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萃取论文-邓丽莎,施宇萌,王荣雪,冯若晨,王沁梅

分级萃取论文-邓丽莎,施宇萌,王荣雪,冯若晨,王沁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级萃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壳,分级萃取物,大肠杆菌,抑菌作用

分级萃取论文文献综述

邓丽莎,施宇萌,王荣雪,冯若晨,王沁梅[1](2019)在《花生壳分级萃取物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滤纸片法、平板计数法和生长曲线法等方法研究了花生壳分级萃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溶剂花生壳萃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性,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强,而且浓度越大,抑菌效果越强。不同溶剂花生壳萃取物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也存在差异,乙酸乙酯萃取物最低,分别为31.255mg/mL和62.5mg/mL。其抗菌能力与萃取物中总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初步判定起主要抗菌作用的物质是多酚类。本研究为花生壳开发成高附加值天然粮食防霉剂或食品防腐剂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甘卓亭,姚婷,佘新松,邹紫玲,王思强[2](2019)在《蝉虫草样品的分级萃取与化学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索氏萃取技术,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无水乙醇和甲醇等5种溶剂对蝉虫草纯粉进行分级萃取,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级萃取物进行分析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萃取物中含有与烯烃类、羧酸类、酯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相关的C-H、C=O、C-O和C=C等官能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34种,以酯类和脂肪酸类为主,多为碳链长度为15–20的长链脂肪酸及对应的酯,其中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8.95%;分别存在于两种或以上萃取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共有11种;仅存于石油醚萃取物中的化合物6种,乙酸乙酯萃取物中3种,丙酮萃取物中2种,无水乙醇萃取物中6种,甲醇萃取物中6种。在一定极性范围内,利用溶剂的极性梯度变化,可实现蝉虫草中活性物质的按极性梯度分离;采用分级萃取技术可有效分离蝉虫草中部分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充实了蝉虫草中化合物的种类资源,为蝉虫草中活性物质谱图库的完善、构效关系的建立及蝉虫草产品的利用开发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东阳,石薇薇,曹祖宾,韩冬云,曹传洋[3](2019)在《费-托合成蜡分质分级-萃取精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伊泰费-托合成蜡为原料,采用减压蒸馏与溶剂萃取相结合的工艺技术脱除费-托合成蜡中的异构烃类和含氧化合物以降低其油含量。考察了不同萃取剂、操作条件对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高温气相色谱对蜡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用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在萃取温度为120℃、剂油质量比为2.0的操作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精制蜡收率和含油率分别为93.75%和0.097%,精制蜡滴点为112℃,针入度为0.1mm,产品满足Sasol公司H105费-托合成蜡产品质量标准。精制费-托蜡的碳数分布在C_(19)~C_(120)之间,FT-IR表征结果表明其结构简单,主要由长链正构烷烃组成,C_(35)的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范艳慧,代钰,单恬恬,易阳,王宏勋[4](2019)在《菱角壳分级萃取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菱角壳乙醇提取物的分级萃取物,并研究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菱角壳乙醇提取物分为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2个不同极性部分,并测定其黄酮与多酚含量,CCK-8法测定菱角壳分级萃取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菱角壳萃取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多酚和黄酮含量高于正丁醇萃取物。在两种萃取物浓度为25、50、100、200、400μg/mL时均能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肝癌细胞(Hep G2)的增殖,最高抑制率均达60%以上,并存在明显的剂量与效应关系。两种萃取物均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400μg/mL的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作用肝癌细胞24 h,凋亡率分别为45.57%和33.34%;作用胃癌细胞24 h,凋亡率分别为31.01%和21.65%。结论:菱角壳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肿瘤细胞凋亡的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赵光耀[5](2018)在《离子液体及快速溶剂分级萃取褐煤产物的分子结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析褐煤大分子结构是发展煤化学和充分利用褐煤资源的基础。本文以胜利褐煤为研究对象,依次采用四氢呋喃、吡啶、甲苯/甲醇(V:V=1:1)混合溶剂和[Bmin]Cl离子液体对胜利褐煤快速溶剂分级萃取,探究不同溶剂对褐煤中氢键的影响,对萃取物及萃余物进行FTIR和TG-FTIR-GC/MS表征,分析了萃取产物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除灰处理对芳环骨架没有影响,使羧基的特征吸收峰变强。除灰褐煤复吸水能力增强,热失重速率变快。Py-GC/MS可以提供煤结构有价值的信息如烷基苯的来源。胜利褐煤含丰富的单环结构和双环结构片段,通过C_(al)-C_(al)和C_(al)-O键连接。快速热裂解各类产物逸出的相对含量依赖于热解终温。各级萃取物中均含有脂肪烃类,芳香族类,含氧类化合物;都含有OH-N氢键、环OH氢键、OH-醚氧氢键、自缔合OH氢键、OH-π氢键。相对于传统有机溶剂,离子液体[Bmim]Cl在萃取芳香结构以及释放氢键的能力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前叁级萃取物中均含有不同数量的C_(al)-C_(al)、C_(al)-O键,第二、叁级萃取物中还含有少量的C_(al)-N键。四氢呋喃萃取物中烷基苯酚和萘类化合物所占比重较大,吡啶萃取物主要以中苯、烷基苯、酚类为主,甲苯/甲醇萃取物中含较多的含氧类化合物,[Bmim]Cl萃取物中则以长链烷烃和芳香结构为主。各级萃余煤中主要存在自缔合OH和OH-π氢键。[Bmim]Cl对OH-醚氧氢键解聚作用最为明显。将萃余煤的TG/DTG曲线分为五个阶段,慢速热解阶段、快速热解阶段和快速缩聚阶段承担主要热解过程。动力学计算表明,最大失重率与频率因子A与呈正相关,与CO_2、CO和CH_4的逸出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一级反应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萃余煤的热解过程。TG-FTIR-GC/MS结果显示,CO_2和CO的逸出趋势与含氧官能团的改变紧密相关。CH_4的产生与C_(al)-C_(al)联系密切。各级萃余煤热解产物主要包括单环芳烃:苯和烷基苯等,苯环上有0-3个烷基取代基,单个取代基最多含5个C;双环和叁环物质:萘、甲基萘、联苯、苯并呋喃、蒽、茚及衍生物等;直链烷烃:C8-C20;烯烃;醇类;酮类;酚类;还检测到含N、S杂环化合物。苯类结构通过不同长度的C_(al)-C_(al)键连接,与苯环连接的α位C易断裂产生烷基苯和烯烃。多环物质的相对含量独立于热解温度。脂肪烃的形成与C_(al)-C_(al)或C_(ar)-C_(al)断裂紧密相关。离子液体萃取结合TG-FTIR-GC/MS技术是一种全新有效解析煤结构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余付香,陈明旭,成桥,陈韬,付亮[6](2017)在《赶黄草总黄酮分级萃取及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赶黄草茎叶为实验材料,用乙酸乙酯、正丁醇对赶黄草乙醇粗提物(EF)进行分级萃取,依次得到乙酸乙酯相(AF)、正丁醇相(BF)和水相(WF),分别测定各相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的黄酮含量最高,为133.36 mg/g,超过赶黄草总黄酮含量的50%;乙酸乙酯相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最强,其IC_(50)值分别为0.076、0.209、0.038、0.593 mg/mL;乙酸乙酯相的抑菌效果显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0.075 mg/mL。(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06期)

