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游人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景园林,行动观察法,TBI腾讯浏览指数,时空分布
游人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刘维维,康梓杭,黄亚琼,邓晶,吴庆书[1](2019)在《2种调查方法对兴隆植物园游人分布及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南兴隆植物园为研究对象,采用TBI浏览数据结合热力图大数据法和行动观察法分别对该园进行游人分布及行为分析,为提升景区规划的科学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游人分布主要集中在入口景观区和科普品尝区,主要行为为观赏、体验和休憩,其分布及行为主要受游览路线、园区功能划分、服务设施的设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2种调查方法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利弊。(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惠雅,胡昕宇,韩霞州,狄雪琴[2](2019)在《基于老年人视角的高密度城区广场游人时空行为研究——以南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老城区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绿地空间显得尤为珍贵。城市广场因不同于社区空间、街头绿地的活动局限性,具备活动空间开敞、设施完备、使用便捷的优点,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重要选择场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时间地理学研究法,对南京高密度城区内3个城市广场进行空间形态数据分析和时空行为分析,提出可从广场可达性、适度的视觉通透度、合理的服务设施安置和日照小气候环境这四个方面进行城市品质提升,并对于商业较多的城市广场进行功能分区,保证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舒适私密性。(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9年02期)
樊艺青,吴雪[3](2018)在《基于游人行为偏好的公园植物空间特征分析——以上海鲁迅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园中不同场地的空间特征可以影响游人的活动方式与分布,而游人活动偏好对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鲁迅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行为观察法和调查问卷对公园中游人的分布和活动进行记录;其次根据公园中游人的分布情况对其活动场地的可达性、空间围合度以及植物光环境等场地特征进行测量记录;最后通过量化的方法分析公园中不同植物空间特征对游人行为分布的影响,从游人活动偏好的角度为未来城市公园的改造与新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丁绍刚,杨赟,刘璎瑛,牛翊,陆攀[4](2018)在《基于游人游赏行为的留园驻点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留园游人游赏行为及其空间分布的量化研究,提出驻点概念,创立驻点研究法;运用视频分析技术,确定了留园空间驻点的具体分布及其等级划分,进而对留园空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空间中驻点特征,探索古典园林游赏吸引力的空间构成,探讨传统园林空间特征与古今游人的适应性。研究发现传统园林中的一些独特空间依然符合当今游人游赏习惯,而有些传统研究方式中认定为具有强吸引力驻点的空间,却没有高等级驻点分布。通过量化研究,可以准确反映驻点游人分布状况及其行为特征,从而为客观、科学、可重复验证地研究园林空间特性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8年07期)
徐宁[5](2018)在《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小气候效应及对游人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热岛效应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居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对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提升游人舒适感受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气候监测、行为观察和调查问卷等方法,以大量实践调查和观测数据为基础,从游人热舒适感受和行为观测两个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春、夏、秋3个季节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不同空间的小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游人热舒适感受和行为的影响,以期为改善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游憩空间质量提供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小气候效应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存在差异。一天之中,各样地内温度和辐射温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9:00开始逐步升高,于13:00-15:00达到最大值后缓慢降低。而相对湿度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9:00达到最大值,13:00-15:00达到最小值而后升高。从季节角度分析,植物群落丰富的树木标本园内增湿降温作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一年之中,树木标本园的降温作用在夏季最为明显,日均降温值为3.66℃。其次为春季,日均降温值为2.13℃。秋季日均降温值最低,仅为1.95℃。2.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小气候效应在不同空间也存在差异。在增湿降温方面,树木标本园内增湿降温效果最好(日均降温强度为2.13℃-3.75℃;日均增湿强度为2.23%-8.18%),其次是湿地(日均降温强度为0.77℃-1.62℃;日均增湿强度为3.79%-9.08%)。百花园内日均降温强度仅为0.34℃-1.05℃,日均增湿强度仅为1.02%-2.78%,并没有明显的增湿降温作用(P>0.05)。相应地,树木标本园、百花园和湿地降低辐射温度的大小分别为5.51℃-7.52℃、1.89℃-3.62℃和0.91℃-2.48℃。在调节风速方面,湿地为开敞空间,日均风速最大(1.36m/s)。其次为广场和百花园等半开敞空间,日均风速分别为0.83m/s、0.75m/s。封闭空间树木标本园内日均风速最小,仅为0.32m/s。邓肯式多重比较可知,湿地等开敞空间和广场、百花园等半开敞空间均具有显着通风作用(P<0.05)。3.各小气候因子与人体热舒适度之间的关联性存在差异。春、夏、秋3季,人体热舒适度与空气温度和辐射温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相对湿度则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风速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与温度有关:观测时段内,春、秋季日均温度较低,分别为25.59℃和22.93℃,人体舒适度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夏季日均温度最高(31.73℃),人体舒适度与风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4.在各季节游人热舒适度评价模型中,决定系数(R2)均超过0.8。