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木材水分的运动规律

浅谈木材水分的运动规律

一、浅谈木材中水分的移动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汪为锴[1](2021)在《斜叶桉孔隙特征与干燥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究斜叶桉(Eucalyptus Obliqua L’Herit.)的孔隙特征和干燥特性,本文以斜叶桉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压汞法(MIP)观察斜叶桉木材切片和解离细胞的形貌和尺寸特征,分析了斜叶桉木材内部细胞腔级别的宏观孔隙对斜叶桉干燥特性的影响;运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斜叶桉细胞壁的微观和介观孔隙结构特征和抽提物对斜叶桉细胞壁孔隙结构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比重瓶法、气体吸附法和动态水分吸附技术(DVS)的测试结果;测试了斜叶桉木材径向不同部位的密度及干缩性能,研究了其密度与干缩性对其干燥的影响;并测试了该木材三个厚度试件的干缩率随含水率的变化曲线,研究了相对湿度、厚度对其自由干缩特性的影响;结合解剖构造特征并利用渗透性测试仪研究了斜叶桉木材三个方向的渗透性。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斜叶桉所有的厚壁细胞,包括导管细胞、木纤维细胞和环管管胞的细胞壁上的纹孔皆为附物纹孔,纹孔堵塞严重,细胞的气密性好,渗透性差,这是皱缩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斜叶桉干燥速度慢的重要影响因素;斜叶桉导管中富含侵填体,这些侵填体不仅降低了斜叶桉的纵向渗透性,更重要的是会进一步堵塞导管壁上的纹孔通道,从而也降低了其横向渗透性;而且斜叶桉导管腔大、壁腔比小,干燥时,易使其被压溃从而形成皱缩;斜叶桉早材木纤维的腔径、壁厚、壁腔比和胞壁率与晚材木纤维相差较大,在干燥时这两部分的干缩程度和水分传输速度会形成差异,这可能会影响斜叶桉板材的干燥质量;斜叶桉射线薄壁细胞较细且富含树胶,这是斜叶桉横向渗透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轴向薄壁细胞环绕在导管周围,在干燥过程中最先被压溃,形成皱缩,斜叶桉环管管胞也分布在大导管周围,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壁上纹孔皆为附物纹孔,其水分疏导能力较弱,气密性较好,容易受到大导管的内压力而在干燥第二阶段被压溃,形成皱缩。压汞法测试结果显示:1598 nm处的孔隙对应着纹孔口,673 nm处对应着纹孔塞缘上的孔隙,1396nm和6036 nm处对应着木纤维和环管管胞细胞腔孔隙,24187 nm处对应着薄壁细胞的细胞腔孔隙;斜叶桉木材的孔隙率为50.29%,低于一般木材,退汞曲线出现迟滞现象,说明斜叶桉木材中存在墨水瓶状孔隙,这种孔隙结构不利于水分的移除。(2)比重瓶测试结果显示:斜叶桉具有较低的细胞壁孔体积(0.0275 cm3·g-1)和孔隙率(3.99%)。且经过抽提处理后,斜叶桉心材细胞壁孔隙率增加至6.54%、孔体积增加至0.0460cm3·g-1,表明斜叶桉具有相对较低的细胞壁孔体积和孔隙率的重要原因是抽提物占据着其细胞壁孔隙,这可能是斜叶桉干燥速度慢的原因之一。气体吸附法测试结果显示:斜叶桉的细胞壁中孔体积、细胞壁微孔体积和细胞壁总孔体积分别为0.00294 cm3·g-1、0.0152cm3·g-1、0.0181 cm3·g-1。抽提处理后,斜叶桉心材细胞壁微孔体积增加了0.007 cm3·g-1、微孔比表面积增加了21.946 m2·g-1、中孔体积增加了0.0014 cm3·g-1、BET比表面积增加了0.24 m2·g-1,抽提处理后,斜叶桉心材细胞壁的微孔体积、中孔体积和总孔体积都增大了,并且0.4~0.7 nm范围内的微孔体积的增大尤为明显。表明其抽提物主要存在于0.4~0.7nm范围内的微孔中,抽提处理可以增大斜叶桉细胞壁孔体积。DVS法测试结果显示:经过抽提处理,斜叶桉心材在5 nm以下孔径范围的孔隙体积的增加尤为明显,抽提处理可以提升斜叶桉的细胞壁孔体积,这与气体吸附法和比重瓶法的研究结论相似。DVS法计算得到的孔径分布范围比氮气吸附法小,可能是BJH模型适用于氮气吸附法而与水分吸附等温线数据不完全匹配的原因。(3)密度和干缩试验表明:斜叶桉的密度分布不均,沿髓心往树皮方向呈逐步递增的趋势,其中靠近髓心部位的密度最低,其次是中间部位,靠近树皮部位最高。密度分布不均是其易产生干燥缺陷的原因之一。斜叶桉具有“大级”的干缩差异,并且从髓心向树皮方向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明斜叶桉木材中间部位的材质稳定性最差,离树皮越近材性越稳定。由于干燥过程收缩不均而出现的内应力会导致斜叶桉木材产生开裂、变形和翘曲等干燥缺陷。自由干缩试验表明:试件厚度越小,相对湿度越低干燥速度越快,含水率在FSP以上时干燥速度较快,FSP以下时干燥速度较慢。在相同温湿度条件下,不同厚度的试样的干缩特性曲线类似,在干燥初期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皱缩,且湿度越高产生的皱缩回复越明显。含水率在FSP以下时,不同厚度的试件的干缩特性曲线呈近似平行状态。试件厚度对斜叶桉的自由干缩率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厚度越大,残余皱缩越大,全干干缩率也越大。三个厚度的试件都出现了皱缩,1 mm的试件干缩率(12.038%)最接近斜叶桉的自由干缩率。渗透性试验表明:斜叶桉具有较低的渗透性(轴向:8.46×10-10 m2、径向:6.24×10-14 m2、弦向:5.09×10-16 m2)。影响纵向渗透性的主要原因是其导管内的侵填体,堵塞了轴向通道;影响径向渗透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较细的木射线以及射线薄壁细胞中富含树胶;影响弦向渗透性的主要原因是其木纤维具有较厚的细胞壁(早材为3.21μm,晚材为5.6μm)和闭塞的壁上纹孔。根据干燥应力学说和毛细管张力学说,斜叶桉的低渗透性是导致皱缩的重要原因。斜叶桉的渗透性不仅低而且变异性较大,尤其是径向和弦向渗透率各向异性比超过102,明显高于其他被测树种,这是斜叶桉木材难干燥,易皱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正[2](2020)在《木材干燥模型优化及智能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材干燥是木材精、深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木材干燥质量是提升木材与木制品质量和寿命的保证,更是木材高效合理利用和“节流”的重要措施。木材干燥设备性能的提升,能够降低对操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和控制难度,提升干燥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我国木材干燥设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木材干燥设备的检测系统误差大、自动化水平低、控制精度差,从而影响木材干燥产量和质量。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建立了适用于木材干燥控制器设计的木材常规干燥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能够满足实际生产要求的高性能、低能耗木材干燥控制器。建立木材干燥过程含水率变化预测模型,为调节常规干燥过程中干燥介质温度和湿度(平衡含水率)提供依据。采用线性外因输入自回归模型(auto regressive with exogenous,ARX)建立木材含水率预测模型,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least square,RLS)和引入遗忘因子的RLS方法辨识系统参数,对比两种方法的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预测结果表明:RLS的预测精度较高于FF-RLS,但FF-RLS的收敛速度较快。建立木材干燥(介质的)温度和平衡含水率预测模型。采用非线性Hammerstein-Wiener方法建立木材干燥过程温度及平衡含水率预测模型,建立喷蒸阀、加热阀和排潮阀开度与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的关系,分别采用Piecewise Linear、Sigmoid网络、Saturation函数和Wavelet网络辨识Hammerstein-Wiener模型输入和输出的非线性部分,预测结果表明:基于Piecewise Linear函数的木材干燥温度预测模型精度最高,基于Sigmoid网络的木材干燥平衡含水率模型预测精度最高。优化木材干燥传统比例-微分-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器。为解决木材干燥传统PID控制器需根据不同干燥对象人工设定参数的问题,利用反向神经传播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神经网络)动态调整木材干燥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参数。仿真和干燥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PID方法,BP-PID和RBF-PID控制器对木材干燥系统的控制性能均有明显提升,缩短了干燥时间,降低了能源消耗。设计并优化木材干燥滑模(sling mode control,SMC)控制器。为进一步提高木材干燥控制系统的精度和效率、提高木材干燥质量,设计基于指数趋近律和变速趋近律的滑模木材干燥控制器。为减小SMC木材干燥控制器的抖振、柔化控制信号,利用RBF神经网络和模糊算法调整SMC控制器切换函数的增益,设计基于RBF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SMC木材干燥控制器,仿真和干燥试验结果表明:RBF-SMC木材干燥温度控制器和平衡含水率控制器的控制性能最为优越;干燥试验中,与其他几种SMC控制器相比,RBF-SMC控制器的干燥时间最短、能源消耗最小。与PID优化控制器相比,SMC方法及其优化算法在改善木材干燥控制系统性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木材干燥质量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研究建立了适用于木材干燥控制器设计的木材干燥模型,在此基础上,改进和优化了木材干燥PID控制器,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提高木材干燥质量,设计并优化了木材干燥SMC控制器,仿真和木材干燥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高木材干燥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木材干燥模型的实现和控制方法的设计与优化,解决了现有木材干燥窑存在的智能化程度低、控制性能差、耗能高的问题,对提高木材干燥系统的智能化、精准化,提高木材干燥质量、减少原材料损耗具有重要意义。