石开仪,孔德顺,李志,童航[7](2016)在《昭通褐煤溶剂分级萃取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昭通褐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四氢呋喃(THF)、N-甲基吡咯烷酮(NMP)、石油醚等溶剂的单级萃取和叁级萃取,同时对原煤和溶剂萃取物分别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6年07期)

黄亚琴[8](2016)在《低阶煤的分级萃取及其各级萃取物和萃余煤的热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胜利褐煤和神华煤为研究对象,在温和条件下,选用四氢呋喃(THF)、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依次对煤样进行萃取,研究了胜利褐煤和神华煤的萃取物及萃余煤的结构特征。同时对萃余煤和各级萃取物进行了热解研究,探索了煤中不同组分在热解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二苯甲烷、二苯醚和二苯甲酮等类煤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煤中弱键合结构在离子液体中的解聚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四氢呋喃分别对胜利褐煤和神华煤进行索氏萃取,萃取率分别为4.6%和7.9%。150℃时,萃余煤(THFI)与[Bmim]Cl质量比为1:5,在离子液体[Bmim]Cl作用下反应1h,[Bmim]Cl对胜利褐煤萃余煤(SL-THFI)和神华煤萃余煤(SH-THFI)的萃取率分别为18.2%和8.4%。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煤的萃取物THFS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烃结构和含氧官能团结构,相较于萃取物THFS,萃取物NMPS([Bmim]Cl对萃余煤THFI萃取得到的萃取物)中芳香烃的含量较多。通过萃取物的热重分析,发现煤的萃取物的失重率大于原煤,尤其是萃取物THFS,胜利褐煤萃取物THFS的失重率达到了80%。DTG分峰结果表明,萃取物THFS中含有大量氢键、Cal-O键、Cal-Cal键及部分Car-Cal键。煤及其各级萃取物和萃余煤的热解实验结果表明:萃余煤的热解焦油收率低于原煤的热解焦油收率,但是萃余煤和萃取物热解焦油收率的总和相较于原煤的热解焦油收率有所提高。经四氢呋喃萃取后,胜利褐煤萃余煤和萃取物热解焦油收率的总和相较于原煤提高了13%,神华煤提高了2.6%。萃余煤THFI再经离子液体[Bmim]Cl萃取后,胜利褐煤及神华煤的萃取物和萃余煤热解焦油收率总和分别提高了26%和15.5%。通过热解焦油组分的色谱分析,发现胜利褐煤热解轻质焦油的主要组分为酚类化合物,占55.4%。萃余煤THFI和萃取物THFS的热解轻质焦油中酚类化合物,分别占65.2%和65.5%。胜利萃余煤THFI经离子液体[Bmim]Cl萃取后得到萃余煤NMPI的热解焦油中芳香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71.4%。神华煤及其各级萃余煤和萃取物的热解轻质焦油中均以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不同结构的模型化合物的解聚性能差异较大,在[Bmim]Cl的作用下,桥键稳定性为:150℃、模型化合物A:模型化合物B:[Bmim]Cl质量比为1:1:2时,二苯甲酮和二苯甲烷转化率分别为54.1%和49.5%。两种模型化合物桥键的断裂程度明显增强,羰基键的存在促进了亚甲基键的断裂。同样条件下,二苯醚和二苯甲烷的转化率分别为64.2%和48.9%;而二苯甲酮和二苯醚的转化率分别为54.9%和40.7%。(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6-06-13)

