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论文-黄思蕴

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论文-黄思蕴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五四”时期,儿童文学,赵元任

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论文文献综述

黄思蕴[1](2017)在《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我们应把社会中的各类符号现象视为系统。这些系统虽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大的系统包含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会对译者和翻译文学产生影响。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描述性的研究视角,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翻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儿童文学是文学翻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文学系统和翻译研究领域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同时,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形成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多元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探析了“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并以赵元任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为个案研究。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历史、文学、语言等其他相关系统间的交互关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于1867年出版的一部充满哲理的儿童读物。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包括双关语,谐音词,打油诗以及文字游戏在内的文学形式闻名于世。赵元任的译本为该书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版于1922年。通过原译文的对比,笔者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再现了原作的语言特色。本文着重于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把译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的译语文化系统和社会语境中,来探讨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对译者在选材,翻译策略,主要关注和责任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等。(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彭度[2](2012)在《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与五四儿童文学翻译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通常被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肇始于着名的“五四运动”前夕,从1917年延续到1927年。在这期间,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中国儿童文学随后产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期间,不同的文学团体既有着相同的翻译规范,也有着各自特殊的翻译规范,不同的翻译规范相互竞争。路易斯·加乐尔所着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即是在这一时期被赵元任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故事讲述了小女孩阿丽思在兔子洞中梦游的奇遇,书中充满了对童趣的描写,细腻刻画了儿童的心理世界。原着中大量的文字游戏、逻辑游戏、幽默和讽刺等都使得其翻译困难重重。赵元任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充分考虑了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既保存了原作的风味,又使得译本生动易懂,让读者能够充分领略与原着基本相当的艺术魅力,使得这部译作成为当时广受儿童读者欢迎的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之一。翻译规范理论是对传统的规约性译论的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它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转折点。翻译规范理论将翻译实践置于历史化语境中,采用描述性的方法,以目的语为导向来进行研究。本文从翻译规范的角度,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规范,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指出五四期间儿童文学的主流翻译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儿童本位规范,白话规范,忠实规范以及文学性规范。通过对赵译本的文本细读,本文发现:赵元任译本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努力使译本能够被中国儿童所充分理解、欣赏和喜爱;译本采用了白话文进行翻译,借鉴了英语的一些表达方式来丰富本国白话文的表达,同时创造生造词使译文更容易被理解;对原文进行忠实的翻译,采用创新的翻译策略以应对双关的翻译,使其忠实而自然流畅;注重译文的文学性问题,丰富诗歌的体裁,强调翻译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此外,由于赵译本影响巨大,后人在翻译儿童文学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最后指出赵译本不仅顺应了五四时期主流的儿童文学翻译规范,并且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规范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2-04-01)

张雪[3](2011)在《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解读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失去了能为交流各方所共同接受的普遍性道德标准的约束,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文化冲突。翻译活动中存在的这种普遍性道德标准即翻译伦理。西方翻译伦理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了长足性的发展。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将翻译伦理这一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了具体划分并提出了五个主要的翻译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研究翻译伦理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视角,对于解释翻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五四时期,我国的儿童文学翻译现象令人瞩目,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无论从数量、题材、涉及的国别以及从事翻译的人数上来说都达到了历史高峰。五四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分析这段时期的翻译现象对研究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和创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模型出发,结合五四时期翻译实例剖析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伦理问题,逐一探讨了五种主要的翻译伦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希望能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打开一个更新更广的视角,同时也为翻译伦理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支持。(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1-05-01)

赵国春[4](2010)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从晚清到五四》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派学者勒弗威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译者在翻译时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对原作进行改造,以符合译入语的社会需要。以此为理论视角,研究晚清到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状况,分析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及诗学对儿童文学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及语言表达的影响。两个不同的时代造就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同面貌,不同的儿童观和文学范式给儿童文学翻译带来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儿童文学翻译也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或文学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说明儿童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功利性的行为,似乎总是并且应该保持着动态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潘白鸽[5](2009)在《儿童启蒙思想的推进和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我国的儿童文学翻译现象令人瞩目。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文学刊物,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等为代表的文学社团,积极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专门刊登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我国现代第一本儿童刊物《儿童世界》、种类繁多的翻译儿童文学丛书也相继出现;诸多现代着名作家也纷纷表现出对儿章文学翻译的极大热情。五四时期我国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全、涉及的国别之多,影响之广,都达到当时的历史顶峰,儿童文学翻译热潮形成。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的发生,是否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儿童文学翻译热既已发生,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翻译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又有怎样的文化特性?本文是以这两大部分为论述重点,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这一文学翻译现象所作的研究,以期为重新认识五四翻译儿童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身份,研究五四翻译儿童五四新文学的渊源关系,进一步探索五四翻译儿童文学如何作用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等等研究课题,提供一些理论前提和研究基础。首先,近现代启蒙运动是研究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的发生无法避开的话题。回顾近代以来我国的启蒙运动,以近现代儿童启蒙为着眼点,从儿童启蒙思想的推进中寻找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现象发生的直接文化动因,是笔者的研究思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启蒙先哲为代表的社会性的,政治化、国家化、非个体的儿童启蒙思想,最终向五四时期关注儿童个体存在价值的,儿童本位的儿童启蒙思想转化,这种转化且直接催生了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的发生。儿童往往是儿童研究、儿童文学研究等的前提,儿童观的现代转变是近现代儿童启蒙思想推进的结果,之后又独立作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热现象的发生。现代儿童观作为内在的促动因素,使得翻译者能从儿童本身出发,为满足儿童的文学需求,对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产生更大的翻译需要。其次,在对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考察过程中,可以发现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的文化特性之一:启蒙性。笔者从儿童文学翻译家鲁迅的翻译作品的解读出发,关注译者的翻译材料的选择上的启蒙性倾向,在文本(译本)细读的过程中,企图阐释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的启蒙性内涵,包括民族独立精神的启蒙,人生哲学启蒙。最后,文学性自觉是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的又一重要的文化特征。周作人、郑振铎是现代中国最着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通过对其翻译作品中展现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语言等的阐释,可得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内涵。即,重现原作艺术价值、语言的儿童本位以及文学性先于启蒙性的文学性文化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7)

