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数字化与数据库设计

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数字化与数据库设计

一、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郑金鑫[1](2021)在《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各国间的卫生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然而,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在这一区域的流行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被忽略热带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消除的疾病,而肝吸虫病是一种可通过干预达到有效控制的疾病。从区域整体角度对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传播特征和传播风险进行研究,可为疾病的控制与消除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为了解和掌握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中国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湄公河地区麝猫后睾吸虫病的流行特征与传播风险,建立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库,并从生态学及气候变化角度分析影响上述两种疾病流行与传播的因素。本研究以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区域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传播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同时探究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与肝吸虫病不同监测点选取对预测其风险范围的影响,旨在为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长江流域与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目的:探索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预测方法,在评估不同模型预测疾病传播风险的同时,筛选影响两种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关键因素,为亚洲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主要包括2018年长江流域县级水平钉螺有无的调查数据、2008~2018年长江流域191个气象站点气象数据,以及对应区域的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2)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主要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整理2000~2018年老挝、柬埔寨乡镇水平上的血吸虫病时点感染率信息,同时收集对应位置上的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3)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研究及风险预测。一、通过建立6个的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环境等变量预测钉螺的孳生范围;二、根据气象数据计算血吸虫传播指数(AMSI),预测日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三、利用钉螺的生存概率结合环境等数据,分析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AMSI的准确性,筛选出最优模型;四、通过变量重要性与边际效应探索影响AMSI的关键因素,及这些因素与血吸虫传播指数之间的关系。(4)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研究及风险预测。一、通过构建多个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环境等变量预测血吸虫病感染率;二、在评估不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的基础上,找出影响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关键因素与感染率之间的关系;三、以关键因素为依i据,预测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区域。结果:(1)2018年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长江流域2369处监测点进行钉螺调查,结果显示钉螺检出率为21.6%(511/2369);(2)通过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比较,最终发现RF模型(AUC=0.922)最优,提示钉螺适宜生存区沿长江水系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中南部、湖北中部、江西北部等地区;(3)191个气象站点AMSI值均在48.89-2611.43之间,其中血吸虫病低风险(0<AMSI≤900)站点69个(占36.1%),中风险(900<AMSI≤2000)站点116个(占60.7%),高风险(AMSI>2000)站点6个(占3.1%),提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血吸虫病中低风险区域;(4)建立环境等变量与AMSI的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RF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MSE=160.33,R2=0.863),影响AMSI最主要的因素有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100%)、钉螺生存概率(98.5%)与人类足迹指数(95.5%),其中AMSI与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r=-0.29,P<0.01)、钉螺生存概率(r=0.13,P=0.03)均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2)结果显示,湄公河流域的湄公血吸虫病主要集中在老挝南部的Champasack省,以及柬埔寨北部的Strung Treng、Kratie省,2000~2018年感染率为为1.1%,范围在0~40.9%之间,;RF模型的拟合与预测能力最优(RMSE=0.037,R2=0.743),影响血吸虫病感染率最主要的因素有暖季降雨量(100%)、海拔高度(88.1%)与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76.9%),上述指标与湄公血吸虫病感染率之间均呈非线性关系;RF预测湄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集中在老挝 Champasack省的南部沿湄公河流域分布,模型预测血吸虫病感染率最高为30%,出现低估现象。结论: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日本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可以利用血吸虫传播指数和钉螺生存概率共同评估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的传播风险;利用机器学习模型不但可估计钉螺的孳生范围,还可探索影响血吸虫传播指数的关键因素,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及钉螺生存概率对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程度影响较大。湄公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感染率较低,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结合环境等变量估计传播风险可知,影响湄公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为暖季降雨量及海拔高度。第二部分大湄公河次区域肝吸虫病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广西与越南北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影响这2种肝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同时探索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的地理隔离问题。方法:(1)华支睾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从2014~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数据库中获取广西地区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地理位置信息、县级水平居民是否有吃鱼生习惯等信息;通过文献综述收集2000~2018年越南地区乡镇水平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地理位置及是否有吃鱼生等饮食习惯等信息。