较多”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患者中“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者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提示这两种中医证型与患者的饮食结构及健身习惯可能有关。各皮疹形态(除聚合型外)患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证型分别为:粉刺型——肺经风热证,丘疹脓疱型——湿热蕴结证,结节囊肿型——阳郁寒凝证。差异有显着性(除湿热蕴结证外)。单一证型者187例、两证相兼型者65例、叁证相兼型者2例、无证型者1例。提示痤疮的辨证治疗不能过于简单化,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叁、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随机、阳性药物对照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通阳解毒汤对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依据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样本筛选,按就诊的先后次序纳入96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治疗组口服通阳解毒汤(基本方:麻黄6g、黑附片6g(先煎)、细辛3g、黄连6g、吴茱萸2g、白芍12g、炙甘草6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15g。加减法:大便溏泻者加炒白术10g、茯苓10g;皮疹肿痛明显者加连翘15g、地丁15g;舌质紫暗者加桃仁10g、红花l0g;腹胀痛者加干姜6g。),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大黄蜇虫丸(湖南德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3020017),每次3g,每日2次。疗程8周,每1-2周复诊一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8周的基本损害量化评分、中医证候的量化评分,统计总积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拍摄靶皮损照片。依据总积分下降率判定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程度、是否经过特殊处理、消失时间等。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96例入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完成试验87例。治疗组完成44例,脱落4例;对照组完成43例,脱落5例。2组患者中,治疗组44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7例,年龄最大35岁,最小15岁,平均25.68岁;对照组4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5例,年龄最大35岁,最小18岁,平均24.09岁。治疗组病程最长120个月,最短1周,、平均15.12个月;对照组病程最长120个朋,最短2剧,平均l3.79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疗前皮损评分、中医语候评分、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44例,痊愈l5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1例,痊愈率34.1%,总有效率86.4%;对照组43例,痊愈4例,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5例,痊愈率9.3%,总有效率65.1%;经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x2=11.403,P=0.010<0.05,说明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配对T检验处理,2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初诊比较,治疗组总积分以及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2W、4W、6W、8W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积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组相同,对照组各时点评分比较,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方差分析处理,2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同期比较,从第4W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8W时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从治疗第2周起治疗组总积分下降率、中医证候评分下降率与埘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皮损评分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结论在痤疮患者中存在阳郁寒凝证型,尤其在女性患者、结节囊肿犁患者中较多见;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阳郁寒凝证)疗效较好,在消退皮损的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阳郁、阳虚等证候表现。因此,我们认为是对已有痤疮辨证治疗体系的补充与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09-05-24)
郁青萍,高翔[3](2005)在《自拟通阳解毒汤治疗慢性阑尾炎包块5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自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用自拟通阳解毒汤治疗慢性阑尾炎包块50例,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病例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内中医外科部分关于肠痈的诊断依据。并经“B”超检查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通阳解毒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其特征,常伴皮脂溢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痤疮的发病率和就诊率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由于本病影响患者容貌,极易给患者心理造成压力,损害身心健康,在部分患者还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结节囊肿型痤疮更因其治疗困难、容易遗留疤痕,长期以来是中西医临床医生共同的难题。结节囊肿型痤疮的西医治疗目前仍以口服异维A酸最为有效,但存在着禁忌症以及副作用等诸多问题,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临床中,结节囊肿型痤疮中医辨证多见阳郁寒凝证,而常用的痤疮辨证分型很少提及阴证、寒证,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治疗方药。一、文献综述1.综述了中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概况。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疮的证候特点,所以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痤疮的病机进行探索。较具代表性的有: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肾阴虚、冲任不调。但从辨病的角度来看,以上几种病机都不能概括痤疮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找到更能揭示痤疮发病本质和规律的核心病机。通过复习《内经》原文及各家注解发现“阳郁”是痤疮发病的关键以及贯穿各个证型的核心。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互结证是痤疮患者比较常见的证型,较早被广泛认识与接受,在遣方用药方面也有很多成熟的经验。近年有医家提出新的证型,如冲任不调证、肝肾阴虚证等,说明痤疮的辨证分型系统仍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根据中医外科学理论及文献研究发现,痤疮的辨证分型还应包括阴证、寒证、虚证。结合临床所见认为痤疮(尤其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中存在“阳郁寒凝证”,属半阴半阳、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证,但整体以阴寒为主。温通法是中医外科学常用内治法之一,指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为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细辛、羌活、独活等。