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底解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肠,肛管,筋膜,解剖
盆底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胡祥[1](2019)在《直肠周围间隙和盆底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直肠肛管手术中,为了达到根治性和保存完整的泌尿生殖器官功能,对局部解剖的理解极为重要。掌握直肠肛管的基本结构、直肠周围间隙、筋膜层次和盆底解剖,有助于选择手术入路和剥离层面,达到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侧方淋巴结清扫及神经保护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艾贵海,成佳景,李怀芳,童晓文,程忠平[2](2019)在《女性前盆底重建术的临床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女性前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阴道前壁脱垂的穿刺路径,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应用红色乳胶分别对3具新鲜女性尸体标本进行桡动脉血管灌注,5 d后对标本进行手术穿刺和路径解剖,同时测量穿刺针与相关血管、神经和处女膜之间的距离。结果所有穿刺均未发生副损伤,1号穿刺针与闭孔神经后支、闭孔动脉前支、闭孔动脉后支、闭膜管、阴部内血管神经、处女膜的距离分别是(2. 6±0. 2) cm、(2. 1±0. 3) cm、(1. 4±0. 1) cm、(2. 1±0. 2) cm、(1. 2±0. 2) cm和(2. 0±0. 2) cm;2号穿刺针与闭孔神经后支、闭孔动脉前支、闭孔动脉后支、闭膜管、阴部内血管神经、处女膜的距离分别是(3. 0±0. 3) cm、(2. 9±0. 2) cm、(0. 6±0. 2) cm、(2. 5±0. 3) cm、(0. 8±0. 2) cm和(6. 1±0. 4) cm。结论女性前盆底重建术通过加强女性盆底Ⅰ和Ⅱ水平的支撑作用来治疗阴道前壁脱垂,术中取膀胱截石位,大腿充分外展,选择恰当的进针点进行由外向内的穿刺,能够大大降低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吴晓梅[3](2018)在《基于“双层吊床”盆底解剖理论的改良阴式顶端固定盆底修复手术—CY Liu式系列盆底修复手术之阴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玉溪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妇产科护理培训班资料汇编》期刊2018-08-31)
穆靓,刘莉,韦爱华,南淑良,郝睿[4](2017)在《经会阴动态叁维超声对便秘的产后女性盆底解剖结构重塑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经会阴盆底叁维超声动态观察便秘产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形态重塑及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定期行产后复查的女性110例(产后组),其中有便秘症状45例(便秘产妇),无便秘症状65例(无便秘产妇),同期选取未育的无便秘症状健康妇女100例(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进行经会阴盆底叁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比较各组妇女的盆底解剖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肛提肌厚度。结果产后妇女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产后组妇女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肛提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组便秘产妇在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无便秘产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便秘产妇的肛提肌厚度明显薄于无便秘产妇(P<0.05),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便秘产妇与无便秘产妇的肛提肌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叁维超声能有效观察产后女性尤其便秘产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刘莉,穆靓,韦爱华,南淑良,管湘平[5](2017)在《妊娠晚期便秘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叁维超声动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经会阴盆底叁维超声动态观察妊娠晚期便秘孕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形态及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定期行产前检查的单胎妊娠、孕37~4l周的初产孕妇160例作为妊娠晚期组,其中便秘孕妇58例,非便秘孕妇102例;同期选取未孕的健康妇女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妇女均进行经会阴盆底叁维超声检查,测量比较各组妇女的盆底形态结构及特征。结果妊娠晚期组孕妇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盆底组织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妊娠晚期组孕妇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P<0.05)。妊娠晚期组便秘孕妇在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非便秘孕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除便秘孕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薄于非便秘孕妇(P<0.05)外,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叁维超声能有效观察妊娠晚期女性尤其便秘孕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7年32期)
汪文磊[6](2017)在《经会阴超声观察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经会阴超声观察产后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解剖学变化,分析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尿道及膀胱支持结构损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探讨产生不同膀胱尿道角和尿道旋转角的解剖学基础,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盆底超声检查并能完成有效Valsalva动作的152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应用经会阴超声获取静息状态下盆底正中矢状面二维图像及叁维图像,最大Valsalva动作下盆底正中矢状面二维图像。根据是否脱垂将受检者分为:未脱垂组和脱垂组。再根据前盆腔器官脱垂Green分型法[1],将脱垂组分为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在二维图像上测量以下超声数据: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后壁最低点、尿道内口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在叁维图像上获得最小裂孔平面并在该平面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阴道前后壁厚度、阴道横断面面积。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膀胱尿道角及尿道旋转角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有152例受检者完成有效Valsalva动作。其中未脱垂组30例,脱垂组122例。脱垂组中GreenⅠ型44例,GreenⅡ型37例,GreenⅢ型41例。(2)不同分组受检者尿道及膀胱移动度的比较:(1)未脱垂组静息/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及膀胱后壁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均较脱垂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Green分型组间静息状态下尿道内口及膀胱后壁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Green分型组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及膀胱后壁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参考线的垂直距离比较: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GreenⅡ型组和GreenⅢ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分组受检者尿道及膀胱支持结构功能二维超声表现比较:(1)未脱垂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较脱垂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Green分型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的比较: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GreenⅡ型组和GreenⅢ型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Green分型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比较: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分组受检者尿道及膀胱支持结构功能叁维超声表现比较:(1)未脱垂组和脱垂组间阴道横断面前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未脱垂组阴道横断面面积大于脱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GreenⅢ型组阴道横断面面积小于其他Green分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reenⅠ型组和GreenⅡ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未脱垂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脱垂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Green分型组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GreenⅠ型组与GreenⅡ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Green分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膀胱尿道角及尿道旋转角相关性分析:(1)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大小与静息/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阴道横断面面积呈正相关,与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呈负相关。