此外,收集研究区域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构建华支睾吸虫病数据库。(2)麝猫后睾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及分析:通过文献综述收集2000~2018年泰国、老挝、柬埔寨及越南地区乡镇水平人体感染麝猫后睾吸虫的地理位置、吃鱼生等饮食习惯信息,结合湄公河区域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构建麝猫后睾吸虫病数据库;利用物种分布原理,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估计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根据模型准确性筛选出最优模型,找出影响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关键因素。(3)构建可对华支睾吸虫病、麝猫后睾吸虫病进行分类识别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探索影响该2种肝吸虫病分布的主要因素,筛选出最优模型后进行2种肝吸虫病分界范围的预测。结果:(1)2014~2016年期间,中国广西地区共有85个村镇进行了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其中33个村镇检出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者(33/85=38.8%),广西全部市级行政区中有61个(占54.9%)有吃鱼生的习惯。2000~2018年期间,共检索获得153条越南地区相关文献,结果发现有51个地点出现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感染,且集中在越南北部地区;有31.7%(20/63)的市级行政区存在吃鱼生饮食习惯;其中,LM模型拟合和预测发生华支睾吸虫感染效果最优(AUCtraining=0.959,AUCtesting=0.941),华支睾吸虫感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吃鱼生饮食习惯(100%),结果显示吃鱼生人群发生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概率是不吃鱼生人群的13倍。(2)2000~2018年,泰国地区有425个报道了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地点,全国约67.5%(52/77)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老挝有144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44%(11/25)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柬埔寨有134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83.3%(15/18)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越南地区有18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拟合与预测效果最优的模型为RF模型(AUCtraining=1,AUCtesting=0.824),影响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最主要因素是吃鱼生饮食习惯(100%),吃鱼生者发生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概率是不吃鱼生者的3.3倍。(3)2种肝吸虫病流行地区生态环境差异显着,如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平均海拔高度为35.44 m,麝猫后睾吸虫病流行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则约为160m。LM、RF、GBM、DT、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对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的分类准确性为1;变量重要性分析中发现,对2种肝吸虫病分类贡献率均超过75%的因素有雨季均温、年平均温度、年均温占年温较差百分比、温度季节变化方差;除NNET模型外,其余模型均能预测2种肝吸虫病的分界范围,其中DT、GBM与XGBOOST可预测出中国广西西部地区发生麝猫后睾吸虫病潜在风险,但是仅LM模型能预测出2种肝吸虫病可同时出现在越南西北部4个省份、中南部2个省份及老挝北部省份,而同时出现有华支睾吸虫病和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的地区,为2种肝吸虫病的复合流行区。结论:本研究通过生态环境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了人体华支睾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风险区域,并揭示吃鱼生饮食习惯对华支睾吸虫或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影响。2种肝吸虫病流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显着,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生态环境指标对其分布进行分类。模型结果显示,2种肝吸虫病复合感染区集中在越南西北部4个省、中北部2个省及老挝北部省份,对两种肝吸虫分类影响最主要因素为气候因素中的温度变化。第三部分钉螺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调查的空间距离重采样效应研究目的:探索如何运用RF模型在保持长江流域钉螺孳生地分布和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区域预测正确度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监测点数量,为完善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监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前期构建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数据库中的数据,设定多个等面积六边形,对长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进行区域划分;假设每个网格代表一个生态区,从中随机抽取一个监测点,对血吸虫病或肝吸虫病流行区空间分布进行校正;通过改变相邻六边形的空间距离,控制研究区域六边形大小,可减少重新抽样的样本量。第二步,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重新抽样后的数据进行模型拟合与预测,评估不同空间距离下模型的预测效果,筛选出监测点设置数量最少时的空间距离。最后,依次对长江流域钉螺分布、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进行不同场景下的敏感性评价。结果:长江流域钉螺RF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当分别设定六边形生态区空间距离为0km、5km、10km、50km、100km、150km时,六边形网格数量依次为0、1258、578、126、62、29 个,模型预测的 AUC 分别为 0.886、0.889、0.832、0.723、0.815、0.857,Kappa值一致性逐渐降低(从0.647降低至-0.682)。其中空间距离为5km时,模型预测结果最佳(与原数据的一致性相近似);湄公河流域RF模型预测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结果显示,当分别设定空间距离为0km、5km、10km、50km、100km、150km 时,六边形网格数量依次为 0、1318、1257、603、287、122,模型预测的 AUC 分别为 0.823、0.784、0.824、0.682、0.609、0.736,Kappa值分别为0.454、0.429、0.903、0.816、0.963、0.176。其中空间距离为 10km时,模型预测结果最佳(与原数据的一致性相近似)。结论:以生态区为概念设定六边形网格,就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和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进行重新抽样,该方法可以对钉螺监测点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点的空间偏倚进行校正,从而获得以最少监测点数量获得有效监测效果的监测策略。长江流域钉螺的监测点可按相邻六边形生态区5 km范围进行布点,将原监测点从2161减少至1338;而湄公河流域的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可按相邻六边形生态区10 km范围进行布点,只需设置1257个监测点;该监测策略可在减少监测点数量的情况下,达到有效监测钉螺分布、预测麝猫后睾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效果。

