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社会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续风险决策,社会比较,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
情绪社会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孙裕斌,刘志远,陈静,杨光,郭秀艳[1](2019)在《社会比较对象对后悔情绪波动性的影响:一项静息态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连续风险决策任务范式,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技术来探究在静息状态下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对于不同社会比较对象所引起的后悔情绪波动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共有38名健康大学生被试参与本研究。实验中,被试需要假想有两个不同的对手(亲密好友与陌生人),他们会和自己同时完成连续风险决策任务,双方的结果会同时呈现在一起,被试根据双方结果进行情绪评分。所采集到的静息态数据通过功能磁共振静息态数据处理助手(data processing assistant for resting-state fMRI,DPARSF)来处理并计算脑岛(insula)与眶额叶皮层(orbital frontal cortex)等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值,最后进一步将功能连接值与情绪评分指标(情绪波动性)及社会比较量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收益情境下,个体的结果比陌生人差时,脑岛与眶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与被试的情绪波动性呈负相关(r=-0.399,P<0.05),该功能连接也与个体的社会比较能力呈负相关(r=-0.472,P<0.01)。结论个体在静息状态下,脑岛与眶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与个体在面对陌生人时的情绪波动性及社会比较能力有关。(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11期)
孙裕斌[2](2019)在《社会比较对象影响后悔情绪的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悔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负性情绪,它是个体实际获得的结果与未获得的更好的结果比较后而产生的。后悔情绪也受到许多情境因素的影响,例如,课题组前期研究探讨了社会比较这一情境因素对后悔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结果比别人差时,个体的后悔情绪更强。此外,研究发现,个体与社会比较对象的亲密程度会影响个体对结果的评估,进而影响个体的情绪感受。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比较对象进行区分,并通过fMRI技术来探讨个体与社会比较对象的亲密程度对后悔情绪及相关脑活动的影响。本论文采用连续风险决策任务,在任务中,被试会被呈现8个箱子,并按顺序依次决定是否打开下一个箱子;开箱的结果可能是金币奖赏,也可能是遇鬼而损失金币;被试在决策过程中也可以选择停止打开箱子并收集金币。在结果界面不仅给被试呈现自己的结果,还同时呈现他人的结果。我们对社会比较对象亲密程度的操纵为:让被试想象他人是亲密好友或陌生人。最后被试需要对决策结果进行后悔情绪评分。研究结果发现:(1)在行为学上,个体在面对不同社会比较对象时的后悔情绪及行为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相较于亲密好友,当对手是陌生人时个体的遇鬼概率更高,行为上更加冒险。在损失情境中,当个体的结果比对手差时,面对不同对手的评分差异显着,对手是陌生人的情况下个体更加后悔。在收益情境中,当个体的结果比对手差或与对手相同时,面对不同对手的平分差异显着,个体在面对亲密好友时更加欣慰。(2)任务态fMRI研究表明,在收益情境中,相较于陌生人,个体在面对亲密好友时纹状体、脑岛、丘脑及前扣带回皮层的激活更强。在比较结果层面,当对手和个体都遇到鬼时,相较于陌生人,个体在面对亲密好友时的顶下小叶,额中回激活更强;在收益情境中当个体的结果比对手差时,相较于陌生人,个体的脑岛、丘脑、纹状体的激活更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个体在面对陌生人时随着客观结果的变好,额上回与额下回的激活也越来越强。(3)静息态fMRI研究发现,个体脑岛与其眶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与个体的社会比较能力呈负相关,同时,该功能连接又和个体比陌生人差时的情绪波动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不同亲密度的社会比较对象会影响个体在风险决策时的后悔情绪体验,具体来说,当社会比较对象为亲密好友时,个体的后悔情绪更弱,并且纹状体等脑区激活更强。本论文对课题组先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延伸和拓展,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后悔理论,同时对生活中后悔情绪调节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游园园,邓欣媚,赛李阳[3](2019)在《儿童与成人对社会和非社会正性情绪刺激的脑电反应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不同年龄群体社会与非社会正性情绪刺激加工是否具有差异。研究发现:在P2成分上,成人在情绪刺激下诱发的波幅大于儿童;N2成分上,儿童在叁种情绪刺激条件下波幅无显着差异。成人在社会性情绪刺激条件下诱发的脑电波幅大于在中性情绪刺激条件和非社会情绪刺激条件下诱发波幅;在LPP早、中、晚时间窗中,儿童的LPP波幅大于成人。由此,儿童与成人在社会和非社会正性情绪刺激加工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成人比儿童对社会性情绪刺激更加敏感且在情绪加工中耗费较少的认知资源。(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史美林[4](2018)在《社交媒体中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媒体中社会比较是现实社会比较在网络中的延伸。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比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进化价值。