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利益关系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利益关系网络,协同治理
利益关系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孙涛,董永凯[1](2019)在《利益关系网络变迁与社区治理多元模式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嵌利益关系网络是城市社区结构诸要素关系的基础。计划经济时期,以单位制为载体的管控式利益网络是"单位—街居制"一元模式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结构的异质性不断增强,给内嵌利益关系带来明显变化,形塑了多元治理模式。在仍存留单位制社区、老旧社区、公(廉)租房社区和"村改居"社区,政府运用有针对性的利益管控手段,依然维持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在新型商品房社区,政府缺少有效的利益管控抓手,社区治理模式的形成取决于政府、社会和市场在利益博弈中的行动策略和角色,社区治理亦走向协同治理。(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吴晓燕,郜清攀[2](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的变迁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益关系是影响政治变迁的核心要素,因此,对我国利益关系变迁的考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体现为国家—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与社会间利益关系以及国家—社会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变迁,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张峰[3](2012)在《产权残缺、制度变迁与利益关系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整体利益增进的预期,制度变迁的本质是通过利益的再分配建立起更富有激励机制的利益格局,从而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制度变迁的理想结果是所有人都受益,而变迁结果往往是在增进整体福利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受损。利益受损的根源在于产权残缺。对受损者的正当利益进行合理、适时、适度的补偿,有利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刘春玉,陈波,卢晓云[4](2011)在《从非均衡制度变迁解析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不和谐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够和谐的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还较低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首要原因,但我国渐进式改革推进过程中非均衡的制度变迁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深层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非均衡,经济体制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的非均衡,经济体制变迁与文化体制变迁的非均衡,制度变迁的地区非均衡、城乡非均衡、产业非均衡、阶层非均衡等是导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主要原因。非均衡市场化体制改革滋生、引发的各种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的不够和谐,产生了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导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所以,我们必须以反思促改革,破除不利于社会关系和谐的障碍,以保证改革成果为全民共享,从而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刘京玲[5](2009)在《是什么推动了拆迁新草案的立法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暴力拆迁悲剧频频上演和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拆迁新草案终被提上日程。 1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高调召开《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下简称拆迁条例)修改工作专家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包括了6天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拆迁条例涉嫌违宪的5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09-12-29)
葛维春,李群山[6](2009)在《利益关系变迁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后我国意识形态变迁大体上经历了从强调批判和斗争的革命型意识形态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型意识形态,再到凸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和谐型意识形态转变,发生这种变迁的深刻基础在于我国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党和国家对于这种变化着的利益关系的自觉程度。这种由利益关系发展变化所引发的意识形态变迁,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功能、内容、方式、任务等多方面的显着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鲜明的自身发展逻辑。(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8期)
刘少杰[7](2008)在《利益关系分化中的意识形态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分化,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引起了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从贫富差别、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和发展不平衡等多种视角对利益关系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与社会利益关系直接相关的意识形态变迁问题(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08年03期)
孙立平[8](2008)在《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早在几年前,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叫做“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尽管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利益博弈”这个词,但将其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将一个时代冠之以“利益博弈的时代”,是有一种特殊的含义的。我觉得这对于认识我们当(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08年03期)
李英田[9](2008)在《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形态创新并非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从意识形态的本质着眼,从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入手才能深刻把握其规律性。本文在吸收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利益这一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观点和方法,研究利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本质联系,分析当前利益关系变迁对意识形态建设形成的挑战,同时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思路。本文大体可以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提出理论”,主要对利益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二部分侧重“检验理论”,从正反(历史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论述利益在意识形态发展和创新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包括第叁、四章;第叁部分侧重“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现实利益变迁的角度来论述当前意识形态内容上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利益发展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供一些规律性认识。这一部分包括第五、六、七章。导言对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分析。第一章集中梳理利益与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首先对利益概念,特别是利益关系概念及意识形态概念作出全面的界定,为更好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着重阐述意识形态源自特定阶级根本利益的需要,意识形态最本质的功能就在于它的利益阐释、利益综合、利益维护、利益协调、利益表达的功能。最后,进一步总结意识形态与利益的辩证关系,指出既要以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研究意识形态,同时,又要充分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通过众多环节才能实现的,防止和避免把二者简单化的倾向。第二章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益功能进行具体分析。