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综合调整论文-王敬华

油藏综合调整论文-王敬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藏综合调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电阻油藏,疑难层,极复杂断块

油藏综合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王敬华[1](2019)在《商河油田浅层油藏调整潜力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商河油田2000米以上的浅层油藏共有叁套开发层系(沙二段、沙一段、东二段),但由于目前对商河油田浅层油藏研究力度较小,导致对其开采特征及下步开发潜力认识不足,本文针对影响商河油田浅层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摸清了下一步的调整潜力。(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于建设[2](2018)在《精确定位“网”尽剩余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油田文33块沙二下油藏复杂带水驱油效率低、剩余油分布零散、井网损坏严重。对此,采油四厂地质技术人员通过精细评价复杂带、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注水方案,实施分类治理。今年前7个月,该油藏生产原油1.5万多吨,超计划800多吨;自然递减率仅3.71(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8-09-03)

张海翔[3](2018)在《海上疏松砂岩油田聚合物驱油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调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绥中36-1油田为典型的疏松砂岩油田,经过十多年的聚合物工业化生产,开发技术日益成熟配套,于2010年研究区启动注聚施工。但注聚后出现了液量下降及注采井网发生变化的问题,效果未达预期,聚合物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同时,吨聚产油增油指标逐年下降,不能满足低成本、高效益开采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疏松砂岩油藏精细描述与定性-定量剩余油深入分析,给出综合调整措施,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研究基础。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井震油藏精细描述,对现阶段聚驱的开发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找出聚驱开发治理的重点,开展精细地质研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采用动静态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精细描述剩余油机理,指导聚驱油田进行最及时有效的个性化调整挖潜。论文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构造精细解释、地震反演与沉积研究,层系上细分至小层级,构造上重新描述微幅构造与断层发育特征,并进一步总结了储层空间展布规律。针对聚驱油藏优势渗流通道分布特征,采用室内实验分析、理论研究及动态生产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手段,揭示聚驱影响下储层物性变化特征,给出了优势渗流通道定量评价方法,总结优势渗流通道分布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反演控和相控条件下的双控叁维地质建模方法,以声波曲线为桥梁,采用波阻抗反演的“软约束”、微相数据的“硬约束”相结合手段,完成研究区井震联合属性模型的建立。研究表明,该地质模型不仅实现井间预测,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油田动态资料,完成了研究区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在剩余油分布规律方面,根据室内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结果,采用动静态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微观上剩余油特征以簇状、油膜状、盲端及柱状剩余油为主,宏观剩余油主要发育8种类型。考虑剩余油受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共同作用,建立一种基于灰色关联-模糊数学的剩余油评价手段。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完成剩余油定量评价。并应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完成油组级剩余油主控因素的评价。基于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展综合调整方法措施研究,分别分析分层注水、调剖、堵水、补孔、注采强度、井网加密等剩余油挖潜措施,综合评价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挖潜效果,总结剩余油挖潜对策并编制综合调整方案。(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6)

梁婧[4](2018)在《S1612块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综合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以S1612块蒸汽吞吐前期地质认识为基础,针对目前区块存在的油水关系认识不清、蒸汽吞吐效果差及动用程度不均等开发难题,开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评价,明确吞吐平面、纵向动用程度,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落实剩余潜力,根据区块特点和经济界限,制定调整部署原则,进一步部署挖潜井位,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效果综合分析及评价,根据生产动态指标变化规律,落实目标区块及各试验区蒸汽吞吐的开发特点和规律;根据数值模拟正交化分析和生产动态敏感性评价,落实影响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通过纵向油层动用状况研究和“叁场”分布特征分析,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分析法、物质平衡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法等确定剩余可采储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明确提出调整潜力主要方向。课题取得以下成果:针对S1612兴隆台油层的油藏地质特点,开发规律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成综合油藏工程研究,包括开发方式、井网、井距等研究,针对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优化设计关键操作参数,依据油层发育及剩余油分布情况,完成开发调整井位部署及蒸汽吞吐指标预测。本次研究成果对于现场蒸汽吞吐中后期油层动用程度研究、蒸汽吞吐井间加密调整及蒸汽吞吐后期方式转换时机优化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2-01)

