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秆密度论文-阚茗溪,钤太峰,郭风法,仵允峰,韩秀兰

茎秆密度论文-阚茗溪,钤太峰,郭风法,仵允峰,韩秀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茎秆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播,种植密度,冬小麦,产量

茎秆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阚茗溪,钤太峰,郭风法,仵允峰,韩秀兰[1](2019)在《适期晚播对不同密度冬小麦产量和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在宽幅播种条件下,以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设计常规播期10月10日和适期晚播10月20日2个播期处理,各播期下分别设置225、375、52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播期和密度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茎秆重心高度、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和茎秆抗倒指数的影响,以期明确适期晚播对密植高产冬小麦产量和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显着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和抗倒性能。各播期间适度密植(375万株/hm~2)可通过提高穗数获得高产,且在两播期间无显着差异。适度晚播显着提高各密度冬小麦抗倒指数;在晚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重心高度提高的幅度、基部节间机械强度降低的幅度显着低于常规播期,从而使得适期晚播密植小麦的抗倒能力仍可维持在较高水平。适度密植小麦可通过适期晚播平衡其产量和抗倒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采用37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在10月20日播种,可协同实现高产、稳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2期)

李峰,闫秋艳,鲁晋秀,杨峰,董飞[2](2019)在《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着。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雪悦[3](2019)在《种植密度对越冬型黑麦生理、茎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越冬型黑麦(Scale cereale)为禾本科黑麦属,一年生草本。籽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膳食纤维,常被用于制作黑麦面包及其他食品。黑麦植株再生能力较强,草质柔软,也被人们用做家畜的饲料。越冬黑麦抗寒性及再生能力强,其种植可以缓解畜牧业发展较快所带来的饲料危机,还可以提高冬季地表覆盖,减少地表耕层土壤流失,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但寒地条件下其栽植技术尚不深入,为确立黑麦在黑龙江高纬高寒地域越冬种植的最佳群体结构,探讨其不同群体下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对不同种植密度下越冬型黑麦生理特性、茎秆形态特征、群体质量和饲用品质开展研究,以期为建立寒地饲用冬黑麦生产模式及解决早春牧草种植提供参考,也可为南方早春黑麦种植提供复种参考。本文以冬黑麦001为实验材料,采取完全随机设计,设置基本苗为225×10~4株·hm~(-2)(D1)、275×10~4株·hm~(-2)(D2)、325×10~4株·hm~(-2)(D3)、375×10~4株·hm~(-2)(D4)和425×10~4株·hm~(-2)(D5)5个密度处理,调查分析各处理黑麦生理特性、分蘖特性、茎秆形态特征、饲用品质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绿素相对含量减少;黑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逐渐减小,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呈增大的趋势。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与消光系数均呈增大趋势。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系数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黑麦分蘖数和有效茎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黑麦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在基本苗为275×10~4株·hm~(-2)时最大,随着密度的进一步增加,黑麦生物产量逐渐降低。黑麦株高、重心高度及茎秆基部第1、2节间长度,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增加的趋势;茎秆壁厚、茎秆粗度、茎秆强度和茎秆抗倒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大,黑麦茎秆抗倒伏能力减弱。在黑麦开花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黑麦旗叶SOD、POD活性下降幅度加大;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增大,种植密度增大加速黑麦衰老。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抛物线,并在基本苗为275×10~4株·hm~(-2)时达到最大值。高密度下花前营养器官积累的干物质大于低密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小。在基本苗为275×10~4株·hm~(-2)时,黑麦粗蛋白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最低,黑麦饲用品质最好。籽粒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升高呈降低的趋势。