丁宇[3](2020)在《杨木单板太阳能协同干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单板是胶合板的基本组成单元,在胶合板生产过程中,单板干燥环节能耗较高。将太阳能干燥及其协同储热或者除湿干燥应用于单板干燥过程当中,对于提高单板干燥效率、干燥质量及推动单板节能干燥技术的实践应用,同时降低胶合板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小型顶风式太阳能干燥室中,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干燥室内的风场进行模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验证。探究出干燥室内最优化的风速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利用太阳能协同储热装置或者除湿机对不同厚度的杨木单板进行干燥。对比评定不同干燥工况下单板干燥速率、干燥质量、干燥能耗,探究出了一种较为优化的干燥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太阳能室光电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太阳能发电系统光伏日均发电量分9.21k W·h,系统日均耗电量为8.14k W·h,可以满足干燥室风机的能耗需求。太阳能光热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大气干燥,纯太阳能干燥、储热协同太阳能干燥、除湿协同太阳能时都能显着提高干燥室内的温度,平均温度分别提高20℃、21℃、25℃。⑵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单板太阳能干燥室内风速场进行模拟优化结果表明,当通风机间的风速(顶部风速)风速为5m/s,材堆与侧墙的距离为0.4m时,干燥室内的干燥介质流场分布最为合理。此时流经材堆的风速平均值为2.53m/s。模拟精确度较高,误差值在6%以下。⑶大气、纯太阳能、储热协同太阳能、除湿协同太阳能干燥工况下单板干燥速率结果表明,相对于大气干燥,纯太阳能、储热协同太阳能、除湿协同太阳能对单板进行干燥可以显着的提高单板干燥的速度,干燥时间分别缩短25.5h、26.5h、29.0h,干燥速率平均每小时提高5.87%/h、6.72%/h、9.91%/h。当单板厚度增加时,单板含水率平均每小时含水率下降的速率由低到高为:大气干燥<纯太阳能<储热协同太阳能<除湿协同太阳能。⑷大气干燥、纯太阳能、储热协同太阳能、除湿协同太阳能工况下,厚度为2.0mm、3.0mm、4.0mm的单板干燥质量结果表明,单板厚度增加,单板干燥终含水率增加,部分缺陷减少。太阳能干燥室内引入储热系统及除湿系统可以减少单板太阳能干燥过程中缺陷的产生,太阳能协同除湿干燥时,干燥缺陷最少,质量最优。⑸纯太阳能、储热协同太阳能、除湿协同太阳能干燥过程中能耗理论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太阳能干燥的基础上引入储热系统及除湿系统,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相较于纯太阳能干燥及储热协同太阳能干燥,除湿协同太阳能干燥太阳能利用效率更高。

杨甜甜[4](2020)在《湿度周期作用下糠醇改性杨木的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机制》文中提出速生木材资源丰富,但材质较差,高值化应用受限。糠醇来源绿色环保且改性效果优良,尤其能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但以往研究主要是在恒定温湿度的平衡态或静态条件进行,与木材实际加工或使用的温湿度动态变化环境不符,且改性机理尚未明确。为改善速生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提高其使用价值,拓宽其应用范围,延长其服务寿命,本研究以速生杨木(Populus euramericana Cv.)为试材,利用糠醇进行改性,探究其在湿度周期作用下的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壁组分不同程度脱除改变其相对含量的方式,重构木材-水分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研究不同组分对木材水分吸着与尺寸变形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固体核磁共振仪、氮气吸附仪、低场核磁共振仪、动态水分吸附仪等方法探究其构效关系,分析糠醇改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杨木具有天然多级孔隙结构及丰富的可及羟基,为木材-水分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杨木的动态水分吸着与尺寸变形远小于静态值。半纤维素部分脱除会降低木材的水分吸着与尺寸变形,而木质素脱除作用相反,在木材中木质素相对疏水。(2)糠醇改性改变了木材-水分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在细胞腔与细胞壁中均发生原位聚合形成疏水性糠醇树脂,降低了木材的孔隙率,减小了羟基可及度及对水分子的吸引力,并润胀木材,使木材的动态水分吸着与尺寸变形下降,且动态含水率及尺寸变化率降低超过30%,含水率与尺寸变化率的振幅、水分吸着系数与湿度膨胀系数降低20%以上。(3)半纤维素部分脱除有利于糠醇树脂在木材中均匀分布,提高木材的增重率与润胀率,减小羟基可及度,提高糠醇改性材的疏水性与尺寸稳定性,并与疏水性糠醇树脂协同改变木材物理-化学环境,使木材的动态含水率与尺寸变化率、振幅、水分吸着系数与湿度膨胀系数最大降低50%以上,说明了半纤维素脱除与糠醇浸渍协同改性在降低木材的吸湿性、提高尺寸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4)一定程度的木质素脱除会提高糠醇改性材的孔隙率与羟基可及度,使糠醇改性材的动态水分吸着与尺寸变形增大,但也会促进糠醇树脂在木材中均匀分布,实现较高程度的细胞壁改性,使糠醇改性木质素部分脱除处理材表现出较低的孔隙率与羟基可及度,且含水率与尺寸变化率、振幅、水分吸着系数与湿度膨胀系数仍低于素材,最大降低20%以上,证明了糠醇改性在改善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木质素含量降低的木材性能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贺霞[5](2020)在《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特性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强度微波预处理是一种极具发展潜能的木材改性新技术,国内外研究重点集中在木材微波预处理工艺探索以及微波预处理材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等方面,而对木材高强度微波预处理机理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速生人工林杨树木材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超宽频率范围内杨木介电特性,阐明高强度微波预处理对杨木温湿变化特性、宏-微观构造等影响规律,构建高强度微波预处理杨木水分非均匀分布热迁移和微波爆破预处理模型,探明杨木单细胞微波爆破预处理临界条件,最终揭示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机理,以期为速生杨木高强微波预处理改性和高附加值功能木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揭示了超宽频率范围内杨木介电特性变化规律,构建了杨木介电常数、损耗因数与影响因子间的量化数学模型,确定了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试件的厚度范围:杨木介电常数和损耗因数随着含水率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频率的升高而缓慢减小,当杨木含水率从0%增加到98.91%时,杨木介电常数最大可增加8.2倍,损耗因数最大可增加86.3倍;杨木介电特性存在各向异性,纵向介电常数和损耗因数大于横向,径向略大于弦向;含水率对杨木介电特性的影响最显着,温度次之,纹理方向最小;杨木介电特性数学模型拟合系数的平方都在0.90以上,能很好的模拟杨木不同纹理方向介电特性随含水率的变化;采用915 MHz和2450 MHz频率的微波对高含水率(100%左右)杨木进行预处理,试件厚度应分别控制在12 cm和4 cm以内。(2)探明了高强度微波预处理条件对杨木温湿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计算了杨木内部的微波场强:高强度微波预处理能使杨木温度迅速升高,最大升温速率可达3.03℃/s;杨木内部的温度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和复杂性,且不存在整体性固定分布模式的温度场;微波功率越大,升温速率越快,终了温度越高;微波辐射时间越长,恒温期越长,终了温度越高;初含水率越低、厚度越大,杨木内部温度分布越均匀;高强度微波预处理能显着降低杨木含水率,每千瓦微波能每小时能排除0.41.1 kg的水分,失水速率最大可达1.22%/s;提水率随着微波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初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杨木内部的微波场强与含水率和温度有关,微波场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3)探明了高强度微波预处理对杨木微观和宏观构造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过程中裂纹产生机理:微波预处理后,杨木横切面出现明显裂纹,且裂纹主要沿着木射线方向呈辐射状分布,裂纹长度、宽度不一;裂纹产生部位主要集中在木纤维间胞间层、导管与射线薄壁细胞胞间层、木纤维与射线薄壁细胞胞间层及导管、木纤维细胞壁的纹孔处;增大微波功率,延长微波时间,增加辐射次数是改善微波预处理材裂纹分布均匀性的有效措施;裂纹产生部位与细胞不同壁层的化学成分及微纤丝排列方向有关,木材胞间层木质素含量高、纤维含量少,纹孔周围细胞壁微纤丝角大,两者构成了细胞壁弱相结构,应力作用下易发生破坏;微波预处理过程中,细胞壁微纤丝角差异引起的干缩差异易形成细胞壁微裂纹。