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作流构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范畴论,工作流构件,范畴模型,推出组合
工作流构件论文文献综述
肖春水[1](2013)在《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工作流技术在软件开发活动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是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和软件需求的变更,工作流模型的柔性不足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本文将构件技术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方法。采用范畴论数学方法,把工作流过程模型中的元素抽象为工作流构件,模型中的逻辑次序抽象为构件关系,得到一个工作流范畴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范畴运算,给出工作流构件的组合语义,并用实例进行分析。首先,针对工作流过程模型中的元素进行分析,把这些元素抽象为工作流构件,参照3C模型,把工作流构件定义为由构件规约和构件实现组成的二元组集合。采用范畴论,对构件接口、属性及其结构约束给出构件规约的形式描述,把工作流模型中的逻辑次序抽象为构件之间的态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件的工作流范畴模型。然后,采用范畴运算,通过工作流构件行为的交互关系和组合条件分析,给出工作流构件的组合操作语义。在工作流构件的接口连接层次上,按照活动的逻辑顺序,给出顺序、并行的连接组合定义;在工作流构件的规约层次上,按照行为交互关系,给出工作流构件的推出组合操作;在工作流构件的行为变更层次上,通过增加新构件,来实现工作流构件的协调组合。最后,以某勘察设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对本文提出的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方法进行实例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工作流的动态建模,通过工作流构件的交互组合,缓解了工作流模型中存在的柔性不足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肖春水,陈中育,郭婷[2](2013)在《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范畴论,把工作流过程模型中的元素抽象为工作流构件,模型中的逻辑次序抽象为构件之间的态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件的工作流范畴模型。利用范畴推出运算,给出工作流构件的组合操作语义,并用实例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3年03期)
李海波,战德臣,徐晓飞[3](2012)在《面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动态构件预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软构件和工作流技术的ESA(Enterprise Software&Application)系统运行效率不仅取决于功能性的因素,还受到非功能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常常被忽视.把业务频率这一重要的非功能性因素融入到ESA系统中,同时结合构件的使用频度和构件出现的间隔这两个因素,提出构件预取模型,包括相对依赖强度和绝对依赖强度两个计算模型.前者体现了构件使用频度,后者体现了构件出现的间隔.业务频率则通过工作流日志融入两个模型中,以此提高构件实例化时缓冲的命中率,缩短应用服务器对用户访问的响应时间.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工作流的优势,能为构件缓冲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何友明[4](2012)在《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工具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流模型是构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构建企业信息系统的关键。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是解决软件复用问题的关键技术,这种技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软件开发质量以及运用基于构件的技术开发工作流建模工具,有必要研究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工具的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是整个软件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也是系统取得长远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需要对基于构件的工作建模工具的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以满足企业复杂业务管理的需求。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工具的体系结构,对该体系结构的评估表明,该体系结构在扩展性和适用性上要明显优于传统架构。同时用π演算方法对工作流中的活动和迁移进行了形式化描述,以确保流程的正确执行。本文第一部分的工作是在分析传统工作建模工具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工具的体系结构,通过软件体系结构分析方法对该体系结构进行了评估,并将该体系结构与传统的B/S架构进行了对比,相关实验表明,该体系结构在扩展性和适用性上要明显优于传统B/S架构。本文第二部分的工作是提出并通过π演算方法对工作流进行形式化描述,以增强系统的检验能力,同时提出了基于π演算的工作流验证方法,从而保证确保工作流的正确执行。本文第叁部分的工作是按照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结合上面提出的体系结构,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工具。本文第四部分的工作是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工具的功能。通过物流配送实例,分析配送过程业务逻辑,对配送业务流程进行建模。通过流程定义模型,给出了物流配送流程的仿真过程。最后,本文使用Eclipse富客户端平台和Java语言,结合图形编辑框架Graphical Editing Framework (GEF)技术实现了一个简洁、友好的系统用户界面。(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胡秀玲[5](2012)在《面向构件的工作流系统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工作流系统应用范围窄,只能和某些特定类型的应用系统集成,工作流的支撑系统自身无法扩展。针对目前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缺陷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个工作流系统的框架。该框架结合了面向对象的思想以及对软件可重用性、系统可扩展性的要求,构造了一个完全面向构件的工作流系统的框架。该框架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允许开发人员通过定制工作流系统构件、扩展工作流系统新特性,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需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07期)