从收获饲草角度来看,基本苗为275×10~4株·hm~(-2)时产量最高品质最优,从收获籽实角度来看,基本苗为325×10~4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田军,吕天放,陈传永,刘月娥,张译天[4](2019)在《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并明确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可为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群体结构、实现玉米高产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JK968为试验材料,设置6.0×10~4株/hm~2(D1)、7.5×10~4株/hm~2(D2)和9.0×10~4株/hm~2(D3)3个密度水平,以及乙烯利矮壮素复配剂(EC)和喷施清水为对照(CK)2个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以及茎秆性状对化学调控的响应。【结果】(1)倒伏率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其中在D1密度条件下,JK968的倒伏率分别比D2和D3低69.1%和83.4%;EC处理可显着降低倒伏率,在D1、D2和D3密度条件下分别比对照降低了5.0%、19.8%和41.0%。(2)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重心高度在不同种植密度和化控处理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EC处理后显着降低了地上部第6节以下的节间长度,增加了地上部第7节以上的节间长度,株高和穗位系数略降低,而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显着降低。(3)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在不同处理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乳熟期达最大值。随种植密度增加,地上部第3、4和5节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呈降低趋势;不同节间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表现为地上部第3节>第4节>第5节;EC处理后显着增加了地上部第3、4和5节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4)穗粒数和百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EC处理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较对照增加。在D1、D2和D3密度条件下,EC处理后产量分别较对照高438.8 kg·hm~(-2)、1041.3 kg·hm~(-2)和3376.5 kg·hm~(-2),增幅分别为3.6%、8.2%和27.8%。【结论】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增加、重心高度上移、基部节间伸长、基部节间充实度和抗折力下降。EC处理显着降低了地上部第6节以下的节间长度,显着增加了地上部第7节以上的节间长度,株高略降低,重心高度和穗位高显着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基部节间充实度提高,从而提高了茎秆的抗倒伏能力。由此可见,在风灾倒伏频发地区以及种植密度过大等倒伏风险较大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显着增加玉米茎秆的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显着降低穗位高、重心高度和倒伏率,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邵庆勤,周琴,王笑,蔡剑,黄梅[5](2018)在《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及抗倒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品种的抗倒性能差异,为小麦生产中品种选择及其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8个小麦品种,副区为2个密度处理,分析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抗倒伏能力的差异。[结果]小麦种植密度由基本苗300万·hm-2增加到450万·hm-2,小麦株高、基部节间长度及重心高度分别增加1.77%、6.11%和3.59%,基部节间直径及节间壁厚分别降低5.56%和10.25%,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降低4.14%、7.60%和13.68%,机械强度下降17.59%,倒伏指数上升14.77%,最终导致倒伏率及倒伏程度显着上升,增幅达295.08%和53.57%。从品种来看,‘矮抗58’和‘洛麦23’的植株较矮,重心高度较低,基部节间长度较短,节间直径和节间壁厚较大,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机械强度较大,倒伏指数较小,‘矮抗58’未发生倒伏现象,‘洛麦23’发生少量倒伏,产量也较高;‘烟优361’的植株和重心高度较高,节间直径和节间壁厚较小,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最低,机械强度最小,倒伏指数最大,倒伏率和倒伏程度最高,产量中等。相关分析表明:化学成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与抗倒性能显着相关,木质素含量对抗倒伏的贡献最大。[结论]密度过大不能达到增产效果,反而增加了倒伏概率。‘矮抗58’和‘洛麦23’的植株较矮,重心高度较低,基部节间粗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抗倒性能较好,产量较高,适宜种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尚赏,胡启国,郭书亚,张艳,汤其宁[6](2018)在《种植密度对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倒伏率与茎秆抗倒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茎秆倒伏率与抗倒特性的影响,选取黄淮海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设置6.75万、8.25万、9.75万、11.25万株/hm~2共4个密度处理,研究倒伏率、站秆率与植株形态、节间性状和抗倒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基部第3节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变细,根倒率和茎折率都显着增加,郑单958的根倒率和茎折率都显着低于先玉335;随密度增加,穿刺强度、压碎强度和抗折力也都显着降低,降低幅度表现为抗折力>穿刺强度>压碎强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倒率、茎折率分别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度呈正相关,与节间粗、茎粗系数和抗倒力学参数呈负相关;倒伏率、站秆率与穗位高、节间粗、茎粗系数和抗倒力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品种间比较表明,在相同密度处理下,郑单958具有较低的株高、节间长度和较高的节间粗、抗倒力学特征,综合抗倒性能较强。