陈喆,江会文,吕尚标,李宜锋,袁敏,邹小青,林丹丹[2](2021)在《基于Excel VBA的钉螺孳生环境和螺情调查程序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和螺情调查程序,为开展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制定全省消除阶段策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Excel VBA语言开发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和螺情调查程序,并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对全省钉螺孳生环境开展调查,结合Google Earth Pro绘制钉螺调查环境分布图。结果本程序实现了钉螺孳生地环境登记卡、钉螺调查登记卡与样品复核登记卡自动生成,钉螺孳生地、螺情调查数据库与登记卡动态关联。2016-2017年江西省共调查钉螺孳生环境10284处,共查出有螺环境2175处,现有螺面积为83234.50 hm2。结论通过本程序可准确便捷掌握江西省钉螺分布现状,为精准防控提供可靠依据。

魏思慧[3](2020)在《青海玛沁县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环境污染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青海省玛沁县棘球绦虫不同终宿主的粪便抗原阳性率、粪便密度及阳性粪便密度,阐明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统计模型,分析影响野外环境中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因素。为青藏高原地区消除棘球蚴病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5月和2019年9月,在青海省玛沁县雪山乡和大武乡开展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野外环境污染的调查。通过沿乡道每隔约2 km机械抽样,共计调查116个调查点,覆盖不同类型环境指标包括地形分类、牧场类型、草高度、植被覆盖度、中间宿主密度、植被类型、调查点中心经纬度等。通过肉眼搜索、采集调查点内所有犬、狐、狼的粪便,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棘球绦虫抗原。对研究区域内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Nemenyi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类型环境中犬、狐、狼的粪便污染分布特征。利用动差法分析野外环境中棘球绦虫终宿主阳性粪便数量的分布类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野外环境中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的因素。结果:116个调查点中,有粪便分布的调查点有60个,其粪便分布率为51.72%(60/116),而有阳性粪便分布的调查点有12个,其阳性粪便分布率为10.34%(12/116)。共收集终宿主粪样252份,其中狐粪、狼粪、犬粪占比分别为63.89%(161/252)、11.90%(30/252)、24.21%(61/252)。经 ELISA 检测总体粪便抗原阳性率为6.35%(16/252),其中狐、狼、犬粪便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73%(6/161)、6.67%(2/30)、13.11%(8/61)。各阳性调查点中粪便抗原阳性率范围为5.66%(3/53)~10%(3/3)。阳性粪便中,ELISAOD 值为 0.327~0.5094,平均值为 0.4015。各调查点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均呈偏态分布,中位数分别为1份/10000m2和0份/10000m2,均数分别为2.17份/10000m2和0.14份/10000m2,最大值分别为53份/10000m2和 3 份/10000m2。粪便抗原阳性率及阳性粪便密度在乡镇分组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雪山乡的粪便抗原阳性率和阳性粪便密度均大于大武乡(P<0.05),且不同终末宿主的粪便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样本量下,狐和犬的粪便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73%、1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雪山乡狐和犬的粪便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63%和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在其它自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调查区域内每增加1份犬科动物粪便,该区域内发生棘球绦虫终宿主阳性粪便污染的可能性增加1.356倍。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在其它自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调查区域内每增加1份犬科动物粪便,该区域棘球绦虫终宿主阳性粪便数便可增加1.058份。结论:青海省玛沁县野外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严重,具有犬粪数多且分布广,狐粪感染率高的特点。提示控制或该类地区棘球蚴病传播中,不容忽视狐作为传染源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落实青藏高原同类地区控制传染源策略和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冯军[4](2011)在《血吸虫病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表达》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及其相关技术在血吸虫病的运用,为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许多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是以传统的表格汇总,使得其信息量少、查阅困难,同时在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缺少利用GIS对全国数据的研究,此次利用全国数据构建血吸虫病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不仅叮以有效的储存、查询和分析数据,实现对血吸虫病疫情数据的现代化管理,同时也为进一步利用GIS进行数据表达分析提供基础。本研究首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利用全国2002-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数据,完成了全国血吸虫病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为今后血吸虫病疫情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提供基础。其次利用构建的数据库进行血吸虫病地图集的设计与研究,制作完成484幅地图,其中总图部分包括全国血吸虫病分布图、钉螺面积分布图、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分布图、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分布图等50幅地图,分区图部分包括全国血吸虫病流行12省市自治区的血吸虫病分布图、钉螺面积图、现有血吸虫病病人分布图等434幅地图。同时,探讨血吸虫病地图集的出版编制模式,一种是基于图形系统的出版模式,一种是基于GIS系统的出版模式,由于这两种出版模式各有其优缺点,需结合两种模式的优点,以期达到地图集制图与出版的一体化。然后基于Google Earth数字地球平台,利用KML语言的二次开发对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数据进行了空间表达、专题图制作,建立了血吸虫病监测点数据Google Earth表达平台。此数字地球平台可以直观的表达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分布及各监测点的基本情况、人畜病情、螺情等数据,提高了数据的可视化程度。最后利用构建的血吸虫病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中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的湖区5个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山区2省(四川、云南),对2002-2009年血吸虫病病人和钉螺分布情况,运用空间自相关的全局型和局部型指标进行纵向分析,定量探讨血吸虫病的分布特点,以及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聚集性,探讨血吸虫病存在的地理相关性及血吸虫病传播的聚集区域。研究结果显示2002-2009年间湖区5省血吸虫病病人分布呈现聚集性,聚集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湖北交界及环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2002-2009年间湖区5省的钉螺面积分布也呈现聚集性,其聚集范围与血吸虫病病人分布的聚集范围大致一样。2002-2009年山区2省的血吸虫病病人分布整体上未呈现聚集性分布。