这表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太阳辐射等小气候因子是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在各小气候因子中,温度和辐射温度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最大,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5.89%和30.62%,游人感受舒适的温度为23℃-25℃,游人感受舒适的辐射温度春季为3℃-5℃,秋季则相对较高为5℃-7℃。而相对湿度和风速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较小,方差贡献率仅为12.86%和0.63%。5.空间小气候影响着游人的活动类型。夏季,广场游人热舒适度均值最高(2.46),游人热舒适感受偏热。游人活动主要以穿行等必要性活动为主,所占比例高达67%。其次,分别是以休憩为主的自发性活动(19%),以游戏为主的社会性活动(14%)。树木标本园内游人热舒适度均值最小(1.02),游人热舒适感受相对较好。游人活动以露营等社会性活动为主,所占比例45%。必要性活动仅为20%,所占比例最小。而秋季,树木标本园内游人热舒适度均值为-0.686,游人热舒适感受偏冷、凉,游人活动主要以穿行等必要性活动为主(57%)。其次,是以休憩为主的自发性活动(35%),少有社会性活动发生(8%)。相关性分析可知,夏季必要性活动发生比例与人体热舒适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秋季则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社会性活动发生比例与人体热舒适度的相关性并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6.场地的材料、景观、功能等属性可改善空间使用率、降低游人的热敏感程度。研究发现:春、夏季百花园内空间使用率与游人热舒适度相关性并不显着(P>0.05);夏季树木标本园内游人空间使用率与游人热舒适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在其余样地空间内则呈负相关关系;秋季广场和百花园空间使用率与游人热舒适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在百花园内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树木标本园空间使用率与游人热舒适度则呈显着正相关(P<0.05)。这可能是因为春、夏季百花园内场地开阔且花卉盛开,对游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受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变化影响较小;夏季游人对植物群落丰富的绿色空间热感知较好,因此小气候环境越热,游人越趋向于选择植物丰富、绿化较好的树木标本园;秋季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广场,由于摆放玉米小屋等具有特色的小品雕塑,增加游憩吸引力,从而降低人们对空间热舒适感受变化的敏感性,提高空间使用率。(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吴炜圣[6](2018)在《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游人游憩行为及满意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利风景区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维护水工程安全、改善人居环境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传承水文化和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下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之一。水库型在水利风景区六大类型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2001年水利风景区全面创建以来,十几年的发展让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在规模数量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其基础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着,但在规划建设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何让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更好地满足游人游憩需求与游憩行为?如何让游人在水库型水利风景区中的游憩活动与景区环境相协调?影响游人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游人满意度?这些问题己经成为下一步水利风景区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已建成的叁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游憩行为的环境需要,以及如何营造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空间来促进行为的发生,为下一步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改造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建议,让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更好地满足游人需求和游憩行为。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水利风景区、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及游憩等概念进行界定。根据前人研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重新对以上概念进行梳理与总结。(2)对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游憩行为调查。本研究选择北京青龙峡水利风景区、山东竹泉村水利风景区和江苏天目湖水利风景区作为案例样本,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总结叁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游人游憩行为,探究游憩行为的特征、游憩行为和环境的关系、游憩行为和季节的关系。(3)构建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游人满意度评价体系。结合现有理论和专家意见,笔者筛选出景区景色、基础设施、游憩项目、交通情况、经营管理、餐饮情况、住宿情况等七个准则层,共27个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游人满意度相关的指标层因子,建立满意度评价体系,并通过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体系的相对权重。(4)游人满意度实证研究。通过游人问卷对叁处景区的满意度情况进行采集,并应用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各景区满意度进行评价,最后综合各景区游人满意度的总体评价,对游人满意度特点和景区建设方面进行探讨。。(5)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提升策略与建议。结合游人游憩行为特点以及游人满意度情况,尝试从努力提升景区景色、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开发特色游憩项目、优化景区交通状况、加强景区经营管理、改善景区餐饮条件、打造特色住宿空间等七个方面提出意见,以期构建符合游人游憩需求与习惯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环境,提高游人满意度。(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王莎[7](2018)在《基于游人行为心理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十二五”规划、“美丽中国”等政策,促使我们对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重视,而社区公园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部分,也随之受到高度关注。