(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马晓君,路明远,邢春景,莫太相,刘晓林[7](2018)在《群体密度对夏玉米穗下茎秆性状及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置5个密度处理,2015~2016年研究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穗下茎节性状和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穗下由基部向上第2~5节节长增长;第3、5节7.50万株/hm~2密度处理较4.50万株/hm~2分别增加了19.04%、13.93%(2015)和22.84%和26.76%(2016);第6~8节变化不显着,穗下各节节粗变细。节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倒伏率与茎秆节间直径、茎秆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种植密度、节间长度呈显着正相关;与第3~5节和第8节(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相关系数为r=0.96**。(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梁玉超,张永强,石书兵,陈兴武,赛力汗·赛[8](2018)在《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疆滴灌冬小麦抗倒伏性能适宜播种密度。【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四个播种密度处理:M_1(525×10~4粒/hm~2),M_2(600×10~4粒/hm~2),M_3(675×10~4粒/hm~2),M_4(750×10~4粒/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茎粗、茎秆鲜重等形态特征和茎秆基部节间抗折力、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含量等理化特征的影响,以及对田间倒伏率和对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滴灌冬小麦株高、基部节间长和重心高度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和充实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大各处理茎秆抗倒伏指数呈降低的趋势;产量以M_2处理为最高,为7 371.19 kg/hm~2,分别较M_3、M_1和M_4处理增加1.82%、3.45%和10.77%;田间倒伏率以M_4处理为最高,为61.1%。【结论】种植密度为675×10~4粒/hm~2时,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茎秆高度适宜,重心高度相对较低,抗倒伏指数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伍舒悦[9](2018)在《密度、氮肥对高肥力土壤下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是玉米现代化生产技术的核心要素,提高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群体的生态小环境,造成倒伏率提高,使机械化生产难以完成。研究玉米密植抗倒机理,可为玉米抗倒伏栽培管理及抗倒伏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从而推广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本试验选用雄玉581(2016年)、宏育236(2017年)、翔玉998(2017年)及加美2号(2017年)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重点分析密度、氮肥对玉米抗倒伏相关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情况、生理性状、力学性状影响,并对推倒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茎粗系数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施氮量对其影响不显着。在6-7万株/hm~2的密度,氮肥施用量低于210kg/hm~2的条件下穗位系数较小,茎粗系数较大,抗倒伏性能较好。4个品种中,宏育236的穗位系数较小,茎粗系数较大,相对具有耐密潜力。2.单株干重与单位茎长干物重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施氮量对其影响不显着,其中单位茎长干物重随茎节的上升而减小。密度、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在不同品种上体现不一样,密度为6-8万株/hm~2,氮肥施用量在210-240kg/hm~2条件下单株干重、单位茎长干物重较大,抗倒伏能力较好。3.茎秆推倒强度与茎节压碎强度均随密度的增加显着降低。低密度条件下,高氮肥投入有利于提高茎秆推倒强度,当密度达到8万株/hm~2时,各密度下有不同的最佳氮肥水平。增施氮肥对高密度条件下的压碎强度有正向效应。密度、氮肥的互作效应均表现出M5F5条件下茎节压碎强度偏小。综合而言,宏育236的茎秆推倒强度较大。4.单株干重、抽雄期雌穗干重占比、抽雄期叶片干重占比、第3-5节茎节单位茎长干物重及压碎强度可以作为茎秆推倒强度的代表指标;与推倒强度相关性最显着的茎节因品种而异,但第3茎节单位茎长干物质及压碎强度在各品种上均表现出显着相关。总之,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密度是影响玉米抗倒伏性状的主要因素,但相应密度条件下合理的氮肥施用可以调节这些性状的表现,不同品种对这种互作的响应不一致,需要具体品种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倪军[10](2018)在《氮肥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产实践中,增加群体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是提升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会使小麦茎秆节间变长,重心高度升高,茎秆壁变薄,机械强度下降,从而造成倒伏。木质素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提升茎秆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密度和氮肥过高会使其积累量下降。