甘秀敏[5](2011)在《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近期效果,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感染率短期预测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学依据;3、构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4、探讨提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和措施,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策略支持。方法:1、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潜江市2005-2010年和阳新县2000-2009年两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2、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潜江市1956-2010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进行拟合,预测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短期变化趋势;3、通过文献学习和资料查阅,形成专家咨询表,收集专家意见,应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其内部权重;4、应用SWOT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结果:1、潜江市和阳新县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41%和2.18%,粪检阳性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农民和男性仍然是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两监测点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1.96%和1.67%,但家畜敞放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两监测点钉螺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00%和0.24%,但有螺面积压缩不明显。2、所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1,1,0)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血吸虫感染率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两模型短期预测结果均显示未来两年潜江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将略有降低。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其中“血防干预措施”一级指标权重最大,组合权重系数排在前列的指标分别为人群感染率、上年急感人数及耕牛感染率所属的传染源疫情影响因素指标以及疫情发生及报告的疫情动态指标,与实际情况相符。协调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分别为监测力度大和国家重视,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分别为无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和当前严峻的血防形势。结论:1、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明显;2、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应用于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分析中;3、所构建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可在进一步实证分析和修订后应用于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中;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扬长避短,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能力。创新点:1、首次应用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预测分析,为湖北省今后血防工作重点的确定和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国家或地区血吸虫病暴发或流行的定量风险评估打下基础;3、将SWOT分析法首次应用于提高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探讨中,为我国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最终目标提供策略支持。

何明祯[6](2011)在《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空间分布及灭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是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其地理分布影响血吸虫病的空间分布。正确分析钉螺分布的空间特征,进一步通过分析影响钉螺孳生的环境因素来预测钉螺分布,对于控制钉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消灭钉螺是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重要部分,山区钉螺孳生环境复杂,有必要探索更具针对性、效果更好的灭螺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螺情资料、数字化地形图和遥感数据,提取相关环境因素,建立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的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用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钉螺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针对山区渗水草地的特点探索氯硝柳胺堆敷灭螺方法,为预测钉螺分布、控制钉螺和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目的分析山区钉螺分布的空间特征,预测整个普格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情况,为山区控制钉螺和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四川省普格县钉螺分布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用最邻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扫描统计量法研究山区钉螺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性,用变异函数定量描述钉螺分布的空间变异,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建立钉螺分布的预测图。结果普格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空间位置分布为聚集分布模式。普格县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其有螺框出现率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095 (P<0.05), General G指数为0.067(P=0.4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有28个钉螺孳生地的LISA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环境又可细分为高-高、低-低、低-高和高-低四种空间关联模式。空间扫描统计量法共探测出24个钉螺孳生地聚集区,其中有14个高值聚集区,10个低值聚集区(P<0.05),叠加分析发现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结果较为吻合。钉螺分布的空间变异符合球形模型,空间自相关的变化与距离有关,变程为0.2542。用普通克里格法建立钉螺分布的预测模型,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无偏性和最优性都较好。结论普格山区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钉螺孳生地在空间上呈一定的聚集性,同时存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空间变异符合球形模型,克里格法可以较好地预测山区钉螺分布。第二部分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与环境因素的空间回归分析目的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钉螺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准确地预测钉螺分布。方法收集四川省普格县螺情资料和遥感数据,提取相关环境因素,分别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和空间自回归研究钉螺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描述性分析发现钉螺孳生地的环境指标都在较小的特定范围内波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钉螺分布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湿度指数(Moisture Index,MI)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高程呈负相关,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依赖性检验发现,钉螺分布与NDVI、MI、LST.高程等环境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残差具有空间自相关(Moran’s 1=0.242, P<0.05),不适合进行线性回归分析。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提示选择用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进行分析。SLM模型中空间自相关系数p=0.249(P<0.05),模型的拟合优度更好,R2从线性回归模型的0.368增加到0.674。SLM模型结果表明,钉螺密度与NDVI、MI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钉螺密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从而准确地预测钉螺分布,是处理空间相关问题的有力工具。第三部分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氯硝柳胺堆敷灭螺研究目的分析堆敷灭螺法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实验室灭螺效果,并探讨其合理的用药量。方法在四川省普格县特兹乡选择6个试验点,实施氯硝柳胺堆敷灭螺,施药剂量分别为16、8、4、2、1 g/m2和0 g/m2(对照组)。施药当天和施药后5个月采集土壤样品,经超声萃取、离心、浓缩以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中氯硝柳胺的含量。实验室灭螺试验分别计算3天和7天(3d、7d)钉螺死亡率。结果各剂量组表层土与深层土氯硝柳胺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g/m2及以上剂量组施药后5个月土壤中还能检测到氯硝柳胺。随着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的降低,施药后0个月、5个月各组表层、深层土壤样品的3d、7d钉螺死亡率也均呈下降的趋势(P<0.05)。4 g/m2组施药后5个月,其表层土壤样品的3d、7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33%、9.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堆敷灭螺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灭螺方法,推荐现场使用的合理剂量为4g/m2。