(4)表征了杨木孔隙率分布,构建了杨木微观密度和微观含水率定量表征方程、水分非均匀分布下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热迁移模型,探明了微波预处理过程中热量的传递规律:杨木早晚材孔隙率最大相差47.5%,杨木微观密度随着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微观含水率随着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水分饱和度状态下,杨木微观含水率差异最大可达59%;基于非匀质构建的微波预处理热迁移模型可以较为准确表征杨木水分非均匀分布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温度分布的影响,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内部温度差异高达98℃,饱和水蒸汽压差最大可达0.15 MPa,热量从含水率为20%-60%的区域向含水率较高(120%以上)区域和含水率较低区域(20%以下)迁移。(5)构建了杨木高强度微波爆破预处理预测模型,求解了微波爆破预处理临界压强和温度条件,揭示了微波爆破预处理机理:在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过程中,细胞壁处于三向应力状态(轴向应力、径向应力和周向应力),其中轴向应力在壁厚方向处处相等,周向应力和径向应力沿壁厚非均匀分布,在内壁处达到最大值;杨木导管爆破的最小蒸汽压强和温度分别为0.32 MPa和133℃,射线薄壁细胞爆破的临界蒸汽压和温度分别为0.4 MPa和140.2℃,木纤维屈服的临界压强和爆破压强分别为1.19 MPa和2.3 MPa,对应的屈服温度和爆破温度分别为180℃和206℃;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引起的热应变与内部快速失水引起的湿应变,是造成杨木纹孔膜、胞间层、薄壁细胞等细胞组织挤压、拉伸,甚至破坏,实现杨木微波爆破的最主要原因;裂纹首先出现在纹孔膜和复合胞间层处,再相继出现在射线薄壁细胞、导管和木纤维细胞壁上,且裂纹由细胞壁内表面向外壁扩展。

韩维娜[6](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木材干燥质量预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干燥作为木材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改善木材物理性能、保证木材品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抗腐蚀能力。干燥后的木材产品质量对木材的利用率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对干燥后的木材质量进行预测和研究,对我国木材工业的发展和资源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研究干燥后的木材质量问题,针对木材质量的评价标准:木材含水率和木材应力,采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对木材干燥后的含水率和等级进行预测。论文做出如下工作:首先,对木材干燥工艺和干燥过程的机理进行研究分析,确定木材干燥目的、要求和干燥基准,研究空气温湿度等参数对木材干燥的影响。根据木材干燥过程的机理,确定水分迁移模型和热传导模型。进行六组不同条件的干燥实验,记录干燥过程和采集干燥数据,并将数据归纳整理到数据库,用于下一步研究。其次,对干燥后的木材含水率进行研究。引入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径向基神经网络,将木材干燥前后重量(kg)、初始含水量和密度(kg/m3)作为输入,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对木材的含水率进行预测,绘制概率密度分布曲线。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径向基神经网络可以得出更好的预测效果。然后,对木材干燥质量等级进行研究。在含水率合格的情况下,木材干燥等级由木材应力产生的经度变化决定,具体评价标准是根据加拿大国家木材等级评分规则确定的。利用支持向量机和概率神经网络,将干燥前的木材含水率、密度(kg/m3)和弯曲(mm)作为输入,分别建立预测模型来预测木材干燥等级。通过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概率神经网络对木材干燥等级预测具有更大的优势。最后,通过MATLAB GUI可视化界面对木材干燥质量预测仿真平台进行设计,包括仿真页面布局和回调函数程序编写。将训练好的网络模型进行保存,设计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木材干燥质量预测仿真界面。直接将整个干燥窑的数据输入进去,便可以预测出含水率概率密度曲线和木材等级。使神经网络预测木材干燥模型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木材干燥质量预测中,同时操作方便、便于直接观察,从而实现人机交互。

韩刘杨[7](2020)在《小白礁Ⅰ号沉船饱水·脱水加固木材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饱水木质文物是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木材保存状况评估与科学保护意义重大。饱水考古木材在长期浸泡过程中发生降解反应,导致木质文物性能发生劣变,现有木材理论难以适用。由于木材各类型细胞间的天然构造差异、考古木材的非均匀降解以及物理力学性能的显着变化,同时对饱水考古木材的样品获取、制备及测试分析都存在很大困难,与健康木材相比,全球范围内关于饱水木质文物结构和性能的研究报道仍较少。因此开展饱水考古木材细胞壁结构、性能与脱水加固研究,揭示其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阐明不同加固剂对饱水考古木材加固性能的影响规律,将为构建适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木材科学理论体系奠定研究基础,为饱水木质文物的合理保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论文以小白礁I号沉船饱水考古木材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大含水率/基本密度法结合其微观构造对饱水考古木材进行降解程度分级;并使用衰减全反射红外成像法(ATR-FTIR imaging)、共聚焦拉曼成像法(Raman imaging)、湿化学法等表征手段分析了饱水考古木材木纤维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变化;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开发了适用于饱水考古木材细胞壁力学性能测试的非包埋制样方法,准确获取了饱水考古木材细胞壁的力学性能;通过动态水分吸附仪解析了饱水考古木材的吸湿性、吸湿滞后性并使用Guggenheim,Anderson,and De Boer(GAB)模型和Generalized D’Arcy and Watt(GDW)模型对吸湿等温线进行了拟合分析。随后,在综合国内外饱水考古木材脱水加固方法基础上,选择了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和非还原糖为加固剂对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不同部位的不同降解程度样品进行加固处理,系统研究了其木材构造特征、保存状态与加固剂种类对其加固处理颜色的影响以及饱水考古木材脱水加固处理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考古木材精细构造对其力学性质和吸湿性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不同脱水加固方法对饱水木质文物性能的改善效果,为构建适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木材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前期基础,并为建立饱水木质文物精细结构与性能检测体系以及加固剂加固效果评估方法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本论文使用的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饱水考古木材由柚木Hopea sp.(Giam)和坡垒Tectona sp.(Teak)两个树种组成。依据解剖构造和最大含水率/基本密度可将样品分为中度降解和轻度降解饱水考古木材。中度降解样品的木材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角隅完整,但细胞壁因微生物降解而出现孔洞。轻度降解样品的细胞壁结构虽发生略微变形,但并未明显降解。2.饱水考古木材木纤维细胞壁发生降解,其中半纤维素降解程度最高,纤维素次之,木质素最为稳定。半纤维素降解程度随着饱水考古木材降解程度升高而升高,木纤维完整细胞壁的糖类物质减少,木质素相对含量升高,半纤维素(木糖)侧链乙酰基发生断裂,木质素β-O-4连接键发生了部分断裂。化学结构的改变导致纤维素晶体尺寸略微缩小(从32.5?减小到30.8?)、结晶度大幅降低(从36.7%降低到17.0%)、细胞壁中介孔数量急剧增多。3.使用非包埋法制备的样品可准确获取饱水考古木材细胞壁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坡垒考古木材木纤维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与对照样品相比降低了29.2%,硬度比对照样品减少了23.7%。柚木考古木材的弹性模量与对照样品相比降低了13.3%,硬度比对照样品减少了12.3%。考古木材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等糖类物质相对含量的降低和化学结构的改变是导致细胞壁力学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4.木材细胞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的改变造成饱水考古木材吸湿性增大。中度降解饱水考古木材的平衡含水率和吸湿滞后性均高于轻度降解饱水考古木材。饱水考古木材吸湿性增高是由于单层水分子吸附容量、单层水含量以及饱水考古木材从周围环境吸收和保持水分子的能力随着降解程度的升高而增大。5.饱水考古木材的构造特征与降解程度以及不同加固剂是影响其加固处理后颜色变化的重要因素。饱水考古坡垒经加固后色差变化比柚木显着。加固剂的增重率对饱水考古木材加固前后色差变化也有显着影响,中度降解考古木材因其较大的增重率,导致其加固前后颜色的变化较轻度降解考古木材更明显。此外,加固剂分子量及其分子结构间差异也造成了考古木材处理后色度学参数变化规律的不同。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加固后的饱水考古木材尺寸稳定性与PEG相近甚至更优。6.PEG、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均可渗入考古木材木纤维细胞腔中,不仅填充于细胞腔,且进入考古木材细胞壁孔隙中甚至与细胞壁发生相互作用。加固剂在细胞壁中的分布规律:越靠近细胞腔,加固剂的浓度越大。三种加固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考古木材木纤维细胞壁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对于坡垒而言,经PEG、三氯蔗糖、海藻糖加固处理后的考古木材弹性模量值比未经处理的考古木材分别高15.3%、43.9%和31.9%,硬度值比未经处理的考古木材分别高34.8%、49.5%和6.4%;而柚木的弹性模量相应数值分别高6.9%、25.4%和29.1%,硬度相应数值分别高9.3%、25.9%和13.6%。可见,三氯蔗糖和海藻糖的加固效果优于PEG,而三氯蔗糖的效果最好。加固剂对木材颜色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三氯蔗糖和海藻糖较适用于饱水考古木材的脱水加固材料。