因此,阐明密度和氮肥对小麦木质素积累的影响对于研究通过栽培措施进行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试验选用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SN16)和抗倒伏型品种山农23(SN23)为试验材料,设置120 kg/hm~2(N1)、240 kg/hm~2(N2)和360 kg/hm~2(N3)叁个氮肥水平。设置75万株/hm~2(D1)、225万株/hm~2(D2)和375万株/hm~2(D3)叁个种植密度。运用生理学、解剖学和生理生化等方法来阐述密度和氮肥对小麦茎秆各节间木质素代谢的调控及其与倒伏抗性的关系,以期为优化抗倒伏栽培途径和培育抗倒伏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根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肥和密度对茎秆特征的影响与倒伏抗性的关系密度和氮肥处理对小麦茎秆各节间的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调控效应。随着密度的升高,两个品种的株高、重心高度和重心高度所占株高的比例也随之升高,而且密度升高后第一、二、叁节间的长度也有所增加。茎粗和壁厚也随着密度升高而降低,相同的密度处理下,各节间的茎粗和壁厚从基部往上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氮肥对小麦茎秆的影响与密度基本一致。随密度升高,茎秆抗折力逐渐下降;从基部往上茎秆各节间抗折力逐渐降低;各节间茎秆抗折力随生育进程进行逐渐降低;在不同的品种之间,抗倒伏型品种与倒伏敏感型品种相比有更高的抗折力,约为倒伏敏感型品种的2倍。氮肥对小麦茎秆的影响与密度基本一致。随密度升高小麦茎秆木质化部分减少,茎秆木质化程度降低,不同密度处理间的差异显着。在D3处理下,穗下节间的厚壁机械组织细胞的排列变得非常松散。在微观结构上,小麦茎秆的大、小维管束及面积、厚壁机械层厚度也随密度升高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氮肥对茎秆解剖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与密度基本一致,但氮肥对小麦茎秆壁厚的影响要小于密度对小麦茎秆壁厚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抗折力与壁厚、大维管束数目、总维管束数目、大小维管束面积和机械层厚度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茎壁越厚,维管束数目越多,维管束面积越大,机械组织越厚茎秆抗折力越强,有利于减少倒伏的发生。2氮肥和密度与小麦抗倒伏的关系及对小麦木质素代谢的调控不同的密度对小麦茎秆各个节间的木质素含量有显着的调控作用,种植密度增加后,木质素积累量逐渐减少;在不同的节间中,从基部往上木质素积累量逐渐减少;在不同的品种中,抗倒伏型品种与倒伏敏感型品种相比有更高的木质素积累量。氮肥对小麦木质素积累的影响不同于密度,在不同的生育期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开花期时,随施氮量增加倒伏敏感型品种木质素积累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灌浆期木质素积累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减少;在成熟期木质素积累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增加。两个品种的规律基本一致,但SN16的木质素积累量整体高于SN16。小麦茎秆中含有S、G和H型叁种木质素单体,其中S和G型单体是主要部分,H型单体含量较少。在两个品种中,S型和G型单体随密度增加逐渐减少(SN16中G型单体除外),H型单体变化不明显。茎秆第二、叁节间中S型和G型单体比例高于其他叁个节间。倒伏敏感型品种密度增加后S型和G型单体减少,在开花期和灌浆期H型单体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在成熟期是呈减少的趋势。抗倒伏型品种随密度升高S型、G型和H型单体逐渐减少。在不同的节间中,基部节间的S型单体含量较高。氮肥对小麦茎秆中叁种木质素单体的影响与密度略有同。在倒伏敏感型品种中S和G型单体随氮肥升高逐渐减下降;抗倒伏型品种中,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时S型单体是随氮肥上升而下降,但G型单体是先上升再下降,在灌浆期时S和G型单体随氮肥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说明氮肥对茎秆中木质素单体的调控存在差异,适当的增加氮肥用量可以增加S和G型单体比例,有利于提高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19)

茎秆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着。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茎秆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阚茗溪,钤太峰,郭风法,仵允峰,韩秀兰.适期晚播对不同密度冬小麦产量和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李峰,闫秋艳,鲁晋秀,杨峰,董飞.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张雪悦.种植密度对越冬型黑麦生理、茎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徐田军,吕天放,陈传永,刘月娥,张译天.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及调控[J].中国农业科学.2019

[5].邵庆勤,周琴,王笑,蔡剑,黄梅.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及抗倒性能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

[6].尚赏,胡启国,郭书亚,张艳,汤其宁.种植密度对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倒伏率与茎秆抗倒特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8

[7].马晓君,路明远,邢春景,莫太相,刘晓林.群体密度对夏玉米穗下茎秆性状及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8

[8].梁玉超,张永强,石书兵,陈兴武,赛力汗·赛.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8

[9].伍舒悦.密度、氮肥对高肥力土壤下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8

[10].倪军.氮肥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

标签:;  ;  ;  ;  

茎秆密度论文-阚茗溪,钤太峰,郭风法,仵允峰,韩秀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