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特定阶级或集团出于本阶级根本利益考虑形成的系统化的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形成的最初动力来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益功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就在于其代表的利益关系符合科学的标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益目标是通过叁个方面来实现的,即促进利益总量的增加、促进利益关系的合理化、排除利益实现过程中的干扰。第叁章主要是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从宏观层面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创新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形成的标志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第二次创新的标志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生,第叁次创新的标志是“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第四次创新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这四次创新可谓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重大成果,也可以说是历史经验。尽管四次理论创新有这样或那样的国际国内条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然而,不可忽视的一条主线就是利益的发展和变迁,每一次意识形态理论的飞跃都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第四章主要从历史教训的角度来分析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错误。这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尽管它不能完全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然而它确实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意识形态理论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原因是众多的,然而一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严重脱离利益关系,意图在思想领域进行一场革命。第二层面是我国1957年至1976年间意识形态的曲折及前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虽然两者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也不具有可比性,然而,从总体上说它们都属于“不成功”的意识形态,从利益这一根源入手仍然可以透彻地看到其不成功的最终根源。第五章从理论和历史的分析回到现实中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这其中当然有全球化及信息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些外在因素更多地是在方法手段方面的难点,除此之外,意识形态在其本身的内容上也越来越复杂,从人们利益观念的强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内容的复杂化、利益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等几个方面,就基本上可以厘清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第六章主要针对前面所提到的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从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意识形态内容创新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意识形态创新的内容包括:针对人们利益观念的增强,强化意识形态的利益引导功能;针对利益主体多样化,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针对利益内容的复杂化,增加和转变意识形态的关注点;针对人类共同利益增多的趋势,吸收和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把握群众需求变化;关注社会心理动向;规范社会话语模式。第七章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入手,阐明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叁条规律性启示:第一条规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各个环节上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条规律主要针对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脱离、目标与手段相背离的情况而言的。第二条规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利益虽然有着最终的渊源关系,然而,在现实中必须把握好度,不能将所有的利益关系试图在意识形态中得到体现,那样就导致一旦利益上出现一点问题,就会怀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丧失理想信念。第叁条规律是目标和手段的规律。实现群众根本利益是目标,而意识形态建设是手段,而不能颠倒过来。这一条规律的意义在于: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绝不仅仅是思想认识问题,在很多时候它们就是现实利益问题,完全从教育宣传入手根本不能解决;意识形态毕竟是一种手段,只有利益才具有根本性,绝不能把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东西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08-05-01)
郭风英[10](2008)在《国企改制社区居民利益关系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动了政治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变迁。在此过程中,中国城市社会基层发生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变化:“单位制”瓦解,社区建设悄然兴起,职工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同时居民利益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坚持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独辟蹊径,以城市社会居民利益为切入点,分析转型期社区居民利益关系的演变,并通过大量的实证材料及理论分析为此提供实际依据和理论支撑。一方面,本文从“单位办社会”的宏观背景出发,分析企业改制前居民(职工)的利益关系模式;另一方面,本文以中国社会转型为大背景,分析国企社区改制、重建中居民利益关系分化、整合及新的利益关系的生成,分析了社区改制后居民利益关系网络,揭示了居民利益关系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对社区改制前后居民利益关系做了描述之后,进一步分析了居民利益关系变迁中呈现出冲突性、非均衡性、惯性依赖性、强制性与诱致性特征。这些是转型期社区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态度和适当的措施来看待和处理变迁中的问题,促使居民利益关系的良性发展。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居民利益关系变迁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居民利益关系多元化、复杂化是我国居民利益关系发展的趋势。因此,在转型期,我们要客观看待居民利益关系变迁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理解和尊重居民利益的多元化,积极探求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倡导和谐的发展空间,为公民社会的发育提供肥沃的社会土壤和充足的制度资源。(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利益关系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益关系是影响政治变迁的核心要素,因此,对我国利益关系变迁的考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体现为国家—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与社会间利益关系以及国家—社会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变迁,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利益关系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孙涛,董永凯.利益关系网络变迁与社区治理多元模式的形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吴晓燕,郜清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的变迁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J].社会主义研究.2015
[3].张峰.产权残缺、制度变迁与利益关系调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
[4].刘春玉,陈波,卢晓云.从非均衡制度变迁解析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不和谐问题[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刘京玲.是什么推动了拆迁新草案的立法进程[N].中国商报.2009
[6].葛维春,李群山.利益关系变迁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9
[7].刘少杰.利益关系分化中的意识形态变迁[J].社会.2008
[8].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J].社会.2008
[9].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8
[10].郭风英.国企改制社区居民利益关系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