作为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人际交往模式,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重要平台。以往对社交媒体中社会比较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比较频率、上行社会比较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情绪影响等方面展开,但研究范围较狭窄,结果单一;对线上社会比较目标组成的区分不够明确且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因此,为了促进个体在社交媒体中科学合理的进行社会比较,有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比较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社交媒体中不同社会比较类型对情绪的不同影响以及个体与比较目标之间熟悉度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包括叁项研究: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社会比较的基本情况;研究一通过设置真实的网络情境考察社交媒体中不同社会比较类型对情绪的不同影响;研究二结合问卷自评与情境模拟探讨人际熟悉度在社交媒体社会比较对情绪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主要结论为:(1)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进行社会比较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存在主、被动比较两种比较方式和上行、平行、下行比较叁种比较方向,且主要进行被动浏览时形成的被动比较和接收积极信息时形成的上行比较。(2)主动比较增加积极情绪,被动比较增加消极情绪;相比平行比较,上行比较产生更多消极情绪,下行比较产生更多积极情绪;面对上行、平行比较信息时,相比被动比较,主动比较产生更多积极情绪。(3)人际熟悉度在社交媒体比较方式对情绪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面对熟悉好友时,相比被动比较,主动比较产生更多积极情绪;面对陌生好友时,主、被动比较对情绪影响的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刘得格,黄晓治,李焕荣,杨华,杨丹敏[5](2018)在《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解析源自向上社会比较情绪的不同动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妒忌本有理论将妒忌视为一种带有敌意的单维度变量,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并指出,存在善意和恶意两种类型的妒忌,且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对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然而,阻碍研究者深入研究其根源及其不同影响机制的重要问题是没有适用于工作场所的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测量工具。根据妒忌分类理论,采用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法,通过相关研究表明,情景性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善意妒忌和控制感、程序公平感正相关,而恶意妒忌和控制感、公平感负相关;而且,在控制特质性单维妒忌、特质性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情景性单维妒忌的情况下,善意妒忌仍然和工作努力正相关,恶意妒忌仍然和道德推脱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周孟孟,代乐娇,李振莹,王大伟[6](2017)在《抑郁情绪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决策是在社会互动背景下人类如何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包括社会互惠、利他行为、人际信任与公平感等各种现象。分析以往的研究发现,社会决策大都集中在对大学生以及成年期群体的探讨,而较少关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尤其是,较少的研究探讨抑郁情绪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引入抑郁情绪、社会比较及提议类型叁个因素,采用Beck抑郁量表BDI、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为研究工具,选取高一、高二学生76人为被试,使用最后通牒研究范式,分两个实验研究抑郁情绪、社会比较及提议类型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探讨获益条件下和损失条件下,抑郁情绪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两实验均采用2(组别:抑郁情绪组、正常组)×2(社会比较:上行、下行)×3(提议类型:公平5:5,中等不公平3:7,极端不公平1:9)的混合设计。结果显示:(1)在收益条件下,抑郁情绪组的接受率显着高于正常组,公平感显着低于正常组,反应时显着长于正常组。在损失条件下,抑郁情绪组的接受率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公平感和反应时结果与收益条件相同。(2)无论在收益还是损失条件下,接受率和公平感结果中提议类型的主效应显着;社会比较的主效应显着,下行社会比较中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3)收益条件下,社会比较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在下行社会比较中正常组被试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抑郁情绪组的?邮苈什钜觳幌灾T谒鹗跫抡孟喾础#?)收益条件下,社会比较和提议类型的交互作用显着,在公平方案中,接受率差异不显着;在不公平方案中,下行社会比较中被试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5)损失条件下,公平感结果中社会比较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在抑郁情绪组,上行社会比较的公平感显着高于下行社会比较,正常组的公平感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张旭,张守臣[7](2017)在《社会比较、核心自我评价对情绪的影响:一个整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将社会比较效应与方向相结合探讨社会比较类型对情绪的作用方向。