夏欣[6](2011)在《基于工作流与Web服务的构件组装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软件开发技术难以适应软件产品在规模和复杂度上的不断增大。基于这个基本现实,软件复用技术应运而生。构件技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通过构件组装应用系统,诞生了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CBSD)。大量的构件被各家构件生产机构生产出来,这些构件在格式、描述、组织结构和访问方式上各不相同,从而造成从多方获取的构件组合成系统时的调用、共享及互操作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解决以上问题的可行方案是使用Web Service技术,将构件“服务化”。WebService是一项应用于分布式计算和资源共享的新技术,使用该技术的好处有两点。1.可以屏蔽异构构件的底层细节,使其“标准化”,从而达到协同工作之目的;2.可以将软件系统或功能模块封装之后在网络上发布,从而实现“软件变服务”的目标。基于服务QoS属性的综合评价及选择,是Web服务组装的关键。影响服务QoS属性的参数有多个,综合分析,选取Web服务的QoS属性通用属性即执行时间、执行费用、信誉,以及与领域相关的QoS属性即领域可用性、领域适配性等五个属性,作为Web服务的QoS的最小完备性属性集。选取层次分析法进行Web服务的综合求优和选定。为更好地进行多参数的综合求优,在优选过程中,对其最小完备集中的5个不同值域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导出方案层判断矩阵;由于服务QoS属性的影响权重不尽相同,根据领域专家的定性判断,使用[1-9]标度法将对参数权重的定性判断向定量分析转化,导出准则层判断矩阵。从而构架出层次分析法的计算体系,通过计算,实现Web服务的寻优。基于工作流技术的Web服务组装,实现业务过程逻辑和业务活动的分离,从而柔性支持业务系统的构建和重组。将构建业务系统中实现业务功能的Web服务定义为功能性Web服务(FWS),将构建业务系统中实现业务过程流转的定义为控制性Web服务(CWS)。通过工作流管理系统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利用工作流引擎对业务过程进行创建、激活,并按依据工作流技术创建业务过程,进行过程节点的Web服务请求、Web服务的优化选取,并完成业务过程的实例化和执行。当业务过程发生变化,重新创建其业务过程,从而,柔性适配业务过程的的重构。最后以肉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为应用背景,基于工作流技术构建肉品安全溯源的业务过程,利用基于QoS属性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和选择构建肉品安全溯源业务系统的功能性Web服务和控制性Web服务。通过原型系统的实现验证其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12-01)
王统一,刘庆华,丁原[7](2011)在《基于层次工作流网和构件的装备管理过程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复杂工作流模型的状态爆炸问题、提高模型的复用性,运用层次细化理论,构建了层次工作流网,并对装备管理进行了基于层次工作流网的建模.在此基础上,利用构件思想将层次建模中划分出来的原子级的功能操作模块和独立的子流程构件化,制作成可独立发布的构件模型,应用于整个装备管理工作流建模中.通过对构件的调用,使所建模型直观简单、便于修改,而且达到了一次建立构件后多次使用的目的,增强了模型的复用性,减少了建模工作量.(本文来源于《空军雷达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李海波[8](2011)在《面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多粒度构件组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影响软构件的ESA(enterprise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系统运行效率的非功能性因素常常被忽视的现状,为提高构件复用效率,提出了一种面向流程的多粒度构件组织方法。基于工作流技术,通过分析业务过程中业务频率的变化对构件执行负载的影响,以及构件粒度和构件复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把业务频率这一非功能性因素反映到构件组织方式中,提出了多粒度的构件库组织形式,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实验及构件复用效率分析表明,多粒度构件组织方法完全能够使构件复用效率随业务频率的变化保持最高,进而使ESA系统运行效率也保持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1年16期)
邱胜海,樊树海,王志亮,陆云,马银忠[9](2011)在《PDM环境下构件技术与工作流技术集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利用工作流技术、构件开发技术(CBSD)已在企业信息系统中获得大量的成功应用,而两者的有机集成在系统开发应用中还很缺乏。以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在PDM环境下,定义了工作流技术与构件技术的相关概念,提出了基于构件技术的工作流应用集成框架,给出了构件与工作流活动的实现对应关系,提出了工作流引擎组装构件的模型及详细算法。研究实例表明基于构件的工作流集成技术不仅能分离应用逻辑与过程逻辑,而且能提供业务流程的灵活定制能力,有利于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柔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1年04期)
房莉,陈湘平,程敏,涂文婕[10](2011)在《基于XML和工作流的构件化软件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XML技术,采用构件化设计方式,搭建了构件组装和运行框架,并研究了基于工作流控制方式的构件动态调度策略。用户可以在构件组装框架下集成应用系统,并实现相应的业务功能。(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1年04期)
工作流构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范畴论,把工作流过程模型中的元素抽象为工作流构件,模型中的逻辑次序抽象为构件之间的态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件的工作流范畴模型。利用范畴推出运算,给出工作流构件的组合操作语义,并用实例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作流构件论文参考文献
[1].肖春水.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2].肖春水,陈中育,郭婷.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
[3].李海波,战德臣,徐晓飞.面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动态构件预取方法[J].计算机学报.2012
[4].何友明.基于构件的工作流建模工具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胡秀玲.面向构件的工作流系统框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6].夏欣.基于工作流与Web服务的构件组装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7].王统一,刘庆华,丁原.基于层次工作流网和构件的装备管理过程建模[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
[8].李海波.面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多粒度构件组织技术[J].中国机械工程.2011
[9].邱胜海,樊树海,王志亮,陆云,马银忠.PDM环境下构件技术与工作流技术集成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
[10].房莉,陈湘平,程敏,涂文婕.基于XML和工作流的构件化软件框架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