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时期论文-茅海建

戊戌时期论文-茅海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戊戌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有为,梁启超,中体西用,万木草堂

戊戌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茅海建[1](2019)在《中学或西学?——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底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提出了看起来相当"西方化"的改革建策;梁启超在《时务报》《知新报》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宣传以"西方"的样式改造中国社会。然读康有为的着作,感觉恰是相反,仍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梁启超亦有类似的着述。由此而试图具体说明康、梁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中"中学"与"西学"的成分,采用了解剖级的量化分析,以能判断其底色。(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朱至刚[2](2019)在《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戊戌时期的四川区域社会为分析框架,试图探讨《渝报》和《蜀学报》作为外来的"嵌入"之物,能在此时"在地化"产生和存续的结构性动因。通过对这两份报刊发起人、捐资人和发行人的言行分析,文章认为,《渝报》和《蜀学报》在认同上缘起于四川士林急于获得举国推许;在资源获取上以宋育仁等发起人的人脉关联为渠道,以全川士绅的支撑为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尊经"一脉在士林中的根基尚不深广,因此,同样是以宋育仁为主持者,以尊经书院和蜀学会为班底的《蜀学报》所获的支持反而不如以他个人身份为号召的《渝报》。(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7期)

田中阳,杨清华[3](2019)在《戊戌至五四时期中国报刊启蒙者角色演变——以《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为研究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适曾在1923年说:"二十五年来,只有叁个杂志可代表叁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叁份报刊"代表"叁个时代",其语境更多的是从思想启蒙角度切入的。从《时务报》《新民丛报》到《新青年》,近代中国报人启蒙群体的知识结构由新旧杂糅走向学贯中西;群体集结由人际关系的短视走向群体聚合的自觉;社会理想由"求变""新民"到"人"的共同发现,最终实现了由开明士绅向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丕变"。(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慧颖[4](2019)在《《经世报》与戊戌时期浙江维新群体内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经世报》是戊戌时期浙江地区一份鼓吹改革维新的新式刊物。该刊的创设是浙江各方维新士人合力的结果,但各方从一开始就在办刊动机上存有歧见,且多勉强为之。创刊后不久,《经世报》就因章太炎和宋恕两位主笔言论多涉敏感政治话题,并与广东康梁维新派对垒,而遭受内外异议。宋、章两位主笔的离职,固然使该刊言论转趋平实,但也削弱了该刊的社会影响力及各方的支持,增加了经费困难,加速了该刊的夭折。《经世报》的兴废与浙江士人与康梁维新派之间的矛盾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浙江维新群体内部的各种分歧及政治上的局限。(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9年01期)

茅海建[5](2019)在《戊戌时期康有为“大同叁世说”思想的再确认——兼论康有为一派在百日维新前后的政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康有为弟子在《知新报》《时务报》上的言说,查证康有为在戊戌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再次确认了康有为的"大同叁世说"及其传播范围。"大同叁世说"有其革命性的理想,说的是未来,也有其阶段性的规定,说的是当下,中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康有为一派为此设计了"自上""自下"两套变法方案。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所行的是"自下"之策,康有为在北京所走的是"自上"之路。当北京的"自上"之路突遇光明后,康有为也调整其政治策略。(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1期)