实验采用高低标准与积极消极反馈范式,创设基于认知能力水平评价的社会比较情境,控制社会比较的方向及效应,考察比较前后的情绪变化。结果发现上行同化比较下个体正性情绪增加,上行对比比较下消极情绪增加,下行对比比较下的人正性情绪增加,下行同化比较下消极情绪增加。结果表明个体情绪的变化受社会比较的方向和效应的共同影响。研究二,采用社会比较倾向、核心自我评价两个量表,采用实验方法诱发社会比较类型,以513名大学生为被试,对社会比较倾向与情绪之间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比较类型的调节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社会比较类型除了直接影响情绪,还通过与社会比较倾向的交互作用间接的影响情绪。(2)比较倾向和它与类型的交互项通过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情绪。说明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是一种复杂的机制,社会情境和人格特质共同发挥了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周莹[8](2017)在《中韩大学生生活压力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社会支持中介作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韩两国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京畿道环抱韩国首都首尔,是山东与韩国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地区。本研究以山东省与韩国京畿道地区大学生为例,对比分析了中韩两国大学生日常生活所面临的压力、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情况。研究表明,中韩两国大学生生活压力显着地负向影响抑郁情绪;社会支持在两者之间起着显着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中韩两国大学生生活压力的不同和原因,以及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并比较中韩两国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维度的不同与成因,为两国大学生缓解生活压力、降低抑郁情绪提供相互的借鉴,并为国内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李振莹[9](2017)在《抑郁情绪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与此同时,高中群体也面临着助人决策、朋友选择等诸多社会决策,在社会决策过程中,他们时常会与同学比较成绩和受欢迎程度等。以往研究往往关注收益情境中的社会决策,实际生活中损失情境在生活中也广泛存在。为此,我们设计实验,探究抑郁情绪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实验一探究获益条件下组别(抑郁情绪组、正常组)和社会比较(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采用2(组别:抑郁情绪组、正常组)×2(社会比较:上行、下行)×3(提议类型:公平提议5:5,中等不公平提议3:7,极端不公平提议1:9)的叁因素混合设计,结果表明:(1)在收益条件下,抑郁情绪组的接受率显着高于正常组,公平感显着低于正常组,反应时显着长于正常组。(2)接受率结果中提议类型的主效应显着,被试对提议类型为5:5的接受率显着高于3:7、1:9,对3:7的接受率显着高于1:9。与此对应的是,公平感结果中提议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着,被试对提议类型为5:5的分配方案公平感显着高于3:7、1:9,对提议类型为3:7的分配方案的公平感显着高于1:9。提议类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在收益条件下,抑郁情绪组对1:9极端不公平分配的接受率显着高于正常组。(3)社会比较的主效应极其显着,在下行社会比较情境中被试对分配方案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情境;(4)社会比较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在下行社会比较情境中正常组被试对分配方案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情境,抑郁情绪组,上行社会比较情境和下行社会比较情境的分配方案接受率差异不显着。(5)社会比较和提议类型的交互作用显着,在提议类型为5:5的方案中,上行社会比较情境和下行社会比较情境的接受率差异不显着;在提议类型为3:7的方案中,下行社会比较情境中被试对分配方案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情境,在提议类型为1:9的方案中,下行社会比较情境中被试对分配方案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情境。实验二探究损失条件下组别(抑郁情绪组、正常组)和社会比较(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采用2(组别:抑郁情绪组、正常组)×2(社会比较:上行、下行)×3(提议类型:公平提议5:5,中等不公平提议3:7,极端不公平提议1:9)的叁因素混合设计,结果表明:(1)在损失条件下,抑郁情绪组的接受率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公平感显着低于正常组,反应时显着长于正常组。(2)社会比较的主效应显着,下行社会比较情境中被试对分配方案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情境。(3)社会比较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抑郁情绪组在下行社会比较情境中对分配方案的接受率显着高于上行社会比较情境,正常组在上行社会比较情境和下行社会比较情境的接受率无显着差异。(4)接受率结果中提议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着,被试对提议类型为5:5的分配方案接受率显着高于3:7、1:9,对3:7的接受率显着高于1:9。与此对应的是,公平感结果中提议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着,被试对提议类型为5:5的分配方案公平感显着高于3:7、1:9,对提议类型为3:7的分配方案的公平感显着高于1:9。(5)对公平感的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在抑郁情绪组,上行社会比较情境中的公平感显着高于下行社会比较情境,正常组上行社会比较情境和下行社会比较情境的公平感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7)
