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皮质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骨质疏松,骨密度
骨皮质厚度论文文献综述
叶春晓,郭颖彬,吴振斌,林南杰,郑尤辉[1](2019)在《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伤后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的可行性、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能力。方法对91例年龄≥50岁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根据T值分为两组:骨质疏松组55例,男性6例,女性49例,年龄52~83 (63. 5±8. 2)岁,体质量46~88 (57. 2±8. 1) 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 3±3. 0) kg/m2;非骨质疏松组36例,男性2例,女性34例,年龄50~69 (57. 9±6. 1)岁,体质量42. 5~80. 0 (62. 5±8. 7) kg,BMI (25. 5±3. 3) kg/m2。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上,于距离尺骨远端关节面40、60 mm处测量桡骨远端双侧骨皮质厚度。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较非骨质疏松组年龄大、体质量轻,且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较非骨质疏松组薄,骨皮质比率较非骨质疏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组患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1)。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骨密度正相关(r=0. 309,P=0. 000),与腰椎骨密度正相关(r=0. 445,P=0. 000)。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每增加1 mm,髋部骨密度值增加0. 071 g/cm2(R2=0. 230,P=0. 000),腰椎骨密度值增加0. 065 g/cm2(R2=0. 265,P=0. 000)。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5. 2 mm为诊断骨质疏松最佳诊断临界点,其敏感度80. 4%、特异度69. 4%、阴性预测值69. 4%,曲线下面积为0. 749。结论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正相关,桡骨远端骨皮质变薄与骨质疏松相关,通过X线检查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快速简便,可初步筛查骨量减少,并提示进一步行骨密度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徐建光,沈军,张政,刘亚军,王元银[2](2019)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颌骨骨皮质厚度的锥形束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颌骨骨皮质厚度,为正畸临床种植体支抗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40岁)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2年-2017年拍摄过CBCT的129例正畸患者,根据头影测量结果将其分为高角、均角、低角叁组,每组43例。在每例患者的CBCT影像上选取4个位点(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第一二磨牙之间),分别测量上颌颊腭侧骨皮质以及下颌颊侧骨皮质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在上颌,低角患者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区域的颊侧骨皮质厚度为(1.64±0.45)mm,显着高于均角患者的(1.39±0.24)mm和高角患者的(1.28±0.22)mm,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区域,高角患者的骨皮质厚度(1.27±0.15)mm明显低于均角患者(1.45±0.22)mm和低角患者(1.54±0.31)mm,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以及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骨皮质厚度具有类似的趋势。在下颌,牙槽骨颊侧骨皮质厚度与上颌牙槽骨结果趋势相同,均表现为高角患者骨皮质厚度最低,其次是均角患者,骨皮质厚度最高的低角患者。结论:高角患者具有更低的皮质骨骨密度,针对这类患者,临床医生应该选择一些额外增加支抗钉稳定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高琳清,刘璇,王培,张婉君,郭艳明[3](2019)在《不同骨龄患者上颌后牙颊侧骨皮质厚度及其与微种植体脱落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CB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测量不同骨龄患者上颌后牙颊侧微种植体植入区骨皮质厚度,分析骨皮质厚度与微种植体脱落率的相关性,为微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挑选110例10~18岁正畸患者进行CBCT扫描,测量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植入区的骨皮质厚度,依据改良颈椎片分期(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 CVM)将研究对象根据骨龄分为4组,分析并比较不同骨龄患者上颌后牙微种植体植入区骨皮质厚度的差异及与微种植体脱落率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骨龄间骨皮质厚度在P4及P6平面上均呈逐渐增大趋势,LSD两两比较结果均P<0.05;CS3组、CS4组、CS5组及CS6组在P6平面上颌后牙颊侧微种植体植入区骨皮质厚度均显着高于P4平面,均P<0.05;CS3、CS4、CS5、CS6组脱落率分别为23.21%、11.67%、4.69%和2.50%,随着骨龄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CS3、CS4组脱落率显着高于CS5、CS6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颌后牙颊侧微种植体植入区P6平面、P4平面骨皮质厚度与骨龄呈正相关(P<0.05),上颌后牙颊侧微种植体脱落与骨龄分组呈负相关(P<0.05)。结论随骨龄增长上颌后牙颊侧微种植体植入区骨皮质厚度逐渐增大,微种植体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脱落率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旭卓,张善勇[4](2018)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锚固钉位置骨皮质厚度的CT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作者:孙守福;李慧萍;张善勇;郑吉驷;甄锦泽为建立2种不同医用锚固钉在植入髁突颈部后缘脱位力的有限元模型,我们通过测量病人髁突颈部后缘骨皮质的厚度,进而为有限元模型提供数据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拍摄全头颅CT的116例患者,共232侧髁突,将CT数据导入至MIMICS 19.0软件中进行重建并测量髁突颈部后缘骨皮质厚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232侧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 mm,男性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4 mm,女性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 mm,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0~34岁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 mm,35~49岁均值为2.06 mm,≥50岁均值为2.03mm。