张宗[9](2016)在《低阶煤分级热溶萃取提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阶煤的高含水率,低热值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高效利用,因此低阶煤提质技术的开发成为实现低阶煤高效清洁分级利用的关键。热溶萃取提质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低阶煤提质技术,通过使用有机溶剂或水对低阶煤进行热溶处理可以在得到提质煤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其多级分离,从而获得高附加值的热溶萃取物,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考察了关键操作参数,如煤种、溶煤比、水分等,对热溶萃取的影响规律,然后对溶剂的循环利用进行了较详细研究,为本方法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最后对热溶萃取提质煤的燃烧热解等特性进行了考察。通过研究煤种、溶煤比、水分对热溶萃取的影响发现,煤的氢碳比与热溶提质的萃取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氢碳比高的煤种热溶萃取率较高。在溶煤比降低到7.5-5:1之后会使煤的萃取收率急剧降低,在此之前溶煤比的改变对煤的萃取收率没有影响,且不同煤种的变化位置不同。煤中的水分对热溶萃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溶剂循环对热溶萃取提质的影响发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溶液的常温可溶的萃取物(SL)的收率呈下降趋势,常温下不可溶的萃取物(DP)呈上升趋势,SL下降及DP上升的程度均逐渐放缓,并在溶液SL浓度升高到2%以上后趋于不变。因此可以将DP作为目标产物。产物的元素分析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SL和DP的氢碳比均呈现上升趋势,氧碳比呈现下降趋势。产物的FTIR分析表明,SL和DP的产物的芳香化程度均有所降低。热解特性表明,随着循环的进行,SL中的一部分分子量较大的SL转变成了DP。通过研究提质煤的热解、燃烧特性发现,由于热溶提质处理将低阶煤中的部分挥发分转变为了萃取物SL和DP,导致热溶提质煤的热解活性弱于原煤。对比提质煤焦和原煤焦的燃烧特性发现,提质煤焦的着火点、燃尽点低于原煤,可燃性指数,燃尽指数及综合燃烧指数优于原煤焦,提质煤焦的燃烧特性优于原煤焦。(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3)