何幸,崔丽莹[10](2016)在《他人财富情绪:妒忌的社会评估比较与认知加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妒忌是指意识到自己缺乏他人更优越的品质、成就或所有物而产生的自卑、敌意和怨恨等混合情绪,妒忌者渴望得到妒忌目标的优势或希望妒忌目标失去优势。作为一种指向他人财富的复杂情绪,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会引发不同的行为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他人财富的认知评估过程。妒忌通常由向上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社会事件应得性、主观公平感、核心自我评价等认知都会对妒忌产生影响。本文从社会比较判断、认知加工过程和神经生理功能等角度来分析妒忌的产生过程和认知机制。基于现有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妒忌情绪的发展特征、妒忌体验的测量方法和妒忌功能的分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9期)
情绪社会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悔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负性情绪,它是个体实际获得的结果与未获得的更好的结果比较后而产生的。后悔情绪也受到许多情境因素的影响,例如,课题组前期研究探讨了社会比较这一情境因素对后悔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结果比别人差时,个体的后悔情绪更强。此外,研究发现,个体与社会比较对象的亲密程度会影响个体对结果的评估,进而影响个体的情绪感受。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比较对象进行区分,并通过fMRI技术来探讨个体与社会比较对象的亲密程度对后悔情绪及相关脑活动的影响。本论文采用连续风险决策任务,在任务中,被试会被呈现8个箱子,并按顺序依次决定是否打开下一个箱子;开箱的结果可能是金币奖赏,也可能是遇鬼而损失金币;被试在决策过程中也可以选择停止打开箱子并收集金币。在结果界面不仅给被试呈现自己的结果,还同时呈现他人的结果。我们对社会比较对象亲密程度的操纵为:让被试想象他人是亲密好友或陌生人。最后被试需要对决策结果进行后悔情绪评分。研究结果发现:(1)在行为学上,个体在面对不同社会比较对象时的后悔情绪及行为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相较于亲密好友,当对手是陌生人时个体的遇鬼概率更高,行为上更加冒险。在损失情境中,当个体的结果比对手差时,面对不同对手的评分差异显着,对手是陌生人的情况下个体更加后悔。在收益情境中,当个体的结果比对手差或与对手相同时,面对不同对手的平分差异显着,个体在面对亲密好友时更加欣慰。(2)任务态fMRI研究表明,在收益情境中,相较于陌生人,个体在面对亲密好友时纹状体、脑岛、丘脑及前扣带回皮层的激活更强。在比较结果层面,当对手和个体都遇到鬼时,相较于陌生人,个体在面对亲密好友时的顶下小叶,额中回激活更强;在收益情境中当个体的结果比对手差时,相较于陌生人,个体的脑岛、丘脑、纹状体的激活更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个体在面对陌生人时随着客观结果的变好,额上回与额下回的激活也越来越强。(3)静息态fMRI研究发现,个体脑岛与其眶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与个体的社会比较能力呈负相关,同时,该功能连接又和个体比陌生人差时的情绪波动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不同亲密度的社会比较对象会影响个体在风险决策时的后悔情绪体验,具体来说,当社会比较对象为亲密好友时,个体的后悔情绪更弱,并且纹状体等脑区激活更强。本论文对课题组先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延伸和拓展,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后悔理论,同时对生活中后悔情绪调节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社会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孙裕斌,刘志远,陈静,杨光,郭秀艳.社会比较对象对后悔情绪波动性的影响:一项静息态fMRI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9
[2].孙裕斌.社会比较对象影响后悔情绪的fMRI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游园园,邓欣媚,赛李阳.儿童与成人对社会和非社会正性情绪刺激的脑电反应特征比较[J].心理科学.2019
[4].史美林.社交媒体中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8
[5].刘得格,黄晓治,李焕荣,杨华,杨丹敏.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解析源自向上社会比较情绪的不同动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周孟孟,代乐娇,李振莹,王大伟.抑郁情绪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7].张旭,张守臣.社会比较、核心自我评价对情绪的影响:一个整合模型[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8].周莹.中韩大学生生活压力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社会支持中介作用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7
[9].李振莹.抑郁情绪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社会决策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7
[10].何幸,崔丽莹.他人财富情绪:妒忌的社会评估比较与认知加工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