经统计学分析,只有20~34岁和35~49岁2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其他2组之间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本实验为建立2种医用锚固钉植入髁突后缘拔出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奠定了基础,骨皮质厚度与锚固钉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孙守福,李慧萍,张善勇,郑吉驷,甄锦泽[5](2018)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锚固钉位置骨皮质厚度的CT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建立2种不同医用锚固钉在植入髁突颈部后缘脱位力的有限元模型,我们通过测量病人髁突颈部后缘骨皮质的厚度,进而为有限元模型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拍摄全头颅CT的116例患者,共232侧髁突,将CT数据导入至MIMICS 19.0软件中进行重建并测量髁突颈部后缘骨皮质厚度,采用SPSS17.0软(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03)
吴起强[6](2018)在《下颌磨牙区剩余牙槽嵴顶部骨皮质厚度的影像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剩余牙槽嵴顶骨皮质厚度对种植手术设计与种植成功率有显着影响,本研究将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区种植前种植位点牙槽嵴顶骨皮质厚度,观察牙槽骨的骨形态,并分析骨皮质厚度、骨形态与缺牙时间的相关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 00名患者1 08个缺失牙位作为研究对象,记录缺牙时间,并利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薛美荣,都冰丽,荆璇,武秀萍[7](2018)在《成人Ⅱ类骨面型上颌骨后牙区骨皮质厚度和安全性的锥形束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骨面型患者锥形束CT(CBCT)分析,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区域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下骨皮质厚度和骨质厚度,为临床上Ⅱ类骨面型患者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30名成人患者(18~40岁)的上颌骨进行CBCT扫描和叁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距牙槽嵴顶4 mm、6mm、8mm叁个位点以45°、60°、90°角度植入时的有效骨皮质和骨质厚度,测量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同一高度与骨面呈45°植入微种植钉时得到的骨内皮质最厚,90°最薄(P<0.05);2)同一角度植入微种植钉时,植入部位越高得到的骨皮质厚度越厚(P<0.05)。结论:安氏Ⅱ类患者后牙区距离牙槽嵴越远骨皮质厚度越大,且同一植入高度下,以倾斜角度45°植入微种植体较60°,90°可获得更佳的骨皮质厚度。(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林燕语,王玲,张睿,杨明辉,吴新宝[8](2018)在《基于体素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及可重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基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体素化测量的可重复性,为髋部骨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择28例短时间内QCT扫描两次的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从QCT影像中手动分割出股骨近段结构。借助体素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思想,选择一个形状和结构适中的股骨近段结构作为标准模板,通过叁维弹性配准算法将其他股骨近段映射到标准模板上。采用最小二乘和列文伯格-马夸尔特(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将CT值转化成体素化的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值。最后,使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方法对28例患者短时间内两次QCT扫描数据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叁维统计参数图。结果所选28例骨折患者短时间内两次QCT扫描数据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均较好,说明测量结果较为准确。结论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为髋部骨折风险评估提供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崔星[9](2018)在《轻度慢性牙周炎成年正畸患者上颌后牙区骨皮质厚度的CBCT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CBCT影像资料,研究轻度慢性牙周炎经牙周治疗后进入静止期的成人均角正畸患者治疗前上颌骨后牙区不同部位牙槽骨骨皮质厚度,为临床正畸的方案设计和种植支抗植入的位点选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择来自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5年07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的患者。筛选年龄18~30岁之间、头颅侧位片测量满足27.3°<GoGn-SN<37.7°、0.7°≤ANB≤4.7°、经本院牙周科医生依据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和骨吸收程度诊断为轻度慢性牙周炎的患者20例(男、女各10例),设为实验组,牙周健康的患者20例(男、女各10例)设为对照组,均按照统一标准拍摄CBCT影像,获得DICOM数据资料。使用UR和UL分别代表上颌骨右侧区域和左侧区域,45代表第一、第二前磨牙根间区,56代表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根间区,67代表第一磨牙、第二磨牙根间区,B、L代表牙槽骨的颊、舌侧,5mm、7mm、9mm分别代表叁个测量高度水平面(所有测量位点详见附表)。本实验使用InvivoDental 5.1分析软件进行叁维重建,在调整头位后对其上颌骨后牙区牙槽骨骨皮质进行测量,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同位点(同一高度水平面,同一牙位,同一骨面)的骨皮质厚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颊、舌侧骨皮质厚度进行配对t检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分别比较实验组同一牙位不同高度水平面(5、7、9mm)以及同一高度水平面不同牙位的骨皮质厚度的差异。