关守国[5](2018)在《复杂断块综合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法哈牛砂岩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哈牛砂岩油藏由多个小断块构成,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难以形成有效的连通系统,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井况复杂,井内工具多,造成停关井的比例是逐年增高,而且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影响了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针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剩余油分析再认识,利用老井侧钻重构井网,完善了注采系统,同时通过单井调剖和压裂等措施手段提高了单井日产水平,整体上实现区块的高效开发。(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03期)

赵梓平[6](2016)在《叁角形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综合调整研究——以台兴油田广山区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断块油藏的几何形态及断层组合模式,断块油藏的形状可以分为条带状、叁角形、四边形、半圆形。台兴油田广山区块是典型的叁角形断块油藏,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采油速度低、井网不完善,需要进行研究改善开发效果。通过对广山区块阜叁段油藏开展储层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分布模式及主控因素等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提出了油藏综合调整方案,为改善此类区块的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2016年02期)

雒继忠,王明瑜,宋方新,高超君,胡东伟[7](2013)在《白452井区超低渗透油藏综合调整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庆油田白452井区属于超低渗透油田,裂缝发育,地质情况复杂。利用层次分析法将采油井分成叁类,6.45%的井为一类井,78.71%的井为二类井,其余14.84%的井为叁类井。设计了在调整注水量的基础上先提高低产井产能,后完善注采关系,然后高含水井转注的综合调整方案。2012年,白452井区采用综合调整方案实施注水调整6井次,调整后日增油5.42 t,单井平均日增油0.9 t,含水率下降1.78个百分点,效果较好;压裂3井次,压裂后日增油4.8 t,累增油1 369.0 t,目前仍在有效期,增油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13年09期)

屈亚光,安桂荣,潘彩霞,张伟,丁祖鹏[8](2013)在《多层砂岩油藏综合调整井型优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综合调整工作是多层砂岩油田缓解注采矛盾、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井型优选是油田综合调整过程中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以M油田为研究背景,首先根据一次综合调整实施后,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单井控制储量和水驱采收率分析结果,初步评价了水平井和定向井在此类油田中的开发效果。然后基于实际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和理论油藏模型,对于类似M油田的多层系油田,得出单井控制储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水平井与定向井的生产效果。当定向井与水平井的单井控制储量在2.65—3.10倍时,水平井与定向井累产油比值相当;同时得出水平井和定向井开发效果还与单井控制储量的水淹级别相关,不同水淹状况下,定向井与水平井开发效果不同。对于较厚的水淹程度不大或底部水淹砂体,采用水平井进行局部挖潜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14期)

杨胜利[9](2012)在《热河台低渗透油藏综合调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兴隆台油田热河台油层属于低渗透油田,储层为浊积相沉积砂体,储层物性极差,开发中暴露出来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须不断加深油藏认识,结合断块具体特点进行治理调整。主要做法是通过合理油藏注水试验及时将天然能量开发区块转入注水开发,对井网相对完善区块实施综合治理。本文主要针对油藏低渗的特点,在不同开发阶段,实施相应的治理及调整措施,使低渗透热河台油层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实现了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2年18期)