郭卫东[6](2018)在《两端合作--戊戌时期的“帝党”与“康党”》一文中研究指出戊戌变法是以光绪皇帝为旗帜的"帝党"与奉康有为作领袖的"康党"(即维新派)联合发起的。在清朝政治权力结构中,来自庙堂的"帝党"是顶端,来自草根的"康党"是末端,本属相隔遥远的两端却因外力的刺激而实现骤然结合,这一结合有利于双方的取长补短和运动"近代性"的凸显,但也造成两个小圈子跨界太远。由此导致内廷外朝的联系没有制度保障和各级通道,使得联结的两头趋新,广阔的中间地带仍为旧,上下、君臣、朝野之间横亘难以逾越的阻隔。终于,两"党"的联手在"后党"的追杀下断裂。(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俊龙[7](2018)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教育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变革都触及近代中国教育的命脉,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两次不同变革。两者在历史条件、指导思想、兴办目的、所取成就等方面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在某些方面还有内在联系。前者为后者打开了变革的大门,积累了初步的实践经验;后者在一些方面继承并超越了前者。(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弛[8](2018)在《时务风气与戊戌时期歌体诗的创作——以《湘报》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报》是1898年创办于湖南长沙的新式报刊,对于湖南地区的维新运动在舆论上发挥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而在更宽广的层面,随着新旧思想交锋的深入,《湘报》的影响范围由地方扩至全国,与天津《国闻报》并称为当时日报中的巨擘~②;其论说也开始越出甲午之后颇为流行的报章文体范畴,向其他文体领域进行探索。这其中,《湘报》上所发表的《醒世歌》《劝戒歌》《大家想想歌》《劝茶商歌》《劝种桑麻棉花歌》等以"歌"为题名的歌体诗作,在戊戌时期的维新浪潮中,为处在被否定和质疑声里的诗歌体裁重新介入现实与时局,做出了新的尝试。(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8年01期)

陈奇,陈瑜[9](2017)在《戊戌时期的政治共识与改革底线——张之洞旧体新用说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戊戌时期,维新精英们提出了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的主张,但是,开明知识分子及官僚阶层却未能就此达成共识。《万国公报》编者沈寿康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官员盛宣怀"论西学为用,必以中学为体";帝党重臣翁同和、孙家鼐主"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明定国是诏》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张之洞《劝学篇》明确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集中反映了戊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般舆论,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改革的政治共识及改革底线。(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17年04期)

茅海建[10](2017)在《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大同叁世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完成了两部理论性的着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受到当时人的极大关注,也有一些学者将之误为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在戊戌之后宣称,康有为戊戌时期已有"大同之学",但因康有为的《大同书》刊印甚晚而未引起注意。本文再次考察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的立意,认为康的真正意图是"创制立教",并在戊戌之前已初步建立起"大同叁世说"的理论。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和《春秋董氏学》中极其简单地说明其"大同叁世说"的思想,若对这一学说没有深入了解,很难从这些文字中窥其全豹。然而,梁启超曾因与严复的争论而撰写了《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大致说明了"大同叁世说"的主要原理,梁启超还在湖南时务学堂中直接宣传"大同叁世说"。将康、梁两者的分别论述加以综合,可以大体得知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大同叁世说"。(本文来源于《北京论坛(201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历史和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论文与摘要集》期刊2017-11-03)

戊戌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戊戌时期的四川区域社会为分析框架,试图探讨《渝报》和《蜀学报》作为外来的"嵌入"之物,能在此时"在地化"产生和存续的结构性动因。通过对这两份报刊发起人、捐资人和发行人的言行分析,文章认为,《渝报》和《蜀学报》在认同上缘起于四川士林急于获得举国推许;在资源获取上以宋育仁等发起人的人脉关联为渠道,以全川士绅的支撑为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尊经"一脉在士林中的根基尚不深广,因此,同样是以宋育仁为主持者,以尊经书院和蜀学会为班底的《蜀学报》所获的支持反而不如以他个人身份为号召的《渝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戊戌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茅海建.中学或西学?——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底色[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朱至刚.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的考察[J].新闻大学.2019

[3].田中阳,杨清华.戊戌至五四时期中国报刊启蒙者角色演变——以《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为研究中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4].王慧颖.《经世报》与戊戌时期浙江维新群体内外关系[J].史林.2019

[5].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大同叁世说”思想的再确认——兼论康有为一派在百日维新前后的政治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

[6].郭卫东.两端合作--戊戌时期的“帝党”与“康党”[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张俊龙.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教育比较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8

[8].张弛.时务风气与戊戌时期歌体诗的创作——以《湘报》为中心[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

[9].陈奇,陈瑜.戊戌时期的政治共识与改革底线——张之洞旧体新用说略论[J].贵州文史丛刊.2017

[10].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大同叁世说”[C].北京论坛(201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历史和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论文与摘要集.2017

标签:;  ;  ;  ;  

戊戌时期论文-茅海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