结果:(1)实验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对照组各测量位点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均值均大于实验组,除UR67-B-9mm、UL45-B-5mm、UL45-B-7mm、UR56-L-9mm、UL56-L-5mm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位点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2)实验组组内比较:1.颊、舌侧牙槽骨骨皮质厚度比较:除UL67表现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舌侧骨皮质,差异明显(p<0.05),其余位点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4)。2.不同牙位间骨皮质厚度比较:45牙槽骨骨皮质厚度>56牙槽骨骨皮质厚度>67牙槽骨骨皮质厚度,且在5mm、7mm、9mm叁个高度水平面上规律一致,舌侧与颊侧一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6)。3.不同高度骨皮质厚度比较:舌侧各位点骨皮质均表现为9mm处骨皮质厚度>7mm处骨皮质厚度>5mm处骨皮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颊侧除UL45显示7mm处骨皮质厚度>9mm处骨皮质厚度>5mm处骨皮质厚度及UL56显示7mm处骨皮质厚度>5mm处骨皮质厚度>9mm处骨皮质厚度,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位均与舌侧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7-8)。结论:1.轻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上颌骨后牙区颊、舌侧骨皮质厚度均小于牙周健康者,在受到正畸力的作用时更易发生牙周组织的吸收,因此对此类患者行正畸治疗时应使用轻力,控制转矩避免骨开窗、骨开裂;2.慢性牙周炎患者舌侧骨皮质在垂直方向上越远离釉牙骨质界其骨皮质厚度越大,颊、舌侧骨皮质在矢状方向呈现越向牙列远中骨皮质厚度越薄的趋势,因此在上述部位使用微螺钉支抗时,植入的位点应尽量远离釉牙骨质界且在方便加力的情况下选择牙列的近中区域植入,以获得最大的骨皮质固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郄会,王文娟,樊世锋,周冠军,李晨曦[10](2017)在《螺旋CT评价青少年与成年人牙槽骨皮质骨密度及厚度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螺旋CT测量,评价不同年龄(青少年12~18岁,成年人19~48岁)、性别及位置在牙槽骨皮质骨的厚度及密度的差别。方法:对60例12~48周岁患者(男27例,女33例,青少年组35例,成人组25例)进行颌骨螺旋CT扫描,在12个牙根间部位测量牙槽嵴顶至14 mm高度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及灰度值。结果:上下颌骨的皮质骨厚度及密度总体趋势表现为随着距牙槽嵴顶垂直距离增大而增大。上下颌前部皮质骨厚度平均为1.0~1.5 mm。上颌后部厚度为1.1~1.8 mm,下颌后部为1.5~2.8 mm。下颌后部皮质骨厚度及密度明显高于上颌后部(P<0.05)。皮质骨厚度无明显年龄及性别差异,而青少年皮质骨密度明显低于成年人(P<0.05)。成年人下颌后部骨密度最高,而青少年时期上颌后部骨密度最低。结论:青少年皮质骨密度明显低于成年人,上颌后部最低,而成年患者的下颌后部皮质骨较厚且硬度较大。(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骨皮质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颌骨骨皮质厚度,为正畸临床种植体支抗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40岁)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2年-2017年拍摄过CBCT的129例正畸患者,根据头影测量结果将其分为高角、均角、低角叁组,每组43例。在每例患者的CBCT影像上选取4个位点(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第一二磨牙之间),分别测量上颌颊腭侧骨皮质以及下颌颊侧骨皮质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在上颌,低角患者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区域的颊侧骨皮质厚度为(1.64±0.45)mm,显着高于均角患者的(1.39±0.24)mm和高角患者的(1.28±0.22)mm,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区域,高角患者的骨皮质厚度(1.27±0.15)mm明显低于均角患者(1.45±0.22)mm和低角患者(1.54±0.31)mm,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以及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骨皮质厚度具有类似的趋势。在下颌,牙槽骨颊侧骨皮质厚度与上颌牙槽骨结果趋势相同,均表现为高角患者骨皮质厚度最低,其次是均角患者,骨皮质厚度最高的低角患者。结论:高角患者具有更低的皮质骨骨密度,针对这类患者,临床医生应该选择一些额外增加支抗钉稳定性的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皮质厚度论文参考文献
[1].叶春晓,郭颖彬,吴振斌,林南杰,郑尤辉.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9
[2].徐建光,沈军,张政,刘亚军,王元银.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颌骨骨皮质厚度的锥形束CT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9
[3].高琳清,刘璇,王培,张婉君,郭艳明.不同骨龄患者上颌后牙颊侧骨皮质厚度及其与微种植体脱落率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9
[4].陈旭卓,张善勇.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锚固钉位置骨皮质厚度的CT测量分析[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5].孙守福,李慧萍,张善勇,郑吉驷,甄锦泽.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锚固钉位置骨皮质厚度的CT测量分析[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8
[6].吴起强.下颌磨牙区剩余牙槽嵴顶部骨皮质厚度的影像学初步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7].薛美荣,都冰丽,荆璇,武秀萍.成人Ⅱ类骨面型上颌骨后牙区骨皮质厚度和安全性的锥形束CT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8
[8].林燕语,王玲,张睿,杨明辉,吴新宝.基于体素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及可重复性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
[9].崔星.轻度慢性牙周炎成年正畸患者上颌后牙区骨皮质厚度的CBCT测量研究[D].南昌大学.2018
[10].郄会,王文娟,樊世锋,周冠军,李晨曦.螺旋CT评价青少年与成年人牙槽骨皮质骨密度及厚度的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