(2)尿道旋转角大小与静息/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至y轴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与耻骨联合中轴线之间的夹角、阴道横断面面积、肛提肌裂孔面积呈正相关。结论:(1)经会阴超声可以观察多种尿道及膀胱支持结构损伤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可重复性好。(2)不同Green分型患者尿道腹侧的支持力均有损伤。(3)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肛提肌功能损伤,各Green分型中GreenⅢ型患者肛提肌功能损伤较严重。(4)未脱垂组和脱垂组最小裂孔平面的阴道前后壁厚度无明显差异。GreenⅢ型患者阴道前壁对尿道膀胱的支持面变小。(5)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和尿道旋转角大小是多种尿道膀胱支持结构共同作用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6-01)
李一冰[7](2016)在《盆底叁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盆底叁维超声检查,探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的影响,并观察其检查效果。方法 260例进行分娩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选择性剖宫产初产妇130例作为观察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30例作为对照组。产后6~8周进行盆底叁维超声检查,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瓦尔萨尔瓦(Valsalva)动作时前、中、后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测量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旋转角度等参数,观察缩肛动作、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患者肛提肌裂孔变化情况,并测量其面积。结果观察组Valsalva动作时前、中、后盆腔器官脱落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44.90、11.33、4.65,P<0.05);观察组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旋转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36.53、17.57,P<0.05);观察组患者平静时、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t=5.33、5.69、9.42,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其盆底结构与功能损伤大于选择性剖宫产初产妇,盆底叁维超声是筛查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客观、简单的影像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6年20期)
王同忠,王长智[8](2015)在《盆底解剖生理与直肠前突的病理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底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只有掌握其内在相关性,认真观察,仔细测量,才可以揭示直肠前突和便秘之间的病理机制,为临床认知直肠前突性便秘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经120例临床观察得出,直肠前突轻度52例,中度61例,重度7例,其中少数单独存在,多数合并其他异常。(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20期)
夏学颖,陈容容,孙赛,李丽燕,胡葵葵[9](2015)在《盆底松弛相关解剖、病理及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由于盆腔组织缺陷的部位不同,可导致不同类型的阴道松弛和盆底器官脱垂,如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或阴道穹窿膨出等,同时可伴有压力性尿失禁。PFD的发病率约为40%。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女性PFD13益受到重视。在近20年中,PFD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新(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暨第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乳房与形体整形美容高峰论坛、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8-01)
华冰[10](2015)在《PFD患者及正常女性盆底解剖结构的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患者及正常女性盆底解剖结构的MRI表现。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确诊为PFD的患者40例。同时选取健康同龄女性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行静动态核磁共振扫描(MRI)评价两组的肛提肌指标、盆腔各器官脱垂情况、尿道长度和尿道周围支持结构指标。结果PFD组耻尾肌面积、髂尾肌面积和耻直肌面积的静/动态测量值显着低于正常组。PFD组提肌板角、盆膈裂孔横径、LH线和M线的静/动态测量值分别为,显着高于正常组的。PFD组静态和动态期的膀胱颈、子宫颈和肛直肠连接均显着重于正常组,P<0.05。结论 PFD患者在MRI所成图像中盆底解剖结构和正常女性差异较大,盆腔动静态磁共振在PFD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盆底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女性前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阴道前壁脱垂的穿刺路径,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应用红色乳胶分别对3具新鲜女性尸体标本进行桡动脉血管灌注,5 d后对标本进行手术穿刺和路径解剖,同时测量穿刺针与相关血管、神经和处女膜之间的距离。结果所有穿刺均未发生副损伤,1号穿刺针与闭孔神经后支、闭孔动脉前支、闭孔动脉后支、闭膜管、阴部内血管神经、处女膜的距离分别是(2. 6±0. 2) cm、(2. 1±0. 3) cm、(1. 4±0. 1) cm、(2. 1±0. 2) cm、(1. 2±0. 2) cm和(2. 0±0. 2) cm;2号穿刺针与闭孔神经后支、闭孔动脉前支、闭孔动脉后支、闭膜管、阴部内血管神经、处女膜的距离分别是(3. 0±0. 3) cm、(2. 9±0. 2) cm、(0. 6±0. 2) cm、(2. 5±0. 3) cm、(0. 8±0. 2) cm和(6. 1±0. 4) cm。结论女性前盆底重建术通过加强女性盆底Ⅰ和Ⅱ水平的支撑作用来治疗阴道前壁脱垂,术中取膀胱截石位,大腿充分外展,选择恰当的进针点进行由外向内的穿刺,能够大大降低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的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底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1].胡祥.直肠周围间隙和盆底解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2].艾贵海,成佳景,李怀芳,童晓文,程忠平.女性前盆底重建术的临床解剖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
[3].吴晓梅.基于“双层吊床”盆底解剖理论的改良阴式顶端固定盆底修复手术—CYLiu式系列盆底修复手术之阴式[C].玉溪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妇产科护理培训班资料汇编.2018
[4].穆靓,刘莉,韦爱华,南淑良,郝睿.经会阴动态叁维超声对便秘的产后女性盆底解剖结构重塑的观察[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7
[5].刘莉,穆靓,韦爱华,南淑良,管湘平.妊娠晚期便秘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叁维超声动态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
[6].汪文磊.经会阴超声观察不同类型前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D].广州医科大学.2017
[7].李一冰.盆底叁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8].王同忠,王长智.盆底解剖生理与直肠前突的病理相关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9].夏学颖,陈容容,孙赛,李丽燕,胡葵葵.盆底松弛相关解剖、病理及治疗研究进展[C].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暨第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乳房与形体整形美容高峰论坛、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10].华冰.PFD患者及正常女性盆底解剖结构的MRI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