李朝晖[7](2010)在《空间流行病学在山丘型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空间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描述和分析大理血吸虫病、钉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探索影响它们的环境因素,为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材料】1.收集云南省1998年~2008年、大理市2002年~2008年以及洱源县2001年2008年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2.购买2008年4月22日下午4点覆盖两地的Landsat TM卫星图像和云南省基础电子地图。【方法】1.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建立利用Envi4.2软件提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土地利用类型,利用Erdas9.2软件提取地表温度环境替代指标,以上4个指标在ArcGIS9.2软件中建立栅格数据库,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在Excel中输入成电子表格和电子地图一起建立矢量数据库2.描述性分析应用GIS描述性分析云南省以及大理市2002~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三间分布情况。3.统计分析利用ArcGIS9.2. Spss16、Satscan7.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大理市的血吸虫病和钉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钉螺感染率、耕牛感染率、流行村到水系的距离与人群感染率和环境替代指标植被指数、土壤湿度与钉螺密度作spss相关性分析。4.克里金插值分析基于采样点插值空间地理统计方法模拟预测钉螺分布。5.权重适宜性模型提取钉螺生存范围采用GIS的权重适宜性模型确定最适宜钉螺生存、次适宜钉螺生存范围和不适宜钉螺生存的范围。【结果】1、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的描述出云南省大理市2002~2008年以及洱源县2001~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钉螺分布情况,如钉螺面积,病例数、人群感染率等。2、建立云南省2002~2008年血吸虫病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3、统计分析结果:病例集中分布的为大理云峰镇,大理市流行村基本都沿水系分布,说明钉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时空聚集性。钉螺感染率(X1)、耕牛感染率(X2)与人群感染率(y)之间呈正相关,而与距水系距离负相关关系,回归模型为:y=3.723+0.687×X1+0.232×X2,F=39.166,P<0.001,决定系数R2=0.471,水系距离未进入模型。此模型只能解释总变异的47.1%,说明仅仅对以上影响因素建模是不够的。4、通过遥感影像提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等环境替代指标,得出钉螺密度与植被指数(相关系数0.45)、土壤湿度(相关系数0.412)成正相关,与地表温度成负相关(相关系数-0.325)且p<0.05。5、由于钉螺不符合统计学上要求的样本是均匀,独立分布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地理、时空聚集性,故采用GIS的克里金插值地理统计方法来模拟钉螺密度,预测整个研究区域的钉螺密度分布,半差函数验证后可以解释总变异的74.55%,平均标准误为13.13%。6、通过地信息系统的权重适宜性模型确定了最适宜钉螺生存、次适宜钉螺生存范围和不适宜钉螺生存范围。【结论】1.通过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统能更加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血吸虫病的流行及钉螺的分布情况。2.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土壤湿度与钉螺密度相关性强,均可应用到山丘型地区钉螺监测。3.地理信息系统的克里金插值建模和权重适宜性模型可信度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钉螺的实际分布情况,对当地血吸虫病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茂琼[8](2010)在《空间分析技术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湖北省血吸虫病基础数据库,利用插值技术生成疾病专题地图将湖北省血吸虫病的地理空间分布特点和时间动态变化趋势可视化。通过分析血吸虫宿主钉螺的分布特点及相关气候因素,探索影响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分布的生态因素。在探讨空间分析技术在自然疫源性疾病方面的应用的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4-2008年湖北省47个市、县历年血吸虫病发病资料,湖北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00万数据,湖北省各市、县气象数据(包括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应用地理信息软件MapInfo 8.0、ArcGIS 9.2,采用叠加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血吸虫病的时空分布和趋势进行制图,对其空间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血吸虫病相关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可能的环境危险因素。【结果】运用反距离加权插值(IDW)技术制作的血吸虫病例插值专题图与湖北省县市界地图图层叠加分析,显示湖北省血吸虫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高发区和低发区。2004-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发病率及查出钉螺面积的空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域Moran’s I系数介于0.250.32之间,且P<0.01,说明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布、查出钉螺面积分布都存在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即呈统计学意义的聚集性分布。全域Getis’s G系数介于1.341.75之间,且P<0.01说明整个湖北省血吸虫病感染率及查出钉螺面积不仅存在聚集区,而且是高发病率聚集区。随着历年时间变化,流行区有从南向北方向扩散的趋势。血吸虫病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发现,与血吸虫病宿主相关的气候因素包括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都与血吸虫病发病率有统计学关联。【结论】G1S空间分析技术在全域性尺度上,功能强大,应用性强,揭示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对疾病的各项指标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湖北省血吸虫病的分布在空间隔上存在明显的高聚集性,这说明血吸虫病的生态传播半径可能在比较小的区域范围内,主要取决于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生态环境相关因素和宿主可活动范围,研究钉螺的扩散规律以及环境变化对钉螺扩散的影响规律对于控制血吸虫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本明确了血吸虫病在湖北省的分布概况及聚集性,这对湖北省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血吸虫病流行区随时间推移有从南部向北部扩散的趋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控制对控制血吸虫病的扩散具有积极意义。

