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抛秧稻论文-甘继勇

免耕抛秧稻论文-甘继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耕抛秧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除草剂,免耕抛秧,产量,影响

免耕抛秧稻论文文献综述

甘继勇[1](2010)在《不同剂量的除草剂对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索除草剂"农民乐747"免耕制剂在对免耕抛秧田试验中,不同剂量"农民乐747"免耕制剂对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今后水稻免耕抛秧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农家之友(理论版)》期刊2010年08期)

钟晓东[2](2009)在《抛栽密度对无盘旱育免耕抛秧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表明: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比塑盘旱育抛秧增产,其中无盘旱育抛秧密度以1.9万蔸/667m2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期刊2009年18期)

张航,朱敦军,邱志坚[3](2009)在《编织布育秧不同秧龄对免耕抛秧稻的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编织布育秧不同秧龄对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秧龄抛栽时,早抛早立苗、早分蘖、早成熟,迟抛迟立苗、迟分蘖、迟成熟,在秧龄25~35d抛栽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09年14期)

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4](2009)在《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与立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5—2006年采用大田和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及立苗技术。结果表明,适宜的浅水(1cm左右)抛栽、短秧龄(20d)抛栽、前期适当增施氮肥、适量的稻草还田(1200kghm-2)、旱育秧抛栽和喷施多效唑、α-萘乙酸浸种处理均有利于扎根立苗,早生快发,促进地上部生长。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与秧龄长短有很大关系,短秧龄有利于加快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和水稻生长。秧苗抛栽后立苗期每株平均根数和根长、地上部可溶性糖和全氮含量都与立苗密切相关。该结果为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宁伟军[5](2008)在《浮萍与稻糠对免耕抛秧稻生、产量及氨挥发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在南方红壤双季稻区浮萍与稻糠对免耕抛秧稻生长、产量、田间氨挥发、植株养分、土壤养分以及浮萍对田面水中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旨在为浮萍与稻糠在免耕抛秧稻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免耕抛秧技术下,施用浮萍对水稻生长没有不良影响;施用稻糠、浮萍+稻糠对水稻株高有一定抑制作用。施用稻糠、浮萍+稻糠可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提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施用稻糠100g/m~2、150g/m~2,水稻分别增产6.1%、8.5%;施用浮萍100g/m~2+稻糠100g/m~2、浮萍200g/m~2+稻糠150g/m~2,水稻分别增产7.1%、11.1%,增产效果随稻糠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本试验中,以施浮萍200g/m~2+稻糠150g/m~2的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水稻理论产量每公顷增加775.6 kg,实际产量每公顷增加747.2 kg,增产幅度达11.1%,每公顷可增收385.8元,比对照增收4.4%,经济效益最佳。2、施用稻糠、浮萍+稻糠可增强水稻后期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增加叶片叶绿素和游离酸含量,调节植株对氮素同化和输出,为籽粒营养物质的积累提供了有效能量。3、施用稻糠、浮萍+稻糠,水稻植株茎叶的N、P、K含量在后期有较明显的提高。而单施浮萍对水稻茎叶的N、P、K含量影响不大。4、单施高量浮萍、稻糠和浮萍+稻糠均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N、P、K的含量。前期有浮萍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对照有所降低,在晒田浮萍消亡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P、K的含量逐渐升高。至成熟期,施用稻糠和浮萍+稻糠区的有机质、速效N、P、K的含量较对照显着提高。5、无论单施浮萍、稻糠,还是施浮萍+稻糠均可降低氨挥发损失量。整个水稻生育期,对氨挥发损失量的抑制效果表现为:浮萍200g/m~2+稻糠150g/m~2>浮萍200g/m~2>浮萍100g/m~2+稻糠100g/m~2>浮萍100g/m~2>稻糠150g/m~2>浮萍50g/m~2>稻糠100g/m~2。其中,浮萍200g/m~2+稻糠150g/m~2的氨挥发累积量仅为7.74 kg/hm~2,比对照低18.2%,达显着水平。6、盆栽结果表明,浮萍对施肥后田面水NH_4~+-N浓度有加速升高的作用,高量浮萍NH_4~+-N浓度较低量浮萍和对照提前1天达到峰值,但峰值低于低量浮萍和对照。各处理TN、NO_3~--N浓度变化与NH_4~+-N基本一致。在水稻生育前期,浮萍可将水中存在的NH_4~+-N吸收同化储藏在体内。到分蘖末期,浮萍处理NH_4~+-N浓度和NO_3~--N浓度略有缓慢回升的趋势,高量浮萍比低量浮萍明显,说明浮萍在水田环境中对氮素的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有释放氮的效应。(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许立明,徐世宏,李如平,杨为芳,吉发前[6](2006)在《不同抛栽叶龄对免耕抛秧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2年早、晚季的小区试验,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免耕抛栽叶龄均以3.5~4.5叶抛栽较好,此叶龄抛栽有利于早立苗、早分蘖、早够苗,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本试验比大龄秧可增产10%~60%。(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06年S1期)

