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修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阳修,道论,佛教观,士志于道
修道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1](2015)在《欧阳修道论视野下的佛教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欧阳修作品的解读,首先分析欧阳修的儒家立场,着重提炼欧阳修排佛的思想根据——“道论”,接着阐述欧阳修的佛教观和排佛主张,试图分析出:欧阳修基于坚定的儒学立场而排佛。本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叁部分。第一章围绕“欧阳修的道论”而展开,是为呈现欧阳修佛教观的思想立场。共分为叁小节,分别阐述了欧阳修的人道论、文道论与政道论。本文认为,欧阳修的人道论坚持了“明人事而不究天”与“切人情而不言性”的主张;而欧阳修的文道论倡导了“道胜文至”,“道以充文”与“师经务道”等观点;同时,欧阳修的政道论重在“节用而爱民”。因此,欧阳修的道论直接继承自孔孟之道,不同于北宋初期的“道统论”。第二章重点阐述“欧阳修的佛教观”,也分为叁小节,分别阐述了欧阳修与佛教的广泛接触、欧阳修的佛教观以及欧阳修的排佛主张。欧阳修从儒家立场出发观照佛教,认为儒学与佛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道理、文理和伦理等叁方面。因而,欧阳修在《本论》中提出了“修本以胜之”的排佛主张。从而将如何否定他者(排除佛教)的问题转化为怎样肯定自我(发展儒学)的问题。第叁章是对欧阳修思想的评价,首先介绍了宋初的“道统论”,认为欧阳修的“道论”并非北宋时期流行的“道统论”;其次,分析了欧阳修对老庄思想的吸收以及佛教观存在的问题,一并介绍了宋初高僧在融通儒佛方面的建树,揭示了当时儒佛道叁教合一的文化发展趋势,认为欧阳修的理论视野不如同时代的佛僧更为宽广圆融:最后,通过考察“儒士”的概念,以及阐明儒学之中“士”与“道”的涵义,说明欧阳修崇儒排佛的真正意义在于他的思想表明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士志于道”,这种理想将儒家的政治主体意识、文化本位意识与道德理想主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4-12)
赵建功[2](2013)在《葛洪的修道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葛洪在其道体论和道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修道论思想,其核心即是:长生可得,神仙可学。其具体修道法门是:一,志诚坚果,无所不济;二,积善立功,忠孝为本;叁,恬静无欲,守一存真;四,博闻体要,善择勤求;五,广知众术,养生却害;六,"宝精爱炁,最其急也";七,导引行气,神通无限;八,"升仙之要,在神丹也"。(本文来源于《华中国学》期刊2013年00期)
覃江[3](2010)在《舍妄归真:佛教修道论的基本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四谛法中的道谛,即佛教的修道论是以"舍妄归真"为基本结构的,这个结构贯彻于大小乘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方法设计之中。本文梳理了这个结构的逻辑进路,回答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如何识妄,如何破妄等问题。了解这一结构对认识佛教的根本精神,认清修行路线和丰富心理治疗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0年10期)
钟海连[4](2010)在《复归与超越:王重阳修道论与老庄思想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重阳创立的以"全真而仙"为核心的修道论,远承老庄之学,融贯儒佛思想,分别从"全真"、"修心"、"真行"等不同层面,把老庄道家的"见素抱朴""法贵天真"思想,自然超脱的养心论和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慈善济世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对老庄思想的复归与超越,增强了道教的普世性,提升了道教的思想水平。(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张培锋[5](2008)在《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诗与修道关系入手,试对佛教影响于中国文学的一个方面作出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揭示中唐之后,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及其对传统诗歌功能认识上的拓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期刊2008年01期)
张培锋[6](2008)在《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诗与修道关系入手,试对佛教影响于中国文学的一个方面作出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揭示中唐之后,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及其对传统诗歌功能认识上的拓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期刊2008-10-01)
王建疆[7](1998)在《老子的修道论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的修道论美学王建疆老子修道论美学包括审美方法论、审美人格论和审美体验论叁大部分。其审美方法论探讨如何致道审美的问题;其审美人格论则展示得道之人或“玄德”之人的风采,意在垂示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体现人与道通的境界,为后世浪漫主义创作开了先河;其审美...(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1998年02期)
卿希泰[8](1992)在《张宇初的“天人一致”的宇宙观和修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宇初,字子璇,号耆山,江西贵溪人,为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之长子,是明代正一道士中在教理教义方最有贡献者之一。约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尝受道法于长春真人刘渊然,后与渊然不协,相诋讦。”洪武十年(1377)十二月张正常去世之后嗣教,为四十叁代天师。十一年(1378)入朝,太祖朱元璋召见,眷赉有加。十叁年(1380)二月,制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领道教事。十六年(1383)召赴阙,命建玉箓大斋于紫(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1992年01期)
修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葛洪在其道体论和道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修道论思想,其核心即是:长生可得,神仙可学。其具体修道法门是:一,志诚坚果,无所不济;二,积善立功,忠孝为本;叁,恬静无欲,守一存真;四,博闻体要,善择勤求;五,广知众术,养生却害;六,"宝精爱炁,最其急也";七,导引行气,神通无限;八,"升仙之要,在神丹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修道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阳.欧阳修道论视野下的佛教观研究[D].南京大学.2015
[2].赵建功.葛洪的修道论思想[J].华中国学.2013
[3].覃江.舍妄归真:佛教修道论的基本结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
[4].钟海连.复归与超越:王重阳修道论与老庄思想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2010
[5].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8
[6].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C].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2008
[7].王建疆.老子的修道论美学[J].甘肃社会科学.1998
[8].卿希泰.张宇初的“天人一致”的宇宙观和修道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