张洪海[9](2009)在《山东省家禽肿瘤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GIS预警系统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禽肿瘤性疾病作为世界范围发生的疾病,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主要包括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禽白血病(Avian leukaenia,AL)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ticuloendotheliosis,RE)。这三种肿瘤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所流行,并且发生免疫失败和出现强毒力致病型毒株的报道不断增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所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也是当今巨大的挑战之一。本课题将结合血清学检测、临床诊断、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PCR检测以及肿瘤相关的环境因素的调查研究,对山东省境内家禽肿瘤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做系统调查,及时掌握疾病感染所波及的范围及影响因素,寻找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预警机制,从而对我省家禽肿瘤性疾病做到有效预防。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琼脂扩散试验、ELISA方法对山东省境内AA种鸡(4周龄以上)的MD、AL、RE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此外,我们还通过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对NDV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从而研究肿瘤性疾病与这些常规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抗体消长规律对肿瘤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MD、AL、RE在山东省境内的AA种鸡场普遍存在,MD平均抗原阳性率为3.38%,而AL、RE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1%、40.36%。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性肿瘤疾病高发区域,新城疫抗体普遍较低。这表明感染肿瘤性病毒的鸡群体液免疫被广泛的抑制,对NDV疫苗的抗体生成能力有所下降。对山东省境内57份活鸡进行剖检取样,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发病鸡在肝脏、脾脏、肾脏、腺胃、骨髓等组织内存在MDV、ALV-J或REV抗原的阳性信号。所有被检鸡中有38.6%鸡只组织呈MDV抗原阳性,淋巴细胞增生灶中,可见阳性细胞成团或散在存在;有54.39%在骨髓、肝脏和肾脏等内脏器官中存在ALV-J抗原的表达,呈强阳性染色;28.07%检测病例为REV阳性;其中MDV+ALV-J双重阳性率为12.28%;MDV+REV双重阳性率为5.26%;ALV-J+REV双重阳性率为8.77%;MDV+ALV-J+REV三重阳性率为3.51%。PCR检测结果表明MDV、ALV-J、REV的阳性率分别为43.86%、64.91%、33.33%,MDV+ALV-J双重阳性率为15.79%,MDV+REV双重阳性率为10.53%,ALV-J+REV双重阳性率为12.28%,MDV+ALV-J+REV三重阳性率为7.02%。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肿瘤发生的部位主要在肝脏,其次依次为脾脏、腺胃、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PCR检测结果从病原学的角度表明,MDV、ALV-J和REV在我省的流行。利用PCR敏感性、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检测出带毒而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鸡只,确定早期感染;而免疫组化则通过抗原定位确定病毒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代谢消长规律。实验显示免疫组化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符合,肝脏、脾脏抗原阳性信号最多、最强;PCR阳性率明显比免疫组化阳性率高,MDV、ALV-J和REV免疫组化和PCR双阳性率分别为33.33%、52.63%、21.05%,免疫组化符合程度依次为76%、81.08%、63.16%。免疫组化和PCR检测结果表明所检鸡只存在早期感染和混合感染现象。通过对家禽所在环境因素的调查研究,把病毒感染和其它影响因素相结合,鉴定禽肿瘤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群体暴露与生存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确定肿瘤危险度,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对山东省境内20个种鸡场的饲养环境进行记录、分析、统计发现,鸡场本身环境的管理至关重要,特别要注意疫苗免疫、温度、湿度、通风、密度、等问题,调查发现肿瘤性疾病的发生与疫苗的污染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而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区域肿瘤阳性率均比较高;另外,场址的选择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并远离可能有污染的地方。本实验最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山东省基础地理数据库为基础,结合禽肿瘤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库,以软件工程模式开发建立了“山东省家禽肿瘤性疾病GIS预警系统”。本系统通过禽肿瘤性疾病地理分布研究疾病流行趋势,结合有关环境监测资料,进一步研究疾病发生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的关系,以及区域性流行特征,并根据历年的疾病流行情况,通过地理信息动态分析,描绘流行趋势图,以掌握地区间的消长趋向,为防制家禽肿瘤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杨坤[10](2008)在《血吸虫病景观格局与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文中指出随着气候变暖、退田还湖、人类迁移活动等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钉螺所处地理环境、生物群落、种群密度及其分布区域等都在发生变化。因此,血吸虫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也将随之变化,以科学的模型来预测血吸虫病的发展趋势是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以主要的自然环境因素(水、植被、温度等)、景观因素(土地利用、土地类型等)及社会因素等作为研究指标,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别构建基于景观格局和贝叶斯模型的钉螺和血吸虫病分布复合模型,阐明和预测同一环境不同尺度、同一尺度不同环境类型的钉螺和血吸虫病分布的时空规律,为血吸虫病的监测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在云南洱源县利用GPS仪记录沟渠的形状、空间位置与村庄边界,并收集2000至2006年查螺数据,利用遥感图像提取植被指数(NDVI)、湿度(Wetness)、地表温度(LST)与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进一步提取景观指数。在村级尺度上,构建钉螺分布非时空与时空贝叶斯复合模型,利用2006年钉螺分布数据与SPOT5遥感图像构建更小尺度(钉螺孳生环境)点数据贝叶斯复合模型,预测钉螺分布。显示山丘型钉螺分布在村级水平上无显着性时间和空间相关性;小尺度下,钉螺分布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性。在村级水平上钉螺密度与NDVI、湿度、沟渠坡度等呈一定的相关性。小尺度下钉螺密度与上述因素无显着性相关,而与景观指数MSI(Mean shape index,平均形状指标)与SEI(Shannon’sevenness index,香农均匀度指标)呈显着性正相关,感染性钉螺密度与居民区面积比例成正相关。提示改变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景观异质性可以起到降低钉螺密度的作用;山丘型钉螺与血吸虫病分布研究,宜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小尺度研究。其次,我们在云南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村开展了入户调查,对年龄≥5岁的居民开展血吸虫病检查(单纯血清学检查、单纯病原学检查和血检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分别对血检阳性率和感染率构建贝叶斯多水平模型(个体、户级与村级)。结果显示人群血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的空间相关性主要发生在村级内部,不同年龄组与性别的人群血检阳性率与血吸虫感染率无显着性差异。村级水平上,人群血检阳性率与景观指数SEI和LPI(Largest patches index,最大斑块指数)呈正相关;人群血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村周围钉螺平均密度。户级水平上,人群血检阳性的危险因素为较多水阳面积、无沼气池;人群血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家庭无卫生畜圈。提示本区域控制人群血吸虫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改造畜圈与降低流行村周围钉螺密度。第三,我们利用湖南汉寿县1995-2006年查螺数据及相应年份遥感图像提取NDVI、Wetness、LST与景观指数,构建钉螺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用于钉螺分布预测。结果显示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呈显着的时间负相关;垸内钉螺分布的空间相关性随距离增加而减少的速度明显快于垸外钉螺;垸内钉螺密度与NDVI呈负相关,垸内钉螺密度与景观指数SEI和LPl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每年垸外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空间结构基本相似,变异较大;垸外钉螺与NDVI呈正相关,垸外钉螺密度分别与LST和Wetness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垸外感染性钉螺密度与景观指数MSI、SDI(Shannon’s diversity index,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与SEI、LPI和LSI呈负相关。结合退田还湖政策实施情况,钉螺分布预测图显示退田还湖实施后,垸内的钉螺密度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其空间分布较垸外钉螺分布集中,垸外钉螺主要分布在汉寿县西北部垸外洲滩。最后,我们利用湖南汉寿县10年间3次以上(含3次)的血吸虫病查病数据,在考虑检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不确定性基础上构建贝叶斯复合模型。显示全县血吸虫感染率无明显时间相关性,每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构差异较大,与NDVI呈显着负相关。预测图显示2002年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感染率大于1%的区域主要沿水系目平湖和沅水分布;2005年全县平均感染率为2.22%,高感染率区域主要沿主要大水系分布;利用单纯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的感染率预测值及其预测误差的空间格局分布相似;感染率预测变化图显示汉寿县沅水以南大部分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没有明显变化,沅水以北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增加明显,提示单退型退田还湖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影响程度强于双退型。比较分析山丘型与湖沼型钉螺与血吸虫病分布的贝叶斯复合模型,可以看出山丘型与湖沼型钉螺和血吸虫病分布的影响因素、时空分布格局、模型构建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决定了两类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控制措施应该有所不同。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可以采取相对一致或相似的控制措施,主要应采取人畜同步化疗、家畜圈养和易感地区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长期监测平垸行洪区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严防疫情扩散。而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在不同范围内实施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措施,如坚持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实施重点工程灭螺,同时,应采取人畜同步化疗、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家畜圈养等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钉螺面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适宜尺度下基于景观格局与贝叶斯模型的钉螺和血吸虫病分布的复合模型,在分析和预测山丘型和湖沼型钉螺及血吸虫病分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确定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工具。