王誉蓉[10](2016)在《基于水萃取和分子蒸馏的生物油分级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所得粗生物油由于具有含氧量高、热值低、腐蚀强等特点,需要进一步提质改性才能作为高品位动力燃料应用。然而生物油组成复杂,单一的提质手段不能实现生物油中所有化合物的高效转化,且其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容易导致催化剂的快速失活和反应器堵塞等问题。对生物油进行高效分离,将适合同一改性技术的族类化合物富集在一种馏分中,将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可从生物油中提取高附加值化学品。目前两种主流的生物油分级改性工艺主要分为基于水萃取和基于分子蒸馏分离两种路径。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工艺的前期分离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实现生物油族类组分的合理富集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协同提取。生物油水溶相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但其中的糖类容易结焦。本文采用五种不同极性溶剂对生物油水溶相依次洗脱,并引入气相色谱技术辅助监测,将出峰相似的洗脱液合并,最终获得11种不同族类富集组分。随后分别针对富含苯二酚和糖类的组分进行进一步纯化,通过pH控制调节法获得相对含量高达62.81%的儿茶酚组分,而糖类化合物中的大部分酚类等杂质则通过活性炭和硅藻土负载层析除去。生物油水不溶相中主要富含单酚类和酚类聚合物(热解木质素),采用酸碱溶液和溶剂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物油水不溶相进行分级分离。反应萃取得到富含94.35%的单酚类组分,其中愈创木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高达48.27%。分离所得不同活性的热解木质素具有相似的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结构单元,高分子热解木质素中分子量在1000以上的聚合物占据主导地位,低分子热解木质素则含有更多的活泼酚羟基。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实现了生物油中不同族类化合物在不同馏分中的初步富集。针对不同馏分的特性,采用适宜的分离方法对各馏分进一步分级分离。轻质馏分中富含水和活泼小分子化合物,采用水溶性较差的溶剂对其进行萃取,发现正丁醇对轻质馏分中的有机物具有较好的萃取效果,可获得适用于后续直接酯化的萃取液。除大分子热解木质素外,中质馏分的化学组分与原油相似,通过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层析分离和气相色谱辅助监测,分别获得了相对含量高达88.49%的单酚类组分以及富含环酮类物质的组分。单酚类、糖类和热解木质素主要残留在重质馏分中,导致其后续利用困难。根据这几种族类化合物的特性,开发了一种结合萃取、热处理、层析等多种技术耦合的新型分级分离方法。通过采用甲醇-水提取法将不同活性的热解木质素从重质馏分中优先分离出来,表征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所得热解木质素与水提取法所得热解木质素元素组成相似,结构单元包含醚化和非醚化的紫丁香基型与愈创木基型,但这叁种热解木质素在分子量、侧链官能团、单元间连接键等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甲醇-水提低分子热解木质素主要为3-5聚物,羰基结构占到0.14/Ar,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叁种热解木质素中基本单元的连接键类型均包含松脂醇p-β,型环醚键,而甲醇-水提低分子热解木质素烷基醚键含量最为丰富。叁种热解木质素的快速热裂解产物含有73-78%的酚类化合物,但甲醇-水提低分子热解木质素的残炭率最低。萃取法可将单酚类化合物从脱除热解木质素后的重质馏分水溶液中提取出来,获得富含70.90%单酚类化合物组分。热处理法以及氧化硅和中性氧化铝吸附剂可以进一步对残余的杂质进行脱除,最终获得回收率为29.65wt%的富糖类组分。利用乙醇沉淀法对合并糖组分分离得到的乙醇可溶物和乙醇不溶物中均含有左旋葡聚糖、木糖、葡萄糖等单糖,但乙醇不溶物中还包含少量纤维二糖。几种单糖的最终回收率可达75~86%。(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01)

分级萃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索氏萃取技术,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无水乙醇和甲醇等5种溶剂对蝉虫草纯粉进行分级萃取,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级萃取物进行分析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萃取物中含有与烯烃类、羧酸类、酯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相关的C-H、C=O、C-O和C=C等官能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34种,以酯类和脂肪酸类为主,多为碳链长度为15–20的长链脂肪酸及对应的酯,其中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8.95%;分别存在于两种或以上萃取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共有11种;仅存于石油醚萃取物中的化合物6种,乙酸乙酯萃取物中3种,丙酮萃取物中2种,无水乙醇萃取物中6种,甲醇萃取物中6种。在一定极性范围内,利用溶剂的极性梯度变化,可实现蝉虫草中活性物质的按极性梯度分离;采用分级萃取技术可有效分离蝉虫草中部分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充实了蝉虫草中化合物的种类资源,为蝉虫草中活性物质谱图库的完善、构效关系的建立及蝉虫草产品的利用开发提供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级萃取论文参考文献

[1].邓丽莎,施宇萌,王荣雪,冯若晨,王沁梅.花生壳分级萃取物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

[2].甘卓亭,姚婷,佘新松,邹紫玲,王思强.蝉虫草样品的分级萃取与化学成分分析[J].菌物学报.2019

[3].刘东阳,石薇薇,曹祖宾,韩冬云,曹传洋.费-托合成蜡分质分级-萃取精制工艺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4].范艳慧,代钰,单恬恬,易阳,王宏勋.菱角壳分级萃取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9

[5].赵光耀.离子液体及快速溶剂分级萃取褐煤产物的分子结构解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8

[6].余付香,陈明旭,成桥,陈韬,付亮.赶黄草总黄酮分级萃取及活性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7].石开仪,孔德顺,李志,童航.昭通褐煤溶剂分级萃取初步研究[J].煤炭技术.2016

[8].黄亚琴.低阶煤的分级萃取及其各级萃取物和萃余煤的热解行为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

[9].张宗.低阶煤分级热溶萃取提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10].王誉蓉.基于水萃取和分子蒸馏的生物油分级分离研究[D].浙江大学.2016

标签:;  ;  ;  ;  

分级萃取论文-邓丽莎,施宇萌,王荣雪,冯若晨,王沁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