然而纵观当前社区公园,不难发现,大多数社区公园存在景观设计不合理、场地利用率低等不足,由此无法给周边居民带来最佳的使用体验。基于此,本文以社区公园内游人(社区公园使用者)的角度为切入点,从园内游人的行为心理着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走访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论证了游人行为心理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游人行为心理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策略,并运用在实践项目——济南青年社区公园中,以期得出对我国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有益的经验。论文分为五大部分:其一是绪论部分,着重阐述了此次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指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存在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从游人行为心理角度提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优化方案便显得尤为必要;其二阐述了相关理论概述,从心理学、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着手,对游人心理需求展开分析,同时结合国内相关理论,总结相关的理论综述,以此为后文优化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其叁是游人行为心理指导下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探究,通过实地走访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游人行为心理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策略;其四是实践探究部分,以济南青年社区公园项目为实践对象,根据调研结果及总结出来的设计方法对济南青年社区公园进行景观优化设计;最后总结与展望,主要对此次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展开了思考,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个人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刘雪涵,李梦颖[8](2018)在《植物空间环境对游人行为引导作用的研究——以大明湖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游人的行为活动往往能够反应其对于环境要素的一种需求[1]。利用植物材料的特性进行植物配置,形成不同的环境氛围,能够对游人行为起引导作用,同时可创造休憩、活动的空间[2]。为此,以济南市大明湖公园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法、观察法与样地法探究游人处于不同植物景观特征的环境与行为特征的关联性,以及环境对于游人行为的导向性。提出有利于形成利用率高、景观效果好且合理的植物景观模式,竖向植物空间为服务于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刘佳妮,张禄,陆广谱[9](2017)在《城市公园小气候舒适度与游人行为关系分析——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测城市公园中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空间的小气候条件和游客行为特征,分析景观要素对夏季小气候的调节能力,以及小气候舒适度对游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温度、控制湿度、保持通风是改善小气候舒适度的有效途径;景观要素改善小气候的能力为乔木、亭廊>灌木>浅水体、草坪;从游人的年龄阶段来看,老年人对小气候舒适度最为敏感,幼儿、少年、30岁以下青年人较不敏感;从活动内容来看,锻炼、聊天、棋牌活动对小气候舒适度要求最高,其次是坐憩、遛狗,再次是观鱼、戏水、拍照等活动。(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章丽耀,张德顺[10](2017)在《群落光环境特征对于游人行为偏好的影响研究——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也是各类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单元。群落光环境作为群落的重要特征,不仅与群落中个体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还对游人在群落中的行为偏好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展山植物园为例,选取5个典型植物群落,综合分析叶面积指数等群落光环境特征;同时通过行为观察等方法记录并梳理对应天气条件下不同群落中游人的行为特征、行为类型。之后分析群落光环境特征与游人行为的统计数据,尝试得到群落光环境对于游人行为偏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4)
游人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京老城区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绿地空间显得尤为珍贵。城市广场因不同于社区空间、街头绿地的活动局限性,具备活动空间开敞、设施完备、使用便捷的优点,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重要选择场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时间地理学研究法,对南京高密度城区内3个城市广场进行空间形态数据分析和时空行为分析,提出可从广场可达性、适度的视觉通透度、合理的服务设施安置和日照小气候环境这四个方面进行城市品质提升,并对于商业较多的城市广场进行功能分区,保证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舒适私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人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刘维维,康梓杭,黄亚琼,邓晶,吴庆书.2种调查方法对兴隆植物园游人分布及行为分析[J].热带生物学报.2019
[2].杨惠雅,胡昕宇,韩霞州,狄雪琴.基于老年人视角的高密度城区广场游人时空行为研究——以南京为例[J].园林.2019
[3].樊艺青,吴雪.基于游人行为偏好的公园植物空间特征分析——以上海鲁迅公园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4].丁绍刚,杨赟,刘璎瑛,牛翊,陆攀.基于游人游赏行为的留园驻点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园林.2018
[5].徐宁.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小气候效应及对游人行为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8
[6].吴炜圣.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游人游憩行为及满意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7].王莎.基于游人行为心理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8].刘雪涵,李梦颖.植物空间环境对游人行为引导作用的研究——以大明湖公园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8
[9].刘佳妮,张禄,陆广谱.城市公园小气候舒适度与游人行为关系分析——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10].章丽耀,张德顺.群落光环境特征对于游人行为偏好的影响研究——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