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耶稣故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督教,耶稣复活
耶稣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佚名[1](2017)在《耶稣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前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在罗马帝国的黑暗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多次举行暴动、起义,但都被残酷地镇压了。他们觉得悲观、失望、苦闷,前途渺茫。这时他们希望有个救世主能够来到人间,把他们拯救出苦海。原来,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有自己的宗教——犹太教。他们有自己信奉的上帝耶和华。他们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出来的:第一天创造天、地,分开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水;第(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7年01期)
尹永达[2](2015)在《戴遂良《现代中国民间故事》一书的耶稣会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作品向法国的译介与传播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将这些行为置于当时不少译介者所处的宗教话语体系中来观察和理解。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往往打着符象派(figurisme)的烙印并充满了耶稣会色彩。其中戴遂良神父(Léon Wieger,1856年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1933卒于中国献县)的文学翻译活动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他的翻译行为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学作品之美学特徵的否认。以下就其翻译作品集《现代中国民间故事》(Folk-lore chinois moderne)的编纂、翻译和命名行为进行浅析。(本文来源于《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5年00期)
尹永达[3](2014)在《戴遂良《现代中国民间故事》一书的耶稣会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来华传教士曾向欧洲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但多少都会带有宗教色彩。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的翻译活动就是为了给耶稣会培养来华传教士提供学术上和理论上的支持,其译着《现代中国民间故事》即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磊[4](2014)在《天国寓意的俗世故事——耶稣寓言故事的认知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寓言故事(parables)是《新约圣经》四大福音书中耶稣布道、传教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形式,以其平易近人、耳熟能详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广为传播,更是学者们给予持续关注的圣经研究重要领域。纵观整部《圣经》的宏大叙述以及耶稣寓言比喻的特征和内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耶稣寓言故事就是隐喻及拓展隐喻。基于此,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刘建军[5](2014)在《耶稣是被谁杀死的?——《新约》中耶稣被钉十字架故事的深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约》中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表明,在民族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思想先行者的耶稣是被本族中掌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的一批具有原教旨主义思维方式的人杀死的。由此可见,现实中固守既得利益的人和原教旨主义思维方式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互为依存、相互支持。而耶稣甘愿赴死,不愿意用神迹脱身,恰恰表明了宗教文化由血缘维系方式向信仰维系方式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胡俊[6](2013)在《不一样的成长故事:《在耶稣脚下》中底层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海伦娜玛丽亚维瑞蒙迪斯在她的代表作《在耶稣脚下》中给我们呈现了底层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命运,小说见证了作为新一代墨西哥裔美国移民爱斯特拉斯的成长,她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和多重压迫包括种族、阶级以及性别压迫作斗争,然而她的反抗精神却让人看到了新一代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觉醒。(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许志强[7](2013)在《《耶稣的童年》:新移民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库切新作《耶稣的童年》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难民的孩子,名叫大卫,他和家人失散了,不知道他母亲的名字;上船时他带着那封能够说明情况的信件,但是信件弄丢了;于是,一个名叫西蒙的老人带他去寻找母亲,在他们移居的那个新国家里,这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开始新生活……故事主角有一个身世不明的背景,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其父母和亲友;男孩的身世只剩下一个浮现在背景中的画面:上船时他带了那封信,信塞在一个小袋子里,用绳子挂在脖子上。(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2013年04期)
邢婷婷[8](2012)在《20世纪初的耶稣受试——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解读《未完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未完的故事》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着名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欧.亨利将《马太福音》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耶稣受试探的故事转移到了他所在的20世纪初,在这篇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耶稣受试的各种原型人物,在情节上它也与圣经新约也有相似之处。欧.亨利也借此表达了对20世纪初人们对宗教态度的疑虑以及自己对基督教的复杂情感。借助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读者能更好地解读这篇短篇小说。(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侯朝阳[9](2012)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受难与复活故事的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马太福音》的叙事中心,耶稣受难与复活的故事集中体现着圣经文本高超的叙事艺术特色。在《马太福音》对这一事件的讲述过程中,隐蔽的全知型叙事者不断变换视角,在故事发展到高潮时又采用了定点聚焦法。在情节设置上,叙事者在线性叙事的整体框架内又使一些重要场景相互平行或对比。在时间安排方面,该部分整体上是线性的,且时间步调明显放缓,在关键处则使用了"共时叙事"方式。可以说,《马太福音》的叙事者对耶稣受难与复活故事的"追踪"获得了巨大成功: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又实现了教导、启示和价值认同的宗教目的。(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江继兰[10](2010)在《“神针”与《耶稣像》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有苏、湘、蜀、粤四大名绣,而沈秀是清末刺绣大师沈寿应用西洋油画光影、明暗的色彩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在刺绣史上享有“绣中之绣”“国宝中之魂宝”的美誉,目前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0-10-27)
耶稣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作品向法国的译介与传播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将这些行为置于当时不少译介者所处的宗教话语体系中来观察和理解。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往往打着符象派(figurisme)的烙印并充满了耶稣会色彩。其中戴遂良神父(Léon Wieger,1856年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1933卒于中国献县)的文学翻译活动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他的翻译行为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学作品之美学特徵的否认。以下就其翻译作品集《现代中国民间故事》(Folk-lore chinois moderne)的编纂、翻译和命名行为进行浅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耶稣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1].佚名.耶稣的故事[J].意林文汇.2017
[2].尹永达.戴遂良《现代中国民间故事》一书的耶稣会色彩[J].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2015
[3].尹永达.戴遂良《现代中国民间故事》一书的耶稣会色彩[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
[4].王磊.天国寓意的俗世故事——耶稣寓言故事的认知解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
[5].刘建军.耶稣是被谁杀死的?——《新约》中耶稣被钉十字架故事的深度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
[6].胡俊.不一样的成长故事:《在耶稣脚下》中底层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命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
[7].许志强.《耶稣的童年》:新移民故事[J].书城.2013
[8].邢婷婷.20世纪初的耶稣受试——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解读《未完的故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侯朝阳.《马太福音》中耶稣受难与复活故事的叙事艺术[J].圣经文学研究.2012
[10].江继兰.“神针”与《耶稣像》的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