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两种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在长江流域分布的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湄公血吸虫病在湄公河流域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两种肝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流域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间分布隔离的地理因素分析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钉螺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调查的空间距离重采样效应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附录
致谢

(2)基于Excel VBA的钉螺孳生环境和螺情调查程序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程序设计原理与方法
    1.2 程序应用
    1.3 钉螺调查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管理与程序运行评价
2 结果
    2.1 程序构成
    2.2 数据库界面与功能
        2.2.1 环境表
        2.2.2 环境登记表
        2.2.3 查螺表
        2.2.4 查螺登记表
        2.2.5 样品登记表
    2.3 环境照片与查螺图片
    2.4 程序应用
    2.5 程序评价
3 讨论

(3)青海玛沁县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环境污染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棘球蚴病概述
        1.2 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
        1.2.1 世界范围囊型棘球蚴病的流行概况
        1.2.2 世界范围泡型棘球蚴病的流行概况
        1.2.3 我国棘球蚴病的流行与预防控制
        1.3 棘球绦虫不同宿主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
        1.3.1 影响棘球绦虫终宿主分布的因素
        1.3.2 影响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分布的因素
        1.3.3 影响人群棘球蚴病分布的因素
        1.4 3S技术在研究棘球蚴病流行中的应用
        1.5 研究现场概况
        1.5.1 玛沁县的基本情况
        1.5.2 玛沁县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
    2 研究目标
        2.1 总体目标
        2.2 具体目标
    3 研究内容
        3.1 青海省玛沁县棘球绦虫终宿主的粪便污染情况及分布特征
        3.2 青海省玛沁县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的多因素分析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青海玛沁县野外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的分布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
        1.2 调查指标
        1.3 研究方法
        1.3.1 选点、抽样方法
        1.3.2 地理坐标采集
        1.3.3 终宿主粪便收集及鉴别
        1.3.4 环境资料收集
        1.3.5 终宿主粪便样品实验室检测
        1.3.6 卫星遥感图片的获取与数据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数据的整理和录入
        1.4.2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粪便污染基本情况
        2.1.1 雪山乡粪便污染
        2.1.2 大武乡粪便污染
        2.2 粪便污染的分布特征
        2.2.1 棘球绦虫终宿主各粪便污染指标的正态性检验
        2.2.2 不同环境类型中犬科动物粪便分布
        2.2.3 不同类型环境中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
        2.2.4 玛沁县野外环境不同终宿主粪便污染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青海玛沁县野外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的多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
        1.2 调查指标
        1.3 研究方法
        1.3.1 选点、抽样方法
        1.3.2 地理坐标采集
        1.3.3 终宿主粪便收集及鉴别
        1.3.4 环境资料收集
        1.3.5 终宿主粪便样品实验室检测
        1.3.6 卫星遥感图片的获取与数据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数据的整理和录入
        1.4.2 数据分析
        1.4.3 Logistic回归分析
        1.4.4 负二项分布拟合与负二项回归
    2. 结果
        2.1 棘球绦虫终宿主阳性粪便污染Logistic回归模型
        2.1.1 Logistics回归的单因素分析
        2.1.2 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及优化
        2.2 棘球绦虫终宿主阳性粪便污染负二项回归模型
        2.2.1 棘球绦虫终宿主阳性粪便污染负二项拟合
        2.2.2 构建棘球绦虫终宿主阳性粪便污染负二项回归模型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果
        1.1 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基本情况
        1.2 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分布特征
        1.3 棘球绦虫终宿主阳性粪便数量分布类型
        1.4 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2. 创新点
    3. 研究意义
    4. 存在问题
    5. 今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海玛沁野外现场调查记录表
附录2 青海玛沁野外棘球缘虫终末宿主粪便调查表
附录3 赛抗原ELISA检测结果记录表
附录4 终宿主粪抗原ELISA检测结果
附录5
个人简历
致谢
附件