薛倩雯[8](2019)在《原木圆盘干缩特性及PEG组合预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冷冻切片技术和图像解析法,从微观角度对干燥过程中的番龙眼(Pometia pinnata)、黑胡桃(Juglans nigra)、栎木(Quercus sp.)三种木材的细胞壁干缩特性进行研究,得出了横截面二维平面上的细胞壁尺寸变化规律;从宏观角度对干燥过程中的番龙眼圆盘的尺寸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圆盘在干燥过程中产生开裂的原因,建立了原木圆盘的的开裂函数、弦向干缩应变与圆盘半径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组合预处理原木圆盘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预处理对原木圆盘干缩特性的影响;利用压汞法对经过聚乙二醇组合预处理后的原木圆盘的孔隙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揭示了PEG组合预处理原木圆盘的作用机理。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微观层面,在一定条件下,两条木射线间的木纤维细胞壁的干缩率并不是离木射线越远,干缩率越大,而是沿垂直于木射线的方向呈“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木射线的宽度对木纤维细胞壁的干缩率影响不显着。(2)宏观层面,在心材处,弦、径向干缩率与弦径向干缩比沿木射线方向逐渐增大;在边材处,弦、径向干缩率沿木射线方向逐渐减小;原木圆盘在心、边材交界处最容易开裂,应力最大。建立了原木圆盘的开裂函数Cr=r(YT-YR),提出弦径向干缩差及收缩点离圆心的距离是致使原木圆盘产生开裂的主要的因素。(3)建立了原木圆盘心、边材弦向干缩应变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公式如下:(4)单分子量PEG对番龙眼尺寸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中,PEG 200与PEG 800预处理后的效果最佳;不同分子量PEG组合预处理效果优于单分子量PEG预处理效果;不同分子量PEG分步处理效果普遍优于不同分子量PEG同步处理效果。(5)PEG在番龙眼心、边材区域分布不同。边材区域,PEG主要进入直径在21nm-183 nm、1350 nm-3528 nm范围内的木材孔隙中;心材区域,PEG主要进入直径在11-95 nm、24190-90567 nm范围内的木材孔隙中。PEG 200主要进入细胞壁,PEG800主要进入细胞腔,实现了对木材内不同尺度孔隙的有效填充。这也从微观层面支撑了组合预处理有利于提高原木圆盘干燥稳定性的作用机理。(6)在实验范围内,采用体积比为1:1的PEG 200与PEG 800混合水溶液处理原木圆盘,其最佳处理工艺为:PEG 200与PEG 800溶液浓度均为45%,处理时间为10天。在该处理工艺下,原木圆盘比未处理的圆盘减少50%的开裂,处理后圆盘尺寸稳定性明显提高。

陶德亨[9](2019)在《表面炭化木材水分传输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北京杨(Populus beijingnsis W.Y.Hsu)和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va.mongolica Litv)为研究对象,通过低场时域核磁共振仪检测了不同表面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下试件的吸湿过程与吸水过程,利用Contin软件和Origin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炭化木材吸湿与吸水过程的水分迁移,最终得到木材炭化处理后其防水性能最优的炭化温度与炭化时间。主要结论如下:(1)北京杨心材和边材表面炭化后吸湿、吸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表明,北京杨表面炭化的最佳温度与时间为350℃和90s。在40℃环境温度,82.3%相对湿度下,其心材吸湿77.5h后达到吸湿平衡,吸湿率为3.5%;吸水821h后达到吸水平衡,吸水率为155.3%。边材吸湿125h后达到吸湿平衡,吸湿率为4.9%;吸水989h后达到吸水平衡,吸水率为125%。(2)樟子松心材和边材表面炭化后吸湿、吸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表明,樟子松表面炭化的最佳温度与时间为350℃和90s,在40℃环境温度,82.3%相对湿度下,其心材吸湿221h后达到吸湿平衡,吸湿率为4.9%;吸水989h后达到吸水平衡,吸水率为86.1%。边材吸湿221h后达到吸湿平衡,吸湿率为5.2%;吸水989h后达到吸水平衡,吸水率为164.0%。(3)由T2(自旋-自旋弛豫时间)可知,北京杨与樟子松经表面炭化后,吸湿过程中只存在结合水,随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的增加,结合水吸入量逐渐减少,T2分布的信号强度和弛豫时间逐渐减小;而吸水过程中结合水信号强度和弛豫时间逐渐减小,自由水弛豫州间增加但信号强度减小。(4)对比分析北京杨与樟子松经表面炭化后吸湿和吸水过程的水分迁移可得,温度为350℃,时间为50s时即可达到理想表面炭化效果。吸湿率由低到高分别为:北京杨边材、樟子松心材、北京杨心材、樟子松边材;吸水率由低到高分别为:樟子松心材、北京杨边材、北京杨心材、樟子松边材。

高玉磊[10](2019)在《高温热处理杉木的吸湿吸水性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高温热处理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木材改性技术,是改善木材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温热处理引起木材化学组分与多尺度孔隙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木材的吸湿性和吸水性。然而,前人关于高温热处理木材吸湿性和吸水性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吸湿性和吸水性与木材化学组分及多尺度孔隙结构的响应关系尚未系统构建。为此,本文以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为研究对象,在以蒸汽为介质兼作保护气体,温度160℃、180℃、200℃及220℃,处理时间2 h条件下对木材进行高温热处理。借助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前后木材吸湿性和吸水性的变化规律,并对热处理木材化学组成及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探讨高温热处理材吸湿性和吸水性变化与其化学成分和孔隙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湿性和吸水性的影响机理。本论文试验条件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动态水蒸气吸附测试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没有改变木材吸湿等温线类型,且在当前湿度条件下各试样均不存在明显的毛细管凝结现象;温度25℃、相对湿度30%、60%和95%条件下,对照材、160℃、180℃、200℃及220℃高温热处理材的平衡含水率(EMC)分别为5.21%、3.83%、3.60%、3.42%、3.26%,9.15%、7.44%、6.74%、6.10%、5.57%和20.21%、17.38%、15.69%、14.36%、12.20%,对照材与处理材在各湿度条件下的EMC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高温热处理明显增强了木材的吸湿滞后性,各试样的吸湿滞后率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经过一次吸湿解吸循环后,高温热处理材在后续吸湿过程中的吸湿滞后性与第一次吸湿过程相比会有所减弱,而对照材则不存在这种现象。2.高温热处理使木材的短期吸水性减弱,吸水96 h后试样的平均吸水率对照材为180.28%,各高温热处理材分别为143.45%、114.51%、77.61%和62.06%,比对照材低20.43%-65.58%,但各试样达到吸水平衡的时间基本相同;对照材及各高温热处理材的纤维饱和点(FSP)依次约为30.66%、29.30%、28.89%、25.61%和22.14%,相比对照材热处理材的FSP下降了6.45%-29.03%;对照材与160℃、180℃高温热处理材的T2弛豫谱中均存在两个水分分布峰,分别为木材中的自由水与结合水。200℃和220℃处理材的T2弛豫谱中,除了与上述两种状态水分相对应的峰外,又出现一个弛豫时间约为20 ms的自由水分布峰。高温热处理对结合水的弛豫时间影响较小,仍均约为1 ms,但会延长自由水的弛豫时间,由100 ms左右(对照材)逐渐增大至400 ms左右(HT220)。3.