胡海霞[10](2012)在《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综合调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彩9西山窑组油藏递减期采油速度下降迅速,含水继续上升,大批油井相继见水后效果变差甚至失效。截至2011年9月30日,彩9区西山窑组油井开井数58口,仅占总数四分之一。油井大面积关井,油井利用率低。目前全区采出程度为22.5%,综合含水88.2%,含水小于60%的油井占25%,含水>80%的油井占57%。注采矛盾进一步加剧。注采总压差逐步增大至10MPa以上,压力场分布极不均匀,采油井水窜,高含水和供液不足的现象并存,难以形成有效的水驱系统。因此,针对目前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高含水低产低能开发状况,综合分析油藏开发效果及制约因素,研究认识油藏开采规律、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开采潜力,确定油藏合理的开发调整方式及提高最终采收率已迫在眉睫。针对彩9西山窑组油藏的开发现状,本文针对油藏的实际情况,对该油藏的见水特征、含水规律、含水上升率、压力系统等开发特征进行了分析。对目前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正韵律厚油层水驱油效果较差,是注水开发效果变差的根本原因;裂缝及高渗条带制约了注入水的波及体积;部分油井射孔位置偏低,加剧了含水上升速度;人工压裂投产加速了见水速度;早期过高的采油速度,使地层压力下降过快;反九点生产井网目前难以保证合理的注入速度。针对水驱曲线末端明显呈上翘趋势,开发效果变差,甲乙型水驱曲线不适用这一问题,通过对含水上翘问题的调研,找到了水驱曲线上翘的校正方法,并对彩9西山窑组油藏的采收率进行了预测。同时也用童氏图版法、变形介质一维水驱油模型法对该油藏的采收率进行了预测。常规产量劈分方法主要是基于h或Kh进行劈分、根据产液剖面劈分、产液剖面模型法等。由于均未考虑油藏开发动态变化,如含水率变化、井底流压变化等而进行,无法结合油井生产动态实际,因此准确度都较低。鉴于目前常规产量劈分方法存在的不足,由此得来的剩余油分布也是不可靠的。因此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的是基于改进反距离加权方法及遗传算法,建立产水/油劈分模型。在此基础上预测出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并对剩余油分布富集区带和剩余潜力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进行了调研,针对油藏的实际情况,筛选出了适合彩9西山窑组油藏特征的措施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方法。通过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通过油藏动态分析认为,油藏整体水驱波及体积小,动用程度低。剩余潜力大,剩余油分布面积广。2、针对水驱曲线末端明显呈上翘趋势,开发效果变差,甲乙型水驱曲线不适用这一问题,通过对含水上翘问题的调研,找到了水驱曲线上翘的校正方法,并对彩9西山窑组油藏的采收率进行了预测,甲型水驱曲线预测采收率为25.8%,乙型水驱曲线预测的采收率为27.1%。同时也用童氏图版法进行了预测,预测采收率为26%。3、利用变形介质油藏一维水驱油模型,计算了出考虑储层变形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和常规一维水驱油模型下计算出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对比分析可知。考虑变形,西山窑理论采收率为30%,比不考虑变形的低11%考虑变形的采收率与标定采收率32%比较接近,说明考虑变形评价油藏的开发效果更准确。4、用基于改进反距离加权方法及遗传算法,建立产水/油劈分模型。对彩9西山窑组油藏油井进行了产量劈分。得出单井累产油在各个小层的累计产油量,由各单井产量劈分结果,应用Discovery软件,插值得到全区剩余储量分布。对剩余油富集区带进行了分析,认为垂直地应力方向剩余油相对富集;裂缝发育井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水下分流浅滩剩余油相对富集;油井排间剩余油相对富集;纵向上剩余油集中在物性相对较差的地方。将剩余潜力分布类型分为平面上剩余潜力分布和纵向上剩余潜力分布。平面上主要分布在:1)井网控制不住区;2)平面注入水失调区块;3)河道边部薄差层;4)注采不完善区;5)二线受效区;6)单向受效区;7)滞留区;8)断层遮挡处的剩余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1)裂缝窜吸带;2)层间干扰层段;3)层内未水淹层段;4)隔层损失层段;5)未射潜力层段;6)纵向上分布稳定的差油层;7)吸水较差的层段。5、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进行了调研,并筛选出了适合彩9西山窑组油藏特征的挖潜措施、方法和叁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挖潜措施、方法:井网加密调整措施、压裂、周期注水。叁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氮气驱、空气驱、空气-泡沫驱。(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2-05-01)

油藏综合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原油田文33块沙二下油藏复杂带水驱油效率低、剩余油分布零散、井网损坏严重。对此,采油四厂地质技术人员通过精细评价复杂带、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注水方案,实施分类治理。今年前7个月,该油藏生产原油1.5万多吨,超计划800多吨;自然递减率仅3.7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藏综合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1].王敬华.商河油田浅层油藏调整潜力综合评价[J].化工管理.2019

[2].于建设.精确定位“网”尽剩余油[N].中国石化报.2018

[3].张海翔.海上疏松砂岩油田聚合物驱油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4].梁婧.S1612块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综合调整[D].东北石油大学.2018

[5].关守国.复杂断块综合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法哈牛砂岩油藏为例[J].化工管理.2018

[6].赵梓平.叁角形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综合调整研究——以台兴油田广山区块为例[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6

[7].雒继忠,王明瑜,宋方新,高超君,胡东伟.白452井区超低渗透油藏综合调整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

[8].屈亚光,安桂荣,潘彩霞,张伟,丁祖鹏.多层砂岩油藏综合调整井型优选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9].杨胜利.热河台低渗透油藏综合调整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

[10].胡海霞.彩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综合调整研究[D].长江大学.2012

标签:;  ;  ;  

油藏综合调整论文-王敬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