吴登,徐世宏,李如平,郎宁,杨为芳[7](2006)在《不同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成穗率、有效穗数有显着的影响,以每公顷抛栽33.0万~34.5万蔸最好,不同的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产量有显着的影响,早稻以每公顷抛栽33万蔸处理产量最高,晚稻以每公顷抛栽34.5万蔸处理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06年S1期)

李如平,唐茂艳,杨为芳,徐世宏,秦华东[8](2006)在《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的立苗与根系生长以及对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田条件下,在晚季对免耕抛秧、常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常耕抛秧的立苗速度与立苗期的根系生长及其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7.64%,稻草还田免耕抛秧与稻草还田常耕抛秧产量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常耕抛秧高10.72%和8.22%。免耕抛栽秧苗前期立苗速度较慢,后期立苗速度较快,总的立苗时间较常耕抛栽秧苗多1 d。免耕使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根系的总长度和根毛区长度及根系氧化能力下降。但是,稻草还田增加了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和根系长度,提高了根系氧化能力,因而对抛栽水稻立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在免耕条件下更明显。(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06年S1期)

李群,陈德辉,陆瑞平,葛胜,徐世林[9](2006)在《麦田留高茬免耕抛秧稻生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茬免耕抛秧技术是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提出的一种麦草全量还田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理念,其要点就是将轻型抛秧技术优势与麦草全量直接还田技术相结合,集成水稻抛秧轻简栽培与秸秆还田生态生产的技术体系。经过试验、示范,研究麦草还田方式、秧苗素质、田面清理、肥料施用、水分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出了适用于长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梁有勇,黄飞燕[10](2006)在《免耕抛秧稻幼穗分化肥施用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免耕抛秧稻施用幼穗分化肥试验,结果表明:适量施用幼穗分化肥能有效防止免耕抛秧稻后期因缺肥所出现的早衰现象,从而提高免耕抛秧稻的穗粒数、成穗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每穗总粒数增加5~20粒,成穗率提高2%~9%,产量增幅达4%~18%;但对免耕抛秧稻的有效穗数和粒重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广西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免耕抛秧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实验表明: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比塑盘旱育抛秧增产,其中无盘旱育抛秧密度以1.9万蔸/667m2产量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耕抛秧稻论文参考文献

[1].甘继勇.不同剂量的除草剂对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0

[2].钟晓东.抛栽密度对无盘旱育免耕抛秧稻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

[3].张航,朱敦军,邱志坚.编织布育秧不同秧龄对免耕抛秧稻的影响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

[4].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与立苗技术研究[J].作物学报.2009

[5].宁伟军.浮萍与稻糠对免耕抛秧稻生、产量及氨挥发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08

[6].许立明,徐世宏,李如平,杨为芳,吉发前.不同抛栽叶龄对免耕抛秧稻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6

[7].吴登,徐世宏,李如平,郎宁,杨为芳.不同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6

[8].李如平,唐茂艳,杨为芳,徐世宏,秦华东.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的立苗与根系生长以及对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6

[9].李群,陈德辉,陆瑞平,葛胜,徐世林.麦田留高茬免耕抛秧稻生产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6

[10].梁有勇,黄飞燕.免耕抛秧稻幼穗分化肥施用效果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6

标签:;  ;  ;  ;  

免耕抛秧稻论文-甘继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