高温热处理对木材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的影响最为明显,其降解主要为木聚糖乙酰基侧链断裂,处理温度高于180℃后,葡甘露聚糖降解逐渐加剧;各处理材的相对结晶度均大于对照材,但处理温度高于200℃后木材结晶度略有下降;细胞壁组分降解导致木材内有效羟基数量发生变化,随处理温度升高有效羟基数量逐渐减少;经过高温热处理后,木材表面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加,而多糖类物质相对含量减少;与对照材相比,160-220℃高温热处理材中综纤维素相对含量下降了2.52%-14.36%,α纤维素相对含量下降了1.72%-11.21%,木质素相对含量提高了3.86%-12.09%;高温热处理材化学组分变化导致其疏水性增强。4.氮气吸附测试分析表明,高温热处理对细胞壁中孔隙的形态有显着影响,使木材中具有平行壁的狭缝状毛细孔介孔明显增多。与对照材相比,160℃和180℃热处理材的BET比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1.45%和33.61%,200℃和220℃处理材则分别减少了18.08%和21.76%;压汞法测试结果表明,160℃、180℃和200℃热处理主要影响木材的纹孔口和纹孔塞缘上的小孔,使其平均孔径变小,孔体积增加。经过220℃热处理后,木材轴向管胞的平均孔径和体积明显增加;核磁共振冻融法测试结果表明,饱水状态下,对照材的细胞壁孔隙率最大,随处理温度升高热处理材的孔隙率逐渐减小。5.木材中有效羟基数量变化是影响木材吸湿性的重要因素;高温热处理材吸湿滞后性的变化有两种可能原因,一是木材细胞壁组成物质在高相对湿度下的机械松弛使吸着位点重新排布;二是木质素交联导致细胞壁刚度增加从而影响木材孔隙对湿度变化的响应;木材化学组分和孔隙结构变化均会对木材的吸水性产生影响。吸水初期阶段,水分沿木材纵向的传输速度减慢主要是由于木材化学组分降解导致其疏水性增强,而管胞孔径变化对吸水速度的影响不明显。水分沿木材横向传输速度减慢主要与纹孔口和纹孔塞缘上小孔的平均孔径减小有关。细胞腔孔隙体积增大导致木材吸收的自由水含量增加。

二、浅谈木材中水分的移动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木材中水分的移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斜叶桉孔隙特征与干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木材孔隙研究现状
        1.2.1 木材中的孔隙结构
        1.2.2 木材孔隙结构表征方法
        1.2.3 木材抽提物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1.3 干燥特性研究现状
        1.3.1 密度和干缩性研究
        1.3.2 自由干缩研究
        1.3.3 渗透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斜叶桉宏观孔隙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解剖构造实验方法
        2.3.2 压汞法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斜叶桉纹孔形态与尺寸分析
        2.4.2 斜叶桉导管细胞形态与尺寸分析
        2.4.3 斜叶桉木纤维细胞形态与尺寸分析
        2.4.4 斜叶桉木材薄壁细胞形态与尺寸分析
        2.4.5 斜叶桉环管管胞细胞形态与尺寸分析
        2.4.6 压汞法测定斜叶桉大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斜叶桉细胞壁孔隙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抽提物含量测试
        3.3.2 比重瓶法测试
        3.3.3 气体吸附法测试
        3.3.4 DVS法测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斜叶桉抽提物含量分析
        3.4.2 比重瓶法测定斜叶桉细胞壁密度和孔隙率分析
        3.4.3 斜叶桉气体等温吸附特征分析
        3.4.4 气体吸附法测试斜叶桉细胞壁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3.4.5 气体吸附法与比重瓶法测试细胞壁孔隙体积的比较
        3.4.6 斜叶桉水分等温吸附特征分析
        3.4.7 DVS法测试斜叶桉孔隙分布特征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斜叶桉的干燥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密度测试方法
        4.3.2 干缩性测试方法
        4.3.3 自由干缩测试方法
        4.3.4 渗透性测试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斜叶桉木材密度分析
        4.4.2 斜叶桉木材干缩性分析
        4.4.3 斜叶桉木材自由干缩性分析
        4.4.4 斜叶桉木材渗透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木材干燥模型优化及智能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木材干燥的意义
        1.1.2 木材干燥的方法
        1.1.3 木材常规干燥的控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木材干燥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3.2 木材干燥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3 木材干燥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木材干燥模型建立的数据采集
    2.1 引言
    2.2 试验选材
    2.3 干燥基准
    2.4 数据采集
    2.5 干燥质量检测
        2.5.1 含水率检验板选取与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2.5.2 应力检验板的选择和使用
        2.5.3 可见干燥缺陷的认定
    2.6 本章小结
3 木材干燥过程含水率变化ARX预测模型
    3.1 引言
    3.2 ARX模型
    3.3 木材干燥过程含水率变化ARX预测模型
        3.3.1 预测模型的建立
        3.3.2 ARX模型的参数辨识
        3.3.3 木材干燥过程含水率变化模型预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Hammerstein-Wiener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预测模型
    4.1 引言
    4.2 Hammerstein-Wiener模型
    4.3 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预测模型
        4.3.1 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非线性ARX模型
        4.3.2 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Hammerstein-Wiener模型
    4.4 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模型预测结果
        4.4.1 木材干燥温度模型预测结果
        4.4.2 木材干燥平衡含水率模型预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PID改进算法的木材干燥控制方法
    5.1 引言
    5.2 BP神经网络木材干燥PID控制器
        5.2.1 BP-PID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控制器的设计
        5.2.2 BP-PID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控制器的仿真试验
    5.3 RBF神经网络木材干燥PID控制器
        5.3.1 RBF-PID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控制器的设计
        5.3.2 RBF-PID木材干燥温度和平衡含水率控制器的仿真试验
    5.4 仿真结果对比与木材干燥试验结果
        5.4.1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
        5.4.2 木材干燥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SMC木材干燥控制方法
    6.1 引言
    6.2 SMC的基本原理
    6.3 基于指数趋近律和变速趋近律的SMC木材干燥控制器
        6.3.1 基于指数趋近律和变速趋近律的SMC木材干燥控制器设计
        6.3.2 基于指数趋近律和变速趋近律的SMC木材干燥控制器的仿真试验
    6.4 RBF神经网络木材干燥SMC控制器
        6.4.1 RBF神经网络木材干燥SMC控制器的设计
        6.4.2 RBF神经网络木材干燥SMC控制器仿真试验
    6.5 基于模糊理论的木材干燥SMC控制器
        6.5.1 基于模糊理论的木材干燥SMC控制器的设计
        6.5.2 基于模糊理论的木材干燥SMC控制器仿真试验
    6.6 仿真结果的对比与木材干燥试验结果
        6.6.1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
        6.6.2 木材干燥试验结果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杨木单板太阳能协同干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单板干燥研究现状
        1.2.1 单板干燥机理
        1.2.2 单板干燥设备
        1.2.3 单板干燥工艺
    1.3 太阳能干燥研究现状
        1.3.1 太阳能干燥原理
        1.3.2 太阳能干燥的应用
        1.3.3 太阳能干燥中储热技术
    1.4 太阳能除湿协同干燥
        1.4.1 热泵除湿干燥
        1.4.2 太阳能除湿协同干燥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单板太阳能干燥室光电-光热性能测试
    2.1 设备组成
        2.1.1 单板干燥室
        2.1.2 太阳能发电系统
        2.1.3 相变储热系统
        2.1.4 除湿系统