(4)血吸虫病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目标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血吸虫病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吸虫病地图集的设计与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吸虫病监测点数据的Google Earth数字地球平台表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血吸虫病空间聚集性统计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血吸虫病疫情预测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五章 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及局限性
    深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及传染病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6)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空间分布及灭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与环境因素的空间回归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氯硝柳胺堆敷灭螺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7)空间流行病学在山丘型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二、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本文设想
    (三) 技术路线
三、GDB数据库的建立
    (一) 试区的选择和概况
    (二) 数据收集
    (三) 数据处理
    (四) Geodatabase(GDB)建立
四、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 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1.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2.大理市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二) 血吸虫病疫情的GIS统计分析
    (三) 基于地理统计模拟钉螺分布
    (四) 基于加权适宜性模型快速提取钉螺滋生地
五、小结
六 参考文献
七、附录
    附录1 模型程序
    附录2 模型流程图
    附录3 遥感影像提取的环境替代指标
    附录4 大理市91个流行行政村基本情况
    附录5 大理市疫情统计表及流行行政村到水系的距离
    附录6 英文缩写名词表
    附录7 研究生期间完成论文及学习工作情况
八、致谢

(8)空间分析技术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山东省家禽肿瘤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GIS预警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禽肿瘤性疾病流行现状
        1 病原学
        1.1 病原分类
        1.2 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
        1.3 病毒结构
        1.4 病原新特点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2.2 发生和分布
        2.3 流行新特点
        3 病理变化
        3.1 常见症状
        3.2 新变化
        4 鉴别诊断
        5 预防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现状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1 GIS 的研究现状及内容
        1.1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 流行病学 GIS
        2.1 研究现状
        2.2 GIS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3 结语
实验一 山东省家禽肿瘤性疾病血清学检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疑似肿瘤病例病理学观察及抗原定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PCR 检测禽肿瘤性疾病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实验四 与禽肿瘤性疾病相关的饲养环境因素的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实验五 GIS 预警系统模型的初步建立
    1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 系统数据库的构建
        2.1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2 系统数据结构
    3 系统的功能设计
    4 系统界面的设计
    5 系统的实现方法
    6 系统运行结果
        6.1 疫情数据录入及更新修改
        6.2 疫情数据信息查询与统计
        6.3 疫情实时发布和监控
    7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血吸虫病景观格局与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标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5.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山氏型钉螺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村级水平钉螺时空区域分布格局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小尺度下钉螺空间点状分布格局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山丘型血吸虫病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湖沼型钉螺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湖沼型血吸虫病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景观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1. 景观流行病学概念
    2. 景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3. 景观流行病学应用
    4. 问题及展望
    5.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血吸虫病入户调查表
    附录2:景观指数的计算及意义
    附录3:WinBUGS程序
    附录4: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四、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D]. 郑金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基于Excel VBA的钉螺孳生环境和螺情调查程序构建与应用[J]. 陈喆,江会文,吕尚标,李宜锋,袁敏,邹小青,林丹丹. 江西医药, 2021(05)
  • [3]青海玛沁县棘球绦虫终宿主粪便环境污染及影响因素研究[D]. 魏思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血吸虫病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表达[D]. 冯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4)
  • [5]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D]. 甘秀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6]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空间分布及灭螺方法研究[D]. 何明祯. 复旦大学, 2011(01)
  • [7]空间流行病学在山丘型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的应用[D]. 李朝晖. 大理学院, 2010(02)
  • [8]空间分析技术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研究中的应用[D]. 胡茂琼.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9]山东省家禽肿瘤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GIS预警系统的建立[D]. 张洪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10]血吸虫病景观格局与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D]. 杨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05)

标签:;  ;  ;  ;  ;  

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数字化与数据库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