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265400
合作是幼儿实现与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家长、社会、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学者们围绕幼儿合作的基本形式、发展阶段、特点、干预路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但对新时代幼儿合作意识培育路径的研究甚少,因此,加强新时代培育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一、幼儿教育中共享思维的培育
幼儿合作教育的研究较多关注于合作行为模式的培育和探索。例如要完成某一共同目标,机械地分配给孩子“角色”,这一任务、这一角色是否源自小组成员达成共识的分配结果?答案是否定的,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无法真正地思考和融入到合作的过程中,造成孩子内部对“合作”的内涵产生了一定的误解,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合作就是完成分配的任务,而不会真正地融入到高层次的合作过程中。新时代对合作的本质与核心赋予了新的内涵,知识共享、创新思维的培育是合作的要旨。在幼儿教育中实现共享思维、创新思维的渗透才是推动合作行为结果产生与出现的关键所在。在幼儿教育中要实现形式上、单纯行为的合作到自发共享、自觉教育培育模式的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合作行为结果的产生与出现。
二、基于共享思维的幼儿合作路径
1.共赢思维与合作教育的渗透
共赢思维的原意是指人们在处理双边关系时要互利双赢,在处理多边关系时尽量实现多方共赢。共赢思维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将眼光放长远,脱离短视、狭隘和短浅的利益追逐。在幼儿教育中,共赢思维的植入主要表现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从多视角、多维度考虑问题,把绿色环保理念、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到孩子的学习任务中,引导孩子在做决策之前从多维度、多方位考虑和思考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多提问、举例子,引起幼儿的思维冲突与碰撞;在碰撞过程中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在提出答案后再进行对比和考虑哪个答案更有利。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维模式、行为决策便呈现出很强的共赢、互利的行为特征。
2.辩证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幼儿们在处理同伴关系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一对关系。在现实社会交往中竞争不是你死我活,合作也不是要完全放弃自身的利益,而是互利双赢,或多方共赢,即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合争”“竞合”。这是对合作与竞争辩证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也给我们日常的幼儿教育实践过程带来新的启示。
3.社会文化与合作意识的融合
传统的社会文化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对幼儿认知教育过程中也有合作意识的渗透,即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行为模式、努力程度如若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关怀,这种行为过程就被认为包含了合作的社会文化元素。新时代,新的共享思维模式之下,合作主体的外延被扩大了,它不仅包括面对面直接接触的合作者,互联网平台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纳入到参与过程中,合作主体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主体间交流的模式、层次也更加复杂。这些变化对幼儿合作教育、对社会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都会带来新的启示。首先,社会文化中对合作过程的态度是极其包容的,在个体努力完成某一目标过程中,只要思维活动或者行动过程有一部分是在团队共同努力、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发生的,那么这种活动就被认为包含了合作的基本内涵。其次,在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过程中要实现教育重心由合作行为培育到合作意识培育的转变。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发现合作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什么也没有发生,而是幼儿心理变化与心理倾向的活动过程,或者心里有很强烈的与他人商量、合作的意识与意愿,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最终并未实施。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共同参与思考的过程,老师承担的角色类似于豪斯路径——目标理论中管理者的角色,即帮助下属实现目标扫清各种各样的障碍,找到约束孩子们合作行为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并向孩子传授沟通的技巧和策略,为日后孩子们合作行为的产生积蓄正向能量,并推动支持这一过程的发生。再是,社会文化合作主体的扩大有利于开拓合作的宽度。在开展幼儿合作教育过程中,要将节奏放缓,让大多数甚至全部的孩子参与到这一过程中,鼓励孩子在此过程中自己思考、感知,去尝试甚至犯错,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老师更多地适宜采用正向鼓励教学法,对孩子们的行为不吝赞美,对他们的行为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拓展合作教育实施的宽度和广度。
三、幼儿合作意识的培育目标
通过合作思维训练、行为引导,不断推动幼儿合作教育从注重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到注重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在与幼儿沟通交流与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有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愿意与同伴交流,学会与他人分享、协作,有同情心和社会规则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的基本行为习惯;引导现实中幼儿行为模式的改进,进一步提升合作性教育研究的深度,在对已有合作能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幼儿合作行为产生的根源,促进实践中幼儿合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琴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5),36-39。
[2]崔丽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和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10,(4),23。
[3]庞丽娟陈琴论儿童合作[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