    2.2 性能测试试验
        2.2.1 试验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干燥室内风速场的模拟优化与验证
    3.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3.2 太阳能干燥室的设备组成及试验方法
        3.2.1 干燥室
        3.2.2 材堆与单板
        3.2.3 试验方法
    3.3 干燥室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原理及过程
    3.4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1 干燥室内部最佳循环风速的确定
        3.4.2 干燥室内部材堆到侧墙最佳距离确定
    3.5 模拟结果的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杨木单板干燥速率监测及干燥质量评价
    4.1 单板含水率的测定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结果与分析
    4.2 单板干燥速率比较研究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结果与分析
    4.3 单板干燥质量评价
        4.3.1 材料与设备
        4.3.2 单板干燥质量评价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杨木单板干燥能耗计算与分析
    5.1 纯太阳能干燥能耗计算
        5.1.1 太阳能辐射量
        5.1.2 干燥室尺寸及单板材积量
        5.1.3 干燥能耗计算
    5.2 储热协同太阳能干燥能耗计算
        5.3.1 系统的组成
        5.3.2 能耗计算
    5.3 除湿协同太阳能干燥能耗计算
        5.3.1 系统的组成
        5.3.2 能耗计算
    5.4 工艺匹配计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湿度周期作用下糠醇改性杨木的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材的水分吸着与尺寸稳定性
        1.2.1 木材中的水分
        1.2.2 木材的水分吸着
        1.2.3 木材的尺寸稳定性
        1.2.4 木材的水分吸着与干缩湿胀的影响因素
    1.3 常见木材改性方法
    1.4 木材糠醇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木材糠醇改性概述
        1.4.2 糠醇改性木材的水分吸着与尺寸稳定性
        1.4.3 木材糠醇改性机理
    1.5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思路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意义
    1.7 论文构成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杨木的细胞结构与化学组成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木材微观结构测试
        2.3.2 木材孔隙结构测试
        2.3.3 木材结晶度测试
        2.3.4 木材化学基团测试
        2.3.5 杨木的化学成分分析
        2.3.6 木材的羟基可及度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木材微观结构分析
        2.4.2 木材孔隙结构分析
        2.4.3 木材结晶度分析
        2.4.4 木材的化学组成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杨木的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
    3.1 引言
    3.2 动、静态条件下木材的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总体含水率与尺寸变化趋势分析
        3.2.4 振幅与相位滞后分析
        3.2.5 吸湿滞后与膨胀滞后分析
        3.2.6 木材的静、动态水分吸着示意模型
    3.3 半纤维素部分脱除对木材动态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的影响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木材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变化分析
        3.3.4 木材孔隙结构变化分析
        3.3.5 木材结晶度分析
        3.3.6 木材羟基可及度变化分析
        3.3.7 总体含水率与尺寸变化趋势
        3.3.8 振幅与相位滞后分析
        3.3.9 吸湿滞后与膨胀滞后分析
        3.3.10 半纤维素部分脱除处理木材的动态水分吸着示意模型
    3.4 木质素部分脱除对木材动态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的影响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方法
        3.4.3 木材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变化分析
        3.4.4 木材孔隙结构变化分析
        3.4.5 木材结晶度变化分析
        3.4.6 木材羟基可及度变化分析
        3.4.7 总体含水率与尺寸变化趋势
        3.4.8 振幅与相位滞后分析
        3.4.9 吸湿滞后与膨胀滞后分析
        3.4.10 木质素部分脱除处理木材的动态水分吸着示意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糠醇改性杨木的动态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试材预处理
        4.3.2 糠醇改性
        4.3.3 木材微观结构及改性剂分布测试
        4.3.4 木材化学组成测试
        4.3.5 木材孔隙结构测试
        4.3.6 木材结晶度测试
        4.3.7 木材的羟基可及度测试
        4.3.8 低场核磁共振(LFNMR)测试
        4.3.9 动态水分吸着与尺寸变形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糠醇改性木材的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变化分析
        4.4.2 糠醇改性木材的孔隙结构变化分析
        4.4.3 糠醇改性木材的结晶度分析
        4.4.4 糠醇改性木材的羟基可及度分析
        4.4.5 LFNMR检测分析糠醇改性木材的水分分布
        4.4.6 总体含水率及尺寸变化趋势
        4.4.7 振幅与相位滞后分析
        4.4.8 吸湿滞后与膨胀滞后分析
        4.4.9 糠醇改性木材的动态水分吸着示意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半纤维素部分脱除对糠醇改性杨木的动态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的影响及机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3 试验方法
        5.3.1 试材预处理
        5.3.2 化学成分脱除处理
        5.3.3 糠醇改性
        5.3.4 木材微观结构及改性剂分布测试
        5.3.5 木材化学组成测试
        5.3.6 木材孔隙结构测试
        5.3.7 木材的羟基可及度测试
        5.3.8 低场核磁(LFNMR)测试
        5.3.9 动态水分吸着与尺寸变形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半纤维素脱除处理木材的细胞微观结构变化
        5.4.2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半纤维素脱除处理木材的孔隙结构变化
        5.4.3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半纤维素脱除处理木材的化学组成变化
        5.4.4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半纤维素脱除处理木材的水分分布
        5.4.5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半纤维素脱除处理木材含水率与尺寸的总体变化
        5.4.6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半纤维素脱除处理木材的振幅与相位滞后
        5.4.7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半纤维素脱除处理木材的吸湿滞后与膨胀滞后
        5.4.8 糠醇改性半纤维素部分脱除处理木材的动态水分吸着示意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木质素部分脱除对糠醇改性杨木的动态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的影响及机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
    6.3 试验方法
        6.3.1 试材预处理
        6.3.2 化学成分脱除处理
        6.3.3 糠醇改性
        6.3.4 木材微观结构及改性剂分布测试
        6.3.5 木材化学组成测试
        6.3.6 木材孔隙结构测试
        6.3.7 木材的羟基可及度测试
        6.3.8 低场核磁(LFNMR)测试
        6.3.9 动态水分吸着与尺寸变形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木质素脱除处理木材的细胞微观结构变化