代表方剂为阳和汤。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有类似功效。“刚郁寒凝证”兼具“郁”和“寒”两方面特征,治疗法则应以温通为主。2.综述了结节囊肿武型痤疮的内服药治疗概况。目前针对结节囊肿型痤疮的内服药物治疗,中两药可选择种类均较少。两药方面,首选异维A酸口服,对于病情严重者,也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但均存在多种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中药内服方面,针对结节囊肿型痤疮的研究报道较少,治法仍以活血化瘀为},缺少新的突破。二、痤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调查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说明“阳郁寒凝证”的客观存在,并分析探讨其分布规律及棚关因素。方法: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寻常痤疮患者。主要以询问、答卷和体检方式获取患者信息资料。内容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皮疹形态、病情分级、皮肤类型、自觉症状、皮损表现、舌象、脉象、辨证分型以及生活习惯等。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可单选或多选,由调查者综合病例资料后进行判断。中医辨证分型共5型,分别为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血瘀痰凝证、冲任失调证及阳郁寒凝证,前4型诊断标准参照本科室珍疗常规制订,阳郁寒凝证诊断标准为自拟。计数资料的描述使用频数、频率和构成比;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l3.0软件包。结果:共收集255例寻常痤疮患者,男性66例,女性l89例,男女性别比l:2.86。就诊年龄最小l0岁,最大40岁,平均24.62岁。其中lo-12岁的患儿1例;13-18岁的青少年14例;19-35岁的青年235例;36-40岁的壮年5例。病程1周-16年。粉刺型65例,匠疹脓疱型128例,结节囊肿型60例,聚合型2例。皮肤干燥型7例,油型153例,中间型22例,混合型73例。各型皮肤发病率依次为油型>混合型>中间型>干燥型,油型最高,干型最低。255例患者中5种中医证型共出现324次,其中湿热蕴结证出现次数最多(104次),其次为阳郁寒凝证(82次)。男性患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证型为湿热蕴结证,女性患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证型为阳郁寒凝证,差异有显着性(p<0.01)。同时饮食结构与健身爿惯在男女两性患者的差异有显着性(p<0.01)。男性患者中“肉食较多”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患者中“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者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提示这两种中医证型与患者的饮食结构及健身习惯可能有关。各皮疹形态(除聚合型外)患者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证型分别为:粉刺型——肺经风热证,丘疹脓疱型——湿热蕴结证,结节囊肿型——阳郁寒凝证。差异有显着性(除湿热蕴结证外)。单一证型者187例、两证相兼型者65例、叁证相兼型者2例、无证型者1例。提示痤疮的辨证治疗不能过于简单化,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叁、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随机、阳性药物对照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通阳解毒汤对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依据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样本筛选,按就诊的先后次序纳入96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治疗组口服通阳解毒汤(基本方:麻黄6g、黑附片6g(先煎)、细辛3g、黄连6g、吴茱萸2g、白芍12g、炙甘草6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15g。加减法:大便溏泻者加炒白术10g、茯苓10g;皮疹肿痛明显者加连翘15g、地丁15g;舌质紫暗者加桃仁10g、红花l0g;腹胀痛者加干姜6g。),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大黄蜇虫丸(湖南德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3020017),每次3g,每日2次。疗程8周,每1-2周复诊一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8周的基本损害量化评分、中医证候的量化评分,统计总积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拍摄靶皮损照片。依据总积分下降率判定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程度、是否经过特殊处理、消失时间等。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96例入组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完成试验87例。治疗组完成44例,脱落4例;对照组完成43例,脱落5例。2组患者中,治疗组44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7例,年龄最大35岁,最小15岁,平均25.68岁;对照组4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5例,年龄最大35岁,最小18岁,平均24.09岁。治疗组病程最长120个月,最短1周,、平均15.12个月;对照组病程最长120个朋,最短2剧,平均l3.79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疗前皮损评分、中医语候评分、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44例,痊愈l5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1例,痊愈率34.1%,总有效率86.4%;对照组43例,痊愈4例,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5例,痊愈率9.3%,总有效率65.1%;经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x2=11.403,P=0.010<0.05,说明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配对T检验处理,2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初诊比较,治疗组总积分以及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2W、4W、6W、8W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积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组相同,对照组各时点评分比较,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方差分析处理,2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同期比较,从第4W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8W时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从治疗第2周起治疗组总积分下降率、中医证候评分下降率与埘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皮损评分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结论在痤疮患者中存在阳郁寒凝证型,尤其在女性患者、结节囊肿犁患者中较多见;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阳郁寒凝证)疗效较好,在消退皮损的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阳郁、阳虚等证候表现。因此,我们认为是对已有痤疮辨证治疗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阳解毒汤论文参考文献
[1].丁旭,刘瓦利.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4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1
[2].丁旭.通阳解毒汤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3].郁青萍,高翔.自拟通阳解毒汤治疗慢性阑尾炎包块5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