张昆群[6](2009)在《论五四前后重要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后,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大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分支登上了中国文学舞台。在此进程中,几乎占领了整个儿童文学领域的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功不可没。本文简要介绍分析了五四前后重要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04期)

伍荣华[7](2007)在《延异的策略 新文学的建构——论“五四”的儿童文学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时期对翻译的要求不同,这些要求决定了译者对拟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五四"一代的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由于译者所受到的特有时代要求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必然形成一种制约翻译的规则",延异"作为整个宏观翻译的书写策略,是出于现代儿童文学建构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陈丽娇[8](2007)在《从目的论看“五四”前的儿童文学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目的论,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要实现的功能将影响翻译的过程。本文分析了五四前的译语文化环境,儿童翻译文学在这一时期要实现的目的,以及这预期目的对翻译过程产生的影响,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了"五四"前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脉络。(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07年12期)

丁娜[9](2007)在《论意识形态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初期,即“五四”时期,翻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操纵学派的理论,尤其是Lefevere提出的改写理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研究同目标文化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下,儿童文学翻译主要受到目标文化意识形态的限制,影响到翻译的具体实施,如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原则以及方法等等。本文对“五四”时期意识形态因素作描述性研究,并通过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原作与译作的比较,发现社会政治意识和现代儿童观是影响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11-01)

夏丹[10](2007)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和出版界空前活跃,儿童文学译作数量大增。这些译作在内容上呼应了“五四”时期对爱和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儿童观念和价值取向。当时的译者虽然普遍认同以儿童为本位的翻译观念,但在翻译方法上却各有不同。(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07年01期)

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通常被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肇始于着名的“五四运动”前夕,从1917年延续到1927年。在这期间,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中国儿童文学随后产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期间,不同的文学团体既有着相同的翻译规范,也有着各自特殊的翻译规范,不同的翻译规范相互竞争。路易斯·加乐尔所着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即是在这一时期被赵元任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故事讲述了小女孩阿丽思在兔子洞中梦游的奇遇,书中充满了对童趣的描写,细腻刻画了儿童的心理世界。原着中大量的文字游戏、逻辑游戏、幽默和讽刺等都使得其翻译困难重重。赵元任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充分考虑了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既保存了原作的风味,又使得译本生动易懂,让读者能够充分领略与原着基本相当的艺术魅力,使得这部译作成为当时广受儿童读者欢迎的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之一。翻译规范理论是对传统的规约性译论的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它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转折点。翻译规范理论将翻译实践置于历史化语境中,采用描述性的方法,以目的语为导向来进行研究。本文从翻译规范的角度,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规范,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指出五四期间儿童文学的主流翻译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儿童本位规范,白话规范,忠实规范以及文学性规范。通过对赵译本的文本细读,本文发现:赵元任译本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努力使译本能够被中国儿童所充分理解、欣赏和喜爱;译本采用了白话文进行翻译,借鉴了英语的一些表达方式来丰富本国白话文的表达,同时创造生造词使译文更容易被理解;对原文进行忠实的翻译,采用创新的翻译策略以应对双关的翻译,使其忠实而自然流畅;注重译文的文学性问题,丰富诗歌的体裁,强调翻译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此外,由于赵译本影响巨大,后人在翻译儿童文学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最后指出赵译本不仅顺应了五四时期主流的儿童文学翻译规范,并且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规范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论文参考文献

[1].黄思蕴.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2].彭度.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与五四儿童文学翻译规范[D].四川外语学院.2012

[3].张雪.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解读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D].天津大学.2011

[4].赵国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从晚清到五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潘白鸽.儿童启蒙思想的推进和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的发生[D].浙江师范大学.2009

[6].张昆群.论五四前后重要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及其影响[J].作家.2009

[7].伍荣华.延异的策略新文学的建构——论“五四”的儿童文学翻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

[8].陈丽娇.从目的论看“五四”前的儿童文学翻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

[9].丁娜.论意识形态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D].中南大学.2007

[10].夏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简论[J].长江论坛.2007

标签:;  ;  ;  ;  

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论文-黄思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