        6.4.2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木质素脱除处理木材的孔隙结构变化
        6.4.3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木质素脱除处理木材的化学组成变化
        6.4.4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木质素脱除处理木材的水分分布
        6.4.5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木质素脱除处理木材含水率与尺寸的总体变化
        6.4.6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木质素脱除处理木材的振幅与相位滞后
        6.4.7 糠醇改性不同程度木质素脱除处理木材的吸湿滞后与膨胀滞后
        6.4.8 糠醇改性木质素部分脱除处理木材的动态水分吸着示意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特性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微波与微波加热
    1.3 木材微波预处理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木材高强度微波预处理设备研制
    2.1 引言
    2.2 微波加热机理
        2.2.1 介质的极化
        2.2.2 微波对木材的加热作用
        2.2.3 木材微波加热发热量计算
    2.3 木材微波预处理及改性试验装置研制
        2.3.1 微波加热体系的构成
        2.3.2 木材微波处理专用设备
    2.4 本章小结
3 杨木介电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方法与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含水率和微波频率对杨木介电特性的影响
        3.3.2 温度对杨木介电特性的影响
        3.3.3 纹理方向对杨木介电特性的影响
        3.3.4 杨木介电特性数学模型
        3.3.5 微波穿透深度
    3.4 本章小结
4 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微波设备输出功率测定
        4.2.1 试验设备与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 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的温变特性
        4.3.1 辐射功率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温变特性的影响
        4.3.2 辐射时间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温变特性的影响
        4.3.3 初含水率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温变特性的影响
        4.3.4 试件厚度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温变特性的影响
    4.4 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的湿变特性
        4.4.1 辐射功率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湿变特性的影响
        4.4.2 辐射时间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湿变特性的影响
        4.4.3 初含水率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湿变特性的影响
        4.4.4 试件厚度对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杨木湿变特性的影响
    4.5 微波预处理杨木的宏观微观结构
        4.5.1 微波预处理杨木的宏观结构
        4.5.2 微波预处理杨木的微观结构
        4.5.3 微波预处理杨木结构破坏机理
    4.6 杨木内部微波场强度数字模拟
        4.6.1 微波场反问题计算算法的问题描述
        4.6.2 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4.6.3 理论模型试验验证
    4.7 本章小结
5 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热迁移的非均质效应研究
    5.1 引言
    5.2 参数表征
    5.3 杨木水分非均匀分布定量表征研究
        5.3.1 材料与设备
        5.3.2 方法与步骤
        5.3.3 结果与讨论
    5.4 杨木微波预处理非匀质传热模型构建
        5.4.1 物理假定
        5.4.2 数学模型构建
    5.5 杨木微波预处理传热模型验证
        5.5.1 材料与方法
        5.5.2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微观力学理论分析
    6.1 引言
    6.2 杨木细胞微观特性
    6.3 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预测模型
        6.3.1 模型假设
        6.3.2 模型理论分析
    6.4 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爆破临界值
        6.4.1 杨木导管爆破临界值
        6.4.2 杨木射线薄壁细胞爆破临界值
        6.4.3 杨木纤维爆破临界值
    6.5 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机理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神经网络的木材干燥质量预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材干燥及木材干燥质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智能控制算法在木材干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木材干燥实验过程与实验数据采集
    2.1 木材干燥工艺
        2.1.1 木材干燥目的和要求
        2.1.2 木材干燥主要过程
        2.1.3 木材干燥基准
        2.1.4 木材干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木材干燥过程的机理研究
        2.2.1 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模型
        2.2.2 干燥过程的热传导模型
    2.3 实验数据的采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木材含水率预测
    3.1 BP神经网络
        3.1.1 BP神经网络结构和学习过程
        3.1.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构
    3.2 RBF神经网络
        3.2.1 RBF神经网络结构
        3.2.2 RBF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3.2.3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3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含水率概率密度分布
        3.3.1 含水率样本数据
        3.3.2 含水率概率密度分布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概率神经网络的木材干燥等级预测
    4.1 支持向量机
        4.1.1 支持向量机的学习过程
        4.1.2 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模型
    4.2 概率神经网络
        4.2.1 概率神经网络结构
        4.2.2 概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3 木材干燥等级预测仿真
        4.3.1 等级预测样本数据
        4.3.2 支持向量机和PNN神经网络预测的木材干燥等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木材干燥质量预测仿真平台实现
    5.1 图形用户界面与木材干燥质量预测平台设计
        5.1.1 GUI基本元素介绍
        5.1.2 木材干燥质量预测仿真平台设计步骤
    5.2 木材干燥质量预测仿真平台
        5.2.1 登陆界面
        5.2.2 木材干燥质量仿真预测显示界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小白礁Ⅰ号沉船饱水·脱水加固木材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饱水考古木材结构及性能研究现状
        1.2.2 饱水考古木材脱水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构成与技术路线
2 饱水考古木材解剖构造变化与降解分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解剖构造
        2.3.2 最大含水率和基本密度
    2.4 本章小结
3 饱水考古木材细胞壁化学成分及结构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木材化学成分变化
        3.3.2 饱水考古木材细胞壁化学成分分布与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饱水考古木材细胞壁力学性能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现有力学性能检测方法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饱水考古木材吸湿性能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饱水考古木材的降解程度
        5.3.2 不同降解程度饱水考古木材的吸湿性
        5.3.3 化学降解和有效羟基数量增多
    5.4 本章小结
6 饱水考古木材脱水加固处理对其颜色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饱水考古木材加固对体积的影响
        6.3.2 饱水考古木材加固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影响因素
    6.4 本章小结
7 脱水加固处理对饱水考古木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微观构造
        7.3.2 加固剂分布
        7.3.3 考古加固木材力学性能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原木圆盘干缩特性及PEG组合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原木圆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原木圆盘干燥机理研究现状
        1.3.2 抑制原木圆盘干燥开裂方法的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聚乙二醇处理原木圆盘的研究现状
        1.4.1 聚乙二醇木材改性原理研究现状
        1.4.2 聚乙二醇木材改性工艺研究现状
        1.4.3 聚乙二醇木材改性应用研究现状
        1.4.4 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基于细胞壁尺寸变化的原木圆盘干缩规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木射线间木纤维细胞壁干缩率的变化规律分析
        2.3.2 木射线宽度对木射线间木纤维细胞壁干缩率的影响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平面二维尺寸变化的原木圆盘干缩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弦径向干缩特性沿木射线方向的变化规律
        3.3.2 弦向干缩应变与原木圆盘半径的关系
    3.4 小结
4 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组合预处理对原木圆盘试样干缩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分子量聚乙二醇预处理对原木圆盘试样干燥稳定性的影响
        4.3.2 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组合预处理方式对原木圆盘试样干燥稳定性的影响
    4.4 小结
5 PEG200与PEG800 组合预处理工艺对原木圆盘干缩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浓度、处理时间对增重率的影响
        5.3.2 浓度、处理时间对干缩特性的影响
        5.3.3 PEG200与PEG800 组合预处理工艺在原木圆盘中的应用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表面炭化木材水分传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木材炭化的国内外研究
    1.2 木材与水分关系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北京杨表面炭化后吸湿和吸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时域核磁共振仪参数设置
        2.2.4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北京杨表面炭化后吸湿(吸水)过程的含水率与FID的关系
        2.3.2 不同表面炭化温度下北京杨吸湿过程的水分迁移
        2.3.3 不同表面炭化时间下北京杨吸湿过程的水分迁移
        2.3.4 不同表面炭化温度下北京杨吸水过程的水分迁移
        2.3.5 不同表面炭化时间下北京杨吸水过程的水分迁移
    2.4 小结
3 樟子松表面炭化后吸湿和吸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时域核磁共振仪参数设置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表面炭化温度下樟子松吸湿过程的水分迁移
        3.3.2 不同表面炭化时间下樟子松吸湿过程的水分迁移
        3.3.3 不同表面炭化温度下樟子松吸水过程的水分迁移
        3.3.4 不同表面炭化时间下樟子松吸水过程的水分迁移
        3.3.5 北京杨与樟子松表面炭化后吸湿性对比
        3.3.6 北京杨与樟子松表面炭化后吸水性对比
    3.4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创新点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高温热处理杉木的吸湿吸水性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高温热处理木材吸湿性
        1.1.2 高温热处理木材吸水性
        1.1.3 高温热处理木材化学组分
        1.1.4 高温热处理木材孔隙结构
        1.1.5 高温热处理木材吸湿/吸水性变化机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湿性的影响
    2.1 高温热处理材制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高温热处理材制备
    2.2 高温热处理木材吸湿性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温热处理对平衡含水率(EMC)影响
        2.3.2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湿滞后性的影响
        2.3.3 对照材与高温热处理材的多次吸湿解吸循环差异
        2.3.4 GAB等温吸附曲线拟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水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纵向吸水性
        3.2.2 横向吸水性
        3.2.3 纵向吸水性与横向吸水性差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化学组分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细胞壁化学组分影响
        4.2.2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有效羟基数量影响
        4.2.3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表面化学性质影响
        4.2.4 高温热处理对苯醇抽提物含量影响
        4.2.5 高温热处理木材化学组分含量变化
        4.2.6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润湿性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孔隙结构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中微孔与介孔的影响
        5.2.2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中大孔的影响
        5.2.3 饱水材细胞壁孔径分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湿性和吸水性影响机理
    6.1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湿性的影响机理
    6.2 高温热处理对木材吸水性的影响机理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浅谈木材中水分的移动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斜叶桉孔隙特征与干燥特性研究[D]. 汪为锴.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木材干燥模型优化及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 周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杨木单板太阳能协同干燥技术研究[D]. 丁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湿度周期作用下糠醇改性杨木的水分吸着与变形响应机制[D]. 杨甜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杨木高强度微波预处理特性与机理研究[D]. 贺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6]基于神经网络的木材干燥质量预测应用研究[D]. 韩维娜.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小白礁Ⅰ号沉船饱水·脱水加固木材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韩刘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8]原木圆盘干缩特性及PEG组合预处理研究[D]. 薛倩雯.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表面炭化木材水分传输行为研究[D]. 陶德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高温热处理杉木的吸湿吸水性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D]. 高玉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标签:;  ;